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表平台(或BI、数据分析平台)是指提供报表、统计图及其它BI组件(仪表盘、数据看板、分析报告等)的组织管理、权限控制、调度生成、发布订阅等功能的软件系统,让业务用户能随时随地地访问全企业的报表和数据。这是近五六年来报表和BI领域的一个热门需求,在基本业务系统建设较完善后,许多用户都希望把各系统中的报表和数据分析功能打通后统一管理。
需求是真实的,效果如何呢?
在业界混久了,经常还能听到客户在实际用过某个报表工具后表扬该产品的话(当然骂声可能更多),但是用过之后还表扬某个报表或数据分析平台的话却几乎从没听说过!对于这类平台产品的夸奖之词总是发生在售前演示阶段,一旦用上去之后,都变成抱怨!
为什么会这样?
A. 报表(数据分析)平台大多数情况下是需要行业定制和集成的业务
资源管理、用户组织和权限控制功能,都是和应用场景严重相关的内容,经常都需要调研客户实际情况后再做定制开发,而不能直接做死在产品中。以用户权限为例:大客户的用户数多,需要分层管理,而小客户则不需要,搞多层反而麻烦;不同用户可查看的报表也各不相同,常常和数据相关,如部门经理只能看1万元以下的单据;…;这些规则完全由配置生成并不容易,经常还要二次代码开发;即使可以被配置生成,也会面临模型过于复杂的问题,有抽象能力的程序员能对付,但业务人员理解起来则相当困难。
如果开发商拥有深入的行业经验,则可以做出适应某个行业领域的半成品(也就是解决方案),把某些行业特征固化在软件中不再需要配置,再基于用户已经理解的行业术语实施其它配置,这样可以大幅减少终端用户的定制需求。不过,本质上也是一种定制,只是由行业开发商来完成的。
另外还有集成需求。成熟些的客户一般都已有自己的门户系统,报表平台***是集成到现有门户中作为一个功能模块,统一登录后按权限使用,而不是一个独立应用。近年来移动端需求也越来越旺,同样地,客户已经有企业APP时,当然会希望报表平台也集成进现有APP中。
当然,也有少量不必定制和集成的场景,一般发生在预算较少或时间紧迫的情况,客户就会降低期望。
B. 大多数平台供应商不能提供定制服务,而且平台的可集成性一般都很差
大多数供应商把报表(数据分析)平台当作一个通用产品而不是一个解决方案在经营,这就决定了厂商不能提供出强有力的定制服务。国外供应商全是这种,国内供应商不少是报表工具厂商扩大业务而形成的。这类产品型企业优势在于后方的研发和前方的销售能力,但贴近客户的项目管理能力却很弱,公司几乎没有也不需要项目经理这种岗位,又缺乏行业知识事先做好行业定制,就很难直接做好这件事。
报表(数据分析)平台是直接面向业务用户的应用系统,作为通用产品时,其集成性天然很差。单独采购的平台一般也要单独部署,虽然WEB应用从界面上容易和客户的门户体系集成到一起,但只是物理上摆到一起了,界面风格很难一致,用户管理又自成体系,甚至还可能要单独登录。而至于移动端,连把界面集成到一起都是几乎不可能的。有些国外的报表平台甚至还要求特殊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难以和客户当前环境匹配。
显然,A和B两个论断矛盾,这就尴尬了!也就造成了前面所述的局面。
基于这些认识,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在选对报表(数据分析)平台软件的原则:
1. 向商业智能领域进军的行业集成商是好选择
平台功能和应用场景关联紧密,不是简单在标书可以规定清楚的。“有”某项功能和这功能适合自己,那还差着十万八千里。行业集成商充分理解用户特征,所说的“有”和用户希望的“有”的贴近程度要比BI厂商所说的“有”大得多得多。
有些行业集成商在BI领域经验少,也许在演示效果上比专业BI厂商要差,但很可能更实用。其实那些外围平台功能并没有多高的技术含量,而反而有较深的业务含量,难度更多在于理解用户的场景特征。对于这种应用,集成商不仅做得出来而且能做得更好,而且自有产品也很容易修改风格并集成到用户体系中。不过,有时名义上是集成商在供货,但实际上只是转卖了第三方产品,这会是后面3和4的情况了。
2. 以解决方案模式专业经营的平台供应商也是不错选择
有这种心态的厂商不认为自己的产品是个直接可用的通用产品,而会有意识地强化自己的定制服务能力,努力建设项目实施队伍,以解决方案模式经营时也容易处理和现有应用集成的问题。
这种情况和1是类似的,1是行业集成商向BI渗入,这里是BI厂商向行业渗入,从两个方向往同一个目标走。因为不是每个行业都有足够多经验丰富的行业集成商来提供BI服务,对于这些行业领域的用户,能找到有BI背景且愿意提供贴身服务的供应商也是不错的。时间长了,这些BI厂商也能积累出行业知识,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精准的服务。
3. 找报表工具厂商要平台是再次选择
由于功能的相关性,用户常常会向报表工具厂商提出平台需求,但其实这两者是产业链中的上下游关系。原则上报表平台和报表工具应当可以随意对应集成的,而不必互相绑死。当然,一家企业同时经营产业链的多个环节也没问题,只是这两者经营模式差异很大,不容易整合。如前所述,这类供应商不擅长做定制服务,又缺乏行业知识,而且很难放弃已有的通用产品型业务,这样也不会集中精力补足缺失能力。
不过,他们与国外品牌还是有本质区别,后者完全没法提供定制服务,而他们只是不擅长做而不是做不了。集成性由于产品特性和经营方式原因也不足,但也比国外品牌好很多,和行业集成商深入合作后也可以弥补。另外,在预算较少而降低定制和集成期望时也适合选择这类供应商。
4. 无论演示效果有多好,永远不要选择国外品牌
售前演示阶段非常光鲜的国外大牌的实际应用效果大都很差很差,前面的论述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个现象。这些产品在国外还算成功,可能是因为国外定制服务成本太高,用户也就直接降低期望了;但国内用户经常能够支付得起常规的定制费用,就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些平台不能和自己的原有系统及业务规则融为一体。国外品牌适应的场景完全可被上述1,2,3类覆盖,价格还贵,找不出什么任何情况一定要用他们。
国外产品通常也是由行业集成商引进给用户的,用户也会要求他们来实施服务,本来集成商拥有很强的项目管理能力和行业经验,合适做这个事,但由于集成性的缺失不足,集成商也没办法,项目过程中要背负巨大的压力,自己给自己找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