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IT环境的复杂度加剧,同时数据的价值成为业务关键,作为数据保护的***一道屏障,灾备系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IT圈好像一夜之间都在说灾备,那么到底什么是灾备?为什么灾备如此重要?未来发展趋势如何?本系列文章带你认清灾备真相。
根据定义,灾备即为灾难备份,是指为防止出现操作失误或系统故障导致数据丢失,而将全系统或部分数据集合,从应用主机的硬盘或阵列复制到其他存储介质的过程。事实上,随着技术的发展,灾备的外延也越来越广,稍后会讲到。
提起灾备,很多人脑中可能会浮现出一堆复杂的专业术语:灾难恢复、数据备份、高可用、业务连续性等等。众多的专业术语非常容易给人造成混乱,它们之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别着急,今天笔者就先带读者将这些术语之间的关系捋捋清楚。
首先,要知道灾备是一个非常具有前景的行业,其内容十分丰富,常见的一些灾备术语往往代表了该行业中的一个领域,如最常见的“数据备份”——备份是为了应对灾难来临时造成的数据丢失问题。按照备份的数据量又分为全量备份、差量备份、增量备份;按照备份频率,又分成按时备份和实时备份;按照数据存储介质之间的距离又可分为本地备份和异地备份;按照数据备份时服务器的停机状态,分为冷备份和热备份。
常见的双机热备可以归到“容灾”的概念里。顾名思义,容灾就是对灾难的容忍能力,即在灾难袭来时,能够保证信息系统正常运行而采取的措施,以实现业务连续性为目标。数据备份是容灾的基础,容灾是区别于备份的独立系统,但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是,很多该领域的厂商相继推出了容灾备份一体机产品。
业务连续性是另一个常见的灾备领域的术语,其是指在中断事件发生之后,企业在预先确定的可接受的水平上连续交付产品或提供服务的能力。业务连续性主要针对三类事件场景:一般故障、紧急事件和灾难事件。
具备业务连续性能力的企业,也意味着该企业的IT部门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业务状态数据的备份和复制,二是业务处理能力的冗余和切换,三是外部接口冗余和切换。
企业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达到业务连续性目的。一是高可用性(High Availability,简称HA),通常指一个系统经过专门的设计,从而减少停工时间,而保持其服务的高度可用性。例如对网卡、CPU、内存、系统软件经过设计后,在发生故障时,这些节点可实现冗余切换,持续提供服务。二是灾难恢复(Disaster Recovery,简称DR)。这里不得不提两个DR指标:RTO(Recovery Time Objective,恢复时间目标)和RPO(Recovery Point Objective,恢复点目标)。两者没有必然的关联性,如果非要说有相同点的话,那就是两者趋向于零,是企业追求的***目标。
上面提到,随着技术的发展,IT环境变得复杂,灾备要求也有所提升。从数据流动方向来看,灾备从最初的数据级灾备,延伸到应用级灾备,再到业务级灾备。三个灾备级别相应提升,RTO从最长的若干天,减少到几个小时,甚至是几分钟或几秒钟,而总体拥有成本则呈上升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