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在华北、华东、华南三个地区各有主力机房,第一个自建的数据中心,就是位于宿迁的京东云华东数据中心。京东CTO张晨曾多次在业界大会上讲到:京东每年的618,11.11电商大促,无论从数据分析还是秒杀交易,都需要强有力的数据中心支撑。宿迁自建数据中心作为京东的标杆项目,从整体的规划设计,到各个模块内机房的灵活配置,都能够更好的支撑京东不断增长的各项业务。
京东自建数据中心全貌
“我们宿迁的自建数据中心,整体由4个模块和1栋综合大楼组成,总占地面积将近6万平方米,总投资30亿元,可以提供20万台的服务器安装和运营能力,13万TB的存储能力,24万GHz的计算能力”,京东IDC建设部在宿迁驻场的工程项目负责人张硕在与记者的沟通中谈到:“宿迁数据中心1期已经投产运行1年时间,使用率接近100%,为了满足更多客户的需求,目前2期正在加紧建设当中,估计在今年9月份就会投产使用。”
国内最先进的数据中心建设标准
“我们在宿迁建设的数据中心,从设计到施工,从散热到供电都采用了当下最先进的技术。”京东IDC建设部负责人,首席技术专家张敬谈到:“IT技术的迅速变化使得设备的迭代加快,三年我们就需要更换全新的服务器。但是对于机房来说,技术的迭代可能是三、四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此我们将机房等级定位为国内最高的T4级别的水平,充分考虑了未来的扩展与升级等问题”。
谈到数据中心在“绿色环保”方面的科技创新,张敬还谈到:“打造一个绿色数据中心,不仅仅是机房、电力,还包括选址,建筑、散热等很多方面的因素。比如我们选择的宿迁,在这些方面也都有充分的考虑和论证。宿迁有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北倚骆马湖,南临洪泽湖,水务资源极其丰富,这为大型数据中心散热提供了便利条件。液冷散热可以节省大量的空调成本,另一方面,相比风冷散热造成的灰尘影响,液冷散热在安全与静音方面也更为突出。我们还自主研发了一套自适应的温控算法,可以使整个机房始终保持在最适合的温度环境当中。”
京东IDC建设部技术专家黄轶彪谈到:“依靠这些全新的数据中心设计理念,目前京东在宿迁的数据中心一期模块中,实现了运算能力不小于100万亿/秒,存储能力不小于5000PB,能耗PUE<=1.3,比普通数据中心全年节电量和减少碳排放量,都有非常大的提升,远远领先于传统的机房能力,将全力支撑京东商城、京东金融以及京东云重要客户的业务增长需求。”
而对数据中心的要求,不仅仅是高效,稳定,灵活可扩展,还非常倚重于在数据中心现场,能有一支专业的、经验丰富的运维管理团队。
专业的数据中心运维管理团队
京东在宿迁的自建数据中心里,拥有一支专业化的运维管理团队。他们都在京东运维团队服务5年以上,在数据中心运维管理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宿迁数据中心运维管理的现场负责人杨元同记者谈到:“在现场运维工作中,他的团队会充分了解各个系统设备的特性,并针对不同设备的备用情况,分别制定详细的设备轮循周期计划,确保备用设备能够做到定期启停机始终处于功能完备状态。”
针对数据中心的硬件设备管理,杨元的团队编制了详细的设备清单,明确设备的所有者、管理维护人员或部门、开始使用的日期、设备的重要等级等信息。编制设备年度维护计划,数据中心的操作规范,规定具体设备的维护日期、维护操作事项、维护操作重要程度、维护人等信息,并由专人负责按照维护计划进行维护或联系、督促服务商执行维护。杨元谈到“在运维管理过程中,我们准确识别相关功能组件,了解组件的设计能力,定义与该组件技术特点相匹配的监控指标,并通过主动管理,最大限度的保证数据中心各管理组件的可用性。”
“我们根据数据中心的运维特点,将设备按重要等级进行分类,并按不同的设备重要等级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最大限度的确保重要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京东基础设施管理部负责人汤鑫也谈到:“在数据中心的运维管理过程中,我们还会通过合理的能效管理,包括数据采集、分析评估以及系统的优化完善,现场运维数据的收集,并采用智能化系统的监控平台工具,通过末端设备加装的仪表、智能传感器等,周期性对设备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
根据这些记录的历史数据,按照数据中心各模块、子系统、设备分别进行计量统计和分析,找出各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的能耗过度使用情况,针对分析出的问题制定有效的系统优化变更措施,使系统运行功能、能效最优化。通过对数据中心运行的设备进行专业化管理,对设备参数的优化设置,使设备运行在最佳工况,并达到高效节能的目的。
打造国内最强数据中心
京东IT资源服务部负责人吕科说:“京东在宿迁自建的数据中心,虽然是京东第一个自建的数据中心项目,但是从选址规划到运营投产,运维管理的过程中,都体现了京东很多年在基础设施构建和运维管理方面的丰富经验”。
面对日新月异更新交替的新技术,吕科认为:“京东数据中心的技术演进,从租赁到自建的落地,从高密机房到微模块的应用,每一点都有进步和惊喜,在技术风起云涌之时,京东也将会在新一代数据中心建设的路上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