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Verizon和AT&T在美全国商用eMTC,国内运营商展开规模部署NB-IoT即将商用之际,国外媒体Light Reading适时发布了一篇《爱立信与华为互不兼容阻碍了NB-IoT发展》,其中引述物联网领域几位公司高管的结论,“NB-IoT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中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设备与瑞典爱立信公司的设备无法实现兼容,这意味着存在多个NB-IoT‘版本’。”
但上述结论,与事实有所出入。
NB-IoT标准完善,并不代表出现分歧
目前,华为与爱立信关于NB-IoT的互联互通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经历NB-IoT标准制定过程的华为相关人士表示,这个标准从无到有,过程痛苦而曲折,但由于有包括高通在内的NB-IoT产业链支持,前景是光明的。当前,NB-IoT需要尽快提供低成本模组。
“国外媒体报道NB-IoT不能互联互通,不知道背后存在什么阴谋,包括我们与爱立信在运营商的主导下都在进行测试。遇到困难是客观存在的,包括早前华为的NB-IoT芯片与华为基站刚开始测试也是测不通的。”4月,在某公开场合,上述人士如是指出,高通相关人士亦在场。
相对其他行业,通信行业的特质之一就是标准化,这也是影响整个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爱立信中国***市场官常刚看来,在NB-IoT标准未确立之前,爱立信和华为在标准的细节方面的确存在不同的观点。在标准确定之后,双方都会按照标准化的方式驱动NB-IoT生态系统的发展。“如果在标准确立之后,还认为爱立信和华为在打架,背后的目的是不是为了扩大分歧?”
对于NB-IoT标准,形成的过程永远都存在增补或者变化,标准修改并不代表双方共同的立场南辕北辙,最终标准需要得到产业生态系统认同的路径,这样才能把商业化做得更好。常刚认为,“如果标准单方面偏向一方,主导厂商对于产业的发展就会带来令人迷惑的信号,我们并不认为当前处于分歧严重的状态。”
据其透露,NB-IoT最终标准的确立,其中几个关键的部分采用了爱立信的思路,产业界也达成了共识。
NB-IoT产业:互联互通才能将蛋糕做大
事实上,在上述国外媒体的报道中,对于互操作性问题,爱立信网络部门4G和RAN移动宽带业务主管Eric Parsons表示:“我们现在已经在客户实验室开展了一段时间的测试,未出现任何这样的问题。我们并不知道任何问题,我们的客户也未提出任何问题。”
由于NB-IoT适合静止场景的应用,因此,也有业界专家认为,芯片是否支持多家设备商的网络并不重要,这不影响NB-IoT的整体发展。那么,未来是否存在拥有芯片的各个设备商将以自家网络支撑自家芯片和业务发展的局面?
常刚直接否定了这种假设存在的可能性,这种现象不会发生,“如果这样,NB-IoT就失败了”,通信标准制定的规则就是大家遵循一个游戏规则,共同做大蛋糕,“NB-IoT不应该受限于多厂商的互联互通”。
相关运营商的外场测试将保证多家系统设备和芯片实现互联互通,“这些都是必测项目,而非选测项目。”目前,爱立信NB-IoT网络与Intel、高通、海思等芯片均进行了互联互通测试。
5月23日,摩拜、中国移动和高通启动了中国***eMTC/NB-IoT/GSM(LTE Cat M1/NB1和E-GPRS)多模外场测试。
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黄宇红谈到蜂窝物联网时指出,以往局域物联网技术很难满足客户的需求,蜂窝物联网的优势在于随时随地联网,这也是全球认可的标准技术。
在标准化阶段,中国移动与产业链合作,推动NB-IoT标准的制定和形成。中国移动完成了业界***基于标准NB-IoT端到端的互通、实验室技术验证,和启动国内***NB-IoT/eMTC端到端外场技术验证测试。
“任何一项新的技术,都需要打磨的时间,我们把很多精力放在技术、标准、产业的完善方面。今年,中国移动会开展NB-IoT商用建设,很快就能提供高质量、高性能NB-IoT网络,网络的建成将对物联网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NB-IoT:国内外商用进度并不慢
目前,在北美,如Verizon和AT&T 的eMTC网络实现了全程全网,开始提供商用服务,资费方案分别为2美元和1.5美元起。
国内三家运营商商用NB-IoT的时间节点晚于前述大T,一度被认为NB-IoT商用进度慢于eMTC。不过,在国内包括华为、中兴、大唐等均在NB-IoT商用准备上下足了功夫,只等运营商的发令枪响。
根据此前comobs发布的系列文章,可以发现:
1.中国电信应该是在窄带蜂窝物联网发展规划上最为明确的一家运营商。
在NB-IoT方面,中国电信商用走在了最前列,全网31万站升级支持800M NB-IoT,5月底建成国内***全球连接管理平台,6月底开展全国试商用,年底前实现全国网络无缝覆盖。
同时,根据2016年年底披露的eMTC商用时间表,中国电信必然会在近期开启eMTC的测试。
另一方面,中国电信通过2亿元补贴推动NB-IoT和Cat.1的模组发展。由此可以判断,中国电信2017年的物联网终端发展重心虽在Cat.1上,但随着NB-IoT网络覆盖的完善,模组补贴力度可能将在2018年加大。
2.中国联通5月在上海宣布试商用NB-IoT。其中,上海完成了800+站点建设,基于900M standalone覆盖外环内区域,可提供智能停车、智能燃气、火灾预防等服务,预计年底完成上海2600个站点升级。
中国联通将采取1.8G和900M进行NB-IoT商用网络部署,农村以900M为主。“有的地方可能1.8G频谱资源更丰富一些,毕竟中国联通900M资源不如中国移动丰富”,常刚认为,联通会考虑频谱的实际情况去部署NB-IoT。
3.当前,中国移动尚未正式公开究竟先行商用NB-IoT还是eMTC。
不过,从去年并行展开eMTC/NB-IoT测试,到近期,摩拜与四川移动、华为签约NB-IoT共享单车项目,与中国移动政企、爱立信合作助力一带一路,以及展开的多模蜂窝物联网外场测试。
从上述种种迹象显示,中国移动似乎先行商用NB-IoT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同时z中国移动没有放弃对未来商用eMTC的准备。
4. 在国外,NB-IoT形成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态势。Vodafone预计2017年将在全球6个子网商用NB-IoT,面向智能停车和抄表领域服务;2017年5月底,T – mobile在荷兰将实现全国覆盖标准的NB-IoT网络;此前的4月,LGU+完成全国NB-IoT覆盖,7月将商用。值得注意的是,包括LoRa阵营的运营商也在采纳NB-IoT技术。华为预计2017年将在全球建成超过30张NB-IoT网络,覆盖10%的国家。
按照业界相关人士的观点,单纯依靠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推进,短时间内难以促成NB-IoT模组成本的规模下降,并不能为全球商用NB-IoT树立起绝对的示范效应,中国移动如果商用eMTC对于NB-IoT产业链是利空消息。此前comobs文章也指出,eMTC在商用初期具备了阶段性替代NB-IoT的效应,尽管笔者看好eMTC的商用价值。
NB-IoT的价值:不在于连接本身
在常刚看来,国内三家运营商发展NB-IoT的态度非常明确。因此,从全球发展看,NB-IoT与eMTC商用进度孰先孰后均在伯仲之间。其次,运营商商用eMTC和NB-IoT并非非此即彼的单选题。
从芯片层面看,由于多模多频对蜂窝物联网商用的支持,将形成互为补充的效应,因此,运营商建设NB-IoT的同时,也可以部署eMTC。
业内人士预计,随着商用的逐步推进,2018年NB-IoT将实现模组成本5美元的目标。多模芯片具备了提升应用场景灵活性的同时,如果能够通过规模效应没有带来模组成本的叠加,多模芯片将成为蜂窝物联网芯片的发展趋势。
不过,面对2020年的500亿连接,爱立信目前没有计划进行窄带物联网芯片的研发,倒是让人多少有些遗憾。
对于业界观点认为,eMTC商用价值大于NB-IoT。常刚认为,根据具体的适用场景,NB-IoT和eMTC各有侧重,NB-IoT更适合不用考虑移动性、大规模部署传感器的场合,eMTC除了移动性和窄带物联网等特性之外,还支持VoLTE。因此,eMTC比NB-IoT包容更多的场景。例如,在爱立信与相关运营商合作提供的车辆管理解决方案中,通过包含eMTC的芯片同时提供定位、传感器数据传输、司机与后台(救援中心)等通话等多项服务。
行业物联网的价值在于应用与服务,而非连接本身。在这一点认知上,爱立信和华为对于NB-IoT的商用价值见解趋同。爱立信专家认为,如果运营商不提供行业应用和服务,则运营商将完全成为物联网应用和服务提供商的资源提供方,这意味着离客户越来越远。
常刚说,NB-IoT和eMTC的出现,会为传统行业打开更多转型升级的窗口。NB-IoT模组趋向5美元,将使得商用门槛进一步降低。
基于NB-IoT在医疗服务领域的应用,阿斯利康与爱立信在雾化器上展开了合作, “目前实现的功能还非常简单,包括雾化设备使用情况的跟踪和位置的结合,之后设备的改造将进一步考虑患者具体病情的需求。”
通过雾化器+NB-IoT,使得传统设备物联网化,网络能力的普及化使得功能、数据、场景化实现叠加。单一病人动态数据的汇总,可以为个体治疗提供支撑和帮助,对多个病人的数据跟踪汇总,数据量的变化将为数据分析带来价值(例如,国外依靠大数据帮助人们早期发现皮肤癌),未来深度的机器学习叠加进来之后,会孕育更多的价值空间,有利于对整个社会疾病的预防和对患者治疗产生建设性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