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CTO.com原创稿件】如今,开源已经成为IT圈儿不可不提的重要话题,我们看到包括OpenStack在内的开源计算在全球的发展势头迅猛,特别是在中国,更是受到各行各业用户的追捧。随着电信、金融、政府、能源、交通、制造、医疗、教育等各大行业龙头企业纷纷步入了开源云平台。与此同时,各种国内云计算企业也纷纷拔地而起,并且经历了多轮的“融资”潮,发展势头甚是凶猛。
EasyStack成为中国***OpenStack+K8S专业开源企业
最近,国内开源云计算企业EasyStack在德国柏林举行的CloudNativeCon+KubeCon容器大会上,正式发布基于Kubernetes技术的容器集群产品ESContainer,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成功扩展到容器领域。据了解,目前EasyStack同红帽、Mirantis一道成为全球三大同时具备OpenStack和Kubernetes(K8S)产品的专业开源企业,也是中国***OpenStack+Kubernetes专业开源企业。
EasyStack联合创始人兼CTO刘国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观察Kubernetes或者容器很长时间了,但技术需要一个凝聚的过程才能达到***效果,早了不行,晚了也不行。在公司创立之前,EasyStack就在审视这个技术,但是那时候它还不够成熟。
EasyStack联合创始人兼CTO刘国辉
从2016年开始EasyStack布局容器,并且提前在很多领域里做出了应用。所以才有***手的信息、数据来判断它应该是什么形态、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架构。2016年,在关键领域、关键行业已经做出了实际案例出来。
此外,EasyStack并不希望做一个闭源的Lockin产品交给客户,更愿意以开源技术为核心,以社区的方式,随国际社区战略来去推出产品,这是EasyStack产品的***特点。
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
谈到为何会结合K8S,EasyStack创始人兼CEO陈喜伦表示:举例来讲,开源就好比谷歌推出的安卓系统,早期用户体验很不好,为什么?主要是安卓要被厂商加上自己的应用后再放到硬件里面,如果有一个厂商能够把核心跟应用合二为一起来,用户体验就大不相同了。k8s跟OpenStack融合也是同样道理,包括用户、持久卷、网络、编排等各个层面上,都需要把它深度融合,这样才能真正的提升“用户体验”。
EasyStack创始人兼CEO陈喜伦
亚马逊和谷歌都是第二代的容器跟云的关系,也就是容器是容器,云是云。用户如果用云去申请虚机,集群将构建在云上,都是虚拟资源的一层。用户需求自己配置,手工的编排,相当于自己去构建整个应用。而EasyStack提供的是第三代,也就是跟云完全结合在一起了,API完全打通。用户能够直接调用云上的API,相比之下其他云厂商只能调用部署虚机或者网络,上面的基础设施都还没有,EasyStack则在这个层面上完全把两者融合在一起。
合作共赢,EasyStack构建自己的开源生态链
绑定问题一直都是用户关注的焦点,作为一家开源企业,陈喜伦认为EasyStack始终是一家中立的企业。真正的绑定,比如像某个大厂商, 做硬件、软件等等,几乎什么都有。但我们看到红帽从来没有绑定过谁。
EasyStack是一家专业的开源公司,重点关注开源为基础核心的产品。借助开源的核心技术,建立一个生态,核心战略就是万物生长。何谓万物生长?EasyStack只做以开源技术为核心的基础层面,拥抱大数据、数据库,包括mesos和Docker Swarm这种技术,并且自己做Kubernetes。本质上说要把OpenStack加Kubernetes融合在一起,构建开放的生态和战略。
ESContainer 功能强大
此次EasyStack发布的ESContainer 容器产品,在用户体验及管理等诸多方面可谓颇具特色。
ESContainer 这款产品面向应用角度设计,自身提供应用管理服务,方便用户在平台中集中管理发布容器化应用;对于有状态应用场景进行优化,方便用户构建多层微服务化应用;支持无 Overlay 纯二层网络等多种网络方案,容器应用与虚拟化应用网络直通;增强监控与日志,面对庞大的容器集群,ESContainer还提供了增强的多级的监控、日志管理。
ESContainer 面向企业级容器化应用的管理和编排场景,产品提供包括自动化部署、强化的管理界面、应用商店,多级监控、支持虚拟机、可视化编排、物理机资源池的混合部署,并且与EasyStack的企业级OpenStack平台ESCloud 深度融合,无缝的使用 ESCloud 提供的计算、网络和存储资源以及丰富的软件基础设施。
总的来看,OpenStack和容器的深度融合让EasyStack比其他云开源厂商更“进”了一步,构建开放的生态将赋予其更多的活力。当前云计算市场风起云涌,竞争也非常激烈,2017年也是考验企业技术与远见的时刻,我们相信在这些云企业的大力推动下,开源的未来也将更加“智能”。
【51CTO原创稿件,合作站点转载请注明原文作者和出处为51CT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