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服务架构的两大解耦利器与最佳实践

原创
开发 架构 开发工具
​这几年,微服务架构这个术语渐成热门词汇,但它不是一个全新架构,更不是一个包治百病的架构。那么,微服务架构究竟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又带来哪些痛点?本文将与大家谈谈这个问题,以及微服务架构的两大解耦利器配置中心和消息总线的最佳实践。

【51CTO.com原创稿件】​这几年,微服务架构这个术语渐成热门词汇,但它不是一个全新架构,更不是一个包治百病的架构。那么,微服务架构究竟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又带来哪些痛点?

本文将与大家谈谈这个问题,以及微服务架构的两大解耦利器配置中心和消息总线的最佳实践。

微服务架构解决的问题与带来的痛点 

 

互联网高可用架构为什么要服务化?

 

 

上图是互联网典型的高可用架构,大部分公司如果没有使用微服务,正在使用这样的架构:

  • 用户端是浏览器 browser,APP 客户端

  • 后端入口是高可用的 nginx 集群,用于做反向代理

  • 中间核心是高可用的 web-server 集群,研发工程师主要在这一层进行编码工作

  • 后端存储是高可用的 db 集群,数据存储在这一层。更典型的公司,web-server 层是通过 DAO/ORM 等技术来访问数据库。

最初的架构都没有服务层,这样的架构会遇到怎样的痛点?对于没有使用微服务架构的公司来说,要不要升级到微服务架构呢?

58 同城和 58 到家的架构痛点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看看您是否遇到和 58 同城及 58 到家类似的架构痛点:

图一,代码拷贝。A、B、C 业务线,如果没有微服务架构,可能要直接访问数据库里的数据来实现自己的业务需求。拿访问用户数据举例,用户中心包括所有公司必备的业务,比如登陆、注册、查找用户信息等。如某业务线需要访问用户信息,需要通过封装用户访问代码模块实现。如业务繁多,每个业务线都需要访问用户信息,潜在的会存在代码拷贝问题。

图二,底层复杂性扩散。随着流量的增长,需要加入缓存,对数据的访问模式和流程都会带来影响。从直接访问数据库,变到先访问缓存再访问数据库。这样的复杂性,所有的业务都需关注,代码都要重新做一遍。包括数据量增大后,要进行的水平线切分、分库、分表,存储引擎的变化等复杂性,要扩展到业务线。

图三,代码库耦合。58 同城遇到图一和图二问题,最初想到的方案并不是微服务,而是将相互拷贝的复杂性代码封装到一个代码库(DLL 或 jar 包),实现统一的相关功能,屏蔽复杂性。

拷贝代码的好处是代码独立演化,做改动互不影响。弊端是一旦用上库,业务就会耦合在一起,因共用jar包,一旦其中某个业务升级,其他的业务就可能受影响。

图四,数据库耦合。业务线不只访问 user 数据,还会结合自己的业务访问自己的数据:典型的情况是通过 join 数据表来实现各自业务线的一些业务逻辑。这样的话:

  • 业务线 A 的 table-user 与 table-A 耦合在了一起;

  • 业务线 B 的 table-user 与 table-B 耦合在了一起;

  • 业务线 C 的 table-user 与 table-C 耦合在了一起;

结果就是:table-user,table-A,table-B,table-C都耦合在了一起。随着数据量的越来越大,业务线 ABC 数据库无法进行垂直拆分,必须使用一个大库(疯了,一个大库 300 多个业务表 =_=)。

图五,SQL 质量得不到保证,业务之间互相影响。由业务方拼装的 SQL 语句调用方式,通过 ORM(对象关系映射)的方法生成 SQL 语句数据库,这个库是共用的,会影响所有的业务线。一旦某业务有慢 SQL 出现,其他业务就会受影响。

回到要不要做微服务升级的问题,如果大家所负责的系统、模块或公司也存在以上的这些问题,建议考虑做服务化,在中间加一个服务层,所有调用不允许直接连接底层库。服务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数据库私有化,任何人不能跨越服务程序,干预数据库。想调用要通过接口来实现,当数据库性能变差,直接加一台机器,把数据库迁移,对调用方不会产生影响。 

 

服务化解决了哪些问题

在 58 同城,用户中心由专门的部门负责,是全公司、全业务依赖比较重的服务,它对代码要求和稳定性要求比较高。整个 SQL 语句是服务层控制,向上提供有限的服务接口和无限的性能

工程师要保障虽然提供用户基础数据的接口数是有限的,但调用方不需要关心底层细节,可以认为性能是无限的。至于如何扩容,就是服务层的事情了。

下图是互联网典型的服务化架构。以用户中心为例,用户中心服务向上屏蔽底层技术的复杂性,上层通过 RPC 接口来调用服务,如同调用本地函数一样,不需要关注分库、分表、缓存。 

业务方需要数据,把数据拼装出来返回 APP/PC 端即可,可以不关心数据存在哪里,底层的复杂性也由用户层来承担。这样一来,用户库只有用户服务依赖,任何人不得跨越用户服务来直接调用数据库,就不会存在代码拷贝、代码库、数据库耦合的情况。

微服务架构的两大解耦利器

微服务虽然看上去很好,但也给系统带来很多问题,如部署方面,越来越复杂,分层越来越多,处理时间也随之增加。如网络交互方面,运维负载性、追查问题等等。那么:

  • 面对架构的耦合及复杂性如何来优化

  • 结构如何配置

接下来,我们介绍配置中心最佳实践与消息总线最佳实践这两大解耦利器 

 

微服务架构解耦利器-配置中心最佳实践

 

放弃 IP 连接服务,选择内网域名。58 到家是创业公司,痛点和很多公司都很相似。其中一个场景是 IP 的变化。最初,IP 写在配置文件中,通过某个 IP 或端口访问数据与服务。当某台机器出现问题,DB 同事会在新机器做部署,更换 IP。当某个服务或 IP 发生变化,就在配置文件中修改,重启。

这里的经验分享是千万不要用 IP 连接服务或数据库,要选择内网域名。这两者的区别在于:

  • 使用 IP 连接服务或数据库的方式,所有的库都和一个表有关联,一旦机器挂掉或升高配,几乎所有的业务都需要修改 IP。即便只是升级一个业务,都会严重影响其他业务。

  • 选择内网域名的方式后,如果换 IP,在运维层面可以进行统一切断,自动向上链接,上游的业务就不用动,也不受下层变动的影响。

配置私藏。如下图是 58 到家早期改成内网域名之后的配置文件。底层用户服务或数据库,是个高可用集群,从 IP1 到 IP3。上游有三个依赖,两个服务器,一个 Web 调用这个高可用集群。Web 包含 WBE2.conf,调用 IP1,IP2,IP3。

在实践过程中,这种配置私藏的方式遇到两个痛点: 

  1. 升级时不知道被那个服务调用。当遇到流量越来越大,需要添加服务器时,如上图,把 IP1 去掉,增加 IP4 和 IP5 的时候,需要通知上游。但问题在于流量不大时,因为对业务非常熟悉,工程师能够准确的找到服务器对应的负责人。随着业务越来越复杂,工程师遇到出现了问题,不知道模块被谁依赖的情况。

  2. 升级时需要上游配合重启。当增加 IP 时,需要找到对应的上游服务器负责人,通知他进行服务器重启。公司成百上千的服务每天都有人在升级,当时的做法是采用建群,随时做通知,但这样很影响研发同事写代码的效率。

全局配置。最开始底层的通用基础服务,配置是写在每个站点;而且每个应用私藏在配置文件里,在升级过程中,不知道谁私藏了这个配置。

面对这两个痛点,58到家采用了下图的解决方案:全局配置

 

全局配置也就是升级,只需要做流程与规范上的优化,对原有系统架构不产生任何影响,成本低且可平滑的慢慢迁移。 

下图的实现原理是把最初放在每个服务器中的配置文件,抽取一个全局配置文件,做好目录结构 global.conf。所有基础服务配置如果由多个 global.conf 上游来读取,必须通过 global.conf 来读取。这样所有的业务都在 global.conf,就可以保障下一次升级可连接到最新。

那么,在做扩容的时候,能不能实现调用方不需要升级呢?当然可以,两个小组件就可以实现:

  • 监控全局文件的变化情况,发生变化就进行回调,这样用户中心要配置修改的是全局配置。

  • 动态链接池组件。这是一个自身及调整流程成本都很低的组件,负载均衡也会在其中实现。

配置中心。全局配置对于服务提供方而言,问题依然没有全部解决,扩容不需要重启,却仍不知道被谁依赖,不知道被谁访问,就没办法做服务治理、限流等操作。这时,工程师就要引入配置中心,来解决这个问题。

配置中心思路是部署用户中心承载所有配置,取代所有全局配置文件。这样一来,所有都依赖配置中心上游,服务1,服务2,服务3,都不再访问global.conf,而是通过配置中心来拉取相关配置,配置变更,配置中心反向回调,调用方也不要重启。 

配置中心最佳实践总结。配置中心是微服务架构中一个逻辑解耦但物理不解耦的利器。它原来在逻辑上依赖于自己的配置文件,依赖于下游,现在不再向配置文件索要配置,而是所有调用方逻辑上只依赖于配置中心。物理上不解耦,是从配置文件拿到配置以后该连谁还是连谁。 

 

微服务架构解耦利器-消息总线最佳实践

 

消息总线(Message Queue),后文称 MQ,是一种跨进程的通信机制,用于上下游传递消息。它也是微服务架构中很常见的解耦利器之一,在数据驱动的任务依赖、调用方不关注处理结果、关注结果的长时间调回等场景下使用。

数据驱动的任务依赖。大部分公司都有 BI、数据部门,每天都会跑一些日志、数据库,多个任务之间往往存在依赖关系,任务1先执行,依次是任务 2、任务 3 输入,最终得到结果。在没有消息总线之前,大多公司和58到家的做法雷同,就是人工排班表。 

人工排班表的弊端如下

  1. 原本执行时间是40分钟,但为保险,每个人都会多加时间,导致任务总执行时间延长。

  2. 万一某一任务的执行时间超过预留时间,接下来的任务不知情,会导致整个业务失败。

  3. 多个业务之间可能有多重依赖,特别是在数据统计、数据分析过程中,一些核心脚本执行完,后面一系列脚本才能执行。

如下图,这种数据驱动的任务依赖非常适合使用MQ解耦。

  • task1准时开始,结束后发一个“task1 done”的消息

  • task2订阅“task1 done”的消息,收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启动执行,结束后发一个“task2 done”的消息

  • task3同理

采用 MQ 的优点是:

  • 不需要预留 buffer,上游任务执行完,下游任务总会在第一时间被执行

  • 依赖多个任务,被多个任务依赖都很好处理,只需要订阅相关消息即可

  • 有任务执行时间变化,下游任务都不需要调整执行时间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MQ 只用来传递上游任务执行完成的消息,并不用于传递真正的输入输出数据。

调用方不关注处理结果,这样的情况也适合消息总线来做解耦。举例,58 同城的很多下游需要关注“用户发布帖子”这个事件,比如招聘用户发布帖子后,招聘业务要奖励 58 豆;房产用户发布帖子后,房产业务要送 2 个置顶;二手用户发布帖子后,二手业务要修改用户统计数据。

对于这类需求,常见的实现方式是使用调用关系:帖子发布服务执行完成之后,调用下游招聘业务、房产业务、二手业务,来完成消息的通知,但事实上,这个通知是否正常、正确的执行,帖子发布服务根本不关注。

这种方法的痛点是:

  • 帖子发布流程的执行时间增加了

  • 下游服务宕机,可能导致帖子发布服务受影响,上下游逻辑+物理依赖严重

  • 每当增加一个需要知道“帖子发布成功”信息的下游,修改代码的是帖子发布服务,这一点是最恶心的,属于架构设计中典型的依赖倒转,谁用过谁痛谁知道(采用此法的请评论留言)

采用下图的优化方案:MQ解耦

  • 帖子发布成功后,向MQ发一个消息

  • 哪个下游关注“帖子发布成功”的消息,主动去MQ订阅

采用 MQ 的优点是:

  • 上游执行时间短

  • 上下游逻辑+物理解耦,除了与 MQ 有物理连接,模块之间都不相互依赖

  • 新增一个下游消息关注方,上游不需要修改任何代码

上游关注执行结果,但执行时间很长。有时候上游需要关注执行结果,但执行结果时间很长(典型的是调用离线处理,或者跨公网调用),也经常使用回调网关+MQ来解耦。 

举例:微信支付,跨公网调用微信的接口,执行时间会比较长,但调用方又非常关注执行结果,此时一般怎么玩呢?

一般采用“回调网关+MQ”方案来解耦,新增任何对微信支付的调用,都不需要修改代码。

  • 调用方直接跨公网调用微信接口

  • 微信返回调用成功,此时并不代表返回成功

  • 微信执行完成后,回调统一网关

  • 网关将返回结果通知 MQ

  • 请求方收到结果通知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应该由回调网关来调用上游来通知结果,如果是这样的话,每次新增调用方,回调网关都需要修改代码,仍然会反向依赖,使用回调网关+ MQ 的方案。

综上所述,两个解耦利器的最佳实践场景如下:

  • 配置中心是逻辑解耦,物理不解耦的微服务的利器。它可以解决配置导致的系统耦合,架构反向依赖的问题,配置中心的演进过程,配置私藏到全局配置文件,到配置中心。

  • 消息总线是逻辑上解耦,物理上也解耦的微服务架构利器。它非常适合数据驱动的任务依赖,调用方不关注处理结果,或者调用方关注处理结果,但是回调的时间很长的场景。不适合调用方强烈关注执行结果的场景。

以上内容由编辑王雪燕根据沈剑老师在 WOTA2017 “微服务架构实践”专场的演讲内容整理。  

 

 

 

沈剑,现任58到家技术委员会主席,高级技术总监,负责企业、支付、营销和客户关系等多个后端业务部门。本质,技术人一枚。互联网架构技术专家,“架构师之路”公众号作者。曾任百度高级工程师,58同城高级架构师,58同城技术委员会主席,58同城C2C技术部负责人。

“架构师之路”公众号 

【51CTO原创稿件,合作站点转载请注明原文作者和出处为51CTO.com】

责任编辑:王雪燕 来源: 51CTO
相关推荐

2024-05-16 13:13:39

微服务架构自动化

2020-08-07 09:41:00

微服务架构数据

2019-12-26 15:49:14

微服务架构业务

2018-06-14 21:47:46

WOT沈剑58速运

2023-11-06 08:55:31

2023-11-20 16:06:34

软件开发微服务架构Spring

2018-12-17 16:39:20

Golang微服务

2018-12-17 16:44:49

Golang微服务

2018-12-17 16:48:05

Golang微服务

2023-10-24 08:00:00

单体架构微服务

2022-04-25 10:44:08

微服务架构设计

2018-04-20 10:38:25

2021-09-08 10:32:29

微服务容器化Serverless

2019-11-15 14:42:00

微服务架构数据

2015-12-21 16:10:33

七牛

2015-09-15 16:01:40

混合IT私有云IT架构

2022-08-30 15:12:10

架构实践

2024-01-10 21:35:29

vivo微服务架构

2018-10-24 23:14:23

普元微服务DevOps

2024-04-28 14:46:55

gozero微服务技巧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