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了,林杉跟我说起这段经历时,还有些心有余悸。
他是一个北美计算机博士,毕业后进入微软做软件工程师,并在接下来的六年里顺利完成了多项人生大事:将国内的女朋友接来西雅图,结婚、生子、贷款买了一栋湖边小楼,美国中产阶级无聊又温馨的日子好像正在徐徐展开。
一切在2014年的一天戛然而止。
2个月前,他还刚热心内推了自己的一个学妹。学妹成功拿到offer入职微软后,林杉却迎来了自己的一纸裁员信——微软虽然以福利优异著称,却仍有高科技巨头“任性”的一面,常以内部架构调整为名进行裁员。这次的大规模裁员名单中,就有林杉的名字。
留给他找到下一份工作的时间,只有60天。
转折,30天拿到offer
被裁之后,林杉才意识到,自己已经六年没有参加过一次面试了。
他在西雅图郊区的小楼,有30年的贷款,每月需要还高额的房贷。他的妻子在生下孩子后,一直在家照顾婴儿,林杉不仅是唯一的经济来源,也是他的全职妻子在美身份的依凭。
假如在这60天内没有成功入职下一个公司,他与家人的结局非常简单:身份失效,立即回国。
就在这时,此前被他内推进微软的学妹给他指了一条路——就在数月前,学妹在硅谷接触到了一个号称做“高端职业培训”的平台,正是在这里夯实的算法基础,让她通过了微软的最终轮面试。
林杉找到了这个当时刚刚起步的培训机构。这个叫“来Offer”的平台由前Google的资深面试官Rick Sun和Hortonworks的资深工程师Jing Zhao创立,刚结束***期的课程,林杉的学妹就是其中一位学生。在不到30天的时间里,林杉和这两位老师通过视频连线,每周进行3到4次培训,几乎每天都做模拟面试。“时间很紧,我精神压力特别大,几乎想要放弃了,但他们还是愿意尽力帮我试试。”林杉回忆道。
通过这种密集培训伴随着模拟面试,林杉在一个月内拿到了5个面试邀请,并及时找到了下一份工作,在位于加州的数据库巨头公司Teradata开始了新的生活。
从这个有些惊心动魄的留美故事开始,记者接触到了这个如今硅谷当地的在线职业教育***品牌来Offer——在林杉与他的学弟之后,这个在线教育平台已经扩张了数倍不止,2017财年参加美国H1B工作签证的新毕业中国人里,有1/10都是这个平台的学生。成立四年内,来Offer帮助学员拿到offer的成功率超过80%,有超过1200个学生进入了FLAG(Facebook,LinkedIn,Amazon和Google)。这个平台也正从线上扩张到线下,在他们位于硅谷的线下教室里,常常能看到老师给学生模拟面试,和自习的学生。
来Offer的官网上提供的Offer榜
记者采访了创始人孙老师,和他聊了聊这个平台对于中国工程师意味着什么,以及职业教育的下一个变化。
林杉属于特殊案例,对于大多数时间更为充裕的用户来说,来Offer提供主要的在线教学形式是一个为期三个月的旗舰面试系统课程,还可以选择额外的进阶课程,比如移动端、云、大数据等项目实践课程及数据科学进阶等等。
讲师的背景清一色是一线公司的资深面试官。通过自己搭建的在线共享平台以及多门根据深厚的科研、行业经验而设计的教学课程,他们往往能在中国学生进入职场前把他们的能力提高一大截。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课程都可以反复参与,直到找到心仪的工作为止。他们的客单价为6500美金。
***次听说这个客单价时,记者颇有些惊讶,不过2016年夏季学期的一个例子让这件事情变得很好理解。“研究生和博士拿的都是全奖,来Offer还真是我***个自己交学费上的课。”计算机博士于晴对记者说道。但他并不肉疼,课程结束后,他成功入职Facebook,并且拿到了对于新毕业生来说极其难得的E6级别,年薪是数十万美元。
据悉,来Offer这个在线职业教育平台已经覆盖美国将近20个州,40个知名高校,年销售额同比增长400%。而每一期的班级人数也从最初的数十人变成了数百人,去年一年,就满满当当地排了6期的课程。
根据创始人Rick Sun的说法,他们目前的主要竞争者,是在美国屹立十数年、源源不断输送不同层次印度籍工程师的印度培训公司。
与工业界脱节的大学教育,正在迎来更多的挑战者
其实,要说优秀,国内***大学毕业、在国外***大学读研、读博的这些年轻学生们,基础素质绝对过关。然而就算是美国最***的大学,所用的教学材料也往往与迅速变化的业界脱节。以西北大学为例,其database(数据库)课程提供的PPT里,讲的还是该行业上个世纪90年代左右的知识。
然而工业界对于优质人才仍旧有着强烈的渴求。正是因此,这几年来,硅谷当地、甚至中国,越来越多的教育革新形式正在出现,在工业界与学界之间搭建桥梁,甚至可能起到了替代作用。
比如硅谷的42 School,这个学校由法国富豪Xavier Niel斥资1亿美元创办,面向所有18-30岁、对于编程有兴趣的人员开放,不限专业、学费全免、住宿全包。“我们希望能够让所有背景的年轻人在数字时代离成功更近一步,而不是被传统教育高昂的学费挡在门外。”他们的官网宣言这样写道。
这个学校Xavier在法国本土曾经创办过一家,毕业生成功进入了Uber、Facebook这种***科技公司。这一次,Xavier号称将在硅谷招生超过10,000人,Twitter CEO Jack Dorsey都已经对此表示了期待。
美国42 School的室内图(电脑模拟图)
美国的大型教育平台Coursera、Udacity,也已经开始授予通过自己课程的注册学员正式的证书。在求职路上,尤其是对非科班出身的求职者来说,这一点已然成了加分项。国内的新型教育平台三节课,也喊出了“互联网人的在线大学”的口号,给互联网运营、产品经理提供职业培训。
在火热的在线教育市场中,来Offer这个平台却颇为独特,他们不希望占据用户的碎片化时间,而是希望能够完成与大学教育相似程度的高浓度、高质量的职业教育。
这与42 School的宗旨有些类似,然而他们又很难接受像42 School这样耗时极长的形式——一般来说,需要3-5年才能毕业。而且42 School过于依赖自学,学习方式只有Peer Study与Google,每天学习时间超过12个小时,每周只能休息一天,压力很大、效率也令人怀疑。
法国总统访问法国的42 School时,疲惫的学生在走廊里睡觉
毕竟,教育的本质不仅是信息的有效传递。在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所推崇的“现代教育”理念中,认为优秀的教育是需要师生双方的认知与情感产生交互的。
这也是为什么Rick Sun和Jing Zhao在最初设计课程时,采用了在线教育的形式——记者亲眼看到他们的同步教学,效果令人惊讶的好——却仍旧重视师生互动与团队协作感。“我上了三个月的课,拿到offer后发现,其实还是很想念每周的debug课和自发组成的小组讨论。”2016年的夏季课程学生章印向记者说道。
来Offer设计的一系列课程也很好地平衡了效率与质量——算法课程从基础的数据结构开始,循序渐进,最终覆盖所有难点,并让学生能够理解实际设计问题,理解算法理论在一线大公司中的实际应用情况。相对于美国学生或印度学生来说,中国学生往往在职场锻炼不够,总是倒在面试这一关上,因此课程也会辅以大量由一线公司的面试官主导的模拟面试。
如果说最传统的教育只教心法,印度外包公司只教一些三脚猫的招式,那来Offer做的就是“洗髓”,让学生通过系统性的算法训练,厚积薄发,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不断更新知识库,“独立造血”;同时辅以有效的代码训练,以及职场软技巧训练,以适应未来职场的挑战。
Academy by Industry,在美国建造中国人的工业界大学
在硅谷的职业教育行业,来Offer的成绩已经很令人刮目相看了——独立于硅谷的低谷与高潮以外,自2016年1月起,连续67周,这个平台每周都能带来10-20个真实的offer,学生数量已经超过千人,讲师大部分都是清华本科加上美国名校背景与硅谷大公司的经验。这些硅谷***公司Director级别的老师,在来Offer帮助了成百上千个学生获得心仪的工作。
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例子是一位转专业的女生肖笑,她是文科背景,在来Offer度过了9个月的时间,成功拿到硅谷最受关注的独角兽之一Snap的offer。
就像许多年前,新东方凭借俞敏洪的红宝书异军突起,成为留学届的***培训品牌一样,在硅谷,来Offer几乎已经成为了中国的软件工程师们职场培训的***品牌,通过独有的课程设计吸引了大批留学生。
除此之外,来Offer还希望能解决更多的问题——就算进入大公司,由于接触到的往往都是已经成熟的架构中的小部分工作,软件工程师们做的常常是数字时代的“螺丝钉”。六年后,林杉在职场竞争力下降、难以在短时间内靠自己力量找到合适的公司就是一个令人感叹的例子。
软件工程师们也并不是对此完全一无所觉。记者最近做了一个硅谷在职工程师在职学习调查,在来自Google、Facebook等一线大公司的54个受访者里,有超过半数都表示自己未来有换个技术方向发展的打算。
因此,针对进入职场的工程师,这个平台也提供了一系列课程,帮助他们适应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领域,在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不脱节。
从算法,到拓展各个新技术、并帮助更多来自传统行业的人才适应数字时代的技术浪潮,如今的来Offer提供的教学正在从多个维度进化,一个属于中国人的未来硅谷大学正在成形。
“十年前,我的博士方向做的是无人驾驶,可以看到现在它已经是最有前景的技术领域之一了。我们认为在技术上保持一定的前瞻性非常重要,未来我们仍旧会密切关注科技方向,不断开发新的课程与教学交互形式,帮助软件工程师们看得更远,让他们更快地适应层出不穷的技术创新。” Rick Sun对记者说道。
这样的趋势也令记者颇为感叹。硅谷印度人有个广为人知的传统——在大公司里“拉帮结派”,不断推荐同种族的后辈进入公司,提供更多晋升机会等等。在硅谷的华人对此颇多怨言,却受限于没有如同印度的种姓制度一样具有凝聚力的长期联结。
而这些以来Offer毕业生自居、并引以为豪的年轻中国工程师们,让记者隐隐看到了一个以职业教育为核心的小型社区。这些很可能会在未来成为硅谷中坚力量的工程师们,也不断反哺着这个属于中国人的工业界教育大学,从共同学习的情谊、到更大的校友社区,这个平台也许会成为帮助中国工程师们有效聚合的力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