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中国|超融合未来势力图

存储 超融合
世界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大格局大趋势决定小格局小趋势,不管怎么变化都离不开大格局大趋势的框架。超融合的发展依然如此,在大格局大趋势下如何玩转自己的小格局小趋势,这应该才是正确的发展思维和方向。

[[178111]]

[[178112]]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阿明与业内朋友有过多次有关SDS的私下讨论与请教。这绝对不是心血来潮而为,而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深入思考得出这样的趋势分析。

当然,其中的一些观点可能会令人匪夷所思,但目的只是探讨超融合的未来大趋势。并且以大格局大战略的方式来探讨,不针对某一个技术细节来说,这样的思路或许有些人不会很认可,甚至可能遭到某些人的反对。

这都没关系,权当参考,权当探讨,百家争鸣,请允许阿明在超融合领域的言论自由。

超融合未来势力图,主要范伟还是针对在中国的情况,以全球的眼光来看待中国超融合的未来势力图,这个思路还是有点意思。

好!我们言归正题,一个一个地梳理。

Nutanix

Nutanix=最早的计算+存储+网络的超融合推进者,也是先驱者。

颠覆者的命运往往多桀,超融合是趋势但Nutanix将成为先烈,最终可能被其他有着企业级IT综合产品运营实力的超融合品牌供应商收购。***接盘侠:联想,戴尔其次,浪潮与曙光再其次。

可是有人会说Nutanix不是成功IPO了么,那么未来融钱应该不难了,不缺钱了为甚还要将自己作价卖掉呢?话虽如此,但是之前在2015年传言CISCO会收购Nutanix,但后面慢慢就悄无声息了。

这说明CISCO并非真的将网络、服务器、存储的战略关系想明白了,好吧,想不明白就继续慢慢想,一年不行就十年,十年不行就百年。不过CISCO得好好挺得过百年才行,就像蓝色巨人那样么?

可见,Nutanix还是招人喜欢的,为什么那么多公司没有真正下手买了它,而是让Nutanix自己IPO了呢?***的原因在于董事会平衡被卖掉的价格带来的利润回报没有自己IPO融资继续经营带来的回报大。

投资人看重的是利润回报,而不是产品前途。

不过,现在Nutanix野心不仅仅是超融合一个方面了,也在企业级关键业务领域开始动作,未来势必会去蚕食EMC、IBM、HPE等等企业级IT厂商的份额。

但是,别忘了,大家都在进化,未必Nutanix这个超融合明星的进化速度就可以超过所有的人。

因此,Nutanix虽好,最终似乎也逃离不了自己的宿命,大家看看全球创新技术公司IPO之后再被收购的例子多了去。同时Nutanix本身无法在硬件创新方面获得足够的动力来匹配自己的超融合软件的快速发展,只能削足适履与多个硬件厂商合作,这本身就明显制约了Nutanix很难做大或超越企业级IT传统大厂。

Nutanix如何从中得到更好的机会,那就得看Nutanix掌门人与董事会的眼光了。正所谓:钱多钱少是一回事,有没有未来又是一回事。

戴尔

戴尔+EMC=强存储+强计算=未来超融合之路刚开始。

对于戴尔来说,在全球超融合战略本就准备了三条战线,都是大家熟知的内容,包括:基于Nutanix组合的超融合XC系列、基于EMC组合的超融合和基于VMware组合的超融合系列。在中国,戴尔主要聚焦在基于Nutanix组合和基于VMware组合。

不过,这些都是当下的超融合战线,未来如何呢?

戴尔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司,每一步前进看的不只是当下的得失,而是看到未来5-10年的目标与方向。

戴尔与EMC的结合,很多人认为这是戴尔想加强自身企业级存储的实力,其实远远不止于此。戴尔的真正目的是在开启一个超融合大战略的未来之路。

戴尔强大的计算战线加上EMC强大的企业级存储战线,一旦形成有机的融合,不仅是超融合技术与平台上的***融合,更大的还在于商业模式的融合。

因此,在未来超融合的版图上,戴尔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华为

华为=网络+计算+弱存储,但存在决策与技术产品研发战略不明朗。

对于超融合的方向,虽然华为构建了自己的产品线和解决方案,但是,华为没有真正意义上对超融合下***功夫。根源在于华为没有看清楚超融合的未来与真正的方向。

华为虽然存在这点短板,但是华为强在不管是网络还是计算基础已经比较牢靠,只是存储方面相比业界大佬还有差距。

特别在网络方面华为已经被公认可以挑战CISCO的全球性企业,即便在高端交换机领域还是有那么一点差距,但已经做得非常好了。

在服务器计算领域,华为紧跟市场节奏,已经具备了自己的话语权。

在存储领域,华为还在继续努力,相比EMC、HDS等国外企业级存储前辈来说华为还是存在着技术稳定性和长期验证的一定差距。但是,只要华为可以在企业级存储领域一如既往地大投入,相信可以打开一个自己的新格局。

照这样的发展趋势下去,一旦华为对超融合的未来看清了方向,那么华为将会成为所有超融合厂商未来的劲敌。

HPE

HPE=计算+存储+网络,高层决定其超融合命运。

HPE在计算、存储、网络方面都具备非常强的积累和实力,并且在超融合方向上也在探索,但HPE全球高层“立场不坚定”势必会影响大战略,其未来战略难以触及超融合最有价值的部分。

HPE也发布过超融合产品,但是,我们在中国市场上对于HPE超融合产品却知之甚少,原因在于HPE对超融合的认知没有其对存储、网络、计算的单独认知那么深入。

处于全球服务器营收***的HPE,当然更在乎企业级IT市场地位的重要性,在存储领域借助3PAR的平台,也具备很深入的行业影响,网络方面HPE并不弱于对手,在企业级用户网络领域的应用上绰绰有余。

只是未来的世界,真的是一个超融合的天下吗?HPE还是非常犹豫,也非常怀疑。不能从大战略上看到这点,只是依托一个两个产品系列就像打天下的想法未免有些遗憾。同时,HPE中国业务主要隶属于新华三集团下紫光华山,所以HPE中国的超融合未来更多会受到新华三集团的战略影响。

不管怎么说,HPE技术储备是足够的,只是在超融合领域的战略把控上已经略显落后,这点,不知道HPE后面到底会怎么想?

新华三

新华三=网络+弱计算+弱存储,更需要积累再出发。

新华三的出现,对中国企业级IT行业实属一个惊喜。一是玩家又多了一个,二是还可以牵制华为这样一家想独大的趋势。

只是目前来看,新华三自身在网络、计算、存储方面即便有了丰富的产品线,但是还是缺乏对于计算和存储的长期技术积累。

新华三依托资本力量的推力,正在计算和存储领域发力,但这都是企业级IT的细分领域作为。在超融合方面,新华三即使看得清楚,但投入远远不够。

关键在于需要一个强大的“组合”才能成就未来的超融合世界,这个方面新华三其实想得也不够深入。更多的想法还是放在了具体产品线的具体市场深入方面,未来怎样,谁说得清楚。

当然了,万一超融合也只是一个肥皂泡呢,谁能断定超融合就是未来呢?

可能许多企业级IT厂商在超融合方向上并没有清晰的未来大战略与大框架,也是受到这些问题的干扰,因而对于超融合的投入还是远远不够。

对于超融合产品、商业模式、团队等等的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这样才能具备未来的真正竞争力。

要知道,这个世界真正在走向融合,如果不尽快转变思路,恐怕未来的日子会更加紧迫。

IBM

IBM=强计算+弱网络+弱存储,更需开放再开放,未来可能成为超融合领域的软件平台商。

每次提到IBM我们都会习惯性地说这是一个百年企业。作为一个百年企业,IBM技术储备不用说了,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

但是IBM的成功在于占领了企业级IT的顶端,就像食物链的顶端一样,习惯了高品质高要求高回报的高端用户的环境,一旦要去突破新的领域就显得有点心不在焉。

开放开源IBM提了也不是一年两年了,但是IBM真正开放的是什么呢?

给华为开放了其管理,但华为每年要支付巨额的咨询费给IBM。

IBM如果真的想在在超融合领域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恐怕早就缺失了关键的组件,x86已经卖给了联想不可能再收回了,要不然,就让IBM回到大机时代。虽然大机时代的超融合也是一种融合,可是那是封闭的超融合。

因此,IBM只有一条路可以在超融合领域站住自己脚跟,那就是继续锻造一个属于IBM特色的超融合软件平台。

或许IBM早就不看重这一切,因为IBM要的是认知计算的未来,认知计算可以吃掉超融合的一切,如果那能真的如愿的话,IBM还有100年可以活得很滋润。

Oracle

Oracle=服务器+存储+网络,强调自我,过于封闭,强调云化,弱化了超融合的方向。

Oracle强大的地方实在太强大,数据库、一体机然后还有针对IaaS的产品等等,因此Oracle的服务器和存储都是为其自身体系架构下的设计与考量更多。

超融合绝对不是Oracle的未来方向,一旦超融合真的可以成为一个大方向的时候,Oracle也会在自身体系上去权衡如何融入超融合的思路,因此Oracle最多在后面被动接受超融合,而不会主动发展超融合。

如此说来,Oracle不看好的超融合未来不知道最终会影响Oracle的未来吗?

有人可能会说了,不是还有数据库一体机么。只是现在的数据库一体机Oracle做得非常***,这与超融合却是两码事。

因此,从一开始,Oracle就看不起超融合,也无心超融合,Oracle的劲敌现在是一个叫SAP HANA的高手和一个叫AWS的大拿。

微软

微软=无计算无存储无网络,强调软件平台商方向不偏不离,未来在超融合领域可以直接与VMware进行PK。

微软的特色当然在于软件,虽然也尝试SurFace这样的硬件组合,但是微软依然没有忘记强化自身软件的影响力。

另外,在计算、存储、网络硬件领域微软不会尝试的了。毕竟习惯了这么多年这么多年以来的软件授权商业模式,看看每年微软的财报大家都可以明白的,软件巨人怎么可能为了超融合硬件去付出呢。

既然微软在服务器操作系统上有着自己的一席之地、在数据库领域也同样有着自己的一席之地,虚拟化软件方面也一直与VMware你争我抢。按照这样的逻辑与思路来分析,微软未来在超融合世界领域的***角色就是充当一个软件平台提供商。

VMware

VMware=未来超融合软件平台商。

进一步扩张VSAN,超融合软件平台大放异彩,但时刻提防微软的奇袭,还有IBM的调转枪头再来战。

不过,VMware在超融合领域的努力比微软走得更为积极,即便微软在技术储备与创新研发上并不弱于VMware。因为积极进取,所以VMware就真的有所取。

目前与众多服务器厂商合作,推出了针对VSAN的参考设计架构方案。在此基础上,VMware下一步将会深入到超融合的具体行业推进上。

当然,也只有行业用户应用广泛了,才能说明一切,才能证明VMware的超融合价值所在。

联想

联想=计算+弱存储+弱网络,在超融合试水已经让联想看到了超融合的未来方向,就看其决心到底有多大了。

因而联想有望成为未来超融合产品的主流供应商,成为如联想服务器一样的角色。只是现阶段,联想需要解决的两件大事情,一个是如何构建自己强大的企业级存储阵营,一个是如何强大自己在网络领域的实力。

在网络领域的战略合作,依托博科和Juniper可以逐渐帮助联想获得新的创新力。

但是,在存储领域,至今还是一个秘密:联想到底会如何发展自己的企业级存储呢?现在我们看到的联想企业级存储上的作为与积累还远远不够未来的发展储备,这不仅会关系到联想企业级IT细分领域的发展,也同样会影响到联想在超融合领域的未来发展动力。

只有懂存储、懂计算、懂网路,三者的强大才能铸就超融合的未来强者。想要成为一个未来主流的超融合供应商,联想需要把这些方面都得想得彻底明白才可以。然后可以借助资本力量加速发展,缩短自己与竞争强手之间的距离。

说句闲话,要是在Nutanix的2016年9月30日IPO之前将其收了该是多么美好啊!相信联想的高层不是没有想过,只是时机不算成熟罢了。不过,买Nutanix比买富士通的电脑应该对联想来说更具有未来价值。

浪潮

浪潮=计算+弱存储+弱网络,无心超融合,成为未来超融合产品基础供应商。

目前浪潮在研发领域有所投入,主要也看到华为在企业级IT技术领域的投入与储备,似乎也想通过一定的资本投入,组件一个强大的研发队伍,来推动自身产品与方案的创新。

不过,这条路非常艰辛,看看华为在存储、服务器、网络研发领域的投入就容易知道其中的难度。虽然前景十分美好,但是要看到5-10年以后的路,浪潮不得不下更大的研发赌注,希望可以坚持这样扩大下去。因此我们也看到浪潮与思科的合资举措了,网络方面浪潮在努力,但合资的方式能带来多少技术的积累,需要大家继续关注。

遗憾的是浪潮并没有对超融合看得十分清楚,更多还是看当下的计算和存储的细分市场规模与份额。如何组建强存储、强计算与强网络的融合战略,浪潮似乎关心不够。

因此,在未来超融合的世界里面,浪潮可能就会如当前做服务器、存储一样,成为一个超融合的基础供应商。

不过,作为超融合技术的跟随者,也难于在超融合的世界里面获得真正的创新与影响。就事论事,浪潮其实更在乎的是当下的市场规模与品牌效应,未来如何,慢慢说有何不可。这也无可厚非,做好当下这点也不错。

曙光

曙光=计算+存储+弱网络,有心超融合,成为未来超融合产品基础供应商。

成为在这个领域的后来者,也没什么不好,因为这样做也是一种规避风险的方式。

说到曙光,就不得不提到国内的无数服务器厂商友商,因为他们在计算领域的策略太相似了。有对手的存在,那是一种实在的存在,不是虚无的存在,这是好事情。

超融合能否成为未来,2016年之前,相信不止曙光无心于此,还有很多企业级IT厂商无心于此。2016年,曙光发布了自己的超融合一体机,终于开始了超融合领域的开拓进取。

人有我就有,那只是一种市场行为的跟随,不是从大战略大框架的角度出发,所以很难获得未来超融合世界的主动权。

曙光在计算领域有了自己的积累,存储也有一定积累,虽然相比全球企业级存储巨头还有很大差距,但是有积累比没有积累要好很多。

另外,曙光与VMware有着战略合作,未来在超融合领域VMware的崛起势必也可以带动曙光成为一个大家意想不到的玩家,不是没有可能哦。

所以,我们后面还得看看曙光的超融合之路有没有可能走得更有特色一点了。

超融合初创

国内超融合软件平台初创公司=超融合生态体系的填补者和推动者。

最终他们将被强势的VMware和微软给边缘化,即使这些超融合初创公司可以成为超融合领域的主流技术平台供应商,也很难成为独立品牌,最终被其他超融合产品供应商收购,或被残酷的市场竞争淘汰出局、甚至倒闭。

不想成为Nutanix未来同样的命运,只有尽早成为主流的超融合软件供应商,抢夺VMware与微软的市场先机。那么,这样的机会,只能留给在资本层面强大,研发队伍富有创新技术积累与传承的公司。国内这样的公司有吗?有的,这里就不点名宣传了,我们拭目以待不是更好么?

插播特别说明:以上对于厂商在存储、计算、网络领域的强弱评判主要针对整个业态友商的整体情况,属于阿明个人的观察与感受。本文纯属观点探讨,不涉及任何厂商的品牌宣传和市场推广目的,或有不足或不全面的地方,大家可以在文末评论留言、批评指正。任何厂商请勿将阿明的观点作为市场或品牌宣传的依据。

小结

总之,世界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大格局大趋势决定小格局小趋势,不管怎么变化都离不开大格局大趋势的框架。超融合的发展依然如此,在大格局大趋势下如何玩转自己的小格局小趋势,这应该才是正确的发展思维和方向。

显然,那些只顾眼前业务不看方向与未来的厂商,只能成为跟随者;那些愿意看未来,勇于创新实践的厂商,往往可以成为某个或某技术领域的主要玩家和***。

因此,我们对于超融合的认识需要从未来的方向来看待,从大战略大趋来分析。但是有一点需要大家重新对超融合进行更深刻的认知:超融合不仅仅是产品的超融合,更是团队、生意模式的超融合。

最初可以拼超融合技术创新、拼超融合战略把控、拼超融合生态完善,但越是发展到后面,超融合拼的却是团队、生意模式。

另外,阿明还有几句话送给国内的联想、浪潮、曙光等在服务器、存储、网络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程度专注的厂商。其实,如果未来真的可以被他们看清楚了,这些厂商的发展机会远远大过其他厂商。原因在于他们的包袱轻一些,担子也轻一些,一旦可以掌控好超融合“软件定义”的核心,那么顺之为软件匹配创新型的硬件架构与支持,对于他们来说还是相对容易一些,毕竟他们都具备服务器等硬件制造的经验。

因此,这样的战略与战术才是超融合最***的结局,这也是Nutanix无法企及的目标,也是超融合发展的真正目的,即真正的软件定义加上创新型的匹配硬件堆栈,构建一个用户最想得到的超融合未来。

当然了,这些设想的前提是,这些厂商可以看到超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可以为未来3-5年提前布局和付出,谁能提前做到这点,谁将成为中国超融合市场上的未来霸主。

【本文是51CTO专栏作者阿明的原创文章,转载请通过阿明微信联系本人(微信公众号:dostorage)】

责任编辑:武晓燕 来源: dostorage
相关推荐

2021-01-12 10:34:14

Nutanix

2011-12-21 09:47:19

Avaya合作伙伴IPO

2017-07-13 09:19:09

华为华为云

2017-09-29 14:30:05

华为

2016-10-20 16:09:03

技术预见互联网技术路线图

2018-07-31 10:04:22

京东云教育

2017-11-12 21:30:34

戴尔

2017-12-07 17:42:10

华为

2017-10-18 18:38:58

联想超融合

2018-07-26 10:09:02

技术

2016-03-21 14:14:18

戴尔

2019-04-18 15:16:19

超融合青立方存储

2021-04-23 11:16:47

新华三

2017-02-07 14:40:24

2016-01-12 10:49:09

ENI经济和信息化

2014-11-05 19:17:49

云海卓数大数据

2017-06-22 12:01:31

华为

2015-11-04 09:36:44

超融合IT基础架构

2017-10-24 17:22:04

华为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