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英语学习三部曲

移动开发
文档只读代码,是很多程序员的习惯,也是导致程序员虽然读了很多英文资料,英文水平却没有相应提高的原因之一。以前曾在《程序员》上看到介绍阅读 技术图书方法的文章,提出过“先代码后文字”的方法,也就是“先看代码,看不明白再看文字”。

读文档不能只读代码

读文档只读代码,是很多程序员的习惯,也是导致程序员虽然读了很多英文资料,英文水平却没有相应提高的原因之一。以前曾在《程序员》上看到介绍阅读 技术图书方法的文章,提出过“先代码后文字”的方法,也就是“先看代码,看不明白再看文字”。这种阅读法能极大提高阅读效率,但如果技术图书只看代码就足 够,还要文字干什么呢?很多时候,代码只是冰山一角,代码背后的思维和逻辑才是真正的重头戏,只有写成文字才能解释,也只有阅读文字才能理解。

比如,代码都是“x = 5;”,有时的说明是x should be not more than five,有时的说明是x should be no more than five。不查词典,你能弄清楚两种说法的区别吗—前者是“x必须小于等于5”,后者是“x应当只有5”,意思不同,应用的方法与场合也不相同。

这些年来经常有希望翻译技术文档的程序员来找我讨论翻译问题,希望了解一些句子应该如何表达。一开始,我也认为这是中文表达的问题,但后来逐渐发 现,其实更多的问题出在英文阅读上,所以我的回答经常是:你觉得作者这里说的是什么意思?引导对方把原文的意思逐步表达出来,其实这时候,真正的译文已经 浮出水面了。

最近的例子来自这句话:“But as with any web-based system, atom-based solutions trade scalability for latency, making atom often inappropriate for very low-latency notifications”。这句话之所以难翻译,问题似乎在于,除去句子的主干,之前有一个But as…,之后又有一个making…。然而我***发现,对这个句子有疑问的程序员其实根本没搞懂trade…for…的用法(翻译为“基于atom的解决 方案需要权衡延迟和性扩展性”),如果明白它是“牺牲xx换取xx”之后,整个句子就相当好理解,也非常容易翻译了:与所有基于web的系统一样,基于 atom的解决方案为追求可扩展性,增大了延迟,所以atom通常并不适用要求极低延迟的提示。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做的是改变“只看代码不看文字”的习惯,至少要做到“阅读文字之后,认识到它的意思与代码是一致的”;其次是通过阅读纯文字的英文资料来学习某些新的知识(比如关于深入原理的细致讲解),这个方法我推荐给许多朋友,非常有效。

注意读音

以前总听人说,中国人学了很多年英语,其实是哑巴英语。不知道现在的情况有多少改观,但就我所见,不少程序员虽然阅读了大量英文资料,也会加入英文的讨论组,也敢开口说,但还会在读音上出现许多问题。这里说的“读音”,并不是字正腔圆的口音,而是一些术语的读音。

众所周知,计算机科学的术语来源非常广泛。例如设计模式里,有一种模式叫Facade,许多人往往直接读作blob.png,其实这个词来自法 文,正确的读音其实是blob.png;再比如伪代码的“伪”pseudo,正确的读音是blob.pngblob.pngblob.png,但我很少遇到程序员能把它读对,许多人干脆不会发这个音。

也许有人说,这些问题不重要,大家“将错就错”,约定俗成就得了,但事情没有这么简单。最近我参加某个技术聚会,有一位嘉宾(技术高手)把框架名 chameleon(变色龙)读成了blob.png,而正确的读音是blob.png,因为没有文字资料,许多人听了半天才知道他说的是 什么,一些不熟悉chameleon的听众更是到结束也没明白。中国人聚会尚且如此,如果有机会参加中外技术交流,读错造成的问题就更大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就是学习美国大学的公开课,耶鲁、斯坦福等学校的计算机系都放出了许多高质量的公开课,学习其中的一些精品课 程,不但能夯实基础,还能顺带学会许多每天都要遇到但不会或者读错的术语。比如我就从中学到,数据类型char的读音是[kɑ:],而不是[t∫ɑ:]。

锻炼英文表达

如果你背过单词,大概听到过“被动单词”和“主动单词”的说法,前者是指“看到了能认出来”的单词,后者指“表达时能主动应用”的单词。据我观察,许多程序员掌握的大多数英语,都属于“被动英语”——看到了能认识,但要表达同样的意思,未必说得出来。

平时这样似乎没有问题,但如果要查阅资料,不会表达就造成了大的障碍。相比中文技术资料世界中“无责任/不负责转贴”泛滥的情况,英文技术资料的质 量要高得多,Google搜索资料的准确性也远高于百度;但要能够顺利应用英文资料,需要“主动”输入信息,描述问题,这时候“被动英语”就成了大问题。

我遇到过很多次这样的情况:即便答案近在咫尺,输入正确的关键词,Google的***条结果就是答案,但程序员就是一筹莫展——因为他不知道计算机 的“嘟嘟”声是beep,不知道搜“多线程”资料应该用concurrency,也不知道“死机”是system halt,“黑屏”是blank screen……

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在阅读资料时多用心,记住这些说法;另一方面,没事的时 候多浏览stackoverflow之类的网站,不要因为问题与自己无关而忽略,要多留心这些问题到底是什么,是如何表达的。这样,在自己遇到问题时,才 能迅速找到可能的解决方案,节省时间。

责任编辑:chenqingxiang 来源: CocoaChina
相关推荐

2011-03-25 09:56:40

Nagios 安装

2009-09-14 09:04:17

CCNA考试CCNA

2010-09-26 14:39:40

DHCP故障分析

2010-07-17 01:12:31

Telnet服务

2011-03-09 09:30:52

Mina

2022-10-10 09:10:51

家庭网络网络

2011-03-21 09:22:46

Tomcat

2010-09-06 09:22:26

CSS语法

2013-06-28 09:35:04

Hypervisor虚拟化成本

2012-09-10 16:19:00

云计算公共云

2017-04-11 09:07:20

互联网

2017-02-07 14:50:39

华为

2011-08-29 16:26:50

魔兽世界LUA

2010-05-12 10:51:06

2019-03-28 14:45:33

数据安全数据泄露信息安全

2011-08-03 10:33:05

网络管理网络拓扑管理

2010-09-14 16:54:18

2018-03-19 09:35:37

人工智能

2018-03-18 15:51:59

人工智能潜力首席数据官

2009-10-22 13:09:19

VB.NET动态控件数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