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智能制造”被定位为主攻方向。传统制造企业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主体,面临转型巨大压力。应对转型,企业需要什么?
很自然的想到,企业首先需要钱。实施“智能制造”所带来的产业升级(如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等)需要庞大资金,有了钱才能购置设备、更新产线、升级系统,打造智能工厂。其次需要什么,企业需要人才。“智能制造”产业升级需要一大批研发人才、数据统计人才、互联网软件人才、自动化人才等等。有了钱和人才,何愁不能转型。
现实很残酷,当前不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突飞猛进的时期,那是个不缺钱的时代。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行业整体亏损,生存压力极大,企业极度缺钱,想借钱难,还不出钱更难。弄得不巧,盲目实施“智能制造”的升级会成为压垮骆驼的***一根稻草。人才嘛,首先“智能制造”的人才是稀缺的,企业自身尚没有成型的人才。其次无论是从外部引进还是自身培养,最终与现有体系和团队融合,这条路是崎岖而漫长的。企业面临尴尬,不转型是等死,转型是找死。传统制造企业究竟该怎么办?
对比西方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西方工业4.0是建立在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积累之上的,发展工业4.0是水到渠成,而中国的优势在于人和市场但底子尚薄。如果完全跟着西方的脚步走,由于物质和技术基础差距过大,可能累死也跟不上。或者勉强追上了,也被狠狠扒掉一层皮。西方国家很乐意我们搞类似于工业4.0的系统,非常欢迎也非常愿意帮助我们搞这样的系统,因为中国又可以成为他们输出产品的对象了。而且,他们这次输出的是不仅仅是产品,还有技术、标准,不仅利润高,而且可以将中国工业纳入到他们所建立的体系中,游戏规则是他们制定的。德国西门子公司、美国GE公司频频光顾中国,推广的就是他们的工业4.0。因此,转型应当立足于自身实际情况,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对于企业而言,更需要实事求是的求转型、谋发展,南泥湾精神永不过时。
生产力的三要素是劳动者(主导)、劳动工具(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劳动对象。其中最有活力也是居于关键地位的是劳动者,也就是人。大数据的真正来源是什么?是人,人创造了大数据。智能化的智慧源泉是什么?也是人。人的思维决定了机器的工作方式。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操纵大数据的是人,掌握智能化设备的也是人。结合人是我们的优势,在当前形势下,中国制造企业的转型是否可以考虑采用“人+互联网”的方式。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机不够,人来补。
我们有一大批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在很多场合,人的经验比数字更可靠、更有效、更直接。如果能利用互联网,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经他们的经验和技能知识化,将他们的工作过程数字化,发挥出来的力量将是巨大的。转型不靠天、不靠设备,靠发动群众搞人民战争。正是依靠人民战争,才有了新中国。依靠群众的力量,才有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成果。现如今,要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要依靠人民的力量,发挥群众的智慧。
人民的手中需要有武器,武器就是互联网。充分盘活现有资源,以各级生产者的活动为核心,通过构架管理互联网、技术互联网、人员互联网打造智慧平台,相信群众的智慧,发挥管理大数据、技术大数据、人员大数据的作用,将会给制造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为最终实现“中国制造2025”长远目标奠定基础。
原文标题:应对转型——传统制造企业该怎么办?
作者简介:金亚飚,宝钢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工业和民用给排水设计工作、环境保护和节能技术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