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已经成为全球最热门的领域。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和移动通信网的飞速发展,非计算机设备正在大规模接入互联网,物联网由此应运而生。当越来越多的设备,包括手机、汽车、冰箱、电表、可穿戴设备和视频监控摄像机,都嵌入了微型芯片和传感器元件之后,万物将实现互联互通,人类社会和经济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在新的物联网技术遍布人类的生产、交易以及生活的时候,金融业必然创新出与此相适应的金融模式,即物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未来阶段发展的新高点,将是物联网金融。
从移动互联网到物联网
事实上,智能手机已经在带领我们走向物联网。每当我们带着智能手机驾车时,它会将我们的位置和车速发送到地图APP的供应商。与此同时,供应商则将用户发送过来的信息汇总生成实时路面交通信息,以供所有驾车的人查询。更广义的物联网,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协议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传统的互联网,用户是有意识地与网站发生交互行为之后留下行为信息,而物联网却能在用户尚未意识到的情况下完成信息的搜集,使物可以在脱离人的状态下获得感知或被感知的能力。由此,物理世界与网络(虚拟)世界被打通,形成了互动反馈。
物联网的逻辑架构包括感知、网络和应用三个层次。感知层负责信息采集,主要通过传感器、RFID标签、数码设备等采集数据;网络层负责信息传输,随着IPV6技术的出现和4G网络的建设,网络传输技术正在向更快的方式迈进。应用层方面,覆盖了可穿戴设备、车联网、智能家居、智慧城市以及工业互联网等众多垂直应用领域。
物联网的感知层决定了其迥异于互联网的根本性质。由于物理世界的千差万别,基于物理传感器的物联网必然不是大一统的框架。物联网的传感器与执行器将随着感知环境的不同进行定制,组网协议也将随着能耗和数据吞吐量的不同进行差别选择,不同领域的物联网络可能不尽相同,因此未来物联网最可能的存在形式是每个垂直应用领域的设备互联互通,然后通过关键节点联接,最终实现全球所有设备的互联网化。我们将进入一个终端碎片化的时代,创新企业必须介入硬件制造的车间流水线作业,提供软硬件一体化的物联网解决方案,随着“软硬结合”的趋势加剧,轻资产运营的纯互联网企业可能被时代所淘汰。
物联网的三层架构决定了其发展的维度和进化路径。物联网的发展将至少包含三大维度:***个维度是感知层和网络层的万物互联。2010年,思科预测到2015年,全球会有超过71亿移动设备和互联网连接。事态发展总是超乎预料,2014年,全球的移动设备规模就已达到74亿个。未来十年中,仍将会有250亿乃至500亿个设备连接至物联网络,连通的线性增长将转变为指数增长,物联网迅速覆盖全球。届时,再也没有线上线下的区分,因为所有设备都已互联。第二个维度是应用层的全面实施。物联网的技术将逐步深入到产业和消费者领域,带来新的商业模式和商业逻辑。据预测,到2025年,全球物联网供应和商业使用的市场规模将可能达到4万亿~11万亿美元的量级。在众多垂直领域中,诸如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智能家居所带来的智能生产、智能交通以及智能生活的雏形,新的商业逻辑将逐步形成。第三个维度是感知层、网络层与应用层的***统一,物联网最终将成为一个覆盖全球、懂得自我建设和运行的智能系统,这将改变整个社会的形态,使企业得以更智能、更高效地开展商业活动,人类得以享受更加智能化的生活。
互联网金融的未来趋势是物联网金融
互联网的发展主要基于消费领域,而不同于完全虚拟化的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更有助于虚实结合,因此物联网的发展将会更多回归实体,更偏重于生产视角,这决定了物联网时代金融服务的全部性质。
互联网金融的背后其实正是物联网。2013年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诞生出诸多互联网金融产品:第三方支付、P2P网贷、理财产品、股权众筹等,引起多方关注,却极少有人思考:互联网金融的背后是什么?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可忽视其移动化的程度。手机和平板等各种终端背后的传感器,包括摄像头、NFC、GPS,都是互联网金融得以传递与运行的基础。互联网金融极大降低了服务门槛,缩减了运营成本,增加了运营的效率,背后正是移动互联网与智能终端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支撑。作为物联网1.0的移动互联网,承载了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没有物联网技术的支撑,互联网金融无法得以持久的延伸与传递。
互联网金融新的制高点将是物联网金融。随着互联网向物联网的自然演进,以及物联网的发展从移动互联走向万物智能互联,新业态的金融服务模式将会同步变化。现在来看,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离不开“流量制胜,价格驱动”的主线,其***的优势是占据了消费市场上绝大多数的客户,以此为基础,利用互联网的低价甚至补贴将庞大的消费客户转换成金融客户,这是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的基本逻辑。由于互联网发展目前主要是覆盖消费领域,互联网金融也更多是基于第三产业的,而传统的***产业和第二产业同样需要升级——物联网化,因此物联网金融将是覆盖全部三个产业的。如果现在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商没有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及时向物联网金融转型,就会错失庞大的客群基础与潜在流量。一旦丧失流量入口的优势地位,互联网金融的生命力将无从谈起。
产业领域的物联网金融服务是未来的大趋势。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逻辑延伸,当万物联网的时代来临后,谁掌握最多的客户端与消费者喜好的商品接口,谁就掌握着新的金融入口。然而,这些消费入口并非物联网时代的全部,物联网与金融结合的领域远不止消费市场。与目前物联网集中爆发在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无人机等消费者领域不同,根据麦肯锡的研究,将来物联网产值的主要贡献来源于物联网供应商和产业领域的物联网应用,其份额或将超过三分之二,产业领域的物联网金融服务将会成为竞争的重点。
物联网发展给银行带来的全新机遇
从互联网时代向物联网时代的过渡,物联网技术与金融活动的结合,将为商业银行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一是物联网产业正呈现指数式增长,前景广阔的万物互联必然带来巨大的投融资需求。2025年,物联网领域的产值可能突破十万亿美元,将是2013年市场规模的至少10倍以上。其中,工业互联网的智能生产将创造出1.2万亿~3.7万亿美元规模的市场空间,其次是智慧城市建设,创造出全新市场规模约为1万亿~1.7万亿美元。物联网将带来巨大的行业自动化、智能化需求。作为世界工厂,中国有非常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整个产业升级换代所需的庞大投资是生产企业难以单独承担的,其中蕴藏着巨大的金融需求。二是物联网技术将使银行风控从主观信用走向客观信用模式,从而使经营效率大幅度提升。如果个人和企业客户愿意通过物联网与银行分享各类数据,或者物联网企业愿意共享第三方数据,银行将获取***的海量实体行为数据,与互联网时代的虚拟数据相比更加真实有效。以这些基于客户生物个体、实际生活、经济行为和经营活动的大数据为基础,银行可以将信贷与客户的财务状况、健康状况、家庭情况、企业供应链信息等动态变化相关联,得以全面分析个人或企业客户的资产负债表,从而实时调整其信贷和支付额度,并自动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以此为基础,银行对于客户前端信息的主观调查,被传感器实时采集的客观数据所代替,风控模式将从滞后性的主观信用进化为实时的全面客观信用,风控效率将得到明显提升。三是物联网发展最终将带来零边际成本的金融行为,使得全面服务中小企业成为可能。得益于“物联网+大数据+预测性算法+自动化系统”,采集企业信息的边际成本近乎为零,服务长尾客户再无边界限制。融合了物联网技术的金融服务,全过程电子化、网络化、实时化和自动化,能大大降低运营管理成本。对于中小企业的差异化信贷需求,银行能够作出更加及时、准确的反应,同时银行在数据管理平台可以提供财务管理咨询、现金管理、企业信用评价等中间业务服务,银行与企业的联系更加密切。
银行探索物联网金融的路径
随着“互联网+”的提出,当前新的信息技术正对各个传统产业进行深刻改造,逐渐成为实体经济的新的生态环境,其中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是潮流。传统产业的物联网化、智能化是必然趋势,相应的金融需求也随之变化。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已经对传统银行造成比较大的冲击,并且互联网巨头在搭建交易平台、网络支付、云服务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传统银行的***策略是跳出金融范畴,帮助客户去实现互联网化,包括为传统产业搭建网络基础设施,以及打造涵盖交易、订单分发、支付结算、物流管理等功能的网络系统或者平台,在充分抢占物联网入口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起“物联网+大数据+客户洞察”三位一体的新型商业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其他金融服务。
***,围绕客户洞察,强化数据分析能力建设。作为互联网+智能硬件的自然延伸,物联网将带来体量更加庞大的实时传感器数据,物联网金融必然是“生态制胜,数据为王”的,商业银行经营方式将从以产品、客户为中心彻底过渡到以数据为中心,数据驱动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但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核心区别在于数据来源,互联网的数据由人产生,人是天然的智能终端,具备自主生成信息的能力,因此传统互联网无须过多关注其他信息源。物联网的数据则由物产生,数据处理变得更加复杂,物理世界的实体必须映射为数字世界的可识别模型才能构建起互联关系。但如今,沉淀在银行系统中的交易数据,90%以上没有得到利用。因此,银行需要不断提高数据分析能力,通过及时分析各种数据,厘清其中的深层含义,进而向客户提供高度个性化、有价值,且具实际意义的产品和服务。第二,在消费领域积极推进智能渠道的协同建设。前两次信息技术革命极大地丰富了银行的服务渠道,自助设备、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新渠道的不断涌现,成为提高银行整体竞争力的关键。随着互联网向物联网的转变,消费者通过手机或手环的近场通信功能进行消费支付已经初露端倪,未来还将有更多的智能终端出现,或许是智能手表,或许是智能眼镜,商业银行必须进一步加大对该领域的探索投入力度,并与电信运营商、零售商以及科技公司等服务机构合作,才能确保跟上消费市场的物联网前沿运用,把握即将爆发的移动支付机遇,尽可能早地掌握物联网时代的底层入口。第三,在产业领域积极构建物联网金融服务的生态圈。互联网公司带给银行的启示是,互联网时代必须做开放式平台。物联网碎片化的特点,决定了物联网金融必然是一个垂直应用领域,是一个单独生态圈。银行应该一方面对新的信息技术保持敬畏之心,利用好互联网已有的平台和系统,并结合物联网的新技术和优势,在功能、应用上进行创新,对传统金融服务进行创新升级;另一方面要以开放的心态拥抱物联网供应商,在诸多垂直领域与大型生产企业、交易平台、仓储物流企业合作,将银行的生态系统扩展为一个庞大的物联网络。银行的角色定位是从中获取大量的客户经营数据和以此为基础的对客户的洞察,以此为客户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