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健康成为人们尤为关注的话题。而基因作为解密人体健康的钥匙,其中存在了大量的奥秘。如何揭开这些秘密呢?在过去,这或许很难做到;而今,随着生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尤其是大数据技术的大发展,针对基因大数据的挖掘和解读也开始展开,并且业内已经取得了一些实质成果。在51CTO举办的WOT2015深圳站大数据技术峰会上,51CTO记者采访了wot特邀讲师、北京奇云诺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EO罗奇斌博士,针对基因测序等问题做专业的解答。
罗奇斌,奇云诺德创始人,《互联网+》丛书联合作者和《互联网+基因空间》主编。中信出版社《互联网+医疗》联合作者。贝壳社BioMan成员。基因空间微信公众号和基因世界APP的内容主编, 2007年获得浙江大学沃森研究院生物信息学硕士学位,2008年获得德国DAAD全额奖学金赴慕尼黑工业大学生物信息学系攻读博士学位,专注于二代测序技术和互作网络在基因数据中的应用。2014年离开中科院创办奇云生物 (QY Genomics)和奇云诺德 (QY NODE),专注于通过互联网技术和生物信息分析技术帮助每一家生物企业,打造基因行业的工业4.0。
企业愿景
谈及创立奇云诺德最初的愿景,罗博士表示目前整个行业内能够把产品做出来的非常少。很多基因行业是做技术服务,但是把技术产品转化为服务的也非常少。奇云诺德希望整个行业的产品研发不存在门槛,奇云诺德定位于为企业提供无门槛服务。
行业现状
罗博士告诉笔者,基因检测本身是从大方面来说分成两个类别,一是预防类, 一个是诊断类。诊断类门槛高,需要得到包括CFDA和卫计委双方的认可,只有很少企业才具备拿到牌照的资质,比如说大家比较熟悉的无创产业检测,这是需要通过国家拿到资质才能医院端做的基因检测项目。大部分健康人群看到的基因检测是属于预防类,两年前美国的FDA就严禁美国一家公司23and Me做健康人群的基因检测,但是目前国内没有明文政策禁止基因检测,于是出现了大量的基因检测公司,打着健康管理和健康咨询的招牌做基因检测。
商业化面临的难点
虽然基因领域蕴藏着无限商机,在其商业化道路上也面临着难点。罗奇斌博士认为目前主要难点有以下几个:第一,市面上的基因检测产品不能解决人们的健康问题。专业医生对基因检测报告也是持怀疑态度的;第二,基因检测过程复杂且不透明。在一些列的基因检测过程中,消费者无法获得基因检测的成本和价格;第三,国家政策层面没有给予基因检测产业以政策支持或者限制,导致目前整个市场比较混乱。他举例说我国在2006年出现过一家非常大的基因检测公司叫联合基因,后来慢慢被做成一个传销机构。
那么,针对以上这些问题和难点应该怎么办呢?罗博士认为应该从国家层面推动监管,消除基因检测的神秘感,让老百姓认识到基因检测并不神秘,而是存在一定的科学道理,那么就会像血常规、尿常规一样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在他看来,推动基因检测和国家医保对接是诊断类基因检测切入的第一步。
生物科学里的“摩尔定律”
话题从价格和价值延伸到摩尔定律上,罗博士认为摩尔定律不一定会符合其他行业的发展趋势,整个基因行业开始关注价格的摩尔定律是由于全球最大的测序仪生产商illumina收购了一家公司Solexa,从那一年开始,整个测序的技术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本由最初非常贵的成本降到我们全人类基因组30亿,一共100个易感的数据只需要1万人民币,到目前为止这么低的成本已经让很多在信息领域一直信奉的摩尔定律得不到信奉,这是非常奇怪的现象。这个现象反映了价格驱动数据的产生,未来我们可以看到基因领域数据会越来越多。
行业展望
当基因检测邂逅互联网+,又有大数据技术的助益,会给行业带来哪些改变或者影响?对此,罗博士发表了他的看法:“在基因数据被不断的生产出来以后,有一步很重要的是:数据如何变成信息,如何由信息变成知识,如何由知识再变成产品,其实其中每一步都要有专业的人去做,从数据变成信息,我们需要的是生物信息学的专业人士,信息到知识我们需要是互联网和IT和生物系结合起来共同开发应用,知识到应用需要行业的专家参与进来,整个的过程发展会导致生态链的出现,也就是说生态环境的出现,整个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只有这样的生态环境产生,“互联网+”才能够进入到我们基因行业,促使生态环境不断产生。”他又特别提到产品经理,很多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产品经理正转入传统行业,这些人受过专业、系统的IT知识训练,转入生物技术领域后也将给行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他看来,互联网和基因行业的融合是未来的大趋势。
戳下方图片,更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