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师Benedict Evans:未来移动生态会发生哪些变化

移动开发
智能手机的发展已经进入到第7个年头,它已经在三个方面加速了复杂性:一是用户从中产家庭拓展到几乎所有人;二是把互联网终端从PC变成了移动设备;三是把延续二十年的简单web浏览器、鼠标键盘模型变成了复杂多层模型。未来的移动生态又会发生哪些变化呢?Benedict Evans提出了自己对这个领域的新问题。

编注:智能手机的发展已经进入到第7个年头,它已经在三个方面加速了复杂性:一是用户从中产家庭拓展到几乎所有人;二是把互联网终端从PC变成了移动设备;三是把延续二十年的简单web浏览器、鼠标键盘模型变成了复杂多层模型。未来的移动生态又会发生哪些变化呢?Benedict Evans提出了自己对这个领域的新问题。

[[124197]]

智能手机已经进入了第 7 个年头,老问题或已有答案或已不合时宜,而新问题又出现了。

平台之争的***阶段已有结论:苹果和 Google 均获胜。苹果以质取胜,Google 以量取胜。全球每年约售出 18 亿部手机(含功能手机),其中苹果拿到 10% 的份额(高端机),而 Android 拿到 50% 的份额。Android 的份额里面大概有 2/3 是中国以外,采用的是 Google Android,中国则占了另外 1/3,为非 Google Android。预计今后每季度手机的销售量将达 4、5 亿部,而且几乎都是智能手机。而全球手机的保有量将达 40 亿。而苹果尽管销量只占一小部分,但是苹果手机的定位,以及苹果的执行能力意味着苹果在发达市场能获得更大份额的流量,还会掌控着大部分的内容和电子商务 收入。所以苹果的生态体系是可持续的,Google 的亦然。那么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呢?

Android OEM的变迁

三星占据 Android 市场规模半壁江山以及拿到几乎全部利润的情况正在改变。搅局者并非传统的制造商,而是中国品牌的崛起。中国品牌正在占据国内市场的主导。将来又会如何发展 下去?小米之流会不会在全球树立起中端品牌?会涌现出多少本地品牌?其他的中国 OEM 会不会做同样的事情?终端一直都是一场比规模的游戏,但是小的本地品牌能否借助整个深圳生态体系的规模而不是自己发展规模来玩这场游戏?有没有人能在高端 市场最终取代苹果呢?

Android何去何从?

小米之类的公司指向了第二个 Android 问题—Android 要变成什么样?

目前为止,“非 Google”Android 主要受到两方面的约束。一是由于 Google 基本上缺席中国市场,因此几乎所有中国的 Android 设备上都没有 Google 服务,但这个对于 Google 来说并不是一个更广的战略性问题。其二是 Amazon 尝试着通过 Kindle Fire 产品线另起炉灶,但是 Fire 平板电脑只是利基产品,而 Fire Phone 表现不佳,部分是由于因此而缺少的 Google 服务。与此同时,主流 Android OEM 在 Android 之上增加自己的差异化层的努力大都失败了。

但是现在情况有点变化。一是小米叠加差异化层的努力似乎颇见成效。目前为止,中国以外的地方使用 Google 服务还是很好的,但是这可能持续不了多久。另一方面,Cyanogen 为更多的公司试验做什么样的“Android”创造了空间。

Google 对 Android 的控制关键在于 Google Play Service。Google 对这组被安置在 Android 上面的 API 和 app 的使用跟微软对 Office 和 Windows 的利用是一样的—一对互相利用的杠杆,意味着必须与 Android 手机的捆绑销售。

通常的假设是,在中国以外卖不带 Google Maps 和应用商店的手机是不可能的,那样的手机跟基本上功能手机无异。但实际上除了 Amazon 也没人真正试过这么做。目前,有迹象表明 iOS 上 Google Maps 的使用率很低。这也许是因为尽管许多 Google 的移动服务的客户群范围很广,但是厚度不够。同时由于尝试卖“官方”Android 的主流 Android OEM 整体上都没钱赚,以及随着依托深圳的小厂家不断增多(这些厂商哪怕 Google 今后不给他们做自己的版本也没多大损失),所以会有更多的人往这方面尝试。

这又会引出一个更深层次的 Android 问题—5 年内 Google 会出些什么样的东西?会不会出 Chrome 手机,让 Android 成为上面的遗留系统?Google 已经做出让Android在Chrome上面跑(反之亦然)的努力,这是不是Google未来平台的发展趋势?如果是的话,这是否意味着其他人尝试在此基础上搭建自身平台的努力或多或少会受到限制?

交互模式、消息以及聚合层

Google 调整“Android”的地位的原因部分是想要控制,但是更深层的原因是想改变智能手机的交互模型。显然,app 一直以来都是 Google 的结构性的问题,因为其内容对于搜索来说是不可见的,更重要的是对于搜索结果来说是不可链接的,无论付费或免费内容均如此。出于多种原因,HTML5 型的“web app”被证明走不通,但那种 app 牵扯到的底层问题依然存在:在 web 上是可以链接到任何资源,但是在移动端却不能,一切都位于一个个的孤岛内。

这个问题的解依旧扑朔迷离。答案之一也许是回归 web,显然 Android 5(棒棒糖)试图模糊 app 与 web 试图的差异。然而,这种回归是否答案尚不得而知:技术往往是向前进的,在解决老问题的同时引起新问题,但一般不是回到旧的解决方案和老问题。我们重建 AOL 并没有解决 web 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是 Google 和 Facebook。

不过 Google 在 web 上创建的搜索模式在移动端却行不通—移动是“后 Netscape”和“后 Pagerank”的结合。但在同样的模式下,Google 治下的 web 作为的人类堕落前的失乐园却依旧存在大量问题。

现在聚合和发现层正在发生转变,从一切捆绑在 web 浏览器之内然后通过 Google(本身就是捆绑的)访问转变为一个个将内容从 web 解绑定的 app 图标。与此同时 app 绑定了一个网站的所有内容,让它不可能直接链接到特定网页。因此我们现在既有深度链接让你可以进入烟囱(孤岛),以及丰富的可行动通告来将内容从孤岛中解绑。我们还有到处出现的卡片(通过不同的方式提供)作为另一种解捆绑的隐喻。

这个因而又引发了新问题。深度链接未必适应 app 的交互模式,但现在也还不清楚应该由谁来做这个事情—应该是在上层(Facebook、iOS 之上的 Google)做呢还是平台所有者自己开发?与此同时,通知成为了一种新的消息流,iOS 和 Android 上面的消息面板已经开始不堪重负。

这令人想起了 Zawinski 定律,如果有人把电子邮件拓展到包含消息的话:每一个程序都会尝试扩展至能阅读电子邮件。而那些做不到的就会被做得到的取代。

中国现在正在把消息作为一种新的交互模式(原文译文)。 那里的应用正在将聚合和发现层从应用商店和主屏迁移至互联网平台提供商的 app(尽管为了方面 Android 上面仍然有 5、6 个应用商店)。也就是说,web 浏览器上的内容被解绑了出来,但是现在又进入到了 app 里,实际上又形成了一种新的绑定,然后又以消息和通知的形式再次解绑,接着又绑定到消息应用或通知面板上。这里面甚至根本就没考虑过邮件和 Slack 之类的东西(将工作流从邮件中解绑然后搬到 app 里面再通知你)。那么,问题来了,这种 app/web/ 邮件 / 消息的里里外外到处折腾模式究竟要折腾多少次呢?

Facebook和Amazon

前面我们提到过一个问题,即基础性的平台级交互模式会不会被第三方改变,还是说只有苹果和 Google 才能做到这一点。但 Amazon 和 Facebook 如果愿意的话也可以扮演一定的角色。Web 浏览器是一个中立的、无中介的平台,但智能手机不是。平台所有者做的事情会影响到一切东西的发现以及互动。这就是 Android 之所以存在的原因,Google 害怕微软可能要做的事情,这也是 Facebook 和 Amazon 凭借着 FirePhone、Facebook Home 对交互模式虎视眈眈的一大原因。迄今为止,他们还没有摸清门道,在整个技术栈的看门级(控制主屏的聚合层)找到自己的存在,但这些玩家是不会放弃努力的。 Facebook 现在正尝试在 Android 和 iOS 之上建立一个元层(meta-layer),从而使得应用内的深度链接和工作共享成为可能。Facebook 这条路究竟能走多远?这(或者说更普遍意义的深度链接)是不是得由普通所有者来建立?(也有搜索和链接业务的)Amazon 接下来又会做什么呢?

可穿戴—云和消息的端点

***一个问题是可穿戴。至少从目前来看,可穿戴是云服务的端结点,但是智能手表鉴于屏幕尺寸有限,大抵只能充当消息和通知设备。如果说可穿戴技术要流行起来的话,也还是要回应那个更泛化的问题上,即更广泛的交互模式应该是什么样的,消息和通知应该放在什么地方里面。更进一步地,诸如 Oculus 以及尤其是 Magic Leap 这样的东西也有可能对流行的交互模式做出更多的根本性改变,但目前仍为时尚早。

规模

不过更重要的是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大概 20 亿的智能手机用户,将近 40 亿人有手机,未来估计会拥有 35 到 40 亿的智能手机用户。相对于 16 亿 PC(其中还有一半是企业用户)来说这是很可观的—智能手机消费者的数量是 PC 消费者的 5 倍,而且这些设备基本上与用户形影不离,上面又有各种 app 和传感器,比 PC 要复杂得多了,更应该被视为是互联网设备。

很难描述出这种改变有多大。技术产业有史以来***次把东西卖到了除大企业或中产阶级以外的地球 4/5 的成人那里—卖到了住地没水没电的人那里,让人把买烟的钱省下来贡献给了移动。这意味在三个方面加速了复杂性:从中产家庭变成每一个人,从 PC 变成了移动,从延续 20 年的 web 浏览器、鼠标键盘简单模型变成了复杂多层的设备,一切都还在发生变化。而这也正是乐趣所在。

[本文编译自:ben-evans.com]

责任编辑:闫佳明 来源: 36kr
相关推荐

2021-09-13 09:43:34

云计算云服务混合云

2020-04-13 10:23:37

数据库开发云平台

2015-10-28 09:51:36

手游2016变革

2022-01-19 14:18:40

灵活工作工作场所IT团队

2016-01-11 10:29:23

SDN数据中心2016

2024-02-29 16:51:36

GenAI运营供应链

2020-02-29 15:06:23

SD-WAN网络

2021-12-27 08:24:08

漏洞网络安全

2021-08-19 17:27:41

IT数据中心灾难

2011-04-10 15:49:46

诺基亚Windows Pho微软

2019-01-08 09:31:44

2020-04-25 19:15:38

曙光

2021-08-18 16:47:10

5G 5G网络5G商用

2023-08-26 07:44:13

系统内存虚拟

2010-11-23 15:34:19

Novell

2022-11-14 12:23:25

2010-12-11 22:20:33

iOSiPhone苹果

2022-03-02 11:39:53

物联网科技

2014-09-16 16:45:12

移动

2023-11-29 16:15:48

CIOCISO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