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大数据真的用来可以模拟一个活人吗?

大数据
最近在B站恶补了一部几年前的英剧。《黑镜》(Black Mirror)。

最近在B站恶补了一部几年前的英剧。《黑镜》(Black Mirror)。

这片子风格奇特,每一集都独立成篇,讲一个完全架空的故事。其题材天马行空无迹可循,所以我一直是拿它当英国版的《世界奇妙物语》来看的。

其中第二季第一集让我脑洞大开:

故事说的是一对彼此深爱的夫妻,某日丈夫出门后就再无音讯,直到警察上门妻子才道丈夫出车祸死了。原本甜蜜平静的日子突遭飞来横祸,妻子痛不欲生。

在葬礼上,妻子的闺蜜偷偷告诉她,为了帮助她度过这段感情上最艰难的时期,已经为她注册了一个新的互联网虚拟服务。这个服务可以自动搜寻死者生前在互联网上的一切踪迹,最后以人工智能的形式产生一个虚拟AI,来模仿死者生前的思维和说法风格。而她的丈夫生前是各个社交网络的重度使用者,存在网上的信息极多,是最适合这款服务的。

[[150723]]

[[150724]]


妻子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点击接受了来自“丈夫”的一封电子邮件,并和这个虚拟的丈夫聊了起来。神奇的是,这个AI说的话真的和自己原来的丈夫一模一样。妻子最终沉迷其中,将这个机器人当成了感情寄托。

大数据


这个桥段,如果我没记错,在有《黑镜》之前我就见过有人设想过。

当时我就觉得在商业上和技术上是有可行性的。就仅仅只是日常使用,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留在互联网上的踪迹是海量的。

我10年前用QQ,到了2006年左右换成了MSN,当时MSN的聊天记录是可以任意导出保存的。我清楚的记得,大概一年不到的时间,我的聊天记录就积累了大概十几万字,如果打印出来,那就是一本书。

2006年后,中国的互联网一日千里。msn是很快就没人再用了,之后从飞信,到开心网、人人、微博,直到微信横空出世,每一个都留下了我的足迹。更不用说我还在博客、知乎、豆瓣、天涯这些深度交流平台留下了数以万字的各种记录。如果把我这10年来所有面向互联网端输出的内容集结起来成册,我估计堆满一层书架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10年如此,20年呢?50年呢?到我离开人世的时候,我向互联网段输出的文字、语音、图片、视频那得有多少?这还只是联机部分,在我的本地硬盘里,还有着十几个G的照片和我保存的各种文档。这些一旦全部用来模拟我的语气、行文、甚至思考角度思考方式,绰绰有余。

《黑镜》里也强调了这一点,AI向女主角建议,除了丈夫生前po在twitter、google+、iCloud、facebook、ins上的东西外,如果授权它访问本地email和硬盘,AI就会掌握更多素材,也就越学越像。

[[150725]]


到最后,思念亡夫心切的女主角把所有丈夫生前的视频都发给AI,让AI提取音轨,AI在海量的音频分析提取后,学会了用死者的声音给女主角打电话。每天和“丈夫”幸福地煲电话粥的女主已经彻底接受了AI的陪伴。

[[150726]]


这种模拟声音的形式其实现在“民间”也有,A站B站的鬼畜调教其实就是。只是这些up主的素材(王司徒之类)非常有限,一个个字得去调试又太花时间。不过可以想象,这些在未来技术更加进步之后都将不再是问题,甚至自动解决。

如果影片就此结束,倒也不失为一部温情的,憧憬未来科技的好片子。不过,显然作者想说的东西更多:

女主角在习惯了语音和文字的陪伴后,被AI安利了极为昂贵的专业级服务方案。

大数据 大数据


在使用了精准的3D打印服务。在妻子提供了了几千张丈夫的照片后,服务商提取出了丈夫的脸部轮廓的外形数据,并做出了一个近似充气娃娃的硅胶机器人实体(这是全片最接近现实科技水平的地方)

[[150727]]
这个机器人甚至还可以和女主角过上夫妻生活。

[[150728]][[150729]]
实体模拟+语音模拟+大数据抓取+人工智能,这本来应该是个完美的搭配。

但作者在此处画锋渐变,妻子在和“丈夫”的相处中,逐渐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我也早已料到了:

丈夫作为社交网络重度用户,他的“展示面”是不真实的。

我们呈现出的,发在朋友圈的,微博上晒的,群里说的话,贴的图,都只是“我们想呈现给别人的自己”而已。用知乎菠菜姐的话来说,“我们扮演的,只是我们自己的形象大使”。

而AI和服务商仅仅以一个人在社交网络上的“展示面”为素材,在模拟人性、人心上,就会出现致命的偏差。而这种差异,对于死者久未谋面、狐朋狗友来说或许体察不到。但作为朝夕相对的妻子,马上就能敏锐的感受到这种不真实。她能感受的到的,只是AI机器人无时无刻不在炫耀,吹嘘自己,甚至编造出虚假的记忆,说着自以为是的俏皮话,而这,和她真正的枕边人有着本质的区别。

我脑补了一下,如果把身边大部分人用他们的朋友圈和微博大数据模拟一下,大概都是那种只吃高档餐馆,只去海外旅游,50%的时间在给各种菜肴拍照,认识的人全是名流的那种,或者要么是那种每天都有情伤待疗的抑郁症型人格吧。如果再把它们的知乎数据也导入,那光是想象一下他们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大概就足以把我逼疯了。

影片的最后,心碎的女主角最终把机器人放在了阁楼吃灰,虽然她依然舍不得扔掉这位替代品,但终于接受了斯人已去的现实。

大数据 大数据
而观众应该也领悟到了:

对于所谓的,用历史数据和“大数据”编制的智能神话,距离模拟活人,我们还离得很远。

责任编辑:李英杰 来源: 笔戈科技
相关推荐

2015-08-17 13:29:36

大数据社交

2009-05-12 10:51:22

职场经济危机裁员

2015-03-26 13:36:19

大数据社交关系

2013-01-21 10:05:50

大数据手机社交网络

2019-03-11 19:25:54

社交网络大数据价值

2021-01-09 23:06:51

大数据消费技术

2012-06-01 16:13:09

Hadoo大数据

2013-06-20 09:43:31

2023-06-11 15:48:54

机器人ChatGPT

2015-08-06 16:13:18

Facebook社交

2021-09-03 08:38:45

元宇宙数据安全平行时空

2013-01-15 14:32:03

移动社交商务社交蓝海

2015-07-27 10:34:55

大数据大忽悠

2015-10-19 10:11:00

2013-05-24 11:06:53

大数据行为数据

2017-03-21 21:17:50

大数据数据互联网

2014-06-16 09:11:29

快数据大数据

2014-01-02 09:16:43

社交网络大数据云计算

2014-08-15 10:34:42

快数据大数据

2021-11-28 17:23:14

网络安全大数据分析数据泄露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