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从字面上理解,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区别很明显:物联网是物与物之间的联网(物物相连);互联网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网(人人相连)。这里的“人”,一般是指用户,是用户与用户之间的相连。
比如抽水马桶,就是标准的物联网系统:当水位低了,它就打开龙头加水,水位到了它就关闭龙头。无需人的介入。因为没有互联网的介入,所以它不是互联网系统,只是物联网系统。虽然马桶的启动需要人,但是仅限使用马桶的人,这些人之间不需要联系。
所以,所谓的农业物联网系统,本质上与抽水马桶没有区别。比如大棚的温控系统,湿度控制系统,就是当温度低的时候自动启动加温,湿度低的时候自动启动加湿。这样的控制设备现在已经很成熟,一般几百元就可以搞定。与抽水马桶的区别只是手段不同对象不同。也都不涉及互联网。
其实,家用空调也是一种物联网系统:温度高了启动,达到温度了自动关闭。它们都无需人的介入,由控制器和传感器组成:控制器通过传感器来的信号直接完成启动加温或者加湿设备,人最多只需要设定刻度范围或者启动/停止的指令,无需互联网。
但是有一个例外:如果控制器在北京,传感器在广州,那么他们之间的连接就有了问题。你不可能把电线从北京排到广州。而且即使不考虑成本在京广之间排一条几千公里长的电线,由于信号衰减的问题在技术上也是不可能的。
于是,有了互联网以后,我们可以在传感器后面加一台电脑,把传感器信号通过电脑转变成互联网能够识别的信号送上互联网。北京的电脑通过互联网接收到这个信息后再把它还原成控制器能够识别的信号。
虽然这个物联网例子中使用了互联网,但是它还不能算是互联网系统,因为二端都是设备,还是“物物相连”的概念。互联网在这里只是单纯的工具,解决物联网之间的远程信息交换的工具,所有的功能都是物联网提供的,互联网在这里仅仅是为物联网提供连接服务。
就比如常见的电话系统,都是通过电线相互连接,但是你不可能把电话系统叫成电线系统。道理是一样的。
更重要的是,信号传输功能只是互联网千千万万种功能之一,就如同,数学计算也只是电脑的千千万万种功能之一,道理相同通。
所以,物联网不是什么新概念,30年前我读大学的时候,有一个专业叫“自动化控制”,这个“自动化控制系统”就是现在的物联网系统。物联网只是把“自动化控制系统”换了个名称而已,没有新内容。
2009年,物联网最时髦的时候,当时的总理赶时髦,被人忽悠去了无锡所谓的“中国物联网研究院”,发表了一通要重视物联网的讲话,于是央视《对话》栏目就去无锡做了一档叫“解密物联网”的节目,我被邀请去捧场,结果我是实话实说,指出“物联网”根本不是什么新概念,还得罪了当时坐我边上的无锡市委书记和市长,在节目现场就和我争论起来。好像他们现在都下狱了,我挺同情他们的,为了无锡发展也是挺拼的。这个视频现在还能在央视网站上搜索到。
现在,我当初的这个“奇葩”观点已经成为主流意识,没有什么人再炒作物联网概念了。记得当时那位刘院长还吹嘘将由他领衔制订国际物联网标准的大话至今也没有兑现,其实也不可能兑现,因为物联网根本不是网的概念,没法像互联网那样制订统一的通讯标准。比如马桶,水位信号与水阀根本就是机械连接,你如何制订它们之间的通讯连接标准?
理论上,任何自动化系统都可以被叫做物联网系统,日本马桶盖和汽车自动驾驶系统都是物联网系统,它们之间不可能使用相同的标准。所以刘院长纯粹是一大忽悠,上当的只能是外行或者爱慕虚荣的人,朱总理一定不会上这样的当。
所以,现在社会上也只有一些非专业人士还在把“物联网”当成是新概念,尤其农业。
与物联网悠久的历史不同,互联网的历史才二十多年,依赖于个人电脑的普及,最早也只是用于电脑之间的远程通讯。所以它的本质是通讯工具,现有的标准标准也都是通讯标准(比如TCPIP协议)。所以她自己本身并不能单独成为系统,这与物联网有本质不同。
直到网页技术和链接功能和服务器技术成熟以后,互联网才从单纯的通讯工具发展到今天几乎无所不能的局面。
这有点像电子计算机,当初只能用于数学计算,直到出现编程功能以后,才发展到今天几乎无所不能的地步。
既然互联网与电脑一样只是工具,谁都可以用,哪里都可以装。那这个“+”到底是什么意思?李克强为什么要强调这个“+”?
其实,正是因为互联网只是工具,她的应用就有可能像电脑的应用一样带来“+”的效果。
从字面上理解,这个“+”就是增值的意思。“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增值的意思。是指某行业使用了互联网以后能够产生新的增值效益。
比如,传统的出租车行业,自己买车,自己管理驾驶员,车辆与顾客(社会人)之间没有直接联系。
但是有个叫Uber的公司,通过互联网平台,把社会上的人和社会车辆(不是出租车)的驾驶员直接联系起来了……。
于是这个出租车公司,虽然没有自己的车,没有自己的驾驶员,但却迅速成为世界最大的而且是国际性连锁的出租车企业。
它的做法很简单,只是面向社会所有的人提供了一个公共互联网平台,有车的人和需要车的人都直接上这个平台交易。
显然,Uber就是典型的互联网概念,因为她提供了客户与客户之间,供需双方之间的直接沟通(驾驶员与乘客都是Uber的客户),与物联网的“物物沟通”决然不同。虽然物联网最终也要人来操作,但是这个“人”显然不是互联网中的客户或者用户的概念,只是系统主人的专业操作人员与系统的对话而非客户和客户之间的对话。
如果Uber公司不是这样向社会提供开放式的公众平台,而是给每辆车安装定位系统,呼叫系统,客户只能通过公司调度叫车,它就与传统出租车没有区别了。社会车辆就无法加入,车就少了,竞争就不激烈了,服务就差了,成本也会增加,车费就会增加,效益就会下降,它就不可能像今天那么红火。
所以不难发现,Uber是将互联网引入租车行业以后,使出租车行业的效益大大提高,还缓解了叫车难的问题。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互联网+”案例。
但是,在这个互联网系统后面,有大量物联网系统的支撑,比如卫星定位系统,呼叫处理系统,甚至机房里的空调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和自动灭火系统……,它们都是物联网系统。
但是,因为真正使平台能够实现“人人相连”功能的只是互联网系统。她的使用,改变了出租行业的生产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所以你不能因为这个Uber平台后面也有物联网系统,就叫她是“物联网+”系统。
类似的还有工厂的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公安的道路监控系统,它们都是典型的物联网系统。它们都不用互联网,所以也不可能是互联网系统,用了互联网反而会不安全。
我就曾经在第一财经的《头脑风暴》的节目《互联网+农产品不简单》中告诉“中国互联网协会”的秘书长李先生:
李克强的“互联网+”是有特指的,不是给厕所装个WIFI,就可以叫“互联网+厕所”的。某厕所要叫“互联网+厕所”必须具备能够帮助如厕者排泄的功能或者改变排泄的方式。只是装个WIFI,只能为如厕者提供上网的方便,只能叫“厕所互联网”,不能叫“互联网+厕所”。
很遗憾,这段话因为被认为过于庸俗而最终没有播出。
综上所述,农业上什么样的互联网系统才能算是“互联网+”?就是:这个互联网系统必须具备使农业产生增值效益的功能。
中国互联网协会秘书长李先生在头脑风暴节目中提出的要在农业中推广Uber式的系统,把所有的果园纳入到一个平台上销售,那虽然是互联网思维,但是只涉及农产品销售,属于商业而非农业,所以不是“互联网+农业”的概念。因为这样的系统根本无法改变农产品的质量、产量、口感、成本,或者农业生产方式。
所以,现在最大的误区是把“互联网商业”、“互联网融资”当成是“互联网+农业”。
一定要明白,这个“+”是农业增值,不是商业增值。做不到的就不是“互联网+农业”,不能叫“互联网农业”。
显然,逸耘农业的《移动互联网农庄》,就是典型的“互联网+农业”概念。因为:
首先,她通过互联网建立了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直接联系,使得种植的全过程呈现在消费者的实时监督之下,彻底解决了当前农业的最大难题:不诚信和由此导致的不安全。
其次,她运用了大数据和云存储技术,实现了扫一扫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就能够下载该农产品生长的全过程录像。改变了目前只能通过二维码得到产地信息的情况。彻底解决了“农产品生产过程可追溯”的难题。
第三,她提供的“生鲜蔬菜期货平台”,不仅解决了生鲜蔬菜不能线上交易的储藏难题(还在地里就卖),更重要的是,她和Uber平台一样,提供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可以讨价还价的直接交易平台,跳过了中间商,避免了商业环节对农民的剥削,能使农民增收。也使消费者预订受控的安全蔬菜成为可能。
第四,这个零售期货的创新,使得农民今后种菜可以根据该蔬菜期货价格选择种植品种。农民没有种不出的菜,只有卖不掉的菜,这个问题解决了,盲目种植的问题就解决了。
由此可见,互联网+的前提一定是能够使农业产生增值效益。
所以,如果物联网能使农业增值,当然也可以叫“物联网+”,但是物联网已经是老掉牙的概念了,能“+”的早都“+”完了。即使农业物联网之间通过互联网相连,只要它还停留在物物相连的层面,就还是物联网思维,不能叫“互联网+”,只能叫“物联网+”。
只有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而且这个“人”必须是普通客户,比如Uber公司的叫车平台,打车的和驾驶员都是平台的客户。这才是互联网的概念。
互联网是公网,是大网,物联网是小网,是私网的概念。所以,只有外行才会提出“物联网+互联网”的概念。为什么这么说?打个比方,电话通过电线相连,没有人会把电话系统叫成“电话+电线”系统。
前几天,市农委的领导率团来金山视察“互联网+农业”,可是视察的却是物联网农业。显然,他们是把物联网和互联网的概念混淆了。所以,现在普及“互联网+”的知识已经是迫不及待了,领导们千万不能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会严重误导民众。
我可以告诉大家一个区分“互联网+农业”的简单方法,那就是这个互联网系统是不是有以下特征:
1、能不能改变农业生产方式;
2、能不能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3、能不能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4、能不能改善农产品的口感。
这四条你起码必须具备一条。否则不管你是否使用了物联网或者互联网,都不能称作为“互联网+农业”。
事实上,现在除了《逸耘农业》的移动互联网农庄,不仅金山,整个上海乃至全国都没有真正意义的“互联网+农业”。
不是农田里装了WIFI,这块田就可以叫“互联网农田”,它最多只能算作“农田互联网”。这与厕所WIFI的道理是一样的。
其实还有一个区分物联网和互联网的方法就是:
物联网农业的目的是要通过自动化去实现减少农民;互联网农业是要通过互联网引入社会人(消费者)参与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