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CTO.com原创稿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很多传统的方式成为新业务开展的一种制约。比如运营商在本地网中,把电信机房、话音、宽带、专线等不同专业布设在各自特定的设备上,相互之间无法共享,运维管理困难,无论是CAPEX还是OPEX都居高不下。在当前,在内容向云端集中的大趋势下,越来越难以应对互联网竞争对手的冲击。CORD开源项目应需而生。
近日,由51CTO主办的第十六期以“Tech Neo”为主题的技术沙龙在北京举行,此次活动邀请了来自九州云CTO/首席架构师龚永生老师。他是中国区第一位OpenStack Core Developer,OpenStack网络专家,江湖人称“OpenStack大师兄”。他的分享主题是CORD:端局机房技术改造探索。
龚永生·九州云首席架构师
整个分享主要涉及什么是CORD以及CORD三个子项目技术解析展开。
CORD项目是将CentralOffice重构为DC,基于通用硬件、开源软件和SDN/NFV实现电信端局的转型,并利用云计算的适应性和通用硬件的低成本及规模性构建更加灵活和经济的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
如下图,是CORD项目的基本架构
通过Cloud、SDN、NFV技术,把CORD 转换成数据中心的标准架构,提升商务平台的能力。要实现CORD, 端局的改造标准过程如下:
- 机房改造。主要包括土木工程,弱电改造,电源和冷却系统等
- 传统设备的分拆。传统设备封闭,控制面和数据面融合在一起,没有好的北向接口,和其它的周边系统的对接不友好。进行拆分,使得控制面和数据面分离,数据面尽量简化,控制面可以被VNF化,接口标准化,适合编排。
- 实现XOS服务以及定义服务链。
CORD三个子项目技术解析
CORD项目,根据场景分为:面向家庭客户的R-CORD、面向移动客户的M-CORD、面向企业客户的E-CORD。
面向移动客户的M-CORD
面向移动客户的M-CORD是OpenCORD研究热点,特别是5G,边缘计算,IOT等应用的涌现。要想成为OpenCORD中的服务,现在的集成、专有的设备,包括RAN测和EPC测的设备等必须拆分以满足SDN,NFV的需求,使得业务和服务能够纳入OpenCORD服务编排框架。
编排、控制使得局端能够满足更多的移动业务系统,其中一个业务系统就是边缘计算。
如上图所示,传统的端局中,移动业务的所有流量不加区别地全部流入到集中的核心机房,使得用户、端局、核心的带宽不断累积。使用M-CORD技术,实现业务的编排和控制,得以区分本地流量和远程流量,必然提高用户的体验,提高了在移动环境中引入新的业务的可能性。
面向企业客户的E-CORD。
说到E-CORD,现在的热门SD-WAN技术的一种实现:
E-CORD给企业客户提供了一个虚拟网络服务,企在提供一个自服务界面,集成分析平台,安全,WAN加速等特性。
基于企业的跨端局分支机构的特性,在实现上,E-CORD提供多端局CORD,一个传输网,和一个协调组件完成。
上面的图体现了这样的一个过程:
- 企业客户在门户上发起一个vpn服务请求,包括相关的互联站点、带宽要求、QoS要求等
- 协调组件根据请求,和各个站点的CORD进行交互,使能VPN服务
面向家庭客户的R-CORD
R-CORD,是OpenCORD研究的最早也是相对来说最成熟的项目。传统上的基于GPON的FTTX的宽带业务一般包括如下硬件:
从左到右设备所在的位置分别是:
- BNG到GPON OLT在端局
- PON splitter是ODN(光分发网)的主要组件
- GPON ONT、ONU和CPE一般在用户住所
和E-CORD一样,R-CORD的实现过程首先要对这些设备进行SDN & NFV化。
如上图所示,端局的这些专有设备被数据中心的白盒设备(包括交换机,服务器,GPON OLT MACS等)和虚拟服务,如vOLT、vSG、vRouter等代替。
写在最后:
当前,业界在CORD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与现网资源和网络条件深度结合的具体操作方案还相对匮乏,如R-CORD、E-CORD如何落地部署的问题。任何技术要要真正推进落实,不仅是理念、概念层面的分析,还需要结合具体可量化的业务场景和明确的业务定义。所以,当有了CORD的相关规范,才能进一步做实际的大规模部署应用。
【51CTO原创稿件,合作站点转载请注明原文作者和出处为51CT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