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最初的典型终端是计算机,键盘、鼠标和视窗模式,Wintel架构,有线连接,终端的能耗不是问题。移动互联网的典型终端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或只具有无线局域网通信能力(如平板电脑)再通过本地网关连接到互联网,或直接具有无线广域网通信能力(如智能手机),但从TCP/IP的角度看,本质上都是PC[1]。
移动互联网的终端、应用甚至数据都具有了移动性,在带来诸多优势的同时,新的限制开始出现了。主要利用电池供电使得能耗上升为最关键的限制因素,小屏幕使得I/O系统也无法继续沿用鼠标键盘做I/O了,处理性能与PC一个时代以上的差距使得通用平台型的WEB很伤自尊。
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节能型芯片ARM的崛起,I/O系统融合为采用多点触控技术,PC互联网10多年前流行的C/S模型又满血复活了(即APP Store模式)。移动终端无法胜任的很多工作,尤其是大部份存储和部份计算工作,通过无线和App Store,被巧妙地转移到了云平台上。这种转移本应该是彻底的,是HTML5方式的,但因为与PC互联网的性能“代差”,因为操作系统厂家的利益,目前主流还是Native App方式的。多点触控技术直接改变了用户使用习惯,使得操作系统革命成为可能,于是面向移动和面向多点触控的新一代操作系统iOS和Android兴旺了,一个闭源一个开源,和当年Windows对应Linux,DOS对应UNIX一样的格局。
如果说移动互联网是从用户侧发起的一场技术革命,那么云计算就是从服务侧发起的另一场技术革命,遥相呼应。APP Store模型让移动互联网软硬一体化和终端服务化,云计算则是让服务侧也开始了软硬一体化和服务化,面向互联网的大规模服务器定制(以Google和Facebook为代表,国内以BAT牵头的天蝎整机柜服务器为代表)和SDN技术,像水电那样的提供公共计算资源。
使用云计算服务的用户,可以使用像PC和电视机那样的固定终端,也可以是平板或智能手机那样的移动终端,甚至可以是专门设计生产的云终端(比如虚拟桌面业务的瘦客户端)。从ISO/OSI网络模型看,移动性也是要分层的,要分工的。移动性可以是链路层的,可以是网络层或TCP层的,也可以是应用层的甚至数据层的。移动性的分工,不仅发生会发生在垂直层面,水平层面的终端、网络、应用/数据等之间移动性如何分工协作。
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在云计算的支持下,目前市场上移动性如何分层和分工显然是非常混乱的,都想获得更多的控制权和利益,都想进入对方的领域,经常以一种很笨拙的方式支持了移动性。即使不区分终端,云计算自身也已经具有很强的应用移动性(如SaaS)和数据移动性(如同步功能)。长期看,上层的移动性支持会越来越重要,三层以下的移动性支持会逐步沦落为“移动比特”,或者说“哑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