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已是当下生活必备的产品之一,CNNIC数据显示,苹果iPhone发布后的第七年—2014年中国网民手机使用率达83.4%,***超越传统PC上网用户。浏览器一直是PC***上网入口,而在智能手机上,浏览器的地位却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2G时代的手机浏览器:PC网页的转换器
***代的iPhone现在看起来,有点像是老古董和玩具,但同时期的其他如诺基亚和摩托罗拉手机都还没开始涉足触屏手机。事实上,直到2008年,中国的网络制式还是2G模式为主,3G还没有发放牌照,处于摸索阶段。
无线互联网的2G就如同PC互联网的拨号上网时代:网费高昂,网速缓慢,体验糟糕。当时,针对无线设备的WAP网站非常少,很多用户更习惯把电子书、音乐下载到手机上,离线阅读或者离线收听。手机分辨率太低,根本没法浏览PC网页,即便打开,也没法看。所以,催生了类似上网工具的所谓浏览器,也就是把PC网页转换成手机可以浏览的格式。
UCweb是这类工具的代表。
当年UCweb打着省流量的旗号占领了市场,获得了广大用户的认知。尽管操作体验与今天不能同日而语,但毕竟进入了移动端浏览页面的时代。
3G时代的手机浏览器:照搬PC的门户与入口
中国3G网络的逐渐普及,手机操作系统的日渐成熟,以及WEB技术的成熟,让手机适配问题不再困难,为手机3G上网铺平了道路。
无论是3Ggo浏览器还是UC浏览器,都在首页上堆砌了各大网站的入口图标和搜索入口。PC浏览器的搜索+导航的模式,被原封不动搬到了手机浏览器上。此时,不少企业都开始进军移动端浏览器这个市场,希望像PC端一样,凭借浏览器成为用户在移动端上网的重要入口。包括在PC端取得了不错成绩的360,这一时期也加入到了移动端阵营,凭借安全的理念,以及在PC端的产品认知度,取得了不错的份额。
第三代:资讯媒体化
手机终端日益丰富,但第三方手机浏览器的接受度,并不如PC浏览器那般深入人心,这其中有很多原因:其一手机APP种类日益丰富,新闻类APP自出圈地,各自为政;其二 手机系统和手机品牌的碎片化,每家手机系统都自带浏览器,用户品牌感知并不强烈。
另一方面,在资讯类APP中,内容聚合类的APP反而比独立的新闻媒体APP更受欢迎,比如今日头条的成功,微信用户每天必看的朋友圈也具有媒体聚合属性。
面对聚合类资讯APP的火爆,UC选择了去浏览器化转型,彻底变身为一个穿着“资讯聚合”“头条”马甲的浏览器,就连之前的松鼠图标,也插上了梅花鹿角。
也许这是UC无奈的选择,却也是最现实的选择。作为阿里投资的公司,需要符合阿里集团的利益,阿里不能坐等微信借助朋友圈壮大,蚕食阿里在支付和电商领域的份额。阿里也需要投资回报,希望投资的都是赚钱的公司。所以,UC转型也有盈利模式的考量,把入口和流量变现,才是一家商业公司最应该的选择。
第四代:可定制的手机浏览器
***旗舰手机配置正在赶超PC,八核十六核的手机处理器已经不稀奇;128,256G的存储不再是梦想。而在过去十年间,手机用户却变得更加理性和聪明。APP稀缺时,人们以满屏图标为荣,而现在更多人更喜欢用文件夹整理桌面,让桌面不超过三屏。另一个的变化是,很多用户倾向于使用聚合型资讯APP,放弃了小型的新闻APP,有的用户直接用微信朋友圈取代新闻APP。从喜欢多而丰富,到喜欢少而简约,也是这十年用户成熟的表现。
用户越来越成熟,个性化和简单也越来越成为用户最核心的需求。如果说UC是第三代资讯化浏览器的代表者,那么简洁、可定制的浏览器可能是新一代浏览器的风向标了。
拿360手机浏览器8.0举例,在页面板块的设计方面,8.0版一改以前的导航网址模式,开辟了新的tab划分方式,比如专门为图文,视频和搜索单独设计了入口。对于图文资讯,大家喜欢向下刷屏滚动浏览;小视频和影视需要耗费一定的流量,如果混杂在图文资讯中自动播放,会无形中耗费很多流量;搜索框需要录入文字,这是一种与刷新闻是截然不同的交互,如果放在图文资讯中,也会让浏览体验大打折扣。这种区隔,对于不同阅读习惯的用户,体验都有明显的提升。
8.0版的可定制还表现在轻应用均可以删除,没有任何删除不掉的预装插件。操作模式像手机桌面一样,自由添加,删除图标,还可以在图标页面增加自定义的文件夹。
少即是多,给用户更少的推荐和内置,就是给用户更多的选择和定制的空间。让用户有充分的选择空间,这才是现在互联网产品非常难得可贵的。
总结:
手机浏览器十年发展几经沉浮,从最初被追捧,被看成是手机上网的***入口,到后来被资讯APP边缘化,被手机内置的浏览器排挤,到最近某些浏览器甚至要抛弃浏览器三个字。但仍有人在坚守,相信只要有优秀的用户体验,就能生存地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