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刘强东还在卖碟,他们在干什么?
上周开始,“江苏CIO联盟”推出了“IT大咖们的青葱岁月”系列策划,访谈圈内IT大咖,看看他们的青葱岁月如何走过。
上一期,我们访谈了“智造+V课堂”第一期的主讲嘉宾,北京殷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首席架构师朱东。如果用两个关键词来总结自己的1999年,朱东认为是:互补和积累。
在小伙伴们的支持下,访谈顺利进行到了第三期。这一期,我们访谈了苏州悦果互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王甲佳。不同于前面两位嘉宾,这次交流采用了书面访谈的形式,以原生态的问答形式呈现。
王总百忙,虽然无缘直接交谈,但周末晚上出差广州王总依然反复修订内容,至周一凌晨发给笔者,其态度之认真,文笔之细致,令笔者钦佩不已。
接下来,让我们来分享王甲佳的成长经历。
王甲佳 苏州悦果互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江苏CIO联盟:从履历看,你是于1993年毕业于江苏淮阴财经学校。当初是什么机缘巧合的因素,使你进入这所学校学习?在当时,你本来的兴趣的方向是怎样的?进入这所学校,是否符合你对自己的预期?
王甲佳:那时候是没有选择的,只要能上学,能跳出农门,啥学都可以上。实际上也谈不上预期,那时候心中揣着的小理想,如玻璃梦一样,不堪示人。高考以三本的标准,差了好几分,被“服从分配”选择到这所学校。记得当时招生的地点在无锡,在亲戚的安排下,我到无锡进行补充面试,侥幸被录取。自幼的左腿残疾,现在还是一个伤。当然这是早已走出来了。在学校最大的收获是在最懵懂的时候,有许多老师帮忙,也有了亲人般的几十位同学,经常联系。
当时以平均每天1.7页的文字量给现在的老婆写情书,其实与其说是情书,不如说是读书笔记。在学校读完了几遍《资本论》,以及托夫勒等人的书。可惜学制只有两年,如果是四年,我想肯定能在研究上有所得。记得当时我写的农村调查《珠嵌碧野熠熠辉》,获得全校的一等奖,其中的一些思考,现在的我也是望尘莫及的。
江苏CIO联盟:你进入学校学的是农业会计专业,一开始是怎么认识这个专业的?从后来的感受来看,与当初感性的认识有什么差别?从你的个人兴趣来说,是否喜欢这个专业?如果不喜欢这个专业,当初是怎么应对的?如果喜欢,如何一步步加深对这个专业的了解的?
王甲佳:如前面所说,当时并没有选择权,实际上是无所谓开心与喜欢,按部就班就可以。但不一样的是,需要从中训练自己的思维,提高对解决问题方式的认知。比如当时对统计学就非常有兴趣,在刚工作的时候,这点帮助非常大。当前我们谈大数据的一些问题,从统计学角度来看,是可以莞尔一笑的。
农业会计的记账方法与工业、贸易等有很大的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异是产出是“靠天”的,如果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回报就大些。这个方面,对我一直有积极的影响。
2006年3月,与同事赴广东考察的王甲佳(左二)。
江苏CIO联盟:如果用一个或几个关键词来形容你的求学生涯,你会怎么来形容?你在淮阴财经学校的求学经历是怎样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或基调?在这期间,对于个人的前途和职业的规划,你的心路历程是如何变化的?
王甲佳:我可以非常清晰地回答最后一个问题。当时在学生会担任宣传部副部长的职务,其实就是为广播站写稿,更换画廊,重大活动参与策划等等。当时学校毕业生处于分配制与人才市场两种方式皆可的情况,我没有选择分配,而是通过双向选择到了老家的一个工厂,就是后来的威特集团。
江苏CIO联盟:你当时的求职经历是怎样的?在这个过程中,有什么细节或者瞬间让你难忘吗?
王甲佳:这是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市场经济的力量,就是1993年的7月,在人才市场将自己“卖”了。当时和几位同学住在盐城市区一个同学的家里,不停地投简历和面试。最后还是经过一位同学的家长的推荐,找到了第一个东家。当时印象最深的是,人才市场设在盐城师范专科学校,当时燕舞集团一个企业就占有一间教室广招人才;有些县、局,一间教室都用不完。
江苏CIO联盟:从此前的报道看,你毕业后投入工作,第一个岗位做的是生产计划统计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岗位?一开始是否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你是如何适应并投入角色的?
王甲佳:这个岗位的工作简单来说,就是两个方面:一是对各个车间、工厂、公司的生产、销售的实物量、工业增加值进行计算与统计,做内部用的经济活动分析,用现在的话来说,叫做“数据分析师”;二是对各个岗位的工资进行核算。
这个工作是适应得比较快的。实际上我的第一个岗位是硫化压制车间的操作工,白班在200多度的硫化炉边上工作,在师傅的帮助下,很快掌握了操作要领,还能统筹。热得受不了的时候,会在鼓风机前吹上十几秒。难为情的是,第一次倒班上夜班的时候,蹲在车间墙根睡着了。师傅没有怪我,大约过了一个小时,才让我起来继续做事情。
2006年的王甲佳(右)。
江苏CIO联盟:工作四五年后,你的工作稳定在企业管理范畴,负责集团一个综合管理部门:企业管理部。这具体是哪一年?对你的职业生涯而言,这是否可以看做是一个突破?从一个生产计划管理员,到负责一个部门,这中间的历程是怎样走过?在这期间你遇到困难是如何应对的?
王甲佳:岗位工作和部门工作有着非常不一样的视角,当时的角色切换并不顺利,经常受到友邻部门的批评,也被他们“欺负”,多做了许多苦差。最严重的是没有充分将职位在组织体系内显性化,虽然做了许多重要的事务性的工作。最初工作,在车间里做了3个月的工人,半年多的统计员,后来就到企业管理部做副经理,再到经理。差不多是1994年年中的时候,也就是进厂工作一年时间,后来任经理。这与当时的董事长陆安杰先生大胆启用大学生是分不开的。如果是认资排辈,将非常困难。
当时的工作还是务虚了一点,其实是有条件根据数据分析,对经营提出更有实操性的建议的,但是由于在市场营销和研发方面切入太少,没能实现这一点。企业管理部本质上应该是一个大运营部门。
江苏CIO联盟:1997年,在你的带领下,威特集团开始网络营销工作,当时这项工作开展的情况怎样?你当时的工作强度是怎样的,比如每天工作多少小时、是否经常加班?你对这段经历有什么感触?从时间上推算,1998、1999年左右,你应该在主管企业管理部的任上,如果用两个关键词来形容这段时期的自己,你会用哪两个词?
王甲佳:网络营销其实一直是我的业余工作,前面说过,主要工作是企业管理部的事情。一般是晚饭后,和同事到机房进行作业。作业方式很简单,就是通过雅虎搜索引擎来找海外与企业关键字有关的网站,然后衔接公司与产品信息。应该是1998年,我们用这样的方式,获得了300万美金的海外生意,成为外贸业务非常给力的一个增长渠道。那时候最爽的事情,是在晨会之后,为业务员派发海外询盘电子邮件。
实际上,我和企业信息化的结缘是从互联网开始的。2001年,基于不断扩大的网络营销业务,团队开始开发CRM系统,帮助业务员来管理自己的订单。用现在的眼光看,网络营销是比较实在的O2O业务模式。
这个阶段用两词语来形容,应该是成就感、负疚。成就感是网络营销很有斩获,负疚是对家庭照顾太少。
2008年的王甲佳(右)。
江苏CIO联盟:你在江苏威特的工作经历是什么时候结束的?你曾经说过,这段工作经历对你成长的意义非常大,如何理解这句话?为什么会做出新的职业选择?到2010年之前,你的职业经历是怎样的?在这期间你有什么体悟和收获?
王甲佳:在江苏威特工作了13年,然后在2005年去温州外出务工了。和温州的结缘是我的好友与老师张西振先生的功劳。这13年的意义在于从一个小有情怀的理想主义者成长为一个相对务实的现实主义者。对精益管理有不一样的认识。2001年我开始任集团一个子公司,就是电子商务公司的总经理,统管集团的信息化与网络营销工作,并且部分负责国内市场的开拓。
2005年6月份,到温州的东经控股有限公司工作,从信息部经理到运营总监再到运营副总裁,先后接近五年时间。这部分时间,其实将江苏的实践所学在浙江绽放出来,与同事们做了非常有价值的事情。比如我们的网络联结生产系统,是国内纸包装行业第一个完全供应链架构的系统,在2009年被推选为中国两化融合的第一批典型。当时的杨学山副部长在大会上点名表扬。
在工作期间,我完善丰富了自己的时间链理论,并且得以相对完整的表达。这可以说是实实在在地做了改变这个行业、推动这个行业进步的事情。这个期间其实有18个月左右的时间,几乎与外界完全隔离,甚至每天工作16个小时,透彻研究了企业的业务,将企业的基础管理推进到可以进行信息化的程度。副产品是先后撰写了600多篇信息化、CIO方面的文章。也在2008年,上了第七届的北大CIO班,与国内更多的CIO朋友结缘。
2009年的王甲佳(右)。
江苏CIO联盟:2010年6月,你离开温州市信息管理学会秘书长岗位,开始谋划自己的事业,立足于自己多年实际工作经验,将“网络关系计划”这个可以解决传统企业产销问题的方案进行产品化实施。这是否可以看做你创业经历的开始?当时你的想法和初衷是怎样的?
王甲佳:当时我们认识到企业里面存在着很多“理所当然”的浪费,希望通过系统化的努力,适当改变这个局面,突破点就是跨组织的业务协同。到现在,这个工作还在进程之中。这确实是现实与理想的完美结合,值得奋斗。
江苏CIO联盟:在一篇报道里你曾经说过,“创业是成长,生存为本但不能偏离方向”,从以往的报道中可以看出,你在创业过程中也经历了很多波折。这几年的创业经历,你最大的感悟和收获是什么?
王甲佳:创业就是怀揣一个希望自己牛逼的理想,用二逼的心态激励自己,傻逼的坚持,苦逼的试错,不断将自己不擅长但是必须开心去做的事情做到位,或者找到合适的伙伴来协同。注册公司再运营的创业不是CIO的必然选择,但是CIO确实有很大的创业机会,尤其是新型CIO的内部创业,机会非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