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知道“去IOE”的概念是阿里巴巴2008年提出的。
当初指的是IBM小型机、Oracle数据库、EMC的高端存储,后来,随着云计算大潮的渗透,全球棱镜门事件的发酵,中国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的深入……逐渐演化为中国的外企巨头境遇生变,纷纷开始选择新的路径:
- 去年10月西雅图中美互联网论坛上,思科与浪潮成立合资公司;
- 去年12月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微软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CETC成立合资公司;
- IBM授权高端处理器POWER知识产权 ;
- 戴尔收购EMC后宣布在中国豪掷1250亿美元……
可为什么这个时候,阿里巴巴不再谈“去IOE”了?
8年时间连抗战都结束了,阿里巴巴早就完成了“去IOE”的架构,输出的阿里云已经成为新的业务支点——且不论这个回答是否正确,但过于简单。
从今年开始,阿里云发生了新的变化,4月宣布和SAP、埃森哲合作,8月SAP的拳头产品HANA One就登陆阿里云,紧接着SAP还在年度大会上宣布联合阿里云年内再推三款产品,分别是SAP Hybris Cloud for Customer、SAP HANA Cloud Platform及SAP Business By Design。
茱比莉在“阿里云为什么和SAP埃森哲合作,而不是IOE呢?”一文中谈曾经判断,从商业角度看这两家是国际合作的***梯队,但并未排除与阿里云与IOE合作的可能。所以万一今年,阿里云真的与IOE合作,岂不是从“去IOE”变成了“要IOE”?
这样180度的大转变,就要看到过去的8年发生了什么,未来的8年将要发生什么?
1、互联网只是云计算的一个行业
云计算***源于互联网企业的需求,亚马逊、谷歌、阿里巴巴……这就是发展已经10年的公有云的起源。当年,阿里巴巴提出去IOE,因为随着淘宝、天猫、支付宝的发展,IOE的能力不能满足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云原生云应用就该用云计算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可随着云计算进一步深入到其他行业企业,这才发现其实互联网只是云计算的一个行业而已,云计算开始变得复杂,变得要适应不同行业的需求,传统IT架构的价值被重提,这也是混合云会大行其道的原因。
另一方面,IOE们面向云计算也在转型。
“对于未来世界的定位,关于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大家都选择了同一条路。”对于IOE阿里云总裁胡晓明在8月北京云栖大会上的态度微妙。“传统行业仍然用IOE我认为OK,特别是行业企业围绕2B而不是围绕2C。”除了混合云,阿里云也开始大力发展为行业企业服务的专有云业务,除了SAP,也与很多行业定义的传统IT厂商合作。
8年时间,世界真的变化很大:从公有云圈地到行业私有云云挖潜,原来,融入各行各业才是云计算大时代的开始。
2、国际化的必然选择
不久前,阿里云宣布新的Logo,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展现了进一步国际化的图谋。
阿里云在新加坡设立数据中心作为全球双中心运作,阿里云副总裁喻思成还宣布启动AliLaunch计划,首批入驻11家国际服务商,SAP、 SUSE、HERE、Hitachi Data Systems、Check Point、AppScale、AppEx Networks、Haivision、Wowza和TrueIDC。
可见,随着阿里云的“走出去”,它们也成为别国眼中的外企,也需要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如果为当地行业企业提供服务也需要满足网络安全的需求。而与国际企业合作,是***的背书。
有趣的是,喻思成在入职阿里云前,曾任Oracle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技术总经理,他也是促成SAP与阿里云合作的主要推手。无独有偶,国际化人才纷纷跳槽互联网企业、云企业已经演化为一种现象级。因为,国际企业之间合作的加深,实质上也是人才的融合与互动。
3、云计算打破生态疆界
云计算走向融合就是大势所趋。
从公有云、私有云到混合云,即在市场前景更为广阔的企业级市场,行业企业用户需要一座桥梁。不论是互联网出身的公有云,还是传统IT出身的私有云,双方都需要打破疆界,开放合作,因此类似的合作已经不再鲜见。
茱比莉记得,前年就有腾讯云与IBM服务部的战略合作,去年又有雷军和迈克尔戴尔的见面,促成了金山云与戴尔的战略合作,甚至现在微软Azure云上Linux和Windows虚拟机的比例都到达了56:44,而在8年前微软和Linux阵营曾经水火不容。
“市场上会形成越来越多的合作,可能有一天我们跟IBM、Oracle也是合作伙伴,因为这是一个连线的世界,自己单独来满足客户需求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认为合作的可能性都会存在的。”这是胡晓明最近的表态。
难道,阿里云和IOE合作真的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