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末揭秘,互联网巨头IoT战略布局的背后

网络
2017年即将进入尾声,让业界躁动的是,互联网圈一向呼风唤雨的巨头纷纷杀入物联网领域,百度、阿里、小米、京东2017年纷纷亮相各自IoT战略,布局未来物联网发展。本文,我们来详细解读下,互联网巨头战略背后的深意。

2017年即将进入尾声,毫无疑问,2017年是国内物联网发展的标志性一年,这一年物联网发展进入新的爆发期。可以从政策、资本热点、基础设施建设、补贴、应用落地,社会关注度等多个维度验证这一点。

让业界躁动的是,互联网圈一向呼风唤雨的巨头纷纷杀入物联网领域,百度、阿里、小米、京东2017年纷纷亮相各自IoT战略,布局未来物联网发展。本文,我们来详细解读下,互联网巨头战略背后的深意。

[[214067]]

一、战略背后:同于不同

区别电信运营商、制造业巨头,互联网巨头的IoT战略有其特色和发展逻辑。

比如三大电信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IoT战略,从万物互联切入,侧重产业价值链中的连接环节,包括连接平台管理,之后往产业链的上下游双向延伸。

再如制造业巨头,三一重工、海尔电器等IoT战略,从熟悉的细分行业切入,借助行业属性和专业门槛,抓垂直应用及使能平台环节,打通行业设备感知、数据处理和应用使能服务,突出行业性、专业性的IoT数据和智能化特色。

互联网巨头的IoT战略,从特色看,是将互联网的巨大优势向物联网领域自然延伸,依靠海量客户资源、技术积累、先进的云服务等禀赋优势,将通信、传感底层技术、复杂系统软件开发、云平台和生态能力从消费端转移到家庭、公共事业、行业的物联应用,从对人的服务转变为对物的服务。

二、互联网巨头IoT的分化

一是面向居家、生活、轻应用和小微开发者客户群,从智能硬件、终端导入,通过做精做细物联网的“树根”和“根须”,从IoT感知的触角本身,掌控最末端传感、智能硬件技术与规范、标准以及社群,通过数据挖掘、算法和AI技术,再提供垂直应用数据服务、IoT使能服务和对第三方的衍生服务。体现了很强的“技术范”。

二是面向各种不同类型的合作伙伴和企业群体,以云服务平台为中心,打造物联生态,通过做粗做强物联网的“树干”,对下汇聚物联网传感服务和数据,对上使能应用合作伙伴,以把控平台入口的形式打通物联网“端管云”,为行业客户提供一站式智能化IoT服务。

核心是将朋友圈搞的越大越好,将生态圈搞得越活跃越繁荣越好,体现了很强的“商务范”。

***类我们称之为面向智能硬件开发的物联逻辑。第二类称之为与自身云基础服务结合的物联网逻辑。

三、战略逻辑的解读

1. 面向智能硬件的物联逻辑

硬件物联逻辑的代表企业:国内有机智云、小米IoT、京东IoT、奇虎360IoT等,国外有Ayla Networks、Cumulocity IoT,ThingSpace、Xively IoT等。

硬件物联逻辑下,通过傻瓜化的智能硬件工具、不断增强的SDK与API服务能力***限度降低了物联网硬件开发的技术门槛,降低IoT研发成本,提升物联网开发者的产品投产速度。

硬件开发优先,IoT云服务发挥支撑作用。IoT云一般通过公有云实现,集成了云管端的所有功能,从终端、云端API、云服务、智能分析,再到终端模组、网关等硬件,方便用户将更多终端以低成本、快捷、规范化方式接入,规模创建IoT应用实例。

硬件物联逻辑是当前IoT创新发展的主流,硬件物联逻辑特点:

  • 介入物联网硬件、终端技术研发和嵌入软件技术,降低IoT落地门槛,推动创建开放的物联网生态;
  • 目标客户为不具备自建IoT平台的中小企业客户、开发者;
  • 为客户提供联网一整套IoT解决方案,包括设计硬件通信功能和终端APP;
  • 广泛开展产业生态合作,依托公有云建立丰富多样的跨硬件、跨平台的API。

2. 与自身云基础服务结合的物联逻辑

与自身云基础服务结合的物联逻辑代表企业:国内有阿里IoT,腾讯IoT、百度IoT,国外有AWS IoT,微软Azure IoT, IBM Watson IoT,Google Cloud IoT等。

与自身云基础服务结合的物联逻辑下,互联网云平台企业开放底层云服务支撑能力,提供云端的软件API、网关和物联网终端等集成服务,供物联网第三方客户开发自己的物联网应用和平台系统。

在这一逻辑下,互联网云平台企业提供IoT云服务优先,智能硬件为辅,一般不提供物联网硬件解决方案,只有在市场强需要情况下,部分互联网IoT云会依据在提供软件服务能力同时也同硬件厂商合作,对外提供少量的物联网硬件+应用的解决方案。

自身云相结合的物联逻辑特点:

  • 拥有强大公有云技术、资源和服务优势,开放底层云能力;
  • 擅长数据分析、计算、存储、算法服务;
  • 拥有广泛的网关API和SDK,供客户随需调用,实现硬件跨域连接和互通;
  • 目标客户主要是物联网平台解决方案公司和行业大型客户。

两类逻辑有IOT认识上的本质区别。

智能硬件逻辑是去中心化的,将物联网传感、甚至将部分计算分散到末端,很自然与边缘计算、区块链结合起来,将来会轻松应对物联网爆发增长;

而平台模式依然是互联网时代的云中心服务方式,随着连接数、传感数据提升到一个海量级,能否有必要将传感和数据都集中到少数平台中而不是分散到各个传感的边缘,这个还不确定。

短期内难以看出两类逻辑在市场表现上的优劣,毕竟国内物联网竞争才刚刚打响,IoT战略刚刚亮相,都是借助自己的资源禀赋和商业优势在物联网新领域跑马圈地,在诸侯混战的初期,使出最有利于自己、也最顺手的策略就是好策略,但也体现了惯性思维和资源依赖弊端。

结语

如果要有什么建议,产业投资基金,包括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产业投资基金,建议重点观察智能硬件逻辑,尤其是小米为代表的智能硬件IoT的表现,观察互联网巨头的物联网长期演进与阶段性成效,在风险投资中把握方向,竞合关系中把握主动。

责任编辑:赵宁宁 来源: 物联江湖
相关推荐

2014-04-17 09:56:05

互联网

2016-09-23 18:28:00

2024-11-01 08:30:00

2018-11-22 13:16:02

互联网巨头行业周期

2018-12-24 15:08:53

互联网保险保监会

2010-11-25 16:14:07

2015-03-30 15:37:57

CDN运营商腾讯

2015-11-25 10:11:33

2013-09-16 06:13:22

2013-08-23 13:16:30

2019-11-26 14:47:32

互联网云计算云服务

2013-03-08 09:41:06

宜搜移动互联网洗脑

2009-10-20 20:54:30

2014-12-24 12:10:53

用友

2021-09-16 11:57:11

物联网互联网威胁IoT

2015-05-04 13:57:20

SDN腾讯华三通信

2018-03-26 09:55:34

区块链

2015-10-20 20:02:49

京东云

2021-09-02 18:36:13

工业互联网安全

2013-12-08 21:19:03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