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调查走上云端 国家地质云平台背后的技术力量

企业动态
如果说过去的地质调查信息化集中在某一个部门或单位,那么在中国地质调查局19个部门单位、240余人的团队历经3年准备、10个多月集成攻关、协同建设的“地质云1.0”,则意味着我国地质信息一站式云端服务的全新工作模式已经到来。

2017年11月18日06时34分,西藏林芝市米林县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为支撑抢险救灾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云”平台自11月6日上线以来,***启动应急服务工作机制:面向社会推出了“11.18林芝地震地质数据与专题产品服务”,并***在线受理了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数据共享请求。

如果说过去的地质调查信息化集中在某一个部门或单位,那么在中国地质调查局19个部门单位、240余人的团队历经3年准备、10个多月集成攻关、协同建设的“地质云1.0”,则意味着我国地质信息一站式云端服务的全新工作模式已经到来。

[[212677]]

11月初,“地质云1.0”发布会在京召开

据了解,“地质云”建设遵循了“大平台、大数据、大系统、大集成”的理念,采用混合云技术架构,构建了分布式节点体系,集成了现有的基础设施层、数据层、平台层与应用层的资源与能力。

作为地质云平台的技术服务提供商,华为在服务器、存储和网络虚拟化的基础上,帮助中国地质调查局建设了敏捷、高效、开放的数据中心架构,搭建了统一云管理平台,实现了对IT资源的动态调度和自动管控。

地质调查工作遭遇数字化新挑战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立18年来,我国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一直不断发展建设。目前,国家地质数据库体系和地质信息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形成,那些由地质调查人员在野外辛勤劳作得来的珍贵地质数据也在日积月累中不断增加。

C:\Users\jq\AppData\Local\Temp\1512698413.jpg

CCTV报道地质云

数据量的持续增加和新系统的陆续建设也暴露出了诸多地质调查信息化中的新问题,总的来说,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

1、基础设施使用率较低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硬件资源上,大多数的硬件设备都是按单位、按项目分割使用,存储空间和技术资源整体利用率较低。

2、应用类型庞杂、运维薄弱

在不同的地质调查部门,办公自动化、门户网站、业务管理系统等软件系统类型繁多,但这些应用在系统维护、数据共享等方面存在较大技术障碍。

3、数据资源量大,缺乏共享

目前,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海洋地质等各类地质数据库分布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属各单位中,缺乏共享机制,数据、专家知识及计算资源处于孤岛应用状态,数据利用率低,很多可以在线便捷提供的共享服务,往往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才能获得。

4、服务节点分散,规模成效不足

目前各大区中心、专业调查中心和发展研究中心等向社会提供了多类专业信息服务,但分散的服务站点,并没有消除数字鸿沟,无法***限度地盘活、用活各类数据,没有形成规模化的服务。

地质调查数字化转型迈出坚实一步

在日前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的《地质调查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实现地质调查全流程野外数据采集信息化、全要素业务管理数据信息化、全过程数据快速处理分析与适时汇聚共享,形成野外地质调查工作智能化新模式和协同管理信息化新模式。

该规划还明确提出了2017年、2018年和2020年三个阶段目标,分别是实现地质云1.0版本、地质云2.0版本和地质云3.0版本上线运行。

C:\Users\jq\AppData\Local\Temp\1512698423.jpg

地质云门户网站已正式上线,对外提供服务

➴在数据共享层面,刚刚上线的“地质云1.0版”采用华为分布式云数据中心架构进行建设,包括了1个主中心、6个区域中心、12个专业中心,整合、汇聚了大量地质数据与产品资源,各节点地质数据分布存储、统一发布、集中服务,共完成了70多个国家核心地质数据库处理与云端统一注册管理,形成了369个在线数据服务接口。成功破除了数据孤岛、无法进行数据共享的老大难问题。

➴在数据安全保障上,“地质云1.0版”在云平台安全防护、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已经初步建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其中,地质云建设采用的华为容灾服务是以华为云平台FusionSphere为基础,基于存储复制技术,在业界率先推出Openstack跨站点容灾方案,成功实现了资源和容灾服务发放和统一管理。对于重要数据和应用,地质云则基于华为OceanStor V3产品建设了异地灾备中心,并有效减少数据传输量,缩短备份时间窗口,节省了95%备份窗口。

如今,“地质云1.0”的正式上线,堪称是我国地质调查几十年大数据和多项信息的集大成之作。在北斗卫星精准定位的帮助下,我国野外地质调查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地质云”的智能终端,获得野外环境地质数据的实时推送。此外,利用大数据分析及人工智能技术,地质云可以通过超过14万份矿物数据的分析,实现对部分矿物岩石的“刷脸”识别。

华为:地质云建设背后的默默支撑

纵观“地质云1.0”的建设,从服务器、存储、网络等硬件设备到虚拟化、云平台等的构建,无不闪现着华为的身影。为什么是华为?对此,近日权威市场咨询分析机构IDC发布的2017年《中国政务云市场厂商评估》报告给出了答案:华为在2017中国政务云市场厂商评估中牢牢占据***的位置。

C:\Users\jq\AppData\Local\Temp\1512698436.jpg

IDC报告显示,华为在政务云领域全面领先

IDC认为,从2013年正式进入政务云市场,华为凭借在云计算平台软硬件层面持续不断的研发资源投入,已经成为中国政务云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市场份额、产品/方案/服务丰富度、资源投放力度等方面,已经全面领先其他竞争对手。

与其他厂商相比,华为是业界最宽广的、拥有端到端能力的软硬件产品线和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其中,在硬件方面,华为能够提供数据中心、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等产品;在软件层面,华为云FusionCloud解决方案,包含FusionSphere云操作系统和运营管理平台ManageOne,另外还提供FusionInsight大数据平台和FusionStage PaaS平台,并将其与FusionCloud方案有机融合;在解决方案层面,华为同时提供公有云、专有云、私有云、托管云、混合云等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和服务模式。

比如,在“地质云1.0”中应用广泛的华为云FusionSphere云平台,就是采用开放OpenStack架构,可以提供统一标准的计算、存储和网络服务接口,兼容主流厂商的视频管理软件、视频分析算法和业务应用软件,实现软件与硬件解耦,通过资源自助申请和发放,实现资源多部门共用共享与资源的弹性适配。而作为中国唯一的OpenStack基金会白金会员,华为有足够的实力打造业界***的政务云服务。

不仅如此,华为在帮助中国地质调查局建设地质云的过程中,也充分借助了合作伙伴的力量,为地质云的建设保驾护航。据了解,目前华为在政务领域已经拥有超过300家各类合作伙伴。

依据《地质调查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地质云1.0”的正式上线只是***步,在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推动下,我国地质调查工作模式也将进一步转型升级。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有了地质云的支撑,我国的地质调查工作的速度和质量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在不久的将来,也将会在更多像“可燃冰”这样的新兴地质调查领域取得新突破。

全文结束--

责任编辑:张燕妮 来源: 51CTO
相关推荐

2009-08-19 14:02:34

地址云计算

2013-11-15 13:46:31

2010-04-29 17:48:20

Unix技术

2020-02-18 09:58:51

火神山援建合理用药系统

2015-12-25 10:42:57

爱数云存储

2015-10-29 11:30:43

infoq

2017-06-13 09:54:03

2013-11-21 09:00:53

亚马逊AWS云计算

2022-03-26 22:24:31

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

2013-11-07 11:15:39

京东云电商移动云平台

2013-01-22 11:10:58

用友

2018-05-11 15:25:50

云端

2018-05-14 17:44:39

信息化

2017-05-26 10:03:15

亳州信息化数字城管

2017-05-26 10:32:44

智慧泵房供水

2013-08-14 11:14:20

开源Google

2014-11-18 19:22:13

2013-08-21 12:29:12

Facebook开源

2013-07-25 09:29:40

华硕华硕云端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