2017年“人工智能”可谓大放光彩。深度学习的“阿尔法狗”战胜柯洁、无人驾驶汽车试行上路、无人便利店和超市纷纷落地、服务机器人和各种智能音箱入驻机场、酒店、火车站等等服务场所......2017年作为人工智能的“爆发年”,AI在软件和服务上的发展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
从概念到落地,2018年人工智能将会渗透到社会各行业是毫无疑问的一大趋势。近日,阿里宣布进军养老行业,人工智能又小秀了一波能力和存在感。
智联网样板间,逐个击破养老痛点
2017年12月26日,由阿里巴巴试点打造的全国***智能养老院在北京启用,北京普乐园爱心养老院的老人们率先使用上了人工智能。老人们无需经过繁复的学习,直接用语音就能控制各种设备,调整房间的温度和湿度,感受来自科技的便捷与关怀。
随着社会人口步入老龄化,越来越多的老人需要赡养,子女的养老责任日益艰巨。一个社会现状是子女常常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家中的老人,因而选择让老人入住养老院。一方面,老人的日常生活有专门的护工照顾妥当,另一方面老人们在养老院有人陪聊天,不至于像在家里那么孤独。
但无论是养老院还是家中养老,普遍认为,传统养老存在四大痛点:传统化电器设计,对腿脚不方便的老人非常不友好;安防监护缺失,老人失联事件频繁;老人发生意外或疾病的紧急情况无法及时沟通;儿女无法随时直观了解父母的动态等。据统计,目前护工的缺口高达千万。养老院缺资金、缺人员、缺设施、缺服务也是不争的现实。这些痛点与养老生活的质量密切相关。
针对以上痛点,阿里的智联网养老样板间有其应对措施。据介绍,该智联网样板间依托阿里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以阿里生产的智能音箱“天猫精灵”作中控枢纽,以此控制高清无线摄像头、各种传感器、智能开关、LED智能灯泡等设备。
腿脚不便的老人,无需起身,即可呼唤天猫精灵帮忙开关灯、电视、空调等电器,还能语音购物、手机充值、叫外卖、开关窗帘等;智能灯光照明能实现灯光管理,依据情景或人的差异,灯光将以不同状态呈现,比如老人半夜起床,灯光会调节得更柔和;而无线高清摄像头,兼具双向语音通话和视频的功能,护工能通过相机观测老人情况,并可言语交流,判断事情重要紧急程度,优先紧急情况;子女可以通过摄像头了解父母在养老院的生活状况,老人想念子女时可以实时沟通。这些功能不仅可以解决老人生活的物质需求,也能满足一定的精神慰藉,一定程度上还可以降低人力成本。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天猫为普乐园养老院提供20个房间的智联网方案,约20平米左右的单人间,月租3500元左右,包吃住和护理,比市面同样的养老院6000左右的价格要低将近50%。这同时意味着养老院的硬件成本也能有所下降。
另外,人工智能最重要的是大数据。该智联网样板间内安装了许多大大小小的传感器,可以作为养老数据采集的收集器,将收集到的大数据提供给人工智能进行挖掘和深度学习。这样,人工智能成为“养老通”便指日可待。
智能护理机器人上岗,机器人养老从概念走向现实
其实,人工智能与养老行业的交集不只是阿里试点的这家智联网养老院才出现。早在2016年4月,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机器人在5年内将走入养老服务业。同年5月,已经有智能护理机器人进驻养老机构开始“上岗”,宣告机器人养老从概念变为现实,人工智能正式进入养老行业。
1、机器人“阿铁”和“小康”
2016年5月,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引进一批名叫“阿铁”的智能机器人,它们作为智能“保姆”正式“上岗”为老人们提供服务。据悉。“阿铁”由杭州一家科技公司专门为养老服务量身而设计,目前还在“试用期”。“阿铁”是个身高80厘米、体重15公斤的“小胖子”。两只乌溜溜的大眼睛里装着500万像素的摄像头,圆滚滚的肚皮上嵌着一台10.1英寸的屏幕,充满电后,可以保持72小时活力满满。“阿铁”具有智能看护、语音聊天、远程诊疗等功能,可以不分白天夜晚,定时巡视房间,确认老人生活状况,替代护理员的日常巡查和陪护,还能化身可移动电视,给老人解闷,通过聊天、唱歌、跳舞等方式,逗老人开心。
值得注意的是,在智能看护方面,“阿铁”能通过专用的智能手环,对老人的心率、脉搏等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并且将数据同步传给家属和签约医生。它的身体里还保存了老人的体检报告和诊疗信息,医生点点手机,就能追踪到老人的病情状况,可以实现远程诊疗。一旦发现某一项健康参数异常或出现意外情况,能立即告知家属与医生,及时采取措施。比如老人发生不慎摔倒、或者半夜翻身异常的情况,家属或医生的手机上能迅速收到警报。只要连接上手机终端,通过它眼睛里500万像素的摄像头和肚子上的屏幕,还能实现子女和父母之间的视频通话。
广州市一老年人护理中心也引进了广东某科技公司研发的名为“小康” 的智能养老机器人。“小康”机器人同样拥有上述智能看护功能,并且还内置高精度PM2.5、甲醛、温湿度传感器,可以对养老机构环境实时监测,可以根据监测数据进行评价。 除此之外,机器人还能进行人脸识别,可根据提前录入的人脸数据,快速主动识别用户,随时进行情感交互。
2、现实版大白:智能护理机器人“白泽”
由宁波智能机器人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智能护理机器人“白泽”智能化程度则更高,除了能语音识别,定位人体方位,它的核心技能是在发现病人异常时,可以主动提醒,还能抱起病人、搬运病人,非常具有“人情味”,即使是‘空巢老人’,也可以借助机器人照顾好自己的生活。
“白泽”装有全自动的语音和视觉功能识别系统,有“耳朵”,有“眼睛”。只要让它转一转,就能记住家里的基本情况,在老人或病人需要帮助时,自觉探视寻找目标。抱老(病)人时,“白泽”会分辨人的头部、颈部、肩部、腋下等,缓缓伸出机械手臂,直达腋下,把老(病)人抱起来;它是安全而温柔的,手臂柔软,臂力却很强,能根据老(病)人的身高、体重等个体差异进行调整。对想上厕所的病人或老人来说,它又使用另一个技能:当抱起老(病)人时,脚底下会有踩地的自动伸缩地板,还能弹出适合人体坐的自动伸缩座位。而将老人轻放在马桶上后,又能自动收回座位。另外,它还能听懂主人发出的指令,喊它的名字“白泽”,就算背对着你,它也能感知你的方位,转身过来找到你。
智能护理以外能否顾忌精神需求?
机器人养老从概念逐步变为现实,并开始为老年人提供身体护理与医疗等方面的辅助服务,这毫无疑问是科技走进生活的可喜进步。
面对空巢老人、独居老人数量日益庞大、居家养老方式、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占比悬殊(居家养老占九成以上)、出门在外的子女对老年人突发性事件应急迟缓等等严峻的养老问题,人工智能进军养老行业是非常有必要的。人工智能通过创建居家养老可视化平台,利用大数据帮助养老机构提升效率,延伸服务深度和广度等操作,对提升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和居家养老的服务能力将产生显著的效用。
然而,人始终是情感的动物,老年人其实更需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这种最直接的、感性的交流方式才是***效的。目前技术条件下的机器人更多是从物质需求方面去满足老人的生活,提供生活上的帮助,它们无法拥有像人类那样的七情六欲,无法真正去与老年人进行情感的交流,因此无法弥合老年人因子女不在身边而获得的内心的落差。未来智能机器人能否进一步发展,进化到与人类进行感情互动,这点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即使身边有聪明能干的机器人听候指令,老人们更想看到的是应该是儿女们那一张张鲜活的脸庞吧。
或许未来人工智能能够普及到整个养老行业,银发一族的心理状况,都是值得社会持续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