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说云时代吗?那就out了!后云时代已经来了

译文
云计算
展望未来,云已经不再意味着系统的所处环境,而决定着系统的设计与部署方式。

 内部数据中心与云环境之间的激烈对抗已经持续了十年,但如今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云方案开始全面胜出。诚然,未来还将有相当一部分内部系统继续保持运作,不过按需云模式正变得愈发普遍。

不过具体方式也许与大家的认知不同。

[[163413]]

作为云战争的常见理解方式,人们往往认为自己需要从高度定制化、高度受管理以及指向性明确的,能够交付特定竞争价值的内部系统同更具泛用特性、维护及安全保护资源需求较低且能够通过标准化流程与选项帮助企业以非技术方式实现差异性竞争优势的云服务之间做出选择。

这种“通过技术实现差异化”的理念在过去十年中一直广受推崇,也正因为如此每家企业都会对自身ERP系统进行定制化处理,从而跨越各运营与分析系统投入大量资金推进技术创新。

向云环境迁移不仅会令大家失去对系统的控制能力,同时亦意味着我们放弃了将技术作为秘密武器的思维。事实证明,这种“秘密武器”思维其实流于简单,并往往会导致系统成为一套掺杂大量复杂性要素、甚至抵消了业务优势的糟糕系统。

不过泛用性技术的时代还没有全面来临,尽管云已经允许企业客户发挥各类低复杂性系统之固有优势,并借此创建具备实践价值的创新环境。最终我们需要将云技术(以SaaS为典型代表)、云类技术(数据中心内部)以及一小部分传统技术加以结合。

而这正是后云时代的主要特征所在。云特有的“天空方为极限”的按需计费模式与带宽及延迟问题会带来新的成本计算方式,这种***定制化与复杂性的产物往往令传统管理者们无所适从——单单是基础设施、应用程序以及数据等等已经并非成本因素的全部。

相反,如今大家需要将成本着眼点转移至价格、复杂性、责任分配、灵活性以及战略优势的集合体身上。或者可以这样表述:用户的部署方式是一种战术性决策,而非***目标。这正是后云时代下最需要我们加以适应的特性所在。

这些概念该如何理解:

以变更为设计前提: 无论是浏览器还是分析引擎,与信息与业务需求相关的具体要求及背景都将不断变化,这意味着我们已经不再需要主要关注品牌、格式、工具或者供应商等传统要素。以Docker为代表的容器方案正是此类新概念的典型体现,而容器技术显然还只是这种变化趋势的开端。

大数据概念正是这种现代化启示的标准产物,其最初注意交付数据背景信息而非将其转化为ETL风格——但这显然限制了其进一步发挥作用。遗憾的是,如今的大数据正变得越来越像是云支撑下的数据仓库,这不仅严重影响到按需计费的固有优势、同时亦限制了按需模式所带来的多种可能性。这并不是云,而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IT解决思路。

尽可能降低定制化水平: IT人士一定经历过ERP系统全面开花的时代,那时候他们需要根据用户的观点将部分可疑行为作为***解决途径。这种模式在CRM以及HRIS等其它“血流型”应用程序中仍然存在。正因为如此,很多早期ERP部署方案最终都无法带来理想的投资回报率——它们最终被证明只是一大堆成本极不合理的无效系统。

我们应当尽可能降低偏差、异常与变化的出现频率,因为事实上其一般无法带来任何回报——无论用户怎样认为。

是的,一定程度的定制化确实必要,但证明其必要性的成本却很高。由于需要大规模实现以带来规模经济效应,云系统往往反对定制化并倾向于采用可配置多租户机制,从而提供一种新的业务承载方式——即使是客户自行构建的系统也不例外。

尽可能保持其简便性: 由以上推论可以得出,限制定制性同时意味着鼓励简便性。实现简便性并非易事,但其能够从多个方面带来回报,包括用户采纳、技术支持、适应性以及最为重要的结果专注度。

再次强调,对多种用例类型的规模化与支持意味着在云设计与部署工作中充分考量简便性的重要地位。

不要高估性能: 计算设备的运行速度正变得越来越快,这意味着使用者会对即时处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但在另一方面,互联网本身的表现则并不稳定,因此结合实际情况与具体经历,我们会发现速度并非需要追求的***目标——合理的性能表现才是。

实现合理性能在经济与时间成本方面要远低于***化性能水平。不过需要雇的是,具体目标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而今天的合理标准可能到了明天就变得太过低下。

不过,实现合理性能仍然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权衡应当选择内部方案还是投入云怀抱。如果大家无法在云环境下保证重要系统的运行效果,那么内部方案仍是***选择——无论是采用传统的系统选项还是利用私有云构建新体系。

结果的重要性高于控制: 使用云服务之所以会导致控制权丧失,是因为公有云所使用的系统并非由用户持有。大家只是租户,权利自然相对有限。一旦过分要求控制权,那么使用成本将极大提升。如果大家能够以较低成本或者负担实现令人满意的结果,那么是否拥有控制权其实并不值得较真。与定制化一样,控制能力有时候也显得非常必要,不过这种情况其实比较少见。因此在做出此类决定时,大家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与合理的审视角度。

我为什么会将其称为“后云时代”?因为云本身并非终点。它是一套架构、一种方法、一类模式。真正能够成就优秀云方案的因素也足以构建起出色的内部环境。“私有云”概念如今往往被误解为“数据中心的另一种别称”,这真的令人痛心。作为私有云的准确定义,这意味着各系统所具备的特性足以体现使用者需求、但却运行在内部或者同地协管环境下,而理由则是其与实际负载状态最为契合。

如果IT部门能够超越内部与云之间的概念冲突,转而将注意力集中在云计算的底层原则身上,那么这些原则的具体实例化手段其实并没那么重要。也就是说,云的核心意义在于“如何”,而非“哪里”。这就是后云时代,而我们正各自以不同的方式迎接它的来临。

原文标题:Welcome to the postcloud future

 【51CTO.com独家译稿,合作站点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xinxiaoliang 来源: 51CTO
相关推荐

2012-06-12 10:23:57

微软操作系统

2011-07-11 09:25:25

云计算收费公共云

2012-02-28 09:33:36

云计算

2015-11-24 18:23:03

VMware云计算vSphere

2010-05-10 09:14:01

2012-06-06 16:56:13

2015-05-22 10:03:05

NAS云计算共享存储

2011-12-20 08:48:05

2021-08-10 06:39:21

云计算云计算环境云应用

2020-06-09 15:24:51

IBM业务出海

2012-08-02 09:17:55

云计算PC

2011-09-07 17:35:43

云计算IT变革

2016-03-02 16:35:22

桌面云华为

2013-12-26 09:48:38

云计算公有云AWS

2013-01-15 10:18:06

云计算云理念实践医药行业

2012-11-07 15:47:58

云计算云安全

2012-07-27 14:22:50

云后台行业云

2016-03-17 19:55:48

CloudIn云英

2013-11-01 16:43:54

云计算

2017-08-14 19:14:46

小鸟云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