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英文代称Internet of things(IoT),1999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员凯文·阿什顿提出。它是一种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互联互通的网络。
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对它进行解读:***个层面,物联网的核心与基础仍旧是互联网,它是一种依托互联网进行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个层面,用户借助物联网可以实现任意物品与物品之间的交叉、关联,并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最终实现连接万事、万物。
物联网容括了智能感知、识别技术、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存储等新兴科技,真正实现现实、虚拟的有效融合,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国际知名企业麦肯锡曾做过一次非常有意思的评估,他们根据物联网在市场中的渗透率、人口、经济等变量,统计趋势变化以及未来十年间技术演变趋势,最终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预计到2025年,物联网有望实现年均3.9万亿~11.1万亿美元的经济效益,其***占比甚至可达2025年全球经济总量的11%。
按照物联网的概念,成熟的市场至少需要确保三大元素——终端、通信和内容服务的充分融合。
提到终端,可能很多人都不陌生。从我们常见的智能手机、智能空调、智能洗衣机、智能电灯,到时下吵得正火的智能汽车、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工厂……从生活到工作、从室内到室外,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终端设备的触角甚至可以延伸到外太空。当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一些比较成熟的终端设备已经取得了十分不错的市场反响,但是个体的强大,并不代表整个物联网行业的成熟。除了极为优秀的终端设备,通信、传感设备也是构建物联网所必须的一环。
在成熟的物联网时代,将会有成万上亿计的传感器被嵌入到现实世界的各种设备当中,比如移动终端、智能设备、工厂机器、楼宇建筑等等,无所不在的传感器将搜集、汇总来自世界各地的数据,并按照系统协定的优先级逐次安排、分配下去。据了解,早在2013年,就有多个国家提出“万亿传感器”的计划,旨在通过数以亿万计的传感器来推动和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率。
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物联网行业面临着一个极为现实的困境,在终端设备、通信(传感)功能基本健全的情况下,不同品牌之间的智能设备不能互联、共通。拿当前市场来说,苹果有Homekit、谷歌有Brillo和Nest、微软有Windows、三星有SmartThings……他们各自有专属的内容服务系统,不同系统之下的互联网终端设备无法实现兼容。那么,一旦用户购买多家企业、品牌的终端产品,往往随之而来的是需要同时购买、学习、操控多个“智能系统”。
对于整个物联网产业来说,只有成功实现终端、通信和内容服务的搭建、整合与统一,才能真正成为***时代发展的主力。而在这个成熟的过程中,对于众多品牌、企业,甚至国家而言,将充满挑战和机遇。或许过不了太久,甚至有可能就在2016,万物互联的时代大幕就要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