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过半,国内云计算市场可谓风起云涌。各路群豪纷纷涌入这个市场。其中最活跃的领域当属IAAS。阿里腾讯硝烟未尽,百度重新检讨了自己的 PAAS战略后,也改弦更张,开始玩IAAS。Qingcloud,Ucloud,从开发者和游戏两个细分市场切入,迂回包抄,也取得了不错的战果。雷布斯的10亿美金的AllIn铿锵之声余音未落,金山,美团,苏宁,华为,就齐声说道,我们来了...。 估计此时最为震惊的当属AWS和Azure两位外国朋友。“这群中国土豪到底想干啥?”。公有云IAAS市场,由此进入了战国时代。
“挖掘”技术哪家强
谈到公有云,肯定有人会问一个问题,公有云到底哪家好。我觉得这个问题是个伪命题。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特点,规模不同,市场定位不同,真的是无法比较。阿里云说:“我是老大我最大,有钱且任性”,腾讯云说:“我经验丰富后台硬,踩过的坑比你走过的路还多”,Qingcloud说:”我技术先进文艺范,我是文艺青年我怕谁?“,Ucloud说:”我服务好啊,CEO随时接听你的电话“。这些说法真的一点都没错。但是很多时候,都是凸显优势,弱化劣势。大部分人只能管中窥豹。有的行业媒体也试图做过一系列的评测,也发布过评测报告。但是我觉得,这一类报告,要么是一群没有做过这个市场的分析师所写,要么就是某些厂商的软文。举个例子,我看过一个报告,对比哪个云稳定。这个比较本身就有问题,不同量级的厂商,稳定性的挑战是不同的。只有上千台机器的公有云,和有数十万台机器规模的云,比较故障数量是非常可笑的。如果真要比较,我觉得还是要从针对的用户群体分类后来比较。譬如如果大部分用户是个人开发者,此时用户更看重灵活,弹性,控制台体验,API等,对于一长串9的可用性,可能不是那么敏感。如果是针对在线游戏这样一类24小时都有大量玩家在线的业务,稳定性以及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技术支持服务就显得更重要一些,这里我不想谈挖掘技术哪家强,也没有办法给出。但是可以总结一下挖掘比拼的是哪些技术。对于商业市场来说,特别是中国这样一个云计算才刚刚起步的市场。云计算比拼的从来都不是技术的先进程度,而是基础设施水平以及持续的运营能力。
IAAS市场如何赚钱
想要赚钱的同学们可能要失望了,在国内的IAAS市场中,基本没有一个是赚钱的(规模较小的可能有一定的利润)。倒是烧钱如火如荼。AWS以前是赚钱的,现在估计也不怎么赚钱了。BAT玩IAAS我个人觉得,从来都不是为了从里面赚到这点钱。IAAS这东西和两弹一星一样,属于战略层面的东西。他们看中的是数据和生态。譬如腾讯的连接一切战略,云计算就是基础能力。钱都花到哪里了呢?市场推广要花钱,人员扩充要花钱,机房建设要花钱,服务团队建设要花钱,带宽要花钱,甚至买公网IP也要花钱。小的创业公司,初期可以租用IDC,不用花巨资去建设,但是后续的快速成长可能会遇到瓶颈。同时机房质量鱼龙混杂,基础设施稳定性的掌控就比较弱。BAT这样的大企业,有些是自建数据中心。但是数据中心的建设和运营是非常烧钱的。十万台级别规模的数据中心,基建土建费可能都要花到上十亿,每年的能源费用也得上亿甚至几个亿。反观云计算售卖的一些商品,目前主要还是以服务器为主。其市场可以用几个字来概括:”价格透明化“,”竞争白热化”,“降价常态化”。光靠这个来赚钱显然是不现实的。有的人说,可以靠数据库,CDN,或者是中间件以及一些增值服务赚钱啊。但是这一块也是有问题的,后面会谈到。说道这里,可能有的人说,这个市场没法玩了。但是我觉得现实是骨干的,但是未来是丰满的。中国的IT基础设施云化率不足5%,远低于美国。市场蛋糕足够大。同时,云计算未来越来越呈现出“往上走”的趋势,基础的IAAS服务,慢慢的会向水和电一样,提供基础服务。电厂赚钱吗?自来水公司赚钱吗?当然赚钱,但是垄断才赚钱。这里借用苹果的一句口号:“Bigger than bigger”,当用户规模足够大,就可以实现资源超卖,可以将新增用户的边际成本降的足够低。这样自然就赚钱了。“只有第一名才赚钱吗?”,非也,由于云计算是针对2B的市场,并不是像2C市场那样赢者通吃,市场占用前几位的依然可以得到好的发展。因为即使政府招标,至少也要三家以上企业同时参加呢。所以不用担心第一个名会占有全部市场。
谁是竞争对手
2014年,的确是公有云厂商竞争非常激烈的一年,但是竞争来,竞争去,我觉得首先大家方向错了。毛主席经常说一句,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盟友。我觉得大家也应该停下来思考一下。特斯拉的老板埃隆·马斯克将曾经讲过一个观点:“特斯拉最大的敌人,不是那些试图和我们竞争的电动汽车公司,最大的敌人是那些传统汽车厂商以及受这些厂商所影响的对于汽车的根深蒂固的惯性化思维。“其实这个观点,用在云计算领域也非常的恰当。目前中国的IT领域云化率不足5%。大部分的IT系统,还运行于传统的IDC,采用物理机托管的模式。大部分人对于云计算的认识,还停留在百度云,微云阶段。在一个5%的市场,跑第一名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公有云厂商最大的竞争对手,是传统的IDC以及受传统IT架构影响的思维方式。需要一起去变革他们。当然,传统IDC也慢慢的开始转型,很多IDC厂商开始做私有云。他们目前单纯的托管成本,依然比云计算要便宜。很多厂商也提供了运维服务。也在全力向云计算转型。很多人认为云计算等同于虚拟化,其实虚拟化只是云计算的一种实现方式,云计算并不等同于虚拟化。云计算的本质是将计算能力转化为标准化,可售卖的服务。我见过一个IDC厂商,他们只服务几家大型的客户。雇佣运维人员24小时值班,客户需要弹性,就人肉启动机器,插硬盘,按照客户的要求去完成,其实我觉得这也是一种云计算。不管后台是程序去搞定,还是人肉去搞定,只要为客户提供了标准化,可租用,按需付费的服务。就是云计算。
如何去打细分市场
公有云有非常多的细分市场,譬如新兴互联网,游戏,金融,电商,音视频,智能硬件,政企,医疗等等。每个领域,云化的驱动力不同,同时上云的难度也不同。每个细分市场,客户的关注点不同,因此也有不同的打法。
新兴互联网
这个领域可以说是云化驱动力最强,也是比较容易上云的领域。目前,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公司层出不穷。这类公司有几个共同的特点:
- 从0到1,IT架构在一张白纸上构建
- 没钱,大部分初期不赚钱,价格敏感度高
- 快速扩张,短时间内可以有资源快速扩张
- 敏捷,系统需要快速开发上线,不重复造轮子
这些特点决定了使用公有云是唯一的选择。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Instangram,创办初期是基于aws去搭建的系统,用了大量的aws现成的服务,极大的简化了系统的研发工作,加速了开发流程。当规模快速扩张时,也能够从容应对。可以说是云计算实践的一个经典案例。
这类企业在初期,研发人力有限,系统很多组件都是使用的开源软件,所以云计算提供的很多通用的组件服务就非常受欢迎,譬如云数据库服务,NoSQL缓存服务,消息队列服务等等,让创业公司像搭积木一样能快速构建一套系统出来。有的人会问,云计算厂商需要提供哪些服务。我觉得云计算厂商,不是搞一堆牛逼的解决方案,而是应该学习乐高积木。只造最基础的部件,但是用户能够通过这些部件,组合成千千万万的好玩的东西出来。当然这些部件要足够的通用化。任何两个公司的IT架构都不可能相同,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IT架构也会随着公司的业务去生长,唯一恒久不变的,就是组合成这些架构的积木块。 PS:之前一直不知道,后来才发现,aws的logo就是一堆积木的组合^~^.
游戏
游戏领域也是云化率比较高的一个领域,主要是早年一批游戏出海,在Facebook上运营,接受了国外aws之类的教育。当然,这只是一个驱动因素,最大的原因,还在于游戏业务本身的特点:
- 快,游戏特别是手游研发周期短,需要快速研发和上线运营
- 简单,游戏架构通常非常简单,只要有托管服务,基本都能满足需求
- 快速扩张,一款游戏火起来只在一夜之间,需要快速扩充资源
游戏领域虽然云化率较高,但是我认为也是最为传统的一个领域。这里的传统,主要是架构方面非常传统。可以说,基本是把云当IDC在使用,把虚拟机当物理机在使用。游戏架构大部分是分区分服的架构,一台强大的机器,上面跑很多个游戏服(游戏世界),每一个游戏服都有 一个独立的数据库,各个游戏服之间无任何关联。每个游戏服进一定的用户,当用户数达到上限后,再开另外一个服,当前面的服游戏活跃人数到达下限后,就合并游戏服。这就是所谓的滚服。其实这个和技术无关,主要是运营策略决定的。因为在总的用户数一定的情况下。游戏服越多,卖装备的收入就越多,当然每个服的人数也有一个平衡点,人数太少,就没得玩了。这个就是所谓的游戏运营技巧。这种特点就决定了大部分游戏架构,一台机器就搞定,游戏服和数据库全跑在一台机器上面。用不上所谓的分布式架构,负载均衡,弹性扩缩容。因此你会发现,游戏领域,一般都比较习惯购买性能强大的机器,譬如8核以上,大内存的机器。
当然,游戏领域也有客户比较关注的一些东西,也有一些不太关注的东西。
稳定性: 游戏24小时都有用户在使用,对于稳定性要求很高,一有风吹草动,立刻有用户会投诉。游戏运营商的收入也会马上受到影响。这对云服务商是一个强有力的挑战。所以游戏领域,服务非常重要,大客户一般都要配置专职的客户经理,24小时处理客户的问题。
价格:不像传统领域,游戏客户,虽然也关注价格,但是不是首要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有钱任性。譬如手游领域,云服务的费用,一般只占月收入的1%~3%,对于土豪来说,九牛一毛。所以首先还是要保证稳定性。
运维管理: 游戏领域,运维工作时比较繁琐的,经常要开服,合服,备份数据,升级版本等等。同时,游戏客户也有很多类型,有发行商,研发商,也有发行研发混合类型。如果是发行商,又会涉及和研发商的联合运维,所以无论是账号体系,资源管理模式,运维模式方面,都需要针对游戏客户的特点去设计。用户才能用起来爽。
总结一点,游戏领域,都是土豪,赚的钱多,用的服务器就多,赚的钱少,用的服务器就少,所以总可以买的起。和土豪不能谈价格,而是应该谈服务,谈质量。
金融
最近互联网金融很火,大家可以看到了金融市场巨大的蛋糕。云服务厂商当然也不会放过这个蛋糕。但是金融分很多类,有银行,有券商,还有P2P网贷。银行又分传统银行和新兴的银行。首先,在传统银行领域,公有云基本上机会比较小,传统银行,IBM的大型机,Orcale的数据库已经用的非常成熟了,要完全摈弃这套东西,迁移到云上面,基本不可能的,如果这样,不仅系统设备要变,甚至银行的组织架构,管理模式都要变。当然他们为了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也会将一些新的非关键业务放到云上面,譬如公众账号,理财产品秒杀之类的。
除了银行业务以外,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还是有非常多的应用场景的。国内有估计超过9000家的p2p网贷,这些企业一般都是地下钱庄转型而成。没有太多技术人才,所以追求的时短平快,云计算恰好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平台。由于有大量的这样的需求的存在,市面上也出现了一些诸如晓枫,迪蒙这样的专门的p2p网贷平台,但是主要的模式还是定制+出售license的模式。其实在未来这是一个过时的模式。基于互联网金融的SAAS或者PAAS平台在这个领域会非常有前景,但是前提是现有的p2p网贷公司数量依然有持续的增长(已经在运作的公司其实很难有动力使用新的系统)
音视频
想说的实在太多,写的实在手软了,还是下次专门写一篇文章来说吧。
IAAS服务商如何应对Docker的冲击
2014年,技术领域最耀眼的明星当属Docker了。Docker出来以后,IAAS服务商其实态度都比较微妙,基本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老大很蛋定,小弟很激动“,拿国外市场看,aws在很长一段时间,对Docker态度都是非常谨慎的。而IAAS的后起者却非常的激动。不仅第一时间宣布全力支持,还开源了其容器编排管理工具kubernetes。从长远看,Docker等技术肯定会对传统的IAAS服务商存在冲击的。因为这就是技术发展的基本规律。想当年,电信运营商直接面对客户提供服务,活得很滋润,云计算出现后,IAAS厂商为客户提供服务了,运营商被管道化了,只能赚管道的钱了,Docker出现后,基于IAAS之上构建的各种的基于容器的计算平台,势必将IAAS服务商管道化。
IAAS服务商完全没有机会了吗?非也。如果把Docker比作一套以集装箱为基础的全球航运体系,目前还是野蛮的发展期。标准远没有建立起来,各种的基础设施还不完善。Docker的服务商再牛,最终还是需要跑在IAAS之上。所以打造Docker这套全球航运体系的基础设施,进而主导标准,是IAAS服务商的机会所在。 Docker都有哪些基础设施呢?譬如企业级的镜像仓库(港口集装箱堆场)。各种标准化的容器编排工具(集装箱吊装设备)。容器间互联的网络(连接港口的高速公路)。只有建设了完善的基础设施,才能主导这场云计算变革的标准,在未来才能进可攻(做全球贸易),退可守(做港口,海运业务)。
对于基于Docker创业公司的一些建议
目前Docker的创业如火如荼,自己本身的看法也是比较肤浅的,只是结合自己对于云计算市场的理解,给出下面几个观点:
- 少谈Docker,多思考基于Docker这项技术所衍生出的场景
- 垂直化,避开和IAAS正面竞争,Docker化的应用远未成熟
- 聚焦能够花钱的用户,解决IAAS无法解决的问题
- 思考微服务,去中心化的模式以及应用场景
- 企业级的镜像仓库
- 聚焦公众账号之类的微引擎的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