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愚人节,阿里提出的VR购物实验室(Buy+项目),着实让实体店们抖三抖。阿里在线上购物的实力无需置疑,如今又拿出了虚拟购物一说,可以消除“购衣不合身怎么办”、“看到不如摸到”等顾虑,这一理念将会颠覆传统购物方式,但奈何Buy+只是虚晃一招,消息发出,发布会召开后接下来却没有任何动作,到让实体店们的顾虑显得很多余。阿里的Buy+计划过去没多久,电商界的另一大头京东在9月5日,又抛出了相同的项目计划,“VR购物星系”应用开放给第三方平台以及相关产业联盟成立,致力于打造最优质的VR/AR电商体验。对比阿里在愚人节发出的消息,京东在时间上表现的还算真诚。
京东的VR/AR战略发布会召开,引起了不小的反应,这要归功于阿里的前期铺垫,大家都想看京东会不会有什么大动作。要说大家都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来看阿里和京东的VR+购物,那着实不是。对于VR的出现更多人抱着好奇的姿态观望,眼看VR眼镜的产品问世,以及VR在游戏、房产、教育等领域均有了起色,电商的跃跃欲试也不置可否了。而对于一直隔岸观火的用户来讲,国内的低价VR眼镜可以作为试水,看看电影玩玩游戏的也就闲置在一旁了,至于阿里和京东这种电商想要和VR联结,用户还是异常期待的。
就像阿里Buy+宣传片中讲的,你再也不用每周一小逛,两周一大逛,逢年过节到商场陪老婆买买买,大包小包拎回家;也正如京东VR购物星系中提到的,到家具城不用费劲心思的在脑中构想,家里的装修风格要配什么样子的沙发合适。VR+购物对于电商来讲,肯定是个特别好的商机,对于消费者来讲,亦免去了许多传统线上购物的后顾之忧,足不出户便可应有尽有。阿里和京东均提出了这样完美的一个idea,但是,为什么到现在还仅仅是一个idea呢?
要想真正实现宣传片中的VR+购物效果,肯定少不了VR眼镜,甚至还会有头显、手柄手套、地毯等附加设备。现在VR虽然火热,不乏各种做VR设备和内容的厂商,可是用户的普及速度却远远没有厂商的兴起速度快。硬件设备还不尽完善,用户体验度不高,一些想把VR买回家的用户,却要为玩久了容易眩晕,眼睛累,VR眼镜过重使得鼻梁酸,头痛等问题而苦恼不敢买回家,即使不担心这些生理问题仍想尝鲜的用户,又对VR的定价望而却步。最终导致大多数消费者只能对VR隔岸观火,看各种VR厂商为此打的火热。
除了输出设备无法普及外,还有着重量级的内容无法落地实现。
之所以说是重量级,不是因为内容有多么的重要,而是一个数量及其庞大的内容群等着被转换为VR所需。阿里和京东在发布会中均有提到建模,电商不似房地产卖的房子,够大而且长相都差不多,电商的物品相当齐全,小到一个头绳、指甲刀、勺子,大到一台电脑、一张床、一个立式空调,均有涉及。且不说产品数量之多无法想象的问题,不论是阿里还是京东都有商家入驻,真正落实到商家身上进行建模,不论是官方出资还是对于个人商家独自承担建模费用,成本都是笔不小的数字。
想必京东是借鉴了阿里提到的建模难的问题,所以提出了“做工具”用来完成扫描和建模的步骤,这确实是个很好的提议,虽仍然会有成本的产生但相比没有工具要好的太多了。但是商家真的都愿意使用这个工具进行建模,融入VR+购物的行列吗?
这或许是个细思恐极的事儿了。
可能要有个切入点,也许说试行对象比较合适。首波试行对象要从家居这种体验度高的类别开始,而线上家居商家也会很乐意作为试行对象,毕竟像沙发、床这种物品还是亲自试过比较靠谱,消费者用VR进行购物买着放心,商家就挣得开心,其他商家也就蠢蠢欲动了,纷纷效仿开始建模融入VR+购物的行列。然而建模的成本由谁来支付呢?每个物品上涨些许消费者可能都看不出来,因为届时,所有进入VR行列的物品,其价钱均会有所上调。而对于一些着实用不着VR来实体化贩卖小商品的商家来说,只能留在传统线上购物频道了。
再来说说阿里和京东发布的视频中,都有着不少的交互,殊不知交互又是VR+购物坎坷路上的一个痛点。要实现视频中的动作交互,就免不了用一些VR的设备,设备都不普及,交互做的再好也无处施展。更不用说现在交互技术正处于青涩时期,实在难承视频中的流畅交互动作。
至于涉及到更多隐私信息是否容易受到攻击泄露,都已成为后话。前面的众多难题无法解决,想必VR+购物在一年半载里还比较难成气候,实体店们暂时不用抖三抖了。不过作为消费者来讲,能有这种足不出户就能在家试衣服,买舒适的家居,确实是一件妙事。如果VR也能传感味道,可能餐厅们也要开始抖擞了。
转而一想,如果大家都变得足不出户,不愿意去商场排队结账,餐厅再没有等位的客人,每个人脸上都挂着冷漠,实在不愿再多想了,还是热闹点儿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