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模型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狭义地讲:用户模型是对网站目标群体真实特征的勾勒,是真实用户的虚拟代表。建立用户模型的目的是:尽量减少主观臆测,走近用户,理解他们真正需要什么,从而知道如何更好的为不同类型用户服务。
交互设计之父Alan Cooper提出了两种构建用户模型的方法:
传统用户模型:基于对用户的访谈和观察等研究结果建立,严谨可靠但费时。
临时用户模型:基于行业专家或市场调查数据对用户的理解建立,快速但容易有偏颇。
传统的用户研究方式,选取的因子比较全面,涵盖用户基本属性、行为特征等,要进行用户访谈、问卷等,得到的调研结果虽然比较准确,但花费的时间往往比较长。对追求小步快跑的公司来说,时间太宝贵了,等花费几个月得出报告时,可能就已经错失良机了。
所以,我们可以考虑建立临时用户模型。根据自己对用户的理解,挑选出最影响用户和产品的几个因子来做分析,快速建立用户模型,辅助产品决策。
快速建立用户模型的方法:
本文以“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为例来逐步说明如何快速建立用户模型。
1. 挑选合适的因子,划分用户群
因子:即建立用户模型时,用来划分用户群体的用户属性,如年龄、性别、收入、职业等。
挑选合适的因子
本次用研目的:了解“人人都是产品经理”非UGC用户的阅读偏好。选择因子:
划分用户群
当你选好因子后,需要对用户群进行一个简单的划分,这些用户群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中,以“产品经验年限”把用户划分为4类:
划分出来后,看下结果是否符合自己的预期。如果不符合预期的话,需要不断地调整因子,直至划分出来的结果是自己预期的典型用户。如果你不太了解典型用户是哪些的话,可以问问周围的人,大致确定下典型用户的特征。
在这四类人群中,每一类都是一个用户群的代表,通过自己对用户群的了解或从身边找一些典型的用户,然后对号入座,就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个用户群是怎么样的。
接下来,需要对划分的用户群进行逐个分析,加入一些相关的信息、行为特征等,比如:加入用户的职位、使用场景、目的等来丰富用户画像,进而搭建起用户模型。
2. 建立临时用户模型
***类用户群:想从事产品方面的工作,实习或刚毕业的大学生,从其他岗位转到产品相关岗位的人。这类人群,逛社区的频次很高,哪里有好的内容就去哪里,主要是阅读类用户,不太自己创造内容,对社区没有形成强烈的忠诚度。
第二类用户群:从事产品相关工作1-3年的人,对产品、交互、运营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正处于成长期,需要学习大量的知识打牢基础,拓展视野,部分人群已经对有些社区形成了一定的忠诚度,主要精力会集中在某一个或几个社区上,不会漫无目标的乱逛了。
第三类用户群:部分已经开始带个小团队做项目,比普通产品经理位高一级,BAT等大公司除外。这时的目标,主要是向着更高层次的权力中心迈进,在PM社区内,开始尝试分享经验,指导他人,为大家答疑解惑,主动创造内容,不太以阅读为主。
第四类用户群:产品相关工作干了5年以上,多数已经是产品总监或创业公司的CEO等,逛社区主要是为了自我营销、公司品牌营销、招人,提升在圈内的影响力等,比如各领域大V,基本不是阅读用户。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会发现,第三和第四类用户,基本已经对社区形成了一定的忠诚度,主动创造内容,吸引粉丝用户,往往已经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一些意见***。
划分出这些用户群之后,我们要看看,哪些可能是未来的增量市场,是需要重点去抓的人群。“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专栏作家已经非常多了,文章内容上已能足够支撑,那就需要把重点放在想要从事产品工作和刚从事产品工作不久的***和第二类人群上,这两类人群,数量比较庞大,对PM社区的忠诚度还不够高,比较容易去争取。
本次用研目的,主要也是为了了解“人人都是产品经理”非UGC用户的阅读偏好,接下来,我们需要对这两类人群进行用户访谈,验证用户模型的可行性。
3. 用户访谈验证
由于临时用户模型,更多的是基于自己对用户的理解建立的,虽然快速但却容易形成偏差。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用户访谈来简单验证下。
用户访谈:是一种定性的研究方法,用于定位问题,挖掘问题背后的用户需求。通常有两种目的:发现真实问题、寻找正确方案。
用户访谈的步骤:
简单来说,用户访谈就是要:从浅入深,由表及里。
用户访谈的方法:
1)破冰。像聊天一样,生活化的提问,从简单问题开始铺垫,建立访谈氛围。
2)开放式地提问。比如:你觉得这个功能有哪些地方吸引你?而不是封闭式的问用户,你喜欢这个功能吗?
3)关注用户过去和现在的真实感受。以及用户的非语言信息,包括肢体语言,语音语调等。
4)一次只问一个问题。用户回答后,尝试连贯地追问,并重复确认自己是否理解用户的回答。
用户访谈的注意要点:
1)不要问过于开放、过于模糊的问题。比如:你觉得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网站怎么样?模糊的问题可能得到的是用户模糊的回答,比如:很好啊。
2)避免带有倾向性的提问。比如:你喜欢这个功能吗?多多少少会对用户的回答产生暗示或影响。
3)倾听,不要随意打断用户。在被访者远离问题时,需要巧妙打断,引回话题。打断较常用的一种方式是:重复一次被访者的回答,表示认同,然后再重新提问。
4)关注用户遇到的问题,而不是用户的解决方案。很多时候,用户在给出答案时会直接说你这个功能应该怎么做,我们需要关注的是用户在使用这个功能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而不是用户说怎么做就怎么做。
举个例子。
了解“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前两类用户的阅读偏好时,问题设计(仅供参考):
1)开场白,了解用户的基本信息,比如年龄、职位等。
2)您一般会在什么场景下阅读“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上的文章?(了解用户使用场景)
3)您重点关注哪些方面的内容?(了解用户阅读偏好)
4)您为什么逛“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呢?(探寻用户的目的)
5)您觉得哪些功能做的不太好?(了解产品可改进的方向)
6)您觉得还有哪些功能需要加进来?(了解用户对产品的未来期待)
7)为什么需要加入这些功能呢?(探寻需求背后的动机)
...
为了保护被访者的个人隐私,这里就不贴出他们的具体答案了。
4. 修正用户模型,辅助产品决策
通过和7位用户的具体访谈,基本验证上面的用户模型偏离性不是很大。
本次用研的分析结论如下。
1)无经验产品新人,主要阅读偏好为:
热点分析、竞品分析、需求分析、原型设计、产品设计。
对前辈的工作经历和经验分享的了解。
知晓一些该行业的名人,希望融入圈子。
希望了解如何学习产品知识的方法。
如何应聘产品岗位或顺利转岗。
2)从事产品相关工作1-3年的人,主要阅读偏好为:
用户研究、数据分析、产品策划、产品运营、心理学等。
跟自己目前工作内容有关的知识。
洞察用户心理:
在这两个阶段,用户更多表现出来的是求知欲、从众心理、懒人心理和寻求归属感。
要了解一个新领域,需要迫切学习到这方面的知识,有着极强的求知欲望;关注该领域的大咖,翻阅他们的文章以及了解大咖们都在关注什么,从众心理明显;想要尽快融入圈子,证明用户在寻找归属感;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其实用户是想可以高效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
当用户为在职产品人后,就需要关注一些深入点的知识,扩展知识面和知识深度,目标感更强,对信息的筛选要求会更高,并已经建立了一定的个人圈子,更想结交更高层次的产品人。
表现出来的需求是:
希望可以快速获取对自己有价值的内容;
可以关注自己喜欢的大咖专栏;
有良好的社区氛围;
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交流学习等。
可满足需求的功能:
测试阅读口味、个性化定制,分类、搜索,热门文章排行榜,关注功能,问答版块等。
5. 总结
重申一次快速建立用户模型的步骤:
希望对你有帮助,同时欢迎交流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