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IT团队来说在所有看似无穷的选择中,数据中心硬件的选择是更偏向于哲学层面的而不是技术层面的。是搭建自己的硬件还是购买即插即用的集群好呢?这并不是简单的问题。市面上有如此多高度融合的系统,这个基本的问题带来了有趣的新的复杂性。
如果随意搭配来购买硬件可以防止厂家锁定,并且购买的决定只基于这个产品本身是否能胜任特定的工作。当然,这种方式需要某种程度的系统集成。并且在实施的阶段需要更多的时间。
另一方面说,如果购买一个预先构建好的集群可以减少让系统跑起来所需要的时间和减少管理的负担。但是采购的花费却是另一个负担。
找到正确的方法选择数据中心硬件
典型的预构建策略是集装箱式数据中心,厂家会将预测试的装置打包好以更快地进行运输和安装。如果你的IT团队缺少硬件集成的技能,那么即插即用的方法——不管是在集装箱中包含了整个数据中心还是集成的基础架构产品——对要求可靠性和可扩展性的企业来说都是很有吸引力的。
首先,所有的零件都保证可以一起正常地工作。所有的零件都被考虑到,而且用户通常只需要一个基础的安装指引就可以入手。
那么那些理由都经得起细想吗?随着业界高水平的标准化,通常会像商业/商品现货(或叫做COTS)所描述的那样,我们已经很接近真正的可替换的元素了。现代的系统就像互相咬合的乐高一样。这消除了认为某些融合系统不可思议的想法:即购买了融合产品,那么所有的部件都会很容易地协同工作。
企业IT应该持怀疑的态度想一想融合架构的调节和优化问题,因为这种“优化”可能是基于标准使用案例的,可能和你的企业所需要的不同。而且,配置起来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大多数融合集群在配置层面上是相当缺乏弹性的,特别对于每台服务器drive-to-system和针对每个服务器的LAN口来说。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云服务提供商拥有很强大的购买力,他们可以针对细枝末节的部分指定放入集装箱式数据中心的硬件。大多数中型的IT企业将来会购买更少的系统,来减少他们针对融合系统的烦恼。
对于整合的系统来说有客观的溢价,就像它的前任刀片服务器一样。如果这个溢价被当作“整合费用”的话,那么包含了自己做集成的费用或者寻找第三方集成商来组装这些组件的费用。
对厂家产品的信赖会带来一个棘手的问题。这个产业正在转向从同一个为云供应商生产装置的供应商处购入便宜的服务器。伴随着每年数以百万计的销量,这些产品达到了市场上其他产品的质量,而且还拥有更低的价格。
另一个针对聚合方法的挑战是来自软件定义的新潮流。它的重点在使用简单的裸设备和存储,软件定义基础架构应该可以解决任何现有的集成问题,因为在软件定义生态系统中的元素一定要坚持相互通信的标准。这看起来会弱化预先集成好的整合产品的额外价值。
做出你的方案
那么,在什么时候单一厂家的方案在数据中心硬件采购时是有意义的呢?
如果你不想被集成的过程所烦恼,那么一个融合基础架构产品是很有吸引力的。特别在因为加固需要而建立集群的情况下,例如针对于军队或者石油和天然气产业。不过,在大部分情况下,***的考虑还是预集成的系统价值和价格。
使用ODM盒子作为一个基准,企业可以从预配置和单元测试中收益。或许,增值分销商和集成商会为购买者提供增值服务。多余的费用会抵消在便利性、专业性和流程质量上。把很多驱动项放到供应商并且搭建一个盒子是很无聊的工作,而且并不是所有的IT团队都拥有用来测试单元的所有的调试工具。
这也是Google用来购买大型预配置产品的理由。企业也可以使用同样的理由用来购买小型的集成产品。
很多ODM为他们的集成系统提供了预配置的服务。ODM趋向于让针对例如驱动器和外插卡的物品更加灵活化——避免你选择了单一的厂家之后的厂商锁定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预集成并不是新的东西。刀片服务器旨在解决同样的问题,不过缺乏弹性和高昂的价格让他们并不能被广泛的接受。聚合产品可能比刀片服务器更好,但是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预集成的系统对于对硬件集成缺少兴趣或者技能的公司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这种系统也会对于倾向于只是用单一厂家而不是很多厂家产品,但希望从购买到系统运行这个过程转换得够快的公司来说也是很好的。
ODM会如何在市场增加主导地位还不太明确,但是价格诉求会戏剧性地变化——而且CEO还是视价格为主导因素。这会让ODM组件层面的购买成为一时的主流,不过ODM融合系统会改变这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