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走了发展的快车道。基于此,“CIO智库”推出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峥嵘岁月”系列文章,访谈知名企业CIO,来回忆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平凡的岁月。
大国重器,制造强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代表了中国先进制造的发展水平,同时也是信息化建设较早的行业。因此,这一期我们采访了济南二机床(以下简称济二)信息管理中心副主任孟宝刚,他参与并见证了济二信息化建设的点点滴滴,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济二的信息化建设之路。
济南二机床信息管理中心副主任孟宝刚
作为“世界三大数控冲压装备制造商”之一,济二连续赢得通用、本田、铃木、日产、福特等国内外高端市场订单,并且自2009年以来,先后承担10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其中4项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能够取得如此骄人成就,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密不可分。济二连续多年入选全国“信息化建设500强”,是山东省首批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并首批通过了工信部的两化融合贯标。
忆往昔,岁月峥嵘
作为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领头羊,济二的信息化建设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济二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于成组技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内机械行业成组技术应用的典范企业之一。“济南二机床是在国内搞信息化最早的一批企业,那时候还不叫信息化,叫计算机应用。”济二信息管理中心副主任孟宝刚回忆到。成组技术是单件小批生产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一种方式,即把类似的生产活动放在一起以达到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的目的。据孟宝刚描述,当时济二是全国三个成组技术试点企业之一,当时做了大量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准备工作,在那个年代,国内信息化发展刚刚起步,并没有成熟的理论和软件可以应用,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国外企业的计算机应用是从机械行业开始的,基于管理上需求,所以国内也就选择了机床行业。
真正开始探索计算机辅助管理是在1982年,当时清华大学、武汉工学院、合肥工大、西安交大、机械部六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驻扎济二,与企业人员共同来研究具体的生产过程,探索建立以生产计划为主的计算机辅助企业管理系统。
在1985年的时候,济二买了四十多台长城A520,硬盘只有20兆,到1986年济二成功设计出一套软件,并参加了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的***届全国计算机应用展览会,机械部还开展了应用推广会,但实际上那套软件只是做了演示,并没有真正用起来。
1989年济二投资90万美元,引进美国超级小型机及加拿大INFO-POWER公司的MRPII生产管理软件,在不断投资进行大规模扩充改造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覆盖厂区的带宽为1000M大型企业内部主干光纤网。开发人员按照MRPⅡ的管理思想重新开发了整个软件系统,1999年初新的软件系统在IBM小型机上正式运行。目前济二是国内离散型行业真正成功运行MRPII/ERP的极少数企业之一,应用效果十分显著。
济二ERP系统
近30年,济南二机床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通过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内外网络基础设施,构建了以PLM为管理核心的技术开发应用平台系统,以ERP为核心的生产制造管理平台系统,以办公系统为核心的企业内网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系统,以市场营销信息管理系统、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外网网站系统为核心,集招标、采购、营销、服务、宣传、对外技术合作于一体的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平台系统。通过四大系统平台的建设,企业技术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业务工作效率得到全面提升。分别被省、市确定为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批示范企业;连续6年入选“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企业;开发实施的ERP系统,获得省计算机优秀成果一等奖;被评为“中国企业信息化创新***”企业;被工信部授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节能减排试点示范企业”及“机床行业两化融合示范标杆企业”称号;被济南市授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企业”称号。
济二信息化建设部分证书
看今朝,***发展
据孟宝刚介绍,实施ERP后,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的柔性显著提高,功能不断完善,企业敏捷制造和快速反应市场的能力大大增强。ERP系统的应用为企业创造间接和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达上亿元,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过去人工下达计划,在年度生产计划大纲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每月下达一次需8个计划员连续工作10天左右才能完成。如今尽管产品品种繁多,结构越来越复杂,计划工作量是以前的50多倍,实现了每周下达3次计划,每次计算机系统晚上自动运行1-2小时,不需人工干预即可生成准确、科学的自制及采购计划,接到用户订单的第二天便可投入生产,而且能有效满足设计更改和计划变更,生产应变能力及反应速度大大提高。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1/4~1/3;产品制造周期比过去缩短1/5~1/4;产品准时交货率达到98%;管理人员减少10~20%。
在生产制造方面,济二深入推进两化融合,高端制造***企业转型升级。通过信息化技术,把简单的自动化扩展到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是高端制造的发展方向。通过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两化融合与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效果。以汽车车身大型智能冲压生产线为例,将传统的动力传动技术与数字技术、信息技术、总线技术、网络技术相融合,实现大型高速冲压自动化生产线在线实时控制、在线监测、自我诊断、自我修复、远程监控服务,以满足汽车制造业对冲压件生产设备高度自动化、人工智能化、成本低廉化的需求趋向。
传经验,共谋发展
作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领军企业,济二的信息化建设经验对于制造行业尤其是离散制造行业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回顾这段不平凡的建设之路,济二的信息化建设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领导重视、上级支持是企业信息化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济二的几任公司领导都非常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列为“一把手工程”。从八十年代初成立的“企业计算机应用领导小组”到现在的“企业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均由企业一把手担任组长,从人力、资金等方面支持信息化建设,对重点项目亲自组织实施。八十年代以来,仅在外购软、硬件设备方面的直接投资累计高达4000多万元人民币。近3年济二信息化投入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 8% ,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此外,政府的支持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因素。
2、企业信息化建设应立足于企业实际、充分体现生产经营特点和企业特色。
企业要使信息化建设的好,就要以我为主开展信息化,踏踏实实,步步为营。济二多年来坚持“需求驱动,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指导方针,针对企业单件、小批、多品种、产品设计制造难度大、内部生产管理组织复杂的特点,把技术基础数据作为企业信息化的基石。数据准备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是运用计算机进行管理的前提;如果输入的数据不可靠,则经过处理的结果也就不可信,这样的系统很难成为企业生产经营中“离不开的人”,其生存发展的动力也就不足。对企业而言MRPII/ERP硬件及软件都能通过“外购”获得,唯有自身产品的基本数据是花钱所买不到的,只能靠企业自己解决。
在引进、学习先进信息化技术和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进行二次开发和创新,实现了管理软件的本地化。把生产管理这一连接内外、沟通上下的关键环节,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立足点,从生产计划管理信息化入手,有效扩展至技术准备、财务、销售、采购、设备、人力资源、成本及质量等各项管理的信息化,最终形成高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这是济二信息化成功实施的关键。
3、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理念更新、管理流程再造和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密切联系,同步推进。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管理思想观念的一种变革,代表了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必须与观念更新、现代管理思想和模式的建立、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等紧密结合起来,同时要量化工作,做好信息化建设的绩效管理,同步推进,才能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