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8日,由中国智能家居产业联盟携手武汉学院组织的国内首个“智能家居高校人才培养小组”工作会议在武汉学院召开。二十余位首批参与“智能家居高校人才培养小组”的联盟成员单位代表参与本次会议,并与武汉学院针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模式、智能家居高校教材编写计划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武汉学院校监林倩丽教授致欢迎词
武汉学院信息及传播学院副院长强静仁博士主持会议
会议由武汉学院信息及传播学院副院长强静仁博士主持,武汉学院校监林倩丽教授致欢迎词并发表讲话。林教授表示,武汉学院非常高兴与中国智能家居产业联盟合作,武汉学院高度重视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重视每一个培养方案,注重跟企业互动,致力于成为最受尊敬的民办大学。智能家居高校人才培养小组的成立将为武汉学院打造一批专业技术好的学生、打造国际化应用实验大学建立有力支撑。
中国智能家居产业联盟秘书长周军先生到会致辞
中国智能家居产业联盟技术组组长王斌博士发言
中国智能家居产业联盟秘书长周军先生到会并致辞,周秘书长表示,进行智能家居专业型高端人才培养是联盟一直在做的工作,包括已举办十期的CSHIA智能家居系统工程师以及ZigBee技术专项培训。在成立智能家居高校人才培养小组之前,联盟开展了系列调研工作,进行专业的高校人才培养,寻求开展灵活的院校合作。接下来,联盟将全面配合武汉学院物联网专业发展和学校未来产学研一体化项目的进行,为智能家居行业定向培养高端人才。
信息及传播学院物联网工程教研室主任江成顺教授发言
武汉学院学术与国际拓展副校长王达金教授总结会议
信息及传播学院物联网工程教研室主任江成顺教授对武汉学院物联网专业的课程设置等进行了详细介绍。武汉学院学术与国际拓展副校长王达金教授对此次研讨会进行了系统总结,并表示,学院已将物联网工程专业及软件工程腾讯精英班等专业一起纳入特色试点班教学和人才培养方案。针对物联网工程专业将从课程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实施计划上进行探索式的改革和创新。学院与中国智能家居产业联盟的合作及由此形成的专业特色,立足湖北省并外延覆盖相关企业所在地区的智能家居物联网、智能交通物联网、智能环境监控物联网方面的人才需求,培养兼具计算思维能力、工程创新能力的物联网应用人才。
会议期间,中国智能家居产业联盟向首批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小组”的企业代表颁发组长、副组长与会员单位纪念牌。随后,与参会人员就校企合作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智能家居系列教材事宜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据悉,中国智能家居产业联盟“智能家居高校人才培养小组”于今年9月在上海成立,本次小组正式会议后,将由中国智能家居产业联盟配合武汉学院在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师资培训、教材编写等方面通过理论和实践课程的结合。
武汉学院物联网专业将以智能家居为重点建设方向,以培养智能家居行业急需的设计、管理、营销的专业型人才为目标。将以国内一流的智能家居基地为支撑,发挥腾讯智慧城市的资源优势,构建与知名企业深度融合的订单培养模式。本专业开设的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训与实验课程和素质教育课程五种课程类别,除学科基础课、实训与实验课程和素质教育课程外,各个类别又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两类。武汉学院做为中国智能家居产业联盟理事长单位,也将全面参与联盟的各项工作,与智能家居产业链一线企业深化合作。
关于武汉学院
武汉学院于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面向全国统一招生,实施全日制本、专科学历教育。学校设有两个学院、五个系部,即会计及金融学院、信息及传播学院、工商管理系、艺术设计系、外语系、法律系和通识教育部。现有在校学生11000人。学校创办人是腾讯公司主要创始人、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发起人陈一丹先生,一丹教科文有限公司作为武汉学院举办方,持续加大投资力度,一期投资逾20亿元,2015年,教育部批准武汉学院由独立学院(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转设成为民办本科高校,学校邀请原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厦门大学会计学长江学者林倩丽教授加入校董会,打造全新的武汉学院。
武汉学院以公益办学为宗旨,以创办国际化应用型专业大学为定位,以“全人发展”理念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增值能力和卓越精神。学校透过学术与企业的互动,营造“产学研”生态,培育有志引领卓越未来的新一代,迎接全球化、数字化的新纪元。学校以会计金融专业为龙头、信息科技专业为重点发展方向,大力发展跨学科专业,打造国际化应用型专业教育的全新模式。学校现有两个校区——光谷校区和大学城校区。光谷校区(武汉市雄楚大道666号)位于中国光谷核心区域,大学城校区(新校区)位于武汉市江夏区黄家湖大学城。新校区占地1000余亩,总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由中国建筑设计大师何镜堂院士领衔总体规划设计,遵照“设计超前、建造一流、高雅适用、特色明显”的规划理念,定位于“现代教育模式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兼并书院和地域文化特色”的人性化、园林式校园。目前新校区已初步落成,可容纳超过1.5万名学生学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