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全球GCDN大会速记

企业动态
蓝汛ChinaCache在北京举办迄今为止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CDN行业盛典——2014全球CDN大会(GCDN2014),聚行业精英共探互联网技术发展趋势。

时间:2014年6月25日(星期三)

地点:北京中国电影导演中心

王松:尊敬的各位来宾,媒体界的朋友们,诸位行业专家和精英,大家早上好!

我是中国蓝汛ChinaCache CEO王松,感谢各位参加由首都互联网协会网络与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和蓝汛联合主办的2014年全球CDN大会!

此次2014全球CDN大会是在中国的首次召开,现今,中国互联网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们相信在未来中国很快会成为全球第一大互联网市场,同时,中国的CDN市场也将成为全球最大的CDN市场,因此,我们需要以全球的视野来审视CDN产业的发展。

为了在未来能更好地引领全球CDN产业的发展,我们希望通过这个交流平台能够有效地推动中国CDN产业的发展!我们看到,今天的互联网业务,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业务日新月异,面对网络环境越来越复杂,网络风暴随时发生,如何有效地控制这样复杂的网络环境,为互联网网民提供最佳的用户体验,已经成为所有互联网公司面临的共同挑战,以至于我们看到很多互联网巨头们纷纷跨越自己冲在最前面,希望通过他们的技术资源优势建立起端到端的CDN服务平台。除此之外,超级的互联网公司,传统的电信运营商也面临着业务从以话音为主向以互联网数据为主的业务模式的转变。前不久,我们看到大型的传统运营商纷纷与CDN运营公司合作,包括今年我们同中国电信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由此可见,CDN已经成为互联网业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去年开始,CDN网络已经占据北美互联网网络流量的50%以上。面对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互联网网络安全的要求,如何更高效、更低成本地解决这些问题,越发促使我们站在全球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高度去探求CDN网络的发展。

目前国内4G网络已经成为很大的热点,而且将为CDN产业带来广阔的业务增长的机遇。前不久蓝汛与诺基亚、西门子共同达成战略合作,蓝汛同时与爱立信进行合作,帮助其在移动内容分发方面使其效率更上一层楼。此外,我们同中国电信的合作更是开创了CDN服务商同传统运营商合作共赢的先例,尤其在用户体验等方面位于行业的前列。回顾去年,由中国蓝汛主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支持的中国首届CDN大会,吸引了400多家顶尖的互联网企业和100多家一流媒体的关注。今年,我们希望举办一场全球化的CDN行业盛典,与各位到场嘉宾就移动互联网、云计算、SDN、网络安全、大数据等各个热门话题进行深入的讨论,让思想碰撞,蓝汛希望借此机会为大家提供一个互通有无的平台,共同推动CDN行业全球化的成长。

最后,衷心期待此次2014全球CDN大会取得圆满的成功。

主持人:各位尊敬的来宾,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这里是2014全球CDN大会的现场。 欢迎各位新老朋友今天来到这里,2014年,我们正在经历又一个互联网的热潮,从4G网络的快速发展及持续不断的网络提速来看,移动互联网行业正在蓬勃发展,移动互联网在未来即将出现百亿以上的用户,它改变了这个世界。同时,视频的增长才刚刚开始,智能手机成为了被浏览最多的工具,中国拥有最多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而且在最新发布的全球十大网站中,中国抢占了四个!中国正在成为移动互联网世界的焦点!在这个时候你是否还记得,1994年一条64K的专线让中国第一次与国际互联网接轨,从此中国成为具有真正拥有全功能互联网的国家,而今天我们要在这里一同见证全球最大的CDN行业盛典——全球CDN大会首次落户中国。

我们衷心的希望通过今天一天的会议和交流,能够让在座的各位对当今互联网发展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洞察!这次大会除了在场各位领导的支持以外,还邀请到了国内外诸多领域的行业领袖作为此次大会的受邀的演讲嘉宾。下面有请本次活动的主办单位,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夏日红先生为大会致欢迎辞。

夏日红: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好!

很荣幸代表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此次大会的主办单位--首都互联网协会网络信息技术安全专业委员会参加此次2014全球CDN大会,并致词。

1994年4月20日,中国通过一条64K国际专线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从此,中国第一个网民和第一封电子邮件诞生,开启了中国互联网时代,迄今为止,中国互联网已经走过了整整20年,在互联网接入中国后,初恐怕谁都不曾想到这根带越来越宽,线却越来越纤细,从光纤到3G由3G到4G,使现实社会和普通人之间建立起如此密切的联系。经历了1994年之后,中国互联网发展经历了持续的高速发展,其发展速度基本与全球保持同步,中国互联网大致经历了互联网1.0阶段、2.0阶段和即时网络的互联网3.0阶段,各阶段用户规模和基数骤增,大互联网时代在迅速崛起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带动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宽带中国战略的影响下,互联网效应已经越来越深入到传统行业,特别以4G网络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不断发展,各项新应用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使中国移动互联网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根据工业部统计显示,截止到今年5月,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8.57亿,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日均470万G,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超过170M,预计到2015年移动互联网信息消费规模将突破两万亿,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具潜力的移动互联网大国。

中国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习近平同志任组长,再次体现了中国最高层全面深化改革、加强顶层设计的意志,显示出在保障网络安全、维护国家利益、推动信息化发展方面的决心。习近平主席同时强调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致力要培养造就出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网络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和高水平的创新团队。现在,中国互联网行业已经走过起步阶段进入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身处这个行业的互联网从业者,我们需要更加勤奋的思考,思考中国互联网的未来之路,尤其是2013年美国窃听丑闻事件爆发后,对于国家信息安全保护的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但需要我们放眼国内确保中国互联网行业高速健康发展,而且更要立足于全球,吸收国际尖端技术的互联网管理经验,走出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世界接轨的中国互联网发展之路。

今后首都互联网协会还将继续与广大的联网行业,如中国蓝汛等优秀企业展开深入合作,共同探讨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为建设网络强国作出不懈的努力和应有的贡献。最后,衷心预祝大会圆满成功!谢谢各位。

主持人:在接下来的主题演讲环节,我们将一同开启此次大会的第一个议题,全球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解读,此次我们邀请到了中国电信广州研究院GFK、艾瑞等专业研究机构的顶级专家以及全球技术专家以及ChinaCache。首先有请中国电信广州研究院开发总监梁洁博士。

梁洁: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同行,大家好!

我是来自中国电信广州研究院的梁洁,目前主要负责中国电信CDN技术研究网络规划和产品研发工作,很高兴今天能够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全球CDN网络发展战略以及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中国电信CDN网络发展的思考。

在过去五年里,由于互联网应用的蓬勃发展,IP网络流量增长迅猛,到目前为止至少翻了两番,视频业务已经成为IP网络最主要的应用。在2013年,所有网络流量中的占比超过60%,预计到2017年即将达到73%,这个数值对于数据和文件共享流量而言,由于视频流量的波峰波谷效应更加明显,并且随着视频流量比例的增长,我们可以看到繁忙时互联网流量增长速率比平均流量增长更为迅猛,对于IP骨干网的扩容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在互联网时代,应用性能已经成为吸引用户的关键要素,在国外针对于互联网网站和应用的分析表明,用户访问延时每增长1秒就意味着网页访问流量减少11%,会话交速度下降7%,用户满意度下降16%,对于电子商务而言就意味着收入的减少,所以,用户体验的提升直接影响业务价值的提升。

事实上,我们也可以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开始采用CDN加速业务来提升应用访问性能,截止到2013年3月,美国市场上超过50%的互联网流量已经承载于CDN网络,从而成为CDN网络发展上的重要里程碑。从全球范围来看,预测到了2017年,大概会有一半的互联网流量承载在CDN网络上,其中视频流量将会占据主要份额,大概2/3的视频流量会承载在CDN网络上。受CDN网络发展的影响,我们城域网上的流量增长会比长途骨干网流量增长要快,到2014年达到了50%,2017年将会有接近58%的占比,这对我们运营商的骨干网络扩容来说压力是适当减少了一些。预计到2017年,全球CDN市场规模即将会达到46.3亿美元,相当于2012年的3倍规模,可见CDN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最初CDN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是CDN服务商,伴随运营商自身网络业务发展的需求,面对推动运营商CDN网络发展的同时,由于IP网络流量的快速增长,运营商面临用户建设投资和收入增速不对等所带来的效益差的严峻挑战,所以需要找到有效降低网络流量和端到端网络建设成本的有效方法,同时,由于流量的快速增长,导致网络带宽需求增长超过了摩尔定律,所以,如何保证网络可持续发展也是运营商必须面对的迫切问题。

从目前来看,发展CDN网络是运营商应对IP流量快速增长的有效方法。为提升宽带网络的黏性并增加业务收入,现在很多网络运营商为用户提供差异化有保障的视频业务,这就需要充分运用CDN本地能力来提升视频业务的用户体验,满足业务开展的需求。而对于提供全球服务的主流运营商而言,为了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运营商纷纷切入到CDN的服务市场,推出自己的全球CDN业务。相对于传统的CDN,运营商CDN最大的优势在于所部署的CDN网络,能够通过基础承载网络的协同能力并利用IT承载网的智能管道能力,从而向用户提供低成本并且具有竞争力的CDN业务。以中国电信为例,针对于国内网络段,电信已经有面向互联网流量的两张骨干网,同时CDN节点能够尽可能地贴近用户部署,甚至部署到网络边缘的SR上面,向用户提供最新的内容服务。国际网络段为了服务国家走出去的战略需要,中国电信目前已经在全球2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30个分支机构,覆盖全球五大洲主要的国际业务市场,同时依托广东、上海、香港的海缆登陆站,到目前为止已经参与了十多条海缆的建设。#p#

目前,基本上全球中等大小以上的运营商都已经建有自己的CDN网络,由于CDN网络建设模式不同,所以不同的运营商需要根据业务的需求和条件进行选择,其中关键要考虑的问题是CDN的建设用途是自营还是出租,另外还需要考虑是需要CDN提供核心内容分发能力,还是提供包括内容管理、安全服务在内的全套的对外服务能力,是属于全球范围的CDN部署还是仅仅是区域的CDN网络,以及自身是否有维护能力等等。

一般来说,需求量大且相对固定,自建成本往往低于合作作用的成本,因此从长期投资回报的角度来看,主要采用厂家技术自建的解决方案,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也开始考虑自建CDN网络了。如果是需要对外服务的话,特别是全球性的CDN网络服务,就要涉及全球网络的布网成本以及用户需求的多变性,从而往往采用CDN服务合作的方式,比如,德电收购CDN服务商来整合自身产品线,KDDI收购了亚洲最大的CDN服务商。

对于中国电信而言,由于自身视频业务开展的需要,我们也选择了自建的方式,建设了覆盖全网的300多个节点,总服务能力接近19T的网络效果,但同时也面临着业务的挑战。因此,在2011年我们开始实行CDN3.0项目,来支撑我们的网络以及视频业务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来说,CDN3.0项目已经完成了规范制定、开发以及试点工作,正在逐步进行全网升级,预计在标准化以后,3.0CDN厂家之间的有效竞争,将会促进CDN设备的大幅度提升和价格的大幅度下降,截至目前,整个CDN网络建设投资已经下降到原来的30%,为下一步业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针对于对外服务的CDN网络方面,电信也分别构建了国内和国际CDN网络,2014年,开始向政府、企业等用户提供面向全国和全球的CDN网络加速服务,截至目前,中国电信国内对外服务的CDN网络已经具备56个节点,600多G的业务支撑能力,而国际对外服务的CDN网络在41个国家和83个城市均建有CDN节点。下一步随着国内4G牌照的发布以及ITA网络的部署,电信CDN网络的重点是移动互联网的应对网络,从爱立信发布的数据来看,2014年一季度移动宽带用户增长35%,达到24亿,其中IT用户达到2.4亿,预计到2019年这个宽带用户数将达到76亿,而其中LTE的用户达到26亿,随着带宽的增长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我们对于移动互联网的数据流量的需求增长也会非常迅速,预计到2019年,移动数据流量会比2013年增长10倍。在这当中视频流量仍然占有举足轻重的份额,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移动互联网流量的爆发式增长,对运营商网络将会带来比固网更严峻的剪刀差效应的挑战,因为移动网络的投资是远大于固定宽带网络的。因此现在很多移动网络的运营商已在采取各种措施降低网络建设和运营成本,最近国家铁塔公司也处于共建共享建设网络投资的考虑,但是还不够。此外,如果遇到春晚或者大型体育比赛赛事的直播,运营商需要提前考虑如何应对移动流量的增长。根据韩国SK电信的统计,目前移动网络数据流量大约有30%是重复可以缓存的,因此运营商可以考虑在移动网络中引入CDN节点,CDN节点更贴近用户,可以提供就近的响应。实际上未来CDN网络的部署可以考虑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IT流量比较少的时候只需要部署统一的CDN节点就可以了,第二阶段可以实现CDN节点在核心网侧的分省部署。最终我们考虑把CDN节点下沉到无线侧。

同时我们也会考虑采用增强多媒体的广播业务,提供更有效利用无线资源的解决方案。EMBMS和CDN的结合支持单波和广播的灵活切换,能够实现业务的广泛覆盖,提供整个移动视频直播、热点内容直播、广告等多种业务的支持,据统计目前全球已经有27个运营商正在构建IT网络的主播能力。

CDN网络实际上是中国电信智能管道整个体系架构中的核心基础,是我们构建高效协同智能管道的重要手段。未来中国电信也将会在继续作大做宽智能管道的基础上,持续推进CDN能力建设,并通过CDN网络和基础网络的协同以及差异化服务能力的配合,来提升我们基础网络的投资和运营效率,以确保整个承载业务优质稳定的运行,从而更好地满足未来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发展和需求。

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梁洁博士精彩的分享,其实互联网每时每刻都在承载着海量的数据,如何通过这些数据洞悉互联网的现状呢?我相信下面的演讲者会给大家完整的答案。下面有请ChinaCache副总裁付亮先生。

付亮:很高兴站在这里,很高兴组委会给我这个机会,分享我们在大数据领域相关的技术,同时也非常欢迎大家有时间能够来到这个盛会,来到这个因CDN业务而产生的盛会。下面我分享的主题是围绕整个互联网及大数据的发展。经过四年多的努力我们向大家分享一些经验。

我今天分享的话题是从愿景到现实。没有人会否认在互联网的大潮来临下,大数据会成为一个不变的发展方向。我想解释为什么蓝汛会有这样的机会、有这样的能力,能够站在这一波风口浪尖上进行大数据的分析、挖掘和发展?因为我们每天在我们的平台之上,有超过30亿次页面的访问,有超过10亿次的视频的点播、下载包括视频等等,我们每天服务着来自于全世界各地超过5亿的互联网的网民,仅仅在访问日志这一点上,我们每天产生的数据量超过35个TB。所以,我们是站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来展望未来并且发展我们业务的。应该说我是一个真正的大数据时代的亲历者,我2004年毕业后就加入了蓝汛,早年的时候我做销售,记得多年前我跟用友伟库网谈合作的时候,他提到如何海量检索在线CRM系统当中超过GB的数据,那时候大概五六年前,是一个课题,需要我们去解决,这一幕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互联网的发展太快了,而实际上昨天发生了什么?比如昨天360要求我们在5分钟之内,帮他们分析出攻击的IP可能的来源以及攻击的URL,这是一个巨大的过去和现在的差距。

所以我有幸站在这里做这样的分析。

我很多团队伙伴都曾这样调侃我,说付总我们相信有一天你一定能够飞起来,因为你站对了地方。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的各行各业,每一个有这样基因的公司都在做这样的事情,包括腾讯,基于社交网络上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包括最近一年所体现出来的像百度、双十一,尤其百度已经能够通过相关浏览数据分析整个春运期间中国人口流动的情况。那么蓝汛做大数据分析和我刚刚提到的公司有什么不同呢?其根本的一点在于,我们做大数据是帮助我们客户成长,之前很多次在跟媒体的朋友交流过程当中,有媒体的朋友问我,付总你认为CDN产业会持续发展下去吗?它存在的核心价值在哪里?我告诉他CDN产业存在的核心价值就是我们能够帮助客户降低进入互联网产业的门槛,能够提供了一整套从CDN业务到大数据分析业务的平台,诸如苏宁电器类型的客户,以前在传统行业发展,同样能够有能力快速地接入到互联网的平台,享受着类似腾讯、百度同样的服务。

所以我们帮助客户缓解了什么?比如客户的数据量越来越大,比如早期的伟库网和360,我们帮助客户在不清晰成本投入和产出比的基础上做一点点业务的探索,我们帮助他们做更多多样化的尝试、试水,同时我们也在帮助他们更好的帮助市场,帮助其他非技术部门图形化的展现所有的过去以及发展的现实。我们从分析日志中来,但并不停留在分析日志的层面,蓝汛现在的数据来源,从日志分析到爬虫到索引以及到多终端的探测都是我们数据的来源,甚至有些客户将自身一些非机密的交易数据都上传到蓝汛平台。而后,我们通过一些高速的传输技术,以及国际上曾经出现的合作模式,来帮助我们的客户快速地将他自身的数据转移到我们的平台。作为一个CDN服务提供商,在过去四年时间里,我们到底做了什么?有哪些实际案例?下面我分享给大家看一下,其中包含三个方面,我们在政府、企业、运营商等方面均有一些建树,而且,政府对于CDN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从蓝汛获得首次CDN牌照后,在工信部和各部委的支持下,蓝汛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且有很多企业类的客户,我选取了其中一个客户作为案例,在分享的同时我会重点侧重运营商方面,而且,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能够和中国电信达成战略合作的重要基石。

我们和工信部以及工信部电信研究院进行了深入的合作,两年前,一起共建了联合实验室,从最早期的分析互联网最后一公里的速度问题,到今天整个城市与城市之间、运营商与运营商之间的跨网络情况,帮助客户分析原站。可以说整个中国互联网的三公里尽收眼底。

企业客户方面通过多年的积累和分析,蓝汛能够帮助客户从简单的日志分析着手,分析它的日志里是否有异常的数据,也包含分析如刚刚360提出的需求一样,帮助我们客户在过去几年当中快速的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当中,除了访问量的增长也带来业务收益的持续递增。在运营商方面,从2010年开始和中国电信的一些分公司合作,其中比较典型的案例如蓝汛与中国电信上海分公司的合作,蓝汛帮助分析底层的数据,哪些内容在上海电信本身,哪些内容需要我们引入,包括如何缓解上海电信与浙江电信乃至周边兄弟省份的跨网络传输问题,刚才梁博士提到了,实际上在整个骨干网络当中还是有很多骨干数据可以缓存,在过去三年中成功地帮助上海电信从倒数第一名提升到目前的一直靠前的排名,这些都奠定了蓝汛和整个电信集团合作的坚实基础。这些是蓝汛在近期获得的一些荣誉以及一些合作的展示,相信拥抱着一颗互联网的心,开放的心态,我们有理由能够做得更好。

最后我想随着手环或者谷歌眼镜等类似穿戴设备的普及,以及互联网思维的爆发,我们希望能够和在座各位一起,共同携手,让我们做得更好。谢谢大家!#p#

主持人:谢谢我的同事付亮。在今年,蓝汛和首都互联网协会共同举办2014GCDN大会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给各位嘉宾准备更多的有养料的会议内容,在接下来的内容里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精彩的内容展现。在世界一体化趋势势不可当的今天,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更是与全球互联网发展密不可分。在此次大会上,我们邀请到了全球五大市场研究公司之一的GFK集团,Torsten Mueller,即将为我们带来全球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

Torsten Mueller:大家好,我服务于GFK公司,欢迎大家邀请我参与此次GCDN大会,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GFK公司,GFK是全世界互联网研究领先的公司之一,我主要负责研究数字网络、数字互联网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今天希望向大家介绍一下全球数字网络、数字互联网相关的趋势,以及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方面的应用,接下来会介绍一下这个行业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那么如果我们回顾到15年前,当时世界是什么样呢?

今天大家可以通过手机互联,但是在15年前大概是什么情况呢?我准备了一个关于荷兰的视频,视频中的人说,他们希望有一个智能手机能够做些什么,在类似荷兰这些国家,在创新方面是领先于领先世界水平的,通过视频大家可以看到当时他们对智能手机的期待是什么,他们告诉我们,如果有一部智能手机的话能做些什么。回想15年前,大家觉得有固定电话可能就不需要手机了等等,如果有急事大家可以联系家里的固定电话,可以想象15年前大家心态应该是这样的。但是今天在公车上或者地铁上,每个人都可以使用自己的智能手机,可以说移动互联网已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了,此外,比如非洲这些市场中,他们同样可以使用智能手机来进行支付。

那么接下来我向大家展示一下蓝汛的一些设备以及终端的数据,大家可以看到,到现在移动互联网和固定互联网的市场渗透率,两者近乎已经持平,但在美国和欧洲,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领先于世界水平。在欧洲,智能手机的渗透率和互联网的渗透率其实是一样的,而在亚太区大概相差10个百分点左右,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渗透率的逐渐上涨,预计几年之后也会相继赶上。

那么现在全世界的人们是如何连接到互联网的呢?用台式机、笔记本仍然是领先的,比如65%的人使用台式机,60%的人使用笔记本,19%的人使用平板电脑,很有意思是,70%的数据使用多于一个终端上网,我这里还有一些更详细的数字,这是来自英国的数字,英国在互联网方面是一个成熟的市场,同时也代表了其他市场未来发展的方向,在这80%的人都会使用电脑,但是只有30%的人只有电脑。另一方面,针对于智能手机的渗透率,48%的人拥有智能手机,但是只有2.4%的人只有一部智能手机,没有别的终端。基本上有台式机的人都拥有平板电脑,而15.2%的人同时拥有台式电脑和智能手机,预计在未来台式电脑的使用率也许还会有所下降。相比较而言,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市场表现,就家庭移动终端拥有量而言,在中国,智能手机的渗透率为2.2%,就是说一家人中会有2.2个人拥有移动手机,所以说,中国智能手机的发展领先于世界水平。而且,在一些农村地区,固定电话的渗透率其实也比较低,大家现在都在使用手机。相比较于过去全世界卖出的10亿部智能手机来看,现今发达国家销售量增长了48%,发展中国家增长了164%,由统计数据能够看出,发展中国家智能手机的应用已经明显赶上来了。据统计,平板电脑在过去两年内增长了269%,由此看来,平板电脑的增长速度不仅把网本打败,其增长速度已经赶上了智能手机。然而,笔记本电脑增长的速度相对比较稳定,在拉丁美洲增长为20%。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只能说是比较相对的数字显示,整体数据可能没有办法全部显示出来。根据我们在全球监测的70个消费产品的调查,针对于终端上的消费数字显示,大家可以看到,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比率已经占据很大一部分,对于2013年和2014年的数据,可以看到我们对于当年的预测还是比较正确的。对于区域方面,中国其实是非常有意思的市场,因为2013年当年预测增长,在当时中国有4亿部手机被销售出去,所以说中国是世界上手机的最大市场。平板电脑针对于某些市场占有比率相对大一些,比如北美、欧洲以及日本。目前,智能手机已经不再呈现快速增长,但是平板电脑仍然显示处于快速的增长,所以,我认为,在中国未来平板电脑也会随着全球大趋势呈现出快速的增长状态。

现在,平板电脑的屏幕越来越小,约为9英寸,然而这些小屏幕的平板电脑销售量却越来越高,屏幕尺寸大于10英寸的平板电脑销售量却是越来越低。由此可见,在每个市场上,平板电脑屏幕越小卖得就越好。

另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对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针对于两年前的手机来看,屏幕越大互联网使用率越高,因此这两者之间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屏幕尺寸越大越舒适互联网的使用就越方便。然而对于平板来说情况并不是这样,因为平板电脑本身屏幕就比较大,所以它的屏幕趋势是小化。然而平板电脑屏幕的小化趋势对我们使用用户会有怎样的意义呢?对于销售方意味着什么?对于我们内容供应商又意味着什么呢?

通常来说手机等移动设备使用,93%的人主要用来打电话,而7%的人根本不再打电话了,这点是很有意思的。这些人使用手机发送图片、发短信,其中45%的人用手机来听音乐,57%的人用来上网,等等。这不仅仅是智能手机使用的功能统计,也包括其他的移动终端的使用情况。现今,消费者的移动行为已经产生变化了,现在所有的移动互联网使用者中,有50%以上的人使用智能手机,预计到2017年会增长到52亿人。美国2016年的时候,移动电子商务市场价值会达到6170亿美元,移动平台的广告也会达到45亿美元,是2011年的4倍。在美国,大约卖出一部电脑就会卖出两部智能手机。从社交媒体可以看出,48%的人们在过去30天之内访问了社交媒体或者在线社区,其中28%的用户通过移动设备进行访问。

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市场,它有着全世界最高的社交媒体渗透率,从数据可以看出,在过去30天内,82%的人访问了一个社交网站,其中54%的用户使用手机或者移动设备访问,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同样有意思的就是,现在移动设备如何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为什么要用,我们怎样用。大家在手机上读新闻的时候还在做什么呢?44%的人一边吃饭一边看新闻,42%的人在上下班的时候,在做其他任务的时候也会浏览新闻,比如看电视的时候同时游览新闻的人群占36%,33%的人在工作的同时浏览新闻,在使用手提电脑、听音乐的时候也会浏览新闻。所以对于移动终端设备的使用,大家逐步将它进行多任务同时进行。

对于全世界台式机和移动设备的使用,用户平时进行的功能使用是不同的,比如使用手机的话,58%的人看天气,43%的人察看地图,30%的人在买东西之前获取商品的信息。相比较手机,在台式机上更受欢迎的功能使用,比如支付,比如进行银行交易的操作,比如在寻找关于健康方面的信息,比如找工作等等,尤其用户想专门研究一些事物的时候,可能会更倾向于使用台式机,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市场情况都是如此的。一些只能用手机做任务的市场情况就会不一样了,对于在线购物的情况,每5个欧元中就有1欧元是通过在线支付的,但并不是说只有20%的业务是通过移动进行的,因为90%的用户都在购物之前通过在线平台进行了研究,所以如果没有在线平台,在线销售也会关闭。

其实,台式机还是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的活动其实是通过手机来启动的,当然也有很多人是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购物。手机钱包功能也可以让大家在网上进行购物,特别是沿海地区这方面发展得比较好。大家也可以从数据看到,在欧洲移动购物的比例只有9%,所以,在沿海地区手机钱包拥有人群更广一些。

关于网上购物方面,网上的社交网络可以帮助人们进行网上购物。原因是大家愿意在网上这些社区当中得到一些优惠券等等,来买自己喜欢品牌的产品,所以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同品牌的忠实用户进行互动。

最近我们完成了一个从香港买票,然后在网上卖掉的项目,随后我们通过跟踪他们购买的情况来分析其行为特点,6月份我们将发布一份相关的报告。从这个调查当中可以看到,在这个买卖过程中引擎网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家在买之前都会去网站上进行比价,也就是说,人们在买机票之前跳开了航空公司的官方网站而去了比价网上了解信息。

最后,说一说中国消费者的情况,我希望不会占用太多的时间。

我们通过跟踪一些中国手机用户的情况,观察他们手机选择的应用,以及他们对于浏览器的使用,对于这方面与CEO的市场不太一样,在中国通讯是非常受欢迎的,比如QQ、微信,使用率都非常高。还有现在电子商务也非常的流行,比如淘宝、一淘等,通过浏览器百度搜索使用的频率很高。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人们怎样来使用浏览器?比如百度,有一些人在使用百度浏览器的同时也会使用百度应用,那么再比如淘宝,大多数人会使用应用而不对其浏览器进行使用,所以,针对其不同的用途,大家也会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接入。这里大家可以看到横轴是大家使用的时间,纵轴是覆盖的广阔,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不同的应用,他们是怎么来进行使用的。比如说微信使用的时间非常长,而且覆盖范围非常的广,对于百度搜索,大家可以看到在左上角的部分,差不多是50%的覆盖率,但是大家在百度搜索上花的时间并不是那么多,那是因为搜索的时间很短,搜到结果就不再使用了。

对于使用的时间分布,晚上的使用量非常高,所以大家是在晚上休闲的时间进行使用。对于阿里巴巴来说,在上午的时候大家使用率很高。如果大家看一看平均的数字,平均的数字非常高,每周差不多是280G,这主要是由于用得非常多的用户所造成的,所以有些人用得非常多,促使平均数非常高,但是如果我们平均下来的话,其实差不多是3.2G,还有20%的用户,他们的使用每个月超过25G。

最后一张幻灯片,显示了大家在白天和晚上的数据用量,所以在晚上的时候,大家会有很多的无线使用,因为他们是回到家时开始使用无线。谢谢大家!#p#

主持人:在我们的外场正在进行十六周年的庆典,欢迎大家品尝蛋糕和美酒。Torsten Mueller介绍了全球移动互联网的现状,那么我们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将是什么呢?下面有请艾瑞研究院院长兼首席分析师曹军波先生。

曹军波:感谢组委会的邀请,非常荣幸能够参加这次大会,艾瑞是专门研究中国互联网的一家研究机构,已经成立12周年,经历了中国互联网从PC的谷底到鼎盛再到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12年历程。我觉得,在讲中国的整个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之前,我想分享几点感触颇深的感受:第一,没有想到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网民迁移和使用习惯如此快速的形成。第二,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让整个互联网对整体经济的渗透和影响达到空前的状态。原因是什么呢?最近两年也在不断的探讨,所有人都在谈我有病了,有什么病呢?叫互联网焦虑症,基本上各行各业都在发现自己有病。另一方面说我有药,什么药呢?互联网思维。所以,你可以看到这两个词在最近两年基本上就是两个焦点。为什么这两年出现这种现象?为什么这两年各个行业,无论是电信、银行、旅游、教育,还有制造行业、零售行业,都在热衷探讨这个问题,原因在于,就是今天的主题,中国移动互联网快速渗透和发展,带来了各个行业里意想不到的冲击。

我们用一些具体的数字进行展现,首先看一下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环境。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其实很多人在说,移动互联网在中国能够取得如此快速的增长,和中国的国情有很大关系,我们知道无论是人民币升值还是经济出现一些情况,但是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特别是IT设备制造业大国,我觉得在全球一体化过程当中他的能力是卓著的。我们可以看到最近的三年时间,无论是小米、华为、老罗,大家都在冲击着这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中国的人口、制造大国的地位和中国的移动网民的人口红利,以及智能手机在替代填补PC和笔记本这样的市场空白的大机遇。这是千元智能机对整个中国移动互联网带动,以及整个大环境的改变,流量的变化、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商业结构的变化。在这里,中国13亿人口,11亿手机的用户,智能手机用户已经突破了5亿,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它缔造了中国特殊的机会,在任何一个国家里我觉得是很难想象有这么大规模,千元智能机,799、699相当于一台PC的能量了,再加上中国网速、3G、4G、wifi,现在很多手机都在推出自己的独特功能,比如免费上网。昨天华为推出荣耀6,和运营商合作,竟然全国上百万个热点可以免费用。我觉得可以说移动互联网让中国的网民,在接触互联网的门槛大幅度的降低了。

所以就带来了中国移动网民人口红利的释放,移动网民人口红利的释放可以看到,就这么三年,中国的网民里的移动网民人口竟然达到了5亿以上,80%以上的网民是移动网民,我觉得这在任何国家三年的时间,能够取得这么如此快速的增长也是让人非常吃惊的。所以大家也不难理解,为什么移动互联网在流量方面大家如此的嗜血。

在艾瑞监测到,在中国的移动端跟PC端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移动端网民对于各类应用的使用状况来看,毫无疑问,手机里通讯的特点已经被加强、被强化。在2011年的做了一些对比,可以看到即时通讯、在线视频、新闻咨询等等,它们整个的时长、PV、访次增长都是远高于其他的应用,所以大家不难理解QQ、微信、头条等等都会成为热点,它在流量的吸引上,在手机端、智能移动端出现了和PC不一样的显著的增量和增长。

从移动端用户的行为来看,对于中国的网民毫无疑问是在入口,这点我觉得对业内人士来讲,没想到格局这么快就形成了,在移动端网民入口位置上,一天二十四小时,可以看到这几个app,基本被BAT垄断了,当然还有小米,小米接下来也面临N多的竞争,因为大家都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特别是终端制造设备商发现,它可以作为抓住互联网化的一个绝佳的时机,所以会不遗余力的打进来。

大家知道流量是互联网企业的命根子,在移动互联网上,这个命根子被谁把握直接影响格局。所以最近一年收购十几亿美元、几十亿美元轻轻松松投出去,背后的原因和本质也就如此。

为什么移动互联网会让所有的企业都会如此的焦虑?也是因为移动互联网的流量和PC互联网的流量在特征上或者本质上都会出现一些很明显的差异化。因为在PC上我们知道大家使用这样的终端,无论是PC的台式机还是笔记本,它的显著特征是工作属性很强,基本上工作时间是早八点晚五点,一周里的周一到周五是PC互联网时代使用网络强度最大的时段,所以可以看到,基于它的一些新闻也好、视频也好等等,大家会发现比如说晚间时段或者周六日流量可能会出现下降,春节等时段都会有规律性的问题,但是在移动互联网终端变了流量的特征也会变,比如说到晚上的8点之后,特别是10点之后,使用pad和智能手机的人群访次、时长都在快速上升,而且远超PC,这个时间段甚至延迟到凌晨一点到两点,这段流量在PC互联网时代不敢想象,特别是到了十一或者春节,一般互联网公司基本已经达到全年流量最低点,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家需要准备迎接新的高峰,就好像微信的抢红包等等,其实都是完全在以前不可想象的时间段获得流量的红利。

让我们展望移动互联网下一个屏是什么?多屏的趋势会更加明显,这些都是需要业内关注的。这是目前中国国内的安卓和IOS系统在智能手机的比例,但是现在还有很多的厂家,比如说手机的品牌制造厂家都想做自己的一些操作系统,针对于这个市场,我觉得格局在最近的几年应该已经基本形成了,但是在汽车,智能家居,在下一代的移动设备里看穿戴设备里哪个操作系统能占主流,这个也是目前大家所关注的。针对于移动互联网,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整个中国环境里流量大增,网民人口快速的普及,用户流量入口大家拼命的争夺,另一方面流量呈现出PC不一样的特点,在这个过程其实不仅是传统行业,整个互联网公司也一样面临着焦虑,也一样面临着商业模式的挑战,因为大家也没有想到移动的流量倒得这么快,提升超过50%或者更多,这对原有的PC模式带来很大的挑战。所以到目前为止根本的特征是什么?流量上来了,但是相应的营收跟PC比,货币化的程度和水平达不到预期。

在中国目前来看,移动互联网来自于5亿移动网民,80%的网民都是移动网民,很多互联网公司的流量,基于移动流量产生的营收在2013年是1000亿,每个Q是300亿、400亿,增速当然超于PC了,但是我们知道在绝对数值上差得远,去年整个中国互联网公司基于整体流量营收应该是在将近6000亿的规模,大家知道阿里500亿、腾讯600亿、百度300多亿。但是,这里纯移动化的只有1000亿,一个Q也就300亿。通过这里的分布,我们看到更多的营收增长来自于网络购物、网络游戏,广告是有增长,但是远不如购物的增长多。那么在这种移动购物交易规模方面可以说是超预期的增长,没有想到网民在购物方面会转得这么快。最近阿里财报应该公布了,他的IPO文件里单个Q就已经往30%的移动购物的比例上靠拢了。

在细分领域里,游戏在最近一年处于爆发增长的阶段,而移动游戏,我们认为未来的三到五年,企业营收规模会超过600亿,直到700亿左右,这样的规模也是一大批,但是50%有可能被腾讯拿去,剩下50%,300多亿也是很大的市场。这些市场显著的特征是季节性太强,两三个月新的APP又起来了,这和传统的PC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首先对于中国而言,移动端入口的争夺还会演进下去,因为基于流量的变现大家都在准备,但是如果入口流量把控权不在,无论是广告、电商还是游戏都将不存在,所以对于流量激烈的入口位置,大家还是会想尽一切办法竞争,包括互联网公司、移动互联网公司、制造业、品牌制造行业、甚至工业和一些现代服务业,大家都想把自己原有的用户变成互联网用户,或者变成移动互联网用户,这是所有人都在思考的。

第二点是跨屏融合,这点我们反复强调了,不同的屏在使用互联网的时候都体现出了不同流量的变化特征和流量不同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产生什么样的盈利模式,产生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有什么样的市场机会,这是让大家非常兴奋的点,而跨屏过程中哪些是流量的入口,是wifi、路由器还是智能家居设备,这是所有人都在考虑的。毫无疑问,跨屏时代下,流量的重新分配和新的产生,怎样去把握它,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

互联网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其实移动互联网也是一个中间业态,未来一切都是联网的,地球一切物质化的一切都是可以被数字化和被分析的,可以实时连接的,那么各行各业在拥抱互联网的速度上,或者面临互联网的挑战和机遇上都达到空前的水平,那么各个行业都要考虑如何去使用互联网提升自己的运营效率,或者获得新的竞争机会,当然,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老东西要被抛弃,新的机会要被捕获。

现在特别对于零售行业,受到移动互联网和未来互联网的影响更深,零售对于整个业态来讲是信息革命或者技术革命非常重要的环节,直接控制用户,直接和用户沟通、联系,这个思维会被越来越多的行业利用和把握,它也会创造出互联网时代下所谓工业互联网、农业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等等,这些名词都会接触到,我觉得接下来我们会步入第五次信息革命和第三次技术革命叠加的伟大时代,这个时代会有更多令人惊奇的机会,希望我们一起努力把握这次机会。#p#

Alexei:今天很荣幸能够来到这里和我的同事一起站在台上同大家分享,我们如何看待移动互联网,以及我们公司是如何帮助我们的合作伙伴,比如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当我们提到移动互联网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是在看移动设备和蜂窝的链路,我们同时在谈使用wifi、使用移动互联网的问题,我们想在不久的将来全世界都会变成无线的,会有无缝的过渡,蜂窝提供的无线或者wifi提供的无线,所有的移动设备都会有蜂窝和wifi的能力,它的实现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更早。这样我们的移动互联网问题就更加重要了,它所带来的挑战就更困难了,所以我们认为我们是不是可以自己解决这个问题,我不可能跟我们客户说我们有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可以帮助你们解决所有的问题,不可能有奇迹存在,只有我们彼此协作,只有我们携手,只有我们使用我们的专长,同时还要融合内容提供商和他们开发的专长使用我们的技术,同时使用他们的技术。和运营商合作,使用先进的制造技术,使用他们对自己网络的专长,只有将他们融合起来我们才能解决大多数的问题,但是我们必须要通力合作,我们希望在场的各位,能够和我们通力合作,因为我们需要你们,你们也需要我们。所以当我们在谈移动互联网增长的时候,我们今天听到了,这是一个快速的增长,十年前大家根本没有预料到这种增长,所有关于增长的预测都低了。但是从市场研究来看,从托尔森公司的研究来看,我们看到这个强烈增长的转换率,其实并不是那么快,我们的客户他们从流量增长得到的收益其实并不足够,无法来弥补他们的成本,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在这其中有不同的问题,其中一个当然就是CDN,也就是我们今天谈的问题。首先是链接的性能、网页的性能,另外是因为性能太低于乐观,所以大家希望能够创造出自己版本的网站,有时候其实并不好。可是用户的期待还是挺高的,所以我们今天会讲一下其中的一些细节,我们希望能够和大家合作解决其他方面的问题。

当我们在谈到这种移动生态系统的时候,就像我刚才说的,同时也包括无线wifi的链路,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我们面对的问题,大家都面对的问题,那就是异制化的特性,我们的链路是非常不同的,我们有2G、3G、4G的用户,但是另外一个特征,我叫秘密,但是这个秘密大家都知道了,即使真的用3G和4G,有的时候他们的行为方式其实比2G还差,所以当我们讲到了性能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要考虑这一点,我们必须要调整我们自己的行为,来适应那些改变的情况。我们不能设想4G就一直是4G。当其他人都不使用的时候它就像固话一样,如果所有人都想在4G上下载电影的时候,那么我们就知道,它的性能就非常差了。所以当我们谈到CP,它们面对的问题,他们可以设计自己的网站,适应不同的用户,这些CP在设计的时候,他们看到的是为了要提供同样水平的体验和质量,那么他们就必须要创造不同的网站,而且这些网站之间都不一样,所以也无法实现他们的目标,当你来相比一下转化率,从全部转换率,然后这个转化率越来越低,比如2G用户越来越低,可以看到2G用户就不会购买了,他不会在你的网站上进行消费,不会为你带来收入。运营商他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不管你的网络如何设计的好,他们总是低估了终端消费者的行为。如果能力过强是不可行的,比如说如果出现世界杯之类的,他只是偶尔发生,所以他的压力就是如何进行设计,使用什么样的算法来适应不同的局面,所以这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只有彼此协作我们才能大力的改善这些链路方面的性能。

所以,当我们来看看这个内容传输路径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移动的用户,他们的问题和这个固话用户的问题是一样的。之前的问题我们已经成功解决了,但是这种移动互联网上还存在不同的新的问题。其中包括内容的生成和内容的传送。CP在生成内容的时候还要做不同的任务,这样才能满足不同用户网速的需求,这在他们数据服务器中会形成更多的负荷,所以在这里我们就能够帮助他们,把那些负荷交给我们,交给像我们一样的CDN,中间那一公里,云那一部分性能,是通过先进的技术已经解决了,但是另外的瓶颈,也就是这里,包括第三英里和第四英里,也就是在最后一英里之间出现了很多困难,所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CDN与设备制造商进行合作,比如诺基亚、爱立信,将我们的功能转移到基站中,离终端用户越近越好,然后利用这些终端的计算能力来创造我们的奇迹,比如说缓存、TCP优化和其他的功能等等。当然我们和终端用户越近,我们分布的就越好,我们拥有的终端越多我们的性能就越好。其他的一些我们发展的技术,包括专有的技术或者算法,这样就可以解决之前的问题,之前我们也讨论过。链路到高峰时期的使用和非高峰时期的使用有很大的距离,也就是说早晨两点和早晨六点,这个时间可能用互联网的人很少,所以我们怎么样来使用这样的一些时间,我们怎么样把这些内容的字节在高峰的时期更好的传输给客户,在峰值的时候,这是一个问题,也是移动运营商所面临的问题。也就是说,这些数据是在晚上的时候、凌晨的时间使用不足,但是在峰值的时候使用的太多,所以我们怎么解决这样的问题呢,最起码我们可以缓解这样的问题。

我们还有技术可以解决最后一公里,就是从客户到终端上,就可以为CP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或者我们给移动运营商提供很好的解决方案。我们可以更好的把内容交付给终端用

户。我们发展的整个框架叫mCAN,指的是移动、内容、感知的网络。我们这个网络必须要实时感知客户的需求,并且实时感知客户的连续性,这样才能给终端用户提供他们所期待的服务。即使是用户提供先进的技术,然后创造出很好的移动应用,但他们却不能解决属于终端用户自己的结果。我们可以实时调整对于每一个终端用户的需求,然后调整用户CP到客户交付的情况,这样就可以使每一个终端用户得到他们所需要的客户体验。

下面我给大家展示一个短片,这个短片给我们展示了一些简单的小方法来使用。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在2G网络当中交付的图像。在右边可以看到,没有任何的成本加强,我们就可以在这个网络上提供同样的内容。这是实际的网站,大家可以看到整个网页在3G下非常快。如果是直接的话,显示的就比较慢。大家可以看到一个好的3G连接客户的体验是不太一样的,虽然不是特别的大,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用户体验差别。最后是苏宁的网站,这也是在浏览器当中,显示的非常快。谢谢。

霍涛:大家好,我是来自ChinaCache的霍涛。非常高兴组委会给我这个时间跟大家分享一下mCAN技术的应用。因为我们的会是CDN大会,在CDN行业里面我是一名工作在前线的老兵,所以我跟客户打交道非常多,在座有很多我的老朋友,今天也见到了很多新朋友。给我的时间是10分钟,我想通过一个小故事,也就是我们一个客户不到三年来的成长来讲一下mCAN在这个客户身上发生了什么。

在2011年的Q3我去了这家公司,那时候它在保福寺桥的一个居民楼里,大概13个人。公司名不说了,他们做的是移动端的APP。它的创始人其中有一位女孩子握着我的手,我感受到她温暖的手,同时看到她需要帮助的眼睛,我暗下决心帮助她。因为她的APP应用体验非常好,它的用户规模快速增长,她找到我的时候面临几个问题:她在规模增长的时候,访问速度和稳定性在下降,那时候托管在很昂贵的BGP机房里,全国访问遇到了一定瓶颈,她的规模上不去。虽然开始增速比较快,但后来出现了缓慢的增长。用户满意度其实那个时候不高,她通过出差、朋友的反馈发现了用户对于服务响应的不满意,对于APP整个在手机端的响应不满意,所以找到了我们。客户想去增长,但是它的成本怎么去控制,怎么把它最优化?因为她主要的成员都是研发,她的运维人员没有专业的,这也是很多在座的初创型公司的特点,都是开发者没有专业运维人员,所以对运维技术研究不够深入,造成了一些瓶颈。

那我们是怎么做的呢?我们首先是给这家公司提供了两项服务,第一个是云加速服务,第二个是移动内容缓存服务。通过这两项技术的使用,这家客户通过全国的负载,用户体验得到了很好的结果。她曾经连续五个月以上,每月的用户数在成倍增加,这是我们在第一阶段给她提供的服务。在2013年的年初,她们就开始推广APP到海外,当然全球推广支撑是蓝汛

做的,蓝汛提供72小时双语服务,我们在北美有分支机构。同时给他提供全球的负载、缓存、加速服务。到了2013年的年终,mCAN技术发展达到了一定的阶段,我们提供了TCP优化、移动端的内容智能管理这样的服务,进一步助力了她的业务发展。 到了2014年的一季度,我们使用了mCAN、SDK技术,利用在2G、3G、4G的环境下的SDK技术。我们看到刚才Alexei的视频展示,提速效果非常快,所以APP首屏加载时间跟原来相比缩短了50%,交互速度提升了65%。另外流量节省,当然平均节省了40%,我们这家客户当时流量节省高达42%。所以通过这一系列整个mCAN技术的发展,我们给这家客户不断应用我们新的技术、新的解决方案,让这家客户业务量不断攀升。当然这期间不断融到了A轮、B轮的融资。这是我们讲到的她的整个发展。另外我们可以从很有意思的数据看到,其实这家客户在2012年Q1的时候,2G和3G的流量占他全部流量的6%;后来出现了变化,就是2014年的时候他的2G、3G、4G占他整个的19%,其他都是宽带网的wifi接入。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做了什么?因为这里面,他的整个访问里有37%是非常大的移动运营商在承载他的流量,因此我们在跟这家移动运营商提供了刚才mCAN里的叫移动内容本地化服务。通过移动内容的本地化服务,我们再次将这个移动运营商整体速度提升了43%,同时它的回源减少了72%。由于这个技术的应用,这家客户也同时在这个移动运营商里得到了很好的用户体验。我们说这在运营商的优化里,我们给我们客户带来了新的价值。

还有一个数据给大家看一下,我们这个客户发展到今年的时候流量已经非常非常大了。他每个月这方面的支出特别大,然后我们就想到了怎么帮助客户更好节省成本,这是他一开始的流量比,我们分闲时和忙时。在闲时,我们带宽是有一个坑,晚8点是高峰期,他这个APP和大家是一样的,我们做了什么?他的比例0.32:1,我们是通过计费价格的引导,给他以更便宜的价格,让他引导我们网民和流量去向闲时访问。当他的闲时带宽流量增加的时候,整个成本也在下降。通过我们的引导,这家客户非常的相信我们。他的流量比变成闲时的时候,也就是上午12点之前闲时是0.68,到晚八点最高峰已经出现在白天。因为移动互联网本身是碎片时间,我们有时候想网民不能改变,其实是可以改变的,你的APP可以改变他的时间的,这是这家。

整个成本下降了6.68%。所以我们mCAN也是为您减幅,助您更关注你的核心业务。现在这家客户非常相信我们,我觉得本身信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想通过这一个小的例子,可以告诉大家mCAN本身不是一项技术,也不是一个产品。通过Alexei和我的介绍可以告诉大家,它是利用蓝汛16年的技术积累和服务经验的积累,推出的一整套的解决方案。它在整个移动互联网变化过程中,我们mCAN会加入新的技术,会提供给你们更人性化的服务,从而助力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

谢谢大家!#p#

主持人:刚才霍涛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好听的用户故事。

接下来我们会议的环节是一个高峰论坛,我们将会围绕多个时下最有话题性和新鲜性的议题。第一个互动话题是如何加速你的移动变革?有请论坛主持人创业邦执行主编方浩。

方浩:谢谢主持人,我是创业邦的执行主编方浩,非常高兴今天来到蓝汛的GCDN大会,接下来的专场由我主持。一会儿让嘉宾做一个自我介绍。

最近中国互联网比较热闹,在一个场子上不遇到竞争对手也是概率比较低的事情,今天还好我们几位基本没有什么竞争关系,关键我们东道主在后面,可能互联网公司背后都有他们合作的身影。

顾志诚:大家好,我来自酷盘,酷盘刚刚被阿里集团收购,我们是并到阿里云下面的个人云,合并以后我们将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稳定便捷的服务。谢谢。我在酷盘负责市场营销,大家看那个大屏幕应该是我们CEO过来,因为昨天晚上临时被叫去杭州开一个重要的会,所以我代表他来参加。

刘进龙:我是比邻APP联合创始人,我负责市场,是一个90后,我们比邻做的也是年轻人的产品。我们刚刚获得A轮融资,现在3.0正在发布,我叫阿当。谢谢!

田然:我叫田然,是唱吧的技术VP。唱吧是娱乐类的app,在上面可以唱歌和认识朋友。最近有一些新闻出来关于我们做线下的事情,如果未来大家去KTV,可以去唱吧的KTV。

岳建雄:我是搜狐新闻客户端的负责人岳建雄,我是福建人,很高兴跟大家交流。

张垦:我就不自我介绍了,感谢大家参加这次GCDN大会,我是蓝汛公司的总裁。

方浩:在座的几家产品我们都是耳熟能详的,都是最近这几年发展比较好的产品,我想知道在各自负责人的心目中,你们理解的爆款产品应该是什么样的。

顾志诚:我先说我们吧,酷盘发展了也有三年时间,从开始到一个快速的增长,其实应该是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点。因为我是做市场营销的,我理解一个产品能够在短期内迅速的获得人气获得销量,我觉得它应该是符合爆款产品定义这个概念。从互联网这个角度,因为互联网讲究的是变革和速度,所以我觉得在产品的生命周期里,可能会突然间形成一个爆发点,然后迅速人气提升,包括从销量来讲也能提升上来,大概是这样。

刘进龙:我们就比较奇葩了。因为我们产品从一上线,可以这么说,作为爆款产品一定是抓住每个用户的心理和每个用户的需求,一开始一定是一个创意点支撑了这个产品的出生,加上你的市场传播,自然而然就会在一夜之间迅速发展起来,接下来是怎么维护好它,把产品做到更加引爆。我们比邻网一上线就获得了一百万的用户,只靠了一个点,就是靠随机电话,这就是符合了大众的年轻人的心理需求,所以很快的就会引爆。

方浩:你们可不可以看作语音版的漂流瓶。

刘进龙:大家应该都看过爱情呼叫转移吧,天使给他一个手机,一按键就可以切换一个女孩子,这就是我们提出做比邻最初衷的概念,从这部电影找到的灵感。因为如果有这样的一把手机给到大家的话,大家应该会很兴奋,特别是在座的每一位年轻人都会感觉很兴奋。

方浩:你们的主要受众是90后为主?

刘进龙:76%都是90后用户和在校生。

方浩:一般哪个时间段是波峰?

刘进龙:一定是晚上,因为比邻的使用场景是你一个人无聊的时候,会去想要寻找刺激的时候,肯定会用比邻。

田然:我在说唱吧之前能提个问题吗?

方浩:当然可以。

田然:比邻网怎么处理男女比例问题?

刘进龙:我们一直不担心男女比例问题,一直维持30%多的女性用户,其实女性也需要跟外界沟通,咱们在大学的时候可能认识别人要通过社团或者宴会,然后才会去认识一些陌生人,但是现在的话有了比邻,你可能会更直接的开口去说话,第一是锻炼你的口才能力,第二锻炼社交能力,第三可以认识你想要认识的人。如果冷冰冰的文字就会有障碍,如果直接通过声音电话的方式直接交流,你会发现所有的东西都没有障碍,因为一下子都被你的声音打开了。所以女性她们更希望用自己甜美的声音,她们像声优一样展现给大家,她们很希望跟外界沟通。

田然:最近说欲望这个词要小心一点,最近国家在禁网行动。

方浩:我们叫梦想吧。

田然:说到爆款,最近刚刚出了一个应用脸萌,还有魔漫相机。其实满足这个标准的APP我理解就是两个因素,第一是工具层面,一定是满足一个实际用户的需求,也许是我们创造的,但是一定是实际的需求;第二点就是有社交属性,有传播的能力,大家知道唱吧也肯定是你的朋友有才知道,很少说在应用市场上推广或者营销时告诉你有唱吧。同样像脸萌就是朋友圈里才知道,然后装上知道比较有意思。如果说爆款应用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是工具,第二是传播途径。

岳建雄:我从来没有成功达到过一款爆款的产品,因为我做资讯类的产品。资讯类的产品需求,从近几年互联网一开始就有工具满足他,这时候需求一直有工具为他满足,这种情况不可能短期内聚焦,然后造成爆款。刚才唱吧田总说的非常对,爆款产品具备一个条件,短期内这个需求被放大,这时候所有人都在等待这一刻,一下子会把所有人需求释放出来。然后第二个满足人炫耀的心理,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出现,微博、微信的出现,让爆款产品有了土壤,因为人需要攀比。这可能是爆款产品跟我们做咨询产品的区别。但是做一个爆款产品最难的地方在于,你这个点满足以后如何持续满足用户的需求。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唱吧之外,其实很少爆款产品最后能一直爆款下去,唱吧这样的产品也是非常非常的少。但是像新闻客户端这样的东西虽然没有爆款,但是满足的应用需求存在,只要提供稳定持续的好的用户体验,用户还会用,而且积累越来越多。

方浩:我理解新闻客户端会持续的稳定的吸引用户。

岳建雄:对,当然这个看用户的需求大不大,然后你能不能形成垄断。正常的情况下社交属性的容易形成爆款,像微博。刚开始一部分人在玩儿,慢慢把用户集中在一个地方的时候爆起来了,因为只有新浪微博才能爆,搜狐微博爆不起来,因为玩儿的人都在那。因为社交关系只能让用户停留在那。资讯类的有点奇怪,我可以看搜狐,也可以看网易,也可以看新头条,就是你的用户可以足够大,他的空间也特别大。比如说我们日活跃用户也有好几千万,但是用户感觉这本来就是我获取的,每天看新闻就应该看一下,他不会有特别的感受,所以我不觉得它是一个爆款。

方浩:我可不可以再多问一个问题。作为同行,你觉得今日头条属于爆款吗?

岳建雄:今日头条在我觉得不属于爆款,因为它可能一个点切入特别好,满足了那部分用户的需求。因为我说了资讯类产品很难成为爆款,因为核心问题你再怎么着,不也就是看新闻的工具吗,新头条能看,搜狐、网易、腾讯都能看,只不过内容不一样。其实新头条很多的用户也是来自四五线城市,用户也是靠预装,通过刷机、推广的渠道发展用户的,并不是品牌特别好,然后突然间所有人都知道这个产品很好。因为它不具备很强的社交属性,很难通过人传播人告诉这个东西非常好。应该说它的产品做的很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不觉得是爆款。

方浩:其实这类产品大家的玩法没有太本质的区别。张总,我们知道蓝汛从十多年前见证了中国互联网,从PC到移动端,明星公司或者明星产品的爆发。作为幕後的合作伙伴,您怎么看待爆款产品?

张垦:我想爆款产品我们看到的是N多种。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很多的产品是改变用户的习惯,改变一代人的用户习惯。这个我们看到的,我们上午也做了很多介绍,我们看到传统的CDN是优化第一公里和中间这公里。我们说互联网三公里,因为我们有16年的历史,刚才庆祝我们16年公司创建的历史。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最近两年可以看到很明显的改变,用户的习惯的改变,就是他希望把这个应用随时随地和用户联系上。我们今天讲到蓝汛公司的mCAN产品,实际上是针对最后这公里继续的优化,就是真正提供一个端到端的,就是真正能够给应用提供商提供一个端到端的网络服务。原来最后这公里基本上就是最好的,但是现在我们可以根据你是用2G网络、3G网络还是4G网络,即你用的什么终端,我们可以提供给你更好的网络服务。当然我们不会做应用,但是在这上面我们明显的看到,这是一个用户习惯的改变,目前为止还有接近80%、90%还是固定的网络。通过wifi接入到手机上,将来会越来越多用无线网络。4G到来,中国运营商大量安装4G的网络,我想这也会使得我们的应用更有空间,多一维空间吧,不需要在固定场所就可以使用这些应用。我认为这是爆款产品,支持很多新的应用在这个平台上发展起来。#p#

方浩:爆款产品我们有时候只看到了它光鲜的一面,有的突然火起来,从技术端包括服务器怎么应对,从市场端怎么解决客户的投诉或者建议,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在外面很少看到的面。我想问一下酷盘这边应对客户或者市场的反应,因为你们毕竟要卖得更多,你怎么应对这个问题?

顾志诚:其实做互联网产品,我觉得用户的反馈应该是第一响应。可以举个小例子,我们今年上半年被收购以后,然后跟阿里云那边做的服务器包括服务端的融合,在这个融合过程中,毕竟是两个原来不同的技术团队,包括硬件软件都需要融合。在这个过程当中,虽然我们双方做了很多努力,但是还是会有一些BUG,或者说一些瑕疵。那段时间因为我们这边的客服也在调整,我自己的电话被放在官网上当成客服电话大概半个月时间,我大概一睁眼六点多起来电话就打过来了,用户不断地说可能因为什么情况你们的服务器会有问题,不断有投诉,作为应接者我比较耐心地跟人家解释。我说的意思是,响应用户反馈的速度和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效率,也是决定产品成败的因素。当时我记得很清楚,有一个云南很偏远的用户跟我说,他们一直在用酷盘,但不知道为什么近段时间一直在出问题。他说我知道360也很好,我就不好跟他辩解,但是用户又说了一句话,其实你们反应速度真的挺快的,冲着你们服务态度我还是用吧。

另外从市场的角度,要善于抓住市场的热点和焦点。因为原来我也做媒体,其实做媒体大家有一个困惑,就是做一个事情的时候切入点很重要。如果想好了一个事情,市场没有营造很好的氛围,盲目介入的话有可能就成为先烈,进入市场可能还没有见到东西有可能被淘汰了。如果我们做充分的调查,包括市场上有一个大的事件发生,借势去做,成功的概率会高很多。

方浩:您的理解是客户体验非常重要,光产品好不没有用,任何好产品都有瑕疵。

顾志诚:我不是做产品的,但是我跟同事交流,大家有一个一致的看法,就是用户体验永远是第一位。不要因为我们技术或者通过某种意图,然后不断提升技术或者提升产品的深度,因为做技术的追求技术的极致,但是如果忽视了用户的体验盲目的追求技术,我觉得这个产品即便做得很好,但是也要用户去用,用户体验不好,我觉得生存的空间和周期也不会很长。

方浩:现在用比邻晚上打电话,刚才你讲了几个功能,比如锻炼口才、社交,那一般他们会说什么呢?一个陌生人突然把电话打过去,一般内容有哪些?

刘进龙:基本上在比邻上聊天的时候,他们的使用场景一定是一个人无聊的时候,有些事情是不能跟熟人说的,比如我有一些隐私,我不好意思向家人说,也不好意思向自己的兄弟说,我又很想发泄,去告诉别人,我就只能跟陌生人去讲。我之前遇到一个用户,他蛮搞笑,一个高中生,最近高考压力很大,他们每天很晚回家,这个小女生又是很倔强的女孩子,她们家最近在施工,那条路非常的暗,她很胆小,一直以来她在别人形象里是女强人的感觉,其实女孩子有脆弱的一面,她不好意思跟别人讲她胆小,也不知道怎么跟自己的熟人讲,那天打比邻给我,说她很害怕,希望在她晚自习差不多九点、十点的时候,能跟她边聊天陪她走回家,因为她只有跟陌生人讲的时候才放心,因为大家不知道她胆小。基本上他们要么会聊一些他们喜欢的东西,我们也会引导用户聊他们的兴趣,也会去了解他们的生活,不会一上来大家就做用户调查,你是干嘛的,你是哪里的,你是做什么的,直接进入话题。我可以为你唱一首歌吗?我可以给你讲一个笑话吗?我们是一帮兄弟也好,一帮朋友也好,可能之间一下子就变成了熟人关系,之后可能在我事业有需要进展的时候,或者迷盲的时候,最需要的永远是不算很了解你,但是又可以放心倾诉的。

方浩:你们算话费吗?

刘进龙:全部走流量,全部免费。

方浩:以后运营商会不会盯上你们?

刘进龙:应该不会吧,我觉得创业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很多的问题,反正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做好当下的事情就好,以后的事情等以后遇到再去解决。

方浩:田总?刚才岳总也提到唱吧属于这几年不多见的爆款型,你作为技术的老大,怎么应对当用户量突然呈几何级上升的时候?你作为技术负责人,是怎么应对的?

田然:基本上在爆款真正爆起来的时候,我从做产品的时候完全经历了这个过程,基本前一个月的时间惨不忍睹的。我们上线是5月31日,大家知道app store审核,我们被拒了大概四五次然后上线,所以真正上线的时间我们都是不大确定的,上线以后差不多一个小时我们知道这个东西上线了,但是我们之前没有预料到会起来的速度那么快。有一个词叫过渡设计,我们很惨的是真的没有过渡设计,我们差不多七天过了百万,二十几天过了三百万的数字,所以当时前一个月的时间,技术是我们最大的门槛。如果是最早的唱吧用户,有一个词大家知道,晚上10点半到11点是我们高峰时段,他们管这个叫做唱吧大姨妈,这个词儿对我是很尴尬的事情,用户抱怨今天晚上大姨妈来了,咱们换个地方聊天,或者过半个小时再来上。所以那个月时间我们知道我们的问题肯定能解掉,下一个是1—3月的时间我们做什么,当你系统压力能扛住的时候,实际上后面紧接着的这段时间,必须是你坚持不懈的做产品功能的时间,这是我们当时做的抉择,除了系统压力会遇到很多问题。大家做app的都知道,我们当时的数据很惨,我们去解BUG还是做功能,这是在爆款一个月后我们遇到的问题,所以事后诸葛亮一下,我们当时的选择是做功能。在中国的竞争环境里,你再过两三个月一定有拷贝的东西出来,从界面上、功能上都是比较相像的,我们的优势在哪,我们有两个月的起跑时间,当他们跟我们两个月前版本一样的时候,我拉着我的用户和社区走到新台阶上,这个事情后面持续了大概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我们才有精力静下来解用户体验的问题,包括软件的产品方面的改动、技术方面的改动。

方浩:唱吧很重要的一点,要想把唱吧做到最后的规模,早期的用户体验是非常重要的,这种体验跟一般的互联网产品体验还不一样,如果我自己录自己唱歌,稍微效果卡一些,我可能永远不再用了,你们最初怎么从技术上解决这个问题的?

田然:说到这个我很羞愧,直到今天我知道我们用户体验可改进的点还非常多,外界的环境看到我的位置是钱,我很惭愧。任何一个移动互联网的小团队,你时刻要知道你在当前的时间点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举个例子,大家今天去用今天的唱吧,如果你的手机是iphone,最典型的一部分用户是白富美,他们的体验比安卓体验要好很多,这是由于移动开发平台导致的,因为安卓平台多媒体方向上会比IOS差很多,做多媒体方向APP的人都知道这个情况,我们也在这个方向持续花了一些力气。但是任何一个时间点上我们做判断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环境,举个例子,在今天的环境下,我认为我的最大用户群体是什么,这些群体最着急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如果只有1%的概率声音会卡那么一下,如果花一些精力在社交方向,怎么在圈子里积累数据和人际关系,这些东西对于整个APP的留存率和活跃用户有帮助。我可能会做一个抉择,其实当你的用户数字大到一个数字的时候,比如几千万月活的时候,你的问题一定是千疮百孔的,这个时候就是我怎么找到最重要的问题,怎么解决最重要用户的那部分问题,是我今天最主要的问题。

方浩:刚才我们讲到爆款产品,可能很容易沦为现象级产品或者月抛产品,我们经常看到朋友圈隔一段时间有一款产品火爆朋友圈,真的不到一个月瞬间消失了。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岳建雄:用户有那种新鲜感,就是说一个满足之前没有见过的东西,然后社交网络的传播,爆款产品接下来还会很多,但是确实很多产品被抛弃了,一个月以后新鲜感过去了。这跟爆款产品的特性有关系,因为爆款产品第一个是工具类,第二是游戏类的。游戏类的产品是很正常的,因为现在每天都有很多款游戏,如果说这款游戏火了,所有的开发商一定想尽快变现。所以每个人对自己的产品不自信,这时候就很容易把觉得还不错的产品变成一个坑,很容易这款产品,可能一个月两个月就完蛋了。工具类的产品一般来说,如果是产品频率特别高的话,那么需要持续的给它长时间的服务,比如每天用半个小时,那么你就让我每天都有新鲜感,这是非常难的。为什么很多资讯持续更新,满足你每个时段的需求,虽然说可能一天只有10分钟,但是你不知道10分钟是从什么时候进来,你20小时之内随时满足我10分钟进来消费,如果不满足就很难。但是一般的公司很难做到这一点,就是给一个用户每天持续的满足,而且是不停的新鲜感,这点非常难。特别工具类的一般都是创业公司,刚开始可能通过一个点,后面的服务很难跟得上,这倒是他没有办法持续的爆款,而且用户的新鲜劲过了,还有有些竞争对手起来了,竞争对手可能通过另外一个点打你,这时候用户可能通过另外一个点转移了。还有有竞争对手是很幸福的,如果一个产品没有竞争对手也意味着你很惨。#p#

方浩:张总,这两年蓝汛见证了很多产品,你们背后可能很多的数据,比如说最近这一年,你觉得从数据上来看,哪些领域会比较活跃?创业者?产品?

张垦:刚才在座的说得特别好,实际上用户是核心,成功与否很大程度是用户在第一试用这个的时候有没有好的用户体验,如果没有的话,就需要很多时间很多的广告才能拉回来,所以用户体验特别特别关键。从网络服务来讲,蓝汛公司作为提供网络服务的公司,我们经常看到这种应用。其实我可以举个例子,很多时候这些内容供应商和ICP、LP没有这种思想准备,不知道爆发性多大,可能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公司说,你帮我准备300—400G的带宽容量,已经相当可观了,他不知道真正使用这个应用的时候用了1T。我们希望在这个地方,我们和我们的客户一块发展,一块把这个需求能够提前准备好。我们虽然有个资源池,但是也不是无限的资源池,我们知道有成本的,所以我们可以为很多公司提供这个资源池,可以避免一些你们还没有预料到的带宽需求,实际上我们更需要互相之间密切的合作。你刚才说到客服和运维等等对网络的压力。我总觉得谁能发展的好,谁是能够分析市场最清楚,提供用户最需要的产品,说起来容易,但是背后有很多工作要做。你们做很多,我们也有很多工作要做,能够支持以后的网络,你突然成功反倒可能使网络垮了,就成了先烈,不能真正成功。所以我们希望能够有个更好的互动,然后你们客服和我们客服能够一起把这个事情做好。

我们在双11的时候看到很多这种例子,一家客户能够在一两分钟之内卖出好几千台机顶盒,很多网络在后面支持才能达到,如果没有网络的支持根本成功不了。我们知道在十几年前,好像在澳大利亚,当时悉尼的奥运会吧,中国有一个运动员一得金牌,我们网络就垮一次,就没有真正网络的支持,因为很多人上网看到底谁得了金牌或者什么情况。所以我想这个地方CDN公司可以跟我们在座的很多ICP、LP紧密合作,我们知道你们的需求,我们更好的支持,产生共赢的结果。

方浩:以后是有爆款找蓝汛。其实从创业者的角度来讲还是希望蓝汛压力越大越好,说明用户增长曲线越好,活跃度越高。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专场到这里,再次感谢几位嘉宾。

Rick LaCasse:我们已经从最后一公里创造出一个应用,满足你最后一公里的需求。我们今天想做的就是满足用户的高需求,他们的需求只有移动是不够的,他们面临的挑战是,他们为自己的连接性有很高的需求,同时保证自己提供一流的服务,这其中有很多要考虑的因素。我们的台式机已经被移动所替代了,在某些方面。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指标就是在中国的市场中,我们的机会一直在快速的发展着,到2015年的时候,中国会有8亿多的人上网,这样的话如何运用移动来满足客户需求,如何帮助他们迁移到移动互联网上。刚才的演讲人谈到2005年的时候,我们的做事方式和思想都是不一样的,而八年之后移动互联网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就像你刚才看到的,会接触移动互联网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因此随着需求的改变必须要满足他们,必须要确保他们不管使用什么样的终端,都能够获得一流的体验。比如说早上可以手机、中午使用电脑,晚上使用平板等等。当我们开始想如何满足需求的时候,我们看一看这个方面的复杂性。

这其实并不简单,有几个数字:156,有156个终端支持着互联网80%的流量;另外的数字是50%,有50%的购物者,他们认为自己比售货员懂得还多;另外一个数字是23,那些访问量最高的网站,他平均有23个主服器,它必须有很多的服务器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有这样多的挑战,随着客户的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复杂的时候,他们的需求当然也会越来越高。随着用户数量的增长,电子商务的市场价值也快速的增长,我们在中国有很大的机会,尤其有很多的消费者,他在网上能够为我们带来收益。中国、印度这些金砖国家,在这个行业不同的领域中都有快速的发展,但是因为我们期待的不同我们也理解,我们的消费者是有特殊的需求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共同协作,来满足不同的需求。我们知道如果网游速度延迟1秒你的转换率就会下降10%左右,你的客户满意度就会下降20%多。

这张图是大家使用他们的手机做什么,比如可以来叫车、约会,他们生活中做的任何事情都可以被网络化、数字化。所以在看他们想要的服务的时候,就要考虑这些任务希望实现什么。我们看到50%的用户都是在线购物,61%是在网上寻找产品的信息,74%是发现店面在哪里,然后有81%的人希望3秒钟之内就能够加载页面。我们统计了一些用户的使用情况,看看我们的消费者是如何访问一些页面的,然后看看他们如何转换那些交易。我们那些忠实的用户流量是27万,有的时候如果换到其他终端,他们的转换率就会下降,所以我们看看不同的组合。我们看了看如何接触消费者,使用接触点来上线,我们也知道这些消费者,不管你是移动还是台式的,他们的转换率是通过不同的连接方式,给你提供不同的收益率,所以要考虑不同渠道的组合。大家现在都上线了,全世界有数十亿的人上线,他们都在使用移动互联网上网,有数十亿的终端和设备,流量每天都会大剂量的增长,我们知道这个流量是成指数的增长,我们也知道我们必须越来越依赖CDN实现,这些客户希望有一流的服务,所以我们必须要和CDN进行合作,来提供这样的服务。

我们看一看2012年的流量,34%的流量是CDN提供的,到2017年的时候,预期是65%的内容是CDN提供的,2022年的时候会更快的增长,所以随着我们和我们的客户合作,来提供这种一流服务,我们必须要确保一直和可信赖的第三方合作进行服务。我们现在挑战有转换率、有PV,我们必须要降低成本,要使网站的性能越来越好。所以,我们看不同的零售商,他们的情况都是很复杂的,他们有不同的浏览器、有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终端、不同的运营商、不同的区域,还有不同的第三方来帮助他们交付他们的内容。他们有数万个盲点,要解决这些盲点才能实现在线收益,我们有云计算等等方面的应用,我们必须要确保我们在整个链条上都能够满足他们的服务。

另外,我们不仅仅复杂性越来越高,期待越来越高,但是我们现在所提供的内容的可视性也越来越低。客户的体验和我们管理的能力是呈相反的程度,相反的比例。我认为这样一个差距可能会越来越需要确保,当我们要提供一些优秀的表现性能的时候,满足需求的时候,我们合作的公司必须能够帮助我们,不仅仅使我们所做的更具有显著性,同时也更符合客户的实际需求。我们今天之前也谈到了这些问题,那就是我们的确知道,性能就代表着业务,我们的确知道这些反应时间对客户有很大的影响,我们知道反应时间越长客户就越不高兴。沃尔玛做过一个调查,他们提高1秒,转换率就提高2%,如果这个转换率以美元计算的话,那么就会有很大的收益,同时我们也还会有几微妙的提高,也增长了1%。

简而言之,我们必须要寻找正确的合作伙伴,我们性能的改善上也必须可见。我们必须要确保如何能够持续的优化我们现在市场呈现的机遇,抓住我们的终端用户,所以我们就合成虚拟和现实用户的体验,我们做SRV的管理,我们专长也包括终端用户的体验,我们可以看看每一个来到你的网站的单独客户的行为,看看他们每个行为背后的原因,然后来看看其中的相关系数。当我们来改善应用性能的时候,我们知道光好是不够好的,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基准看看如何能够系统化的进行改善,进行衡量。我们要看一看客户的体会是什么样的,在我们竞争对手那体验是什么样的,他们有什么样的需求,他们在哪方面得到了满足。当我们来解决性能问题的时候,当我们进行诊断的时候,我们能进入全景,来看看每个实际用户的行为,来看看如何改善它的性能。我们同时希望能够接触到蓝汛的终端用户,我们可以免费使用一下我们的服务,比如30天的免费服务,如果喜欢我们的服务和我们的解决方案,那么给我们提供两个业务的操作,然后我们会为您呈现全面的数据分析,如果你希望继续使用你的服务,那么我在中国的联系人也在这里,也可以从蓝汛那里得到他的联系方式。

最后感谢大家的聆听。当我们谈提升客户体验的时候,我们必须要考虑如何和正确的合作伙伴协作,这些正确的合作伙伴包括蓝汛和他宝贵的客户。

谢谢!#p#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大家下午又回到我们这个会场。下午的内容以论坛为主,第一个论坛是云计算高峰论坛,它的题目是重新定义下一带网络,论坛的主持人是Pingwest驻硅谷主笔肖旭。

肖旭:有请第一轮论坛的讨论嘉宾,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云在中国和硅谷的最新趋势。在讨论之前,你可以先给我们介绍一下你们自己的服务和产品吗?

王江:蓝汛公司举办了这一次的活动,首先要感谢大家来参加我们这次的大会。蓝汛在过去16年中一直是CDN提供商,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蓝汛有一个云团队在四年前已经开始。今年我们有一个新的云平台可以提供给我们的客户。因为我们有很多的CDN服务,我们也知道我们的客户,我们希望把我们的经验、我们的产品跟我们的CDN的服务器合在一起。我们有很多带宽,还有很多硬件资源,我们希望把所有的资源虚拟化,提供最好的云服务。这是蓝汛公司简单的介绍。

江宏:大家下午好,我叫江宏,我是来自AVOS Cloud。AVOS Cloud是提供一站式移动应用的服务。我们把移动应用公司的后台的一些公司,接下来帮助他们管理后台的工作。为六千多个移动应用提供平台。我们还有另外一个发起人,今年我们公司分成两个部分,希望我们可以给中国的开发手机应用的公司提供好的服务。

钟宏:大家好,我是来自QingCloud,QingCloud现在只有两年的时间,但是我们有13000个客户,我们主要提供基础设施服务。作为一个公司用户,你可以通过互联网得IT资源,包括计算、存储、网络、安全。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跟大家分享我们的经验。

Jacqueline Vanacek:非常感谢蓝汛公司邀请我参加这次活动,我在硅谷工作,来自SAP,SAP是在世界上最大的应用公司,我们提供公司内部的和公有云的服务。无论是大的公司还是小的公司。而且我们也支持移动、社交、数据,所以对我们来说,我们应该看一看这些技术怎么样进行融合,因为我来自硅谷,这些技术对于IT的技术在未来十到十五年是一个基石。我也是主要负责美国的一些州关于云计算方面的顾问。

王枫:谢谢主办方邀请我来参加这次的会议,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微软中国云计算创新中心。我们的服务是帮助中国的用户把传统的服务转移到云。我们支持私有云以及公有云的解决方案,从IaaS到PaaS到SaaS。我们提供方里面用了蓝汛公司,我们认为云加上CDN之后将会是非常有利的工具,作为微软公司来说,我们愿意跟我们的合作伙伴、跟我们的客户一起开启一个新的旅程,可以说是IT的下一代。

肖旭:我们这些嘉宾是来自不同的领域,Jacqueline Vanacek、王枫都是来自大的国际的公司。钟宏,江宏都是来自新奇的公司,蓝汛公司又是比较大的中国的公司。你们感觉大的公司和小的公司有什么不一样的?江宏,你们跟大型的公司相比有什么样的优势?

江宏:我觉得在云服务方面,核心的竞争力应该是技术和服务。大公司不一定在这些方面比小公司有优势。即使是很大的公司,我们也都可以和他们竞争。所以作为小公司来说,我们的灵活性很强,这是我们的优势。

肖旭:钟宏,你们的业务是跟微软在竞争是吗?

钟宏:是的。

肖旭:在说你们的优势之前,我想先问一下,你认为微软有什么样的优势?小公司是不太好跟微软进行竞争的。

王枫:微软也在转型,微软公司提供操作系统,还有这些数据的平台,我们希望从传统的软件公司成为一个云服务的公司,我们新的CEO也有一个新的战略,我们在未来的发展中,不再是一个行业的领导人。云、大数据这些都是我们最先开始专攻的领域,而且我们自己有工程设计的能力,我们还有软件的端到端的服务,我们希望把这些云作为服务来提供给我们的客户,所以我们所有的这些产品,我们的战略都是为这样一个目标服务的。就像刚才所说的,我们提供软件,让大家自己建云。但是我们也提供公有云,我们进行管理,我们跟蓝汛一起合作,我们不仅是软件提供商,也是云提供商,我们提供更好的云服务。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是整个行业中的一员而已。我们的起点是差不多的,我们希望能够尝试更多新的东西,怎么样把IT作为一个服务通过云提供给大家。这是我的看法。

肖旭:微软公司说他们也是挑战者了,你觉得是这样子吗?你们怎么样来应对这些新的挑战?

钟宏:对于QingCloud来说,我们是一个小公司,所以我们的优势是我们公司的基石,今天Google、微软、联想他们都是大公司,但是三十年前的时候,他们都是小公司开始。对小公司来说,你和大公司相比的时候,其实并不是问题,问题是如果你有优势,就集中自己的优势。我们是集中在软件,IT资源协调和管理应用。我们不会负责硬件。在这些事情上我们又和合作伙伴合作,我们现在有很多伙伴建立起了一个公共的云,我们自己只关注软件,这是我们的宗旨,如果我们能够这样的话,就能够提供很好的软件和服务,就能够占领市场份额。

肖旭:Jacqueline Vanacek你是怎样想的?

Jacqueline Vanacek:我们在行业中有一个合作竞争。我和硅谷的创业公司合作过,他们的设想是加速创新,也就是我们今天的概念,小的公司创新更快,他们能够更快的找到本地的好点子,比大公司要强,所以,在过去几年的历史,大家都在购买小的公司,所以我们的模型不是在竞争,而是那些小公司自己形成一个自己的细分市场,因此,来吸引大公司在日后购买他们的公司,一些大的公司就能够规模化。十个中有九个小公司都不会成功,需要十年才能够存活下来,但是如果和大公司合作,有协同效应,这些小公司就会成为可持续的公司。微软、SAP,

和其他的大型公司,我们都有支持创业的项目。

肖旭:王江你是怎样想的?

王江:首先,我们不是巨头,我们是一个创业公司,一个小公司,尤其是在云计算中,像QingCloud和AVOS和SAP,他们都领先在我们前面了。我们在今年年初的时候有一个新的云,从10%增长到40%,我们增长还是很快的,但是我们在这方面仍然是一个小公司,我们做很多事情来满足客户的需求。但是我们有优势,因为蓝汛在服务业有很多年的经验,所以我们的优势首先是顾客、是客户。我们知道客户需要什么,不仅仅是CDN,各种各样的需求。另外一个是合作伙伴,我们有很多的合作伙伴,有大公司有小公司,微软、SAP等等。我们和大公司、中型公司合作,我们就知道他们的业务需求是什么,当我们的云客户需要的时候,我们就能够通过和一些新的公司进行合作来提供服务。第三,资源和经验。因为我们有很多的资源,比如说带宽、储存这些已经向我们的客户提供服务了,但是我们没有百分之百的使用这些资源,所以我们可以把一些资源省下来给云客户使用。当我们提供服务的时候可以降低成本。在云计算方面我们只是一个新公司,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是我们是一个新公司,我们希望快速,希望做事情满足众多客户的需求。

肖旭:在硅谷,云哪里都是,在广告牌上、电视上,但是在中国这件事情刚刚开始。您怎样能够说服你的大的公司的客户来使用云服务?

王江:我觉得我们不应该说服他们,他们已经开始使用云了,尤其是一些大公司。比如说百度、腾讯、阿里,这些都是大的客户。

肖旭:在这些BAT之外的呢?

王江:在一些传统的行业中,不是IT行业中的一些大公司。

肖旭:我们怎样说服他们来使用云计算呢?

Jacqueline Vanacek:他们刚才谈到了云计算的采纳,就像云计算是一个必将到来的革命一些。我们的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潜力是巨大的。当我去年去参加一个技术会议的时候,他认为云计算具有巨大的潜力。我们看未来前景的时候,认为移动云,或者是把云放在你的兜里,你可以四处走动,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云设备接触到你的设备和应用,你不担心你的数据,因为它很安全,这个愿景正在深刻的改变着所有的行业。所有的行业都被这个影响了。比如说医疗保健、交通物流、零售业发生的变化都是惊人的,因为是IT业首先发生了变化,如果你看一下这些成功的案例,这些行业就会被说服,因为他们希望能够有竞争性,所以他们就必须要改变,来采纳云计算技术。

王枫:我认为两三年前,尤其是大家还是在概念期,大家还在讨论可行性,辩论云计算是什么,它的价值主张是什么。三年前我参加一个会议的时候,我做了一篇发言,我当时并没有很多参考,但是现在我有很多的参考了。比如说微软,一些小公司,或者互联网公司,大家都很清楚他们的价值点是什么,关键不是因为云在做云,关键是云能够带来什么样的优势。所以有三种价值取向,一是成本,是钱、人、资源。第二,敏捷,你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业务的需求来采纳你的云的应用,快速的简单的来改变软件行业。第三,创新。我们的客户明白这一点,他们明白创造什么样的价值,所以,应用方面,当我们谈云的时候,云不一定非得是纯粹的公共的云或者是私有的云,可以是混合的。会有混合性的云,会有客户传统的IT。不是说你取代了所有的旧的设备,而是要创新,要拓展你的业务,让所有的IT和业务出现在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我可以给大家举很多例子。#p#

肖旭:AVOS有一个大的客户是CCTV,你想不想给我们介绍一下你们怎么和CCTV合作的?

江宏:因为CCTV是一个传统的媒体,他们没有很多的公司内部的开发资源,当他们开发APP的时候和外包商合作。我们建立一个战略的合作,他们外包应用开发的承包商为他们提供服务,我们围绕着移动的应用为他们提供长期的服务。我们开发应用,然后把这个应用交给他们,CCTV会每个月向我们支付服务的费用。这对他们、对我们来说都更简单一些。

钟宏:我可以向你介绍一些案例,今天我们不能说云很重要,或者IT花费的收入,现在云计算的开支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了。三到五年后,当他们涨到40%的时候,云就已经成熟了。今天有些公司可能很清楚云是什么。从IaaS层面上来说,有些人认为云是很稳定的、很可靠的。他们希望云能够提供同样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第二,他们可能担心安全性。如果我把数据放在我的数据中心,应该是安全的。如果我把它放在云上,怎么能够向我保证我的安全呢?在云上我们可以建立自己的私人网络。这个私人的网络与其他客户的网络是分开的。这些客户会百分之百的担保安全。第三,性能,在实体机器上运转的时候,这个机器无法支持的话,可以升级。但是在云中,你如何取得同样的效果?这是第三个很重要的。第四,成本,他们认为云能够节省成本,但是我认为它的重要性不是那么强。当客户觉得很可靠、很安全、性能很好的话,他们就会选择,觉得钱花的值,他们就会转到云计算上来。

肖旭:王枫刚才谈到了怎么把概念变成现实,张亚勤把这个变成了现实。三年前很多公司都没有云方面的业务,但是今天大多数的新公司都提供,都用云计算的服务,这个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是不是有很大的关系?

王枫:你刚才提到亚勤,他是我的老板,如果你看看IT,过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个新的趋势,如果你回顾历史,当我们进入主板时代的时候,他有大型的终端,有PC。但是云对我来说,这是一个生命周期。事情准备好了之后,当他有需求的时候就会自然发生。第一个重要的是IT消费化,很多人的生活都融入IT了,和十年前相比,只有IT的专业人士采取了这些策略。而现在很多人的生活是离不开移动设备和服务器。在中文中叫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有基础设施、硬件已经准备好了。让我们能够大开发业务了。另一方面,因为我们有数据。现在有很多很多的数据,而且在不断的增长。人们也有这个需求来介入到这些数据,通过不同的软件,因为数据对于人的生活来说是很重要的部分,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商业的模型,我们需要一些新的技术的模型来评估现在的需求。云、移动互联、IOT这些对于商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让这些企业能够进行创新,让客户能够消费。因为我们已经没有其他的选择了,在未来的十年到二十年将会非常有意思。当然我们也会有挑战。比如说带宽的限制,怎么样使用这些数据,仍然有一些技术方面的挑战,但是我认为这是一个大的趋势,我们不能改变。没有人能忽视这样一个历史发展的趋势。

肖旭:你可能不发短信,但是在未来可以用云做很多其他的工作。云对于移动互联也是非常重要。你们云的服务跟移动互联有什么样的关系?

江宏:我认为云计算和移动互联是携手并进的关系。第一,移动互联的崛起意味着前端和后端更好的融合。在网络的时代,如果你说你是一个前线的开发人员,你可能会做很漂亮的网页,但是有一些功能没有办法实现。如果你是用云服务,你自己就可以做很多的开发工作。你可以自己开发出一个非常成熟的应用,自己一个人可以开发出一个非常成功的产品。这意味着云计算对很多人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这些移动互联的个人可以发展。我们现在有很多的关注是能效,我们可以把很多服务移到云端,这些服务业可以使一个公司把服务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外一个地方。这样非常高效,可以把自己的数据放到云端计算。恩所以我觉得移动互联和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钟宏:我觉得移动互联网对云有很大的推动力。现在每个人都有一个手机,他们虽然不知道云计算这样的技术,但是只是来使用。因为这样他们可以来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找一个工作、找一个房子、跟别人沟通。

在未来几乎是每一个人,几乎是那些老人家,他们不知道怎么样用电脑,但是他们知道怎么样用手机。这个因素影响到每一个人的生活。

随着移动互联增长不断的快速,就可以使得云计算有更快的发展平台。现在我们面临着IT行业的革命,在未来没有一个东西能够提高IT行业的效率,以前我们只是生产一些硬件,把这个硬件卖给客户,但是现在这些硬件的利用率是非常低的,他们只是闲置在客户的办公室中。

把这些硬件接入到云中,每个用户可以共享,这样就可以节省很大的能源。可以根据需求进行生产,如果他们需要资源就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他们通过云服务迅速的增加他们自己的能力,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循环。

Jacqueline Vanacek:我知道云计算的模式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不断发展。我们必须提供相关技术在互联网上查,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更简单的接入。互联网一直在建自己的硬件,这个硬件是别人不知道的。过去我们一直在不断建互联网的硬件。今天早上看上午的数据,电子商务在中国已经成为了每个人的必须品。而且数据中心已经成了每个人、每个公司的必须东西。数据爆炸式的增长、互联网的接入,从这些智能的客户、智能的家、智能的车辆,所有这些机器的数据,社交媒体的数据,2014、2018年的时候,很多公司自己的性质就会变成一个社会中的一员,他们通过互联网成为社交网络一部分,跟他们的客户互动。所以,云计算是一个优势的模式,一个计算机的引擎,可以对很多的数据进行分析。

王江:我们有很多早期的移动互联的用户,移动互联确实促进了云计算的发展。客户经常提到的一个词就是快,这些移动端的客户希望每个小时都有新的特点、新的功能。所以他们需要的东西非常快,他们的变化也非常快。如果我们可以从数据库、从客户开发、到数据中心,再到客户手上,这需要一段时间。第二,灵活性。很多的公司推出了一个新的产品,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客户有多少,可能刚开始有一万。他们希望拥有这样一个能力,非常的灵活,他们希望今天有十个机器、十个客户,但是明天就有一千个、一万个机器、客户。云具有这样的特点,非常灵活。有了更多的移动互联的用户,我觉得云计算一定会有一个非常明亮的未来。

肖旭:Jacqueline Vanacek刚才说的非常明确的改变,你觉得中国跟硅谷在云方面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在中国本地化方面有什么样的经验跟我们分享?

Jacqueline Vanacek:我写了一个文章是关于这个云怎么样来快速的加速中国的城市化和企业的发展。这个文章是在大连的一个报纸上发表的。而且我也说了硅谷成功的因素和中国的机会。硅谷非常有特点的一个地方很多的其他国家都希望能够复制,就是大学、公司、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中国也希望创造这样一个环境。比如说清华大学的实验室。前几天我跟他们有一个沟通,他们有天使投资,他们会有一些专业的导师,让小的公司跟大的公司合作,进行创新,通过专业的指导把小的规模进行放大。现在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有很多的实验。我自己觉得很有意思。我们会跟他们介绍,我们可以怎么样帮助他们,怎么样让他们跟硅谷的公司合作。越来越多的应用,把专业的知识和互联网行业结合在一起。IT行业的这些专家可以跟IT行业的年轻的人一起来合作,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

肖旭:QingCloud马上要在硅谷有业务?

钟宏:是的,我们将在今年年底、或者是明年年初的时候在北美开始有业务。我们觉得云服务不太成熟,但是在美国已经有很多用户开始使用云处理他们的业务。在中国我看到同样的趋势。不管在美国还是中国,我们有很强的关系。第一点是硅谷对于中国的趋势非常的关注,因为他们觉得有一些在美国发生的东西将会在中国发生,所以他们就会进行投资,他们有了投资之后,就会来培育这个市场,有一些专业的人士进行管理。所以对于QingCloud,我们觉得非常幸运,我们有这样一些朋友我们可以跟他们共享我们的技术。我们有共同的目标。未来我们可以跟硅谷有很多合作的机会。

肖旭:你们的公司业务不是针对美国的开发人员,而是你们非常关注中国的开发人员?

江宏:从去年开始,今年我们也在做,在美国有很多开发商希望能够发展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开发,所以我们也是最早使用云服务的企业之一。这需要创新的想法,我们也需要让我们的客户控制他们后台的资源。所以这些开发公司如果要进行全球化,特别是我们一些好的用户,他们肯定会追求全球化的发展。

肖旭:你们是不是有一些密集扩张的计划?

王江:这方面不是秘密,我们在美国有我们的研发中心,在硅谷也有我们的研发中心。我们的愿景就是希望能够从硅谷招聘到很多的技术人员,特别是好的大学的技术人员。在中国我们也有硅谷,四年前我从美国硅谷回来的时候,很多人都在说中国创新的复制,但是我觉得现在这种复制、这种山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有很多技术的革新,也有很多产品的创新,在某些领域中国的产品都是在世界上做的非常好的,比如说嘀嘀打车、QQ、大众点评,我们也有很多的目标,在世界其他地区能够有更多的办公室,我们希望能够更好的用硅谷的这些资源。

Jacqueline Vanacek:当我在大连的时候,三月份我跟ICP的这些人当时打车用了手机上的应用,用GPS或者是打车的软件进行打车。在美国我们也有一些应用,这个应用是非常容易用的,我也觉得非常喜欢中国手机的应用。所以我希望在未来有一些很好的机会,这虽然是不同的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中国的技术、中国的应用来解决美国的问题。这方面的机会也是非常有可能的。而且我们可以作为一个国际的竞争。因为作为客户来说,我只是希望有更好的产品来使用。

王枫:我看了一个文件,这个文件里面说中国差不多有7亿网民。所以中国是非常特殊的,如果我们看中国这个市场,第一点,人口基数很大,互联网人口基数大。第二,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增长非常快。有些时候他们会在国际上进行扩张。他们很快能够掌握新的技术。中国的市场是在变化的。中国在某些服务类产品,比如说微信,是走在世界的前面。我们在中国投资了很多,为什么?人口很大、IT的专业人员多,追究是IT专业人员数量最大的国家。另外一个就是需求,需要软件的服务。对我来说中国的确是未来所在,业务、技术都会引领一些新的创新,新的视角。云计算中有一些新的创新是中国驱动的、引领全世界的,这是我看到的未来。我同意刚才大家说的,北京比旧金山温度要温暖一些。希望它对我们的云计算也有很好的影响。

Jacqueline Vanacek:硅谷风险投资社区是很残酷的,他们挑选投资的对象都是很残酷的。但是他们永远会投资建一个比较好的陷阱的公司,所以你一开始要有一个好的产品来吸引他们。

肖旭:有人说如果你想小组讨论很好的话,你应该让你的嘉宾进行预测,如果云计算要应用在各个领域中,什么时候我们的生活会完全变成基于云的呢?

王江:四年之前,当时开复和雷军开始自己的移动战略的时候,李开复建立了创新工厂,雷军创立了小米。当时大家都不认为小米会形成如此巨大的用户群和收益。所以趋势越来越快,也许两年后会出现一些更让人惊喜的事情。我们现在无法预料到,但是未来自然而然的所有事情都会基于此。

江宏:的确是很难预测的,我就不给具体的时间了。但是我认为现在我们做的还不错,我们把所有的数据都生成放在云里,今天我们出现了很多可携带性的仪器或者是设备,比如说手表、眼镜他们都生成数据。这些都存储在云中。但是在使用这些数据来改善生活方面还是做的不够的。所以还有很多的挑战来使用云,使用云的功能改善生活。现在很难想象在未来五年、十年、十五年会在哪些方面会有所改变。

王江:我刚才不是说两年,我是说在两年之前变化速度会更快,比过去四年间变化的要更快。

钟宏:我们相信在可预见的未来,云计算使生活更简洁。不仅仅是对工程师来说。之前的很多工程师需要自己找数据中心、服务器。现在这些机器就不会宕机了。对所有的客户来说都是好事,尤其是对企业客户来说。

Jacqueline Vanacek:云计算是小公司喜欢应用的领域。大公司面临一个大的机遇,来取代原来的IT结构,用于完全替代。这可能会在未来三到五年发生。在大的公司,因为转移环境非常的困难,所以我们会一个公司一个公司来。我们期待十年后80%的医生所做的工作都是机器完成的。我这些数字都是在福布斯上读到的。在我看来,今天的消费者他们也知道加入云是很时髦的,云是IT的消费事物,我们的消费者可以很轻松的使用云的服务。普通的消费者知道云是真正,这是一个新的成功。因为技术方面的应用是基础人员。

王枫:当你开销非常快,IT公司和业务起用,消费者已经在云上了。不管你在吃饭还是干什么。但是IT公司说SAP、微软。我们下面要在中小企业,中国人才能够创造价值。

大公司会保留一部分的产生IT,也会在传统的混合三到五年。如果你把这个融入到一起,这些大公司、消费者都永远会在云上。

肖旭:我当时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是想打一个赌注,大家看起来路线不同,但是大家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我们期待这样一个时代每个人都能够连接到云上,感谢各位嘉宾的精彩发言。#p#

论坛二:

主持人:下一个话题我们就围绕视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视频展开:决战在即,谁将撬动4G互联网产品?

黎争:首先有请参与讨论的论坛嘉宾,我们有请:

奇虎360的技术总监张震宇先生

中国广播电视网络台的CTO付强先生

乐视CTO杨永强先生

华数传媒的韩孝毅

爱立信副总裁高军良

蓝汛ChinaCache的高沁民先生

从3G到4G的时候,移动视频产业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你们怎么看的?

高军良:我是爱立信公司的高军良,今年年初我曾经带交通部几个领导到爱立信公司参观,他在我们实验室摆的历史样品中居然看到,二十年前的手机是IDO POS,十五年前就做出来PAD了。他很惊奇为什么当时没有出来,我们说这是生态系统的完成度问题,第二个是网络没有成熟。

我们谈到了很多创新、谈到了很多颠覆。很多概念在五年、十年前大家都提过,为什么到今天才起来,其实就是网络,网络不具备的时候,很多东西都是空谈。但是网络具备的时候,很多东西都成为现实。从3G到4G看着只是差一代,其实在移动应用上差了很大的一块。

第二,4G的到来,大家也不能太乐观。网络就像修路一样,两条车道不够走了,修双向四车道,双向六车道、双向八车道。最后高速修完了以后发现更堵车了。因为网络发展了,很多应用又诞生了。因为应用的到来,对网络又形成了很大的挑战。包括固网加WIFI等很多网络的组合方式都会产生。

黎争:十五年前看到你们的产品有视频的时候那位领导是什么反应?

高军良:国内还是有很多很优秀的公司,包括UT,还有很多其他公司。当年3G上来的时候,投资都是巨大的。但是很多公司在3G上是挣不到钱的。也有很多公司因为投资巨大是亏了钱的。所以网络的引进速度和终端引进速度和周边生态链的速度还是要吻合,不吻合很多东西推出来也都会是概念。第二,Facebook在今年二月份在加州跟爱立信一起成立了一家联合实验室。一个互联网公司为什么要跟爱立信,为什么要跟一个设备供应商建立这个联合实验室。他正是意识到了未来网络运营环境的复杂,但是你的服务、你的互联网应用视频必须在3G、4G、固网加WIFI很复杂的环境下生存。最终在客户体验那里未必是很好的。

韩孝毅:大家好,我叫韩孝毅,是华数互联网业务的负责人。在给PC端、移动端、电视终端上面提供互联网视频音频的服务。对我来讲,3G到4G是一个跨越。华数是一个传统的广电企业。随着4G时代的到来,对于广电企业来讲,机会也就来了,有了这样一个传输的保障,他的内容实力会更加充分。他能够向公共的互联网用户提供公共的广电服务。

杨永强:大家好,我是乐视的杨永强。第一,视频化不仅仅是视频网站才叫视频化。未来任何内容都有可能以视频作为承载。第二,在网络发展的层面来讲,视频内容都特别大,未来4K的内容出现使得基于软件定义网络的发展会是一个趋势。怎么去控制从内容到用户的管道的问题。所以我们认为未来核心的网络向内容端去增加他的自定义的能力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

黎争:乐视现在在打造视频的全产业链。4G来了之后,乐视会出手机吗?

杨永强:首先乐视是为我们的用户服务,为乐迷服务,在我们的超级电视的作用下,我们已经有非常强大的用户粉丝群体,用户需要什么,我们就会来做什么,所以我们并不排除会推出手机或者其他的智能终端的可能。

张震宇:大家好,我是奇虎360的张震宇。第一块,比较期待的还是网络基础设施和通讯基础领域的均衡提升,现在3G本身发展也不均衡,到了4G我们依然看到这种局面。以至于我们很多人在做测试的时候,不得不去适配很多厂商,期待另外一个厂商的4G有所出现的时候,但是它还姗姗来迟,我们期待有更好的出现。360是一个以创新为生命的企业。跟中国电信、蓝汛在做一个创新的事,包括和厂商、基础运营商、内容提供商、终端的用户服务商,在产业链上能够去挖掘一些东西。

第二块,针对360来讲,我们客户端在3G的覆盖还是比较领先的状况。我们在去年在PC上面跟央视在春晚直播的时候,通过我们的加速球给春晚的加速做了非常好的体验。今年对4G领域的进军,4G视频的支持将是我们今年重要的战略。360影业APP已经在线上,它可以结合加速球和其他运营商的合作,通过终端的客户端到压缩技术,去更好解决用户看网速的问题。

黎争:您对3G到4G市场的变化是怎么看的?

张震宇: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做好用户的适配,在4G的情况下是什么样,我们做好了准备,内容传输过程中的压缩就是其中一方面。在用户体验上,不仅仅是通过我们自己在用户UI方面的体验,包括他对第三方的感知上、对网络的探测上。我知道一些第三方的探测上,目前3G已经有了长足的准备,但是对4G也是空白。在4G的探测适配上希望也有准备。

付强:各位好,我是付强,来自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台。提到3G和4G的变化,感受比较多的,3G的推出和智能终端的发展催生了一个现在特别热门的产业,就是移动互联网。4G推出来以后可能会带来一些变化,第一个变化是固定宽带网和移动宽带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现在我们感觉固网和移动基本上是一回事了。另外一个变化,终端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过去移动网对应的只是一个小屏幕的手机。对于固网,除了电脑以外,还有电视机。随着界限越来越模糊,小屏幕也能做大屏幕的事,大屏幕也能有小屏幕的灵活性。随着技术和商业模式的进步,能够带来一个新的特别热门的产业。作为产业里面的参与方,我们也希望能够在4G时代掌握4G时代的机会和机缘,把这个抓上去,把互联网电视做上去。

黎争:有一个媒体每年做消失的词汇的统计。随着4G时代的到来,固网和移动网可能会越来越模糊,你觉得固网和移动网络这个词最快多长时间能消失?

付强:我也很难预测,或许未来十年之内,只要是网络就不在乎是固网还是移动,都是能够使我们足够享受的网络。

高沁民:大家好,我是蓝汛的高沁民。3G往4G转,包括我们去西班牙参观过爱立信的展台,里面还有5G对车辆的遥控。更多的是老百姓想看更多的信息内容,视频能展示出来。现在版权越来越贵了,我们跟我们很多客户沟通的时候,他说五年前我发现我70%的费用都花给了CDN,今天不是了,70%的费用花给了版权。最近我们有一个客户叫美拍,如果我是他的亲友,我是很愿意看的,但是3G慢了一些,4G能够支持的更好一些。

黎争:4G时代来临之后,使用户产生视频内容变得更方便了,可不可以这样理解?

高沁民:是的。我估计5G很快会到来。

黎争:我记得有一位非常伟大的科学家说过,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我们今天做这个主题是不是想到了这句话。各位在4G时代,你们准备怎么撬动4G市场?你们的支点是什么?还需要什么样的杠杆?

高军良:谈未来视频市场,我先给大家分享两个观点:一,电视视频的互联网化,同时互联网的移动化。这是大家看到非常清晰的两个趋势。基于这一点,我们预测三到五年左右,互联网上跑的90%的流量可能都是视频。视频对网络的需求,以什么样的网络、什么样的方式支撑这个视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大家做视频不仅仅是为了做视频,不仅仅是为了大家娱乐。所有的互联网公司,所有的移动运营商一定要动作视频、网络、平台形成一个闭环赚钱的。由于4G的到来,还有很多服务会附加在视频上面。我们要提供的服务是非常复杂的。网络环境也很复杂,我们有2.5G网络、2G网络,3G、4G,我们的用户需求也是不同的,今天在会场很多人都在用手机,别的地方架了一个天线没有一个人用。今天的网络应用场景非常复杂。真正要推动这个发展,一,固网加Wifi,是一个很重要的补充。他们说在北京如果拿手机用LTE看流量晚上忘了关,第二天早上醒来你会发现你的一套房子没有了。你完全通过LTE 解决4G是不可能的。第二,Wifi搞了这些年,也没有很成功的,北美有一个很成功的Wifi模式。我认为在4G到来之前,Wifi会扮演很重要的角色。#p#

黎争:高总的支点不是去支持4G。某种程度上好象是颠覆这个支点,他的支点是固网加Wifi。

高军良:本身我们全球最大的LTE的供应商,50左右的用户都会在爱立信LTE。LTE肯定会带来很好的应用场景,但是你不要完全寄希望于LTE。最终肯定是固网加Wifi,我们未来LTE也是跟Wifi共站的。

第二,由于网络上跑的全是视频,视频的加速、编解码会带来另外一个挑战。爱立信公司在七年前收购了Tandberg,我们为什么会收购这样一家公司?出发点就是在网络上视频流量越来越大的时候,编码、解码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同时带来另外一个挑战在LTE网络上面,所有人都在走这个通道。运营商必须要对业务进行分级管理,谁付钱多给谁服务,要撬动这个杠杆,一定是LTE、固网加Wifi的混合组合方式。

韩孝毅:华数现在也不缺钱,华数现在融了6.5亿的美金。为什么传统广电像华数这样的,没有能够给互联网的公司特别大的挑战,或者说一种威胁呢?就是缺少支点。还是思想的开放和解锁。如果制度可以突破的话,传统广电是不可忽视的。

黎争:缺点互联网精神,可不可以这样讲?或者说这个是你们的支点去撬动,现在华数也不缺钱、不缺用户,不缺内容,但是缺制度的突破和创新?

韩孝毅:是的。这是很多在体系内的很多的跟视频相关的运营商都有的感受。

黎争:乐视的观点是什么?

杨永强:还是刚才杨总的观点,未来视频会占据互联网90%以上份额的流量。所以乐视做了这样一个布局,希望通过这个布局使得未来有特别大的机会。目前,乐视也成立了一个云计算公司,以视频云服务作为核心切入点。乐视网是这个平台上的大客户,上面跑了很多大大小小的上万家的客户在这个平台上使用这样一个视频平台服务。所以我们核心认为,在视频化的未来,基础设施就像今天IaaS层的云计算一样,视频平台上也需要视频的服务,乐视瞄准了未来大的带宽发展的趋势,以及视频的非常重要的趋势。

黎争:乐视的支点是开放,让更多合作伙伴跟你们一起玩?

杨永强:可以这么说,

黎争:360的张总怎么看?

张震宇:大家在讲这个的时候,总觉得平板电脑取代PC是未来不可见的趋势。但是几年之间这个趋势往往会看到。作为程序员比较困惑的一点。4G是不是会取代固网,这也是比较麻烦的事情。我在家里面上网,突然我的内容到另外一个接收点了,我发现碎片化用来阅读体验上都有问题。服务商来讲,这也是他们最大的问题。4G这种大的发展趋势对用户带来最大的冲击,我转成平板化了,固网转向4G的无线网络,我未来下载更爽了,这个下载应用对用户的保护有没有想过?原来在3G对用户是这样的限速,4G闸门一旦打开,让用户多快好省的,把用户体验做下来。如果说杠杆的话,还是创新为主。如果没有创新,如果没有开放的胸怀,没有在各个点上提炼,我觉得去挑战4G,未来还有很大的难度。总结一下,以安全用户利益为支点,以创新为杠杆,撬动4G的未来。

黎争:付总?

付强:在4G时代,过去对于做媒体的人来说,我们做媒体到达率和到达用户,怎样能够把媒体信息快速有效的送到用户的身边。过去我们是通过固网,现在有了4G之后,我们的战场更宽阔了。每个用户不可能每天抱着电脑,不可能每天坐在电视前,但是用户每人一部手机肯定是在手上拿着。这说明了4G提供了一个特别好的跑道和高速公路,让做媒体的能够把内容简单快捷的送到用户手上、兜里、眼前。这对于做媒体人来说,4G是一个最大的好处。现在国际台这边也是在积极的布局4G新媒体,而且是从领导到全台的体系,包括互联网电视中心都是在积极的布局新媒体。我们八月份也会开一个新媒体的4G峰会。至于说到支点,去年我的一个朋友陪着运营商的高层去韩国访问。回来说韩国用户每天的4G加流量是950兆,这一个月得多少G?要是在中国一栋房子都给中国移动了。韩国的用户每天大量的带宽流量消费在视频媒体、游戏等富媒体、富表现力的东西上。未来真正撬动市场的支点是在资费,只有足够便宜,用户用得起,舍得用,他才能够把这个应用起来。

高沁民:对于我们蓝汛来说,通过十年的发展,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在过去十六年,蓝汛把过去所有的从业者可能犯的错都犯过。今天一些视频网站的领导跟我聊天,说你们做的真好。在过去的两年,蓝汛非常清楚,视频化已经开启了。在中国每十兆带宽里面有六兆跑的是视频。我相信在未来的时间,中国每十兆带宽里面会有九兆跑的是视频。

大家进门时候第一的展台就是视频展台,它里面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有点播的,直播的,不同的协议输出,我们还可以去做多屏互动。这些都是我们在过去的沉淀。所以我们要多做一些。让我们的功能更高科技一些。让我们的成本尽量的降下去,就不会出现付总这样的,一小心看了一部大电影,一栋房子没有了。

黎争:视频的量越大,本身蓝汛就是有先发的优点?

高沁民:是的。

黎争:我们现在讨论了支点的问题,还是回到网络本身。整个4G,不管4G时代有多少商业模式,新的视频服务方式出来,但是网络还是基础。没有网络你做的再早也不行。网络的发展才能持续支撑视频产业的健康发展。消费者也能够在这里面获得更多的服务和利益。4G网络的发展,你们从技术角度还有哪些关注点,哪些难点,还有哪些需要突破的,还有哪些关键的创新能够推动高速公路更好的建设?

高军良:我刚才已经举了一个例子,在加州FACEBOOK跟爱立信成立了一个联合实验室,业内做视频的、做互联网应用的,大家和爱立信之间感觉还是有点远。但是FACEBOOK为什么首先做这种布局?再往下互联网公司也会面临这种挑战。无论你考虑的多周全的商业模式、服务、内容,但是你会发现你对消费者一无所知。对于我们来说,我们也是,我们把什么都考虑了,但是我们真正去采用的人,还有终端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在十五年前想改变这种状况。爱立信在40个国家几大州,每年要做几十万份问卷,对终端用户的行为进行调查。就是我们试图想要去了解、理解互联网、理解、了解终端用户。我也觉得,作为互联网公司下一步竞争的制高点是你对网络的认知,很多应用做了以后,在网络这一层没有概念,你和你的竞争对手竞争的时候,就会差那么一点。在未来我们有这样一个意愿希望和更多的互联网公司交流,无论从视频上、从实现方式上,从网络的平台也都充分的交流。爱立信也做了综合的布局。我们视频这一块在过去七年里面,收购了14家公司,从网络像Wifi的,视频编解码的,外包服务的、微软的Microsoft Mediaroom。这是在一步一步往前走,希望认知整个生态链。我也想借这个机会能跟大家促进交流,从技术层面、商务层面,未来4G还是有很多挑战的。这个挑战如果单从技术上来说还是容易实现的。更多的是把产业链串通了,我也是找机会跟在座的各位多交流、多请教,一起把这个问题解决。

黎争:高总的意思是,4G时代的技术创新可能需要打破原来非常泾渭分明的产业链公司各自做各自的做法。需要更多的联合。爱立信这样的公司跟很多互联网公司一起做创新和突破变得非常重要。要彼此融合和彼此互相了解。

高军良:可以这样理解,如果简单说整个产业链有两个大的趋势,一个是混业竞争,你搞不好做网络的人最后做内容了,做内容的人自己去建网络了。大家不单守着自己这一套,还要看其他人有什么可图的。不但要自己竞争,还要怎么能够在里面分一杯羹。整个产业是混业竞争,敌我不分。第二,竞合,今天是战略合作伙伴,明天就是目标了。但是这不影响产业的发展。

韩孝毅:说到技术创新,从用户的角度来讲,无论是固网还是4G,用户并不关注。我们现在在做机顶盒,大部分用户都是无线接入的。不管是宽带还是4G,用户并不关心,他只关心应用。

作为视频服务提供商的层面来看,我们需要在4G网络强调它的传输内容。在到达效率上进一步的提升。

黎争:站在用户的角度来说,确实是希望忘掉技术,但是至少在视频体验这一块,我相信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相信还有很多技术方面的突破需要让消费者忘掉技术。

韩孝毅:我个人讲一下实际方面的问题,不管是现在什么技术的发展,但是现在视频总是会卡。这是要求我们的内容和链条大家一起解决,包括编码的方式、内容提供的方式,CDN提供方技术的发展,编码技术的提供方。通讯运营商怎么把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和中间骨干网的问题解决好,终端的形态,整个的链条大家一起去解决。现在华数也是做高清视频为主,我们现在逐渐探索出一条路,在CDN的基础上配套一些技术,长期以来还是可以解决一些问题的。

杨永强:站在乐视的角度,我们一直认为未来垂直整合将战胜专业分工。谈到网络技术,我认为这个逻辑是类似的。只有垂直整合才能给用户带来极致的体验。现在分了很多层,比如说硬件基础设施的网络。可能像爱立信为代表的做了很多的基础网络建设的工作、基础设备。但是和上层的应用是离的已经远的。我们构建我们视频的传输分发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我们本来希望网络能够给予一些支持和解决。但是很难。于是我们只能在应用层级想办法,本来在网络层面就有路由的机制控制这个东西,但是现阶段的网络基础设施没有办法随时控制路由的状况,只能说现有的路就是这样的,只能在应用层去控制它。我认为未来应该是走向垂直整合。垂直整合也有点像前面提到的SND的概念,未来应用层和基础设施层,垂直链条上的很多层面应该协同起来,共同为用户的体验思考。这个时候整个链条上面,很多应用层就不用考虑了,可能更多的是往下的层面体验。把整个链条打通起来,使得这个链条达到最佳的效果。我们在这方面也做了蛮多的探索。也和很多硬件设备的厂商和网络设备的厂商希望在这方面能有所进步。

张震宇:未来奇虎致力于解决的问题是端到端的压缩优化,以及内容源再究竟的一种优化。基础服务商和设备提供厂商跟用户的争端当然他们去解决。360如果是自己内容,可以结合自己的客户端、服务端把自己的内容更好的做就近的优化。如果没有,360跟其他的内容提供商合作,我也可以做基于客户端的压缩技术,优化传输的东西。比如说我们自己的产品横向打通,我们现在就要横向三个产品打通,未来可不可以考虑PC端的产品打通,怎么快速的推进下去,怎么样把它再压小,这就是360要做的最大的工作。另外一块,有一些加速器大家都已经在开始了,360现在在做尝试,跟厂商在谈合作,我跟运营商谈合作,我把我的内容放到你的网络里面去,通过我的分发、快速的多基层下去,给网民在网内结算,网内如果是定向包,我就可以在外面不结算了。结合以上技术的细节,再结合这个在运营商内部布一些节点,网内结算。

黎争:但是怎么跟网络交接呢?

张震宇:我只能通过我的接点的优化。运营商跟基础设施提供商我没有办法控制,但是我尽可以把我的接点布的更加合理,离你更近,或者我跟运营商谈更多的合作。基础的就目前360来讲,还是解决不了用户终端依赖客户端到设备这个阶段。#p#

黎争:有什么建议呢?

张震宇:第一,还是做好4G,4G如果大家能做的更好,在我们这个衔接上更好。第二,主动的能够跟我们谈一些整个的整合,未来不仅仅是我们一家做的事,服务提供商和用户之间的,你们能不能参与进来,大家制订同样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解决我的这一端到你的通路这一端,这一块需要大家坐在一块商量。科研的一些东西是不是要做一些准备,反过来有一些适配,包括终端厂商,这整个是一个大的环节。大家要主动跨出一步,不停的切磋,一步一步往前走。不能互相掐。

付强:从我这边来看,用户的需求一直是无止境的,做技术的人,一个在围绕着给用户服务,以用户为中心。视频永远都卡的问题,用户希望视频越来越清晰,越清晰,就越卡。我们在做技术研究上,就是看怎么样能够在应用层解决问题。我们很希望网络层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也很希望CDN一起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这个会议能够跟我们的CDN合作,跟爱立信合作,一起把用户伺候好。

第二个观点,引入了云计算,后面使用CDN需要什么新的技术,以后电视机越来越像手机,手机越来越像电脑,或许以后运营商都会卖着插SIM卡的电视。以前我们可能是基于什么接点部署CDN,现在每一个芯片下面绑着一个CDN。或许在未来两三年会有很多新的应用出来。我们也都很期待。

黎争:付总说的第一个观点,进一步强化了要互相投怀送抱。我们越来越像六位好基友的论坛。

高沁民:这个命题起的特别好,移动互联网化是4G的发展趋势。但是需要走的路还非常长。在中国的第一个互联网的直播是蓝汛做的。大家知道在视频上出现了水印这种防盗技术也是蓝汛先做出来的。蓝汛的互联网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我们的各家视频的平台都是不一样的。这就会带来很多的问题和风险。我们在做其他的好的兼容的时候就很难。前一段时间我去广电总局和杨洁总工沟通技术的时候,他说他做了三十多年的业务,其中有二十年就在统一广电里面各种传输的标准。有时候有些客户自己也有一些很好的想法,很可能是他的供应商跟他说的,他用上去了,我们要跟他做兼容、适配。过了一年后,他的供应商倒闭了。蓝汛就要招很多的人来做研发,也许再过一年他的这个技术就淘汰了。无非是把我们的时间段延长了。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但是最好的就是沟通,大家畅所欲言,说说大家心里的想法,因为视频这个概念太大了,我们还能看到它跟物联网相关的很多事情,希望明年GCDN大会的时候我们再交流。

黎争:在互联网领域里面,基本上形成了强者主导的主流,无论是门户、搜索、安全以及其他的垂直应用的互联网领域里面。但是互联网视频产业的发展,10年我们做过一个专题,是视频产业六周年,大概中国的互联网视频产业是从04年开始发展的。到现在有八年左右的时间,随着4G网络、宽带网络的进一步发展,视频行业是这三年发展非常大的一个热点。按照中国互联网市场发展的规律,中国视频行业未来格局的形成大家预计会在什么时间?几家领头的互联网视频企业?

高军良:我觉得在相当长时间内,传统媒体的价值在中国还会非常大,也有相当长的生存时间。IPTV的生态链也比较成熟,而且有相关的支持,他的上下游产业链的成熟,也会让它占有一定的地位。同时也看到了互联网媒体,OTT,它的疯狂成长的劲头。如果任其下去,可能会出现三足鼎立的格局。但是更好的局面我认为有可能会融合,有些可能会和互联网视频产生合作,IPTV也可以OTT化。也可能会产生一个DVD加OTT、IPTV加OTT。这样一个格局目前还在一个形成过程中。可能需要两三年,政府的主导也会对4G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我们看互联网的时候不能光看这个网,也不能光看这个应用。互联网我个人理解,它的本质还是公平和开放的。它的基因里面可以带给大家很公平、很开放的一些事情。尽管政策或者是地方格局或者是寡头,或者是很多先进入的人有很多垄断权,但是互联网带给大家的开放和公平的生产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黎争:高总的观点是两到三年。华数的韩总你认为几年江湖会逐步成形?

韩孝毅:江湖的玩家几乎就是三派:互联网传统企业、广电企业、运营商。很难说谁会独大,因为大家各自有各自的优势,各自有各自的短板。我个人认为在三到五年内这个大的格局应该会形成。在每一个领域里面都会有几家比较强的,很难说谁会压迫谁。

黎争:视频行业经历了八年的发展还没有像其他的行业形成格局,是因为这里的玩家不光是互联网公司,还有其他的,运营商、广电体系,它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以前的互联网其他细分产业。他是三到五年。乐视的杨总?

杨永强:前面没有谈细分市场,我们作为一个互联网视频的行业从业者,我们看到的整个行业从04年到现在已经有十年的时间了。乐视也是04年成立。在这么多年的过程中间经历了一段时间,那段时间互联网的视频网站有上百家。到了今天也只剩下几家了。他也经历过这样一个过程。电视屏是一个新的领域,智能电视为推动互联网这一块屏从大的基数上来讲,未来有更多其他的屏幕,都是走向融合的。我认为互联网公司在这中间会有一定的优势,积累了那么多年的经验,从上百家杀到最后这几家。所有的视频公司都找到了BAT这样一个干爹。唯一剩下乐视走在当爹的路上。从目前大的格局来看,从传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这两块格局,经过了这几年的合并,整合完了以后格局基本上快定了,也就一两年,互联网的格局已经定了。但是电视互联网和相关的领域,涉及到政策各方面的因素影响,可能周期会长一点,可能需要三五年的时间。

黎争:互联网细分格局里面结果马上要出来了,第一轮已经形成了一大部分的清洗了。

张震宇:我觉得格局已经出来了,现在各种结盟。未来的局势是挑战化的齐头并进。这里面存在这几个巨头他们之间的竞争,因为他资源太多了,什么都有。对于自己干的垂直的领域里面,他和巨头反垄断的挑战。但是不会像原来的第一集团军,未来的格局肯定是几家齐头并进,这些大的互联网巨头跟小的在垄断与反垄断之间的挣扎。应该两年之内会看到局面的变化。

黎争:两年。付总代表国家队。有什么要说的?

付强:今天以个人观点,格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段性的格局形成也是差不多的,格局形成并不意味着这个格局永远不变。之前几大门户的时代已经销声匿迹了,整个市场在竞争、颠覆、被颠覆、再创新、再颠覆的过程中进步的。曾经传统媒体说互联网媒体是狼,新媒体要遇到传统媒体,传统媒体还是会活的好好的。狼和羊的竞争只能让狼群更健康,羊群也更健康。两年时间会形成一个阶段性的东西。

高沁民:视频和其他的互联网不太一样,因为视频有很多传媒的性质,包括广电的管理、版权的管理。即使有一天一家视频公司做的特别大,他每天辛辛苦苦去跟投资人要钱,然后再把这些钱花掉,在未来大家合作的机会就会更多一些。世界杯期间我们跟联通、央视的合作,所有联通用户掏三块钱就可以免费观看所有世界杯的直播,而且在未来合作会更重要一些。对于视频厂商可能有更多其他合作模式,比如视频电商的探索,比如现在在看视频的时候,我很喜欢黎总的西装,我就去旁边的商城购买。

黎争:我建议两年之后我们几位嘉宾再聚到一起来看一看互联网视频产业是不是已经基本形成了,非常感谢各位嘉宾的分享,谢谢大家。#p#

论坛三:

主持人:4G时代的到来为移动互联网开拓了一条发展的高速公路,下面的论坛将围绕移动运营商内容分发网络进行讨论,有请论坛主持人,工信部多屏接入互联网标准组联席组长丁中博士。

丁中:大家下午好,刚才我们听了产业巨头们精彩的观点和思想的碰撞。下面我们来关注另外一个方面,LTE的时代,CDN网络将会怎样演变。我们非常荣幸邀请了五位嘉宾来参加这个讨论。首先有请: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通讯标准研究所的副总工程师 曹蓟光先生

主持并创办过亚太地区CDN峰会,AsiaOTT&DVBCN总编 何云峰先生

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 马严教授

诺基亚NSN销售部门总经理Andrew Page

蓝汛ChinaCache副总裁宗劼

目前,我们从一个新的产业格局的角度观察到CDN的发展趋势,针对于当今的网络时代,很自然会产生一个新的话题:在这样新的网络环境下,在过去十年内急速发展起来的,逐渐变得日益重要的CDN产业和相关产业集群的意义在新的LTE的环境下会呈现怎样的形态。现在LTE移动通讯网的迅猛发展,速度在不断提升,在这种情况下,CDN内容分发网络是否还具有存在的价值?它的价值在哪里?

曹蓟光: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尤其是在LTE发展环境下,要不要CDN的问题。用户对于带宽来讲是贪婪的,有很多移动应用也是越来越贪婪的。LTE起来之后,带宽供给能力会大幅度提升,网络能力提升之后,会带来新一轮移动互联网业务创新。我们从国外的情况看也是如此,美国的威尔逊上来之后,马上有了很好的改善,但是马上又出现了一个波谷,随后他加快了和ipad的合作步伐,情况马上又有提升了。

同样的情况在韩国,韩国的宽带网速、性能是全球第一位,韩国光纤的建设和LTE网络的发展都比较快,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CDN。从国内来看,CDN起步比较晚,产业规模比较小,但是国家现在已经开始对CDN在整个产业发展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视。今年1月份发布的宽带中国的战略里面,国家明确把CDN和IDC作为宽带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后这部分会受到国家和业界越来越高度的重视。现在国家重大专项也开始偏向于这方面进行投入,支持CDN在移动网络里面的应用。标准方面也是加强在移动环境下的CDN的部署。LTE环境下的CDN发展不但是十分必要的,而且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丁中:所以曹总观点的基础是,虽然网络传输速度会不断提升,但是需求会以更快的速度来提升,最后这个网络有可能不能全面的充分的满足用户的需求,这两者互相的提升会持续下去。Andrew Page,您对LTE时代需要CDN是怎么看的?

Andrew Page:这个问题很好,我补充一下曹先生所说的,只提一下宽带的需求。我们希望在未来十年,带宽方面的需求会增长一百倍,有大的需求,背后就必须有网络的支持,但是价格是非常昂贵的。尤其是下载视频或者在网络上直播视频,他们对于宽带有很高的需求,对此,我们是如何解决的,此时,CDN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它使我们离消费者更近,这样能够降低负荷,也能改善用户的体验。因为你离的更近,速度更快,内容传输更快,尤其是视频的内容。所以我们认为这种趋势是非常重要的,其实慢慢的已经边缘化了,已经进入机站了,这就是我们看到的趋势。

丁中:LTE在未来十年会增长一百倍,所以CDN是非常重要的。

Andrew Page:对,它不仅仅是存在,而是必须存在,是非常重要的。

宗劼:作为一个CDN行业的从业者,也是伴随着CDN一步步的发展,对于这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CDN是非常非常有价值的,随着网络的增加,需求会是爆炸性的增长。我们刚做CDN的时候,还是一个普通的电话拨号。我们的观点就是,接入用户越宽,对于骨干网络的压力会越会达到,我们对CDN的理解不单单是一个内容的推送。我们把它想象成互联网上内容的重新排序,或者让所有的内容更加有序的在网络中流动,这种价值在现阶段整个互联网,及可以预见的未来,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在网络层面可以解决。对于CDN来说,在内容层面实现了最佳的应用,这种对于互联网的价值,不管是LTE还是在我们新的互联网情况下,都会有新的价值。

丁中:它的价值不仅仅是针对用户,对于网络的运营商也有其真实的价值。谢谢。何总,你创建过,也组织过亚太地区的CDN峰会,因此你对这个问题其实是有很长时间的研究,我们想听听你的观点。

何云峰:两个星期之前,我刚刚组织了CDN亚洲的会,CDN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只要中国存在着好几个运营商,就需要CDN,CDN首先解决了不同运营之间的原件,原件有瓶颈,原件自身肯定解决不不了,所以CDN会一直存在。只要在中国因为存在着三大运营商,还存在着19家虚拟运营商,后面马上要发6家虚拟运营商的牌照,这里面就是移动的,而且包括很多小的固网的运营商。这些我们原来的只要存在着各家的服务器里面,我们CDN就着价值,这个价值是非常巨大的,即使现在LTE数据库宽了很多,还需要CDN解决很多的问题,你的运营商越来越多,对于CDN的应用也会随之越来越多。

马严:我也注意到前面几位说到的CDN的作用和今后的走势,刚才在会场里面还收到一条微信的消息,我们国内的主要运营商之一,他们自己企业级的CDN正式商用了。这不是专业做CDN的厂商在做,而且做传统传输的厂商也在做CDN。他们成立专门的云公司,也提供专业的CDN服务,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带宽增强、带宽的加大,我们会聚到干线深的时候,并没有因为接入端的扩展,干线也成倍的,或者等比例的得到扩展。我们要想得到内容,往往都不是就近获得的,还是要从网络的原发点获得,无论是一个运营服务提供商自己的网内需要缓存,跨运营商的服务质量保证,跨国、跨洲际也需要好的服务体验,我们高速缓存的机制会在相当长时间内发挥作用,而且发挥更好的作用。我们希望从业者,无论是服务内容的提供商和CDN的内容分发商也都有很好的商业环境,都能得到盈利,这是一个生态链。

丁中:过去十多年,我们看到CDN这样一个行业环境,最初的生存空间是不大,就像一个夹心饼干,在网络视频服务和视频供应商之间寻找他们的服务价值。短短十年时间,CDN已经成为产业发展极为关键的一个环节,CDN继续生存在这之间,但是CDN本身的价值已经得到了认可。

如果我做一个初步的汇总,刚才各位嘉宾演讲的我可以理解到这几点:

第一,随着带宽速度的增长,用户的需求也会提出更高的需求。

第二,各种服务和内容的供应商会风起云涌的产生,进行激烈的竞争,在这个过程中,每一家都想改善他服务的用户体验,因此还是要借助CDN的帮助。CDN优化了网络的传输,对网络的基础运营商是有价值的,是非常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以我的初步的理解,意识到这三个方面的理由。因此,我们认为即使在LTE的时代,在网络的传输速度极大的提升的时代,CDN的价值仍然不可缺少。

下面我们转入到另外一个侧面,继续探讨CDN网络的情况,从技术的角度,在LTE时代我们要建造怎样的CDN才能满足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CDN的发展,他要采用怎样的技术构架、什么样的手段,从各个方面要成为怎样的一个CDN的网络?我们邀请Andrew Page来讲一讲他站在诺基亚这个世界通讯技术巨头的角度,他们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Andrew Page:我们公司经历了很大的转型,今年早些的时候,我们把手机业务卖掉了。现在我们主要关注网络。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为什么只是关注网络,我们现在给市场提供一个新的创新,把存储的能力放到基站上,提供给客户。你们可以看到有很大的投资和投入,但是很多的投资是到了基站中,今年我们有这么多的客户,明年可能有更多的客户,我们可以就近把这些内容提供给我们的客户,而不是我们要到服务器里面找这样的内容,再把它传达给我们的客户。在国际网络中可能会这样做,为什么在中国有CDN网络的特点,内容离客户非常近,可以非常快速的提供给客户,比如说高性的视频就可以很快的交付给客户,我们把这样一个机会放到市场中。

在此之外,不仅仅是内容就近的提供,还有P2P,我们希望通过技术把这些变成现实,而且这些变化正在发生。刚才这位先生说的公司就是这样,我们现在要把这个机会拿到市场中,不仅仅是内容的发布,而且让CP降低他们的成本,我们也听到很多,如果有更好的技术,我们可以提高网络的效率,我们在外面也有一个展示,可以去看看中国的LTE的角色,可能会是世界上最大的分布。同时会有很多基站的分布,比如中国移动,还有其他的移动运营商,他们将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建很多的基站,所以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你需要对这些基站进行很多的投资,怎么样把这些富媒体、富内容传达给客户呢?这会在未来让人非常激动的。第四,我觉得是给客户提供更丰富的内容,客户的体验将会更加丰富。#p#

丁中:我至少抓住了他前面讲的三个观点:在LTE环境下,CDN网络的建设要更加接近最终的终端用户,我曾经和宗总及其他人讨论,电信领域有一个说法叫“最后一跳”,他认为在最高的网络环境下,CDN还需要增加他的缓存量,缓存服务器的容量还需要极大的增长,因为内容变得高清,甚至逐步走向了超高清,用户的需求是永远不会停止的,作为基础网络的运营商、CDN部署的运营商来讲,他要考虑花了多少成本能赚到什么钱。不能让他的投资成为合理的能够收回的投资,他就不会做这个投资。对于这方面,CDN网络需要做进一步的优化,我对他讲的第四点还是没有听明白。

Andrew Page:第四点是给客户提供更丰富的内容,前三点,移动运营商也会提供很多的,但是缓存的这些东西也必须有成本的优势,所以移动运营商提供接入,他们可以把服务产品提供给客户,所以成本效率不仅仅是CDN,而且是提供给运营商、提供给服务提供商。

丁中:宗总,你认为在新的时代,要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蓝汛要做出怎样的调整,来建造一个更加有效的、更受产业欢迎的CDN网络?

宗劼:我们公司跟爱立信一直有合作,把CDN的内容尽量边缘化,这就是所谓的最后一跳,边缘化从技术角度来说,大家就觉得我们是不是就把服务器放到基站就可以解决问题了,从原理上来说的确是这样,但事实上,我们把它放到最边缘之后,还需解决很多问题,还需要解决存储量的热点,怎么调度。用户终端性质不同之后,我们怎么适应内容更有效的分发,减少空口上的内容传输量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要针对移动互联网做的,而且是大家能够想到的最基本的内容。

这一点对于蓝汛来说,已经推出了一整套的解决方案,其实就是为了解决移动互联网上面所有的内容分发,包括CDN网络演进的整体技术解决方案,这里还要讲一个细节的技术需求,对于移动互联网来说,强调的是移动,他不断的在各个基站、不同网络环境之间变化,它很大的特点就是在于它网络传输的抖动是变化非常大的。你如果固定在一个地方,服务的内容、服务的人群数,空口的速率相对稳定,传统的互联网接入的带宽相对稳定,对于移动互联网来说,我们从实践中可以看到它是剧烈抖动,你看到一个用户接入,看他的连接还是很好,但是过一段时间突然变得很差,这也是移动互联网一个典型的特征,不管是3G还是LTE,这是一个长期变化的事物,蓝汛也在做长期的技术储备,包括TCT协议,不过它只是一带而过,我认为在整个移动网络,对于TCP协议如何做优化,如何把TCP协议单向优化来提升移动互联网的访问速度和访问效率,这些需要很深入的研究,也是蓝汛一直努力的方向。

移动互联网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他是终端的多元化,虽然我们老说移动互联网,大家会习惯的想到就是一个手机,但是现在可以看到,大量的PAD设备,甚至移动的笔记本都会有互联网移动接入的形式,导致移动互联网出现一个最典型的特征,终端多元化以后,我们如何让内容更好的适应多元化的终端,让它能够最有效的获得这些内容展示在他自己的屏幕上,我们不会说因为屏幕终端不同,我们给他传输同样的内容,这是在浪费资源。CDN就是要更有效的利用传输资源,把内容有效的展示在用户面前,这也是CDN一直努力解决的方向。

丁中:工信部的电信研究院就是国家的电信研究院,他们代表了我们这个产业里面的最高水平,请曹总讲一讲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曹蓟光:我们跟踪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CDN的发展,除了宗总说的关于协议的压缩、用户终端的感知、带宽接受能力的感知,我还想强调一点,虚拟化带来的CDN的影响。

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用户在移动,可能原来的CDN的服务器,过去CDN服务器可以固定,但这边CDN服务器能给多少资源,覆盖这些。现在比较热的一个跟踪的方向,CDN资源的虚拟化和磁化在这个资源的调度和管理。我们把云的概念引入到这里面来,把CDN的资源抽象之后,进行封装,可以在各个CDN之间进行灵活的调度和配置。这看似是一个技术,但是后面会引发一个产业,相当于固网和移动网络里面的运营,以后CDN市场肯定会逐渐发展,包括蓝汛这些基础的CDN企业。但是他对于特殊用户的需求,比如说包括某些电商的需求掌握的不是很准,电商对自己的用户有更深的把握,他可以租用户的资源,比如CDN服务器,他自己再调配资源,形成一个瘀泥的二级市场。CDN的产业链就会打开、延长、细化。这是产业链发展的必然结果,云计算、虚拟化,对CDN的影响也是移动环境下CDN发展的重要方向。值得大家关注。

丁中:其实这里面会引申出一个需要,CDN是不是也应该出现行业的标准,目前从国际到国内,这是一个暂时比较空白的领域,马教授同时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你觉得在新的网络环境下,CDN应该会有一些什么变化?

马严:刚才说到标准,当技术走到一定程度以后,需要有更多的市场空间,更多的设备互联互通互操作,标准也好、技术也好,为了他的经营理念、为了总体的市场环境进行搭建,而不是纯为了技术、标准来做这件事情。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技术条件已经发生变化了,屏幕大小不一样、操作类型不一样,面临多核的情况,带宽也发生了大的变化。如果我们有标准指引,就能够让各个厂家在研发的时候,想到它跟标准配额以后,不仅能在自己的专业应用跑的好,和CDN配合以后,更能让自己的网络更稳定、安全、可靠、及时的分发到用户终端去,而且减少了服务端的开销。这些理念从技术研究的角度、从产品架构的角度、从产业链的角度来讲,会一些理念性的东西,根据这些理念设计准则做具体的产品、装备的研发,这样会更有利于我们产业链的发展,最终形成用户体验好、市场规模大、全行业经济效益达到更好的状态,最终要朝这个目标做努力。

丁中:何主编,纵观专业发展,看到那么多CDN公司和产业网络环境的变化,请您讲讲看法。

何云峰:我从三个角度谈一下CDN的发展。

第一,用户的角度,普通用户为什么需要CDN,CDN给我带来了什么,到了LTE以后,宽了,价格也高了,视频都是很花钱的,我们CDN能不能帮助用户解决这个问题?至少能够降低一些价格。在这个角度,CDN能给我降多少钱,目前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都在推定向流量。这是非常明显的CDN业务,它确实能够帮助用户降低很多的费用。从用户角度来讲,我需要你帮助降低流量费用,因为用户接入的角度,会有不同的浏览器、不同的屏幕大小。CDN如果能够从适配的角度给我降低流量成本,CDN价值就很大了。从运营商的角度来讲,他应该需要一个CDN云化,目前过类大部分都是专用CDN,通用CDN,云化CDN还是比较少的。之前部署的CDN成本都是非常高。专用CDN问题就是,CDN标准互联互通存在问题。现在很多设备之间互联互通,你保护自己的投资成本是非常高的,从CDN的角度希望能够尽量云化、通用化,能够帮助运营商解决互联互通从而降低成本。

另外,从内容商的角度来讲,CDN帮助我们解决软件的分发问题、安全问题,内容商最需要解决的是我怎样把内容做的更好,从运营商的角度,下一步是大数据,你从CDN角度帮助我采集到更多的用户信息。我做这一款APP的时候,采集大量的数据,通过用户行为进行分析,当我做下一款节目的时候,我的成功率要高很多。因为在LTE时代,你可以加入很多的位置信息和更多的其他信息,能够在我设计这个产品的时候降低很多成本,我的商业模式成功率就高很多,我就是从用户、运营商、内容商三个角度考虑需要怎样的CDN。

丁中:各位预计一下CDN的未来,这个产业发展非常快,一两年格局就变了,但是就CDN,我想提出一个框架,三年至五年,你们认为我们国家的CDN产业会是一个什么状况,蓝汛几位重要的高管都讲到了,CDN的发展是从端到端,前端是云,增加对终端的参与、管理和智能化的动作,总之,要关注用户的行为,也关注他使用的终端设备。因此,这是一个朝上到云,朝下要进入终端设备的管理。标准的制订,产业发展到这个时候,是不是应该制订一些标准,标准制订了以后,对CDN产业发展的下一步是不是有实质性的、有价值的推动,我们国家已经具备了条件,在部里也做了相应的部署,很快,对于IPV6的推动在IPV6的状态下,他对CDN的关系是怎么样的一种互动关系?

曹蓟光:我觉得现在CDN国内的产业尽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还是一个初级阶段,包括CDN的技术形态、业务形态、市场格局、政策监管还都不是特别成熟,后续变化会很大。后面一个重点,产业生态如何构建,如何把这个蛋糕做大,而不是简单的你死我活。我们会发现有很多的重要产业要素还没有加入到CDN里面来,比如说电信运营商在逐渐做,广电还没有真正起来。还有一部分互联网起来,不光是CDN向移动终端的延伸,向家庭入口的延伸,向各种互联网盒子的结合。这些互联网企业加入之后,有可能CDN的形态还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未来三到五年是格局调整和变化的一年,并不是按照现在的模式一直发展下去,有政府和企业的因素,还有其他各方面的因素都会在里面发挥重要作用。

Andrew Page:我讲一下从移动方面,技术的结果是,如果现在你有大规模的分发内容,你就可以定制自己的内容,终端用户的需求就会决定你的CDN存储的内容、缓存的内容。你从中搜集的数据,比如说用户的行为,你可以继续定制如何向基站定制更多此类内容,来满足客户的需求,在这方面他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今天我们谈到越来越大规模的退出,现在,我们的确有机会根据终端用户的需求定制我们的内容,所有的数据现在不仅支持内容,还支持内容的时机,对于CP来说也会创造巨大的价值,这是在未来三到五年会发生的非常大的变动。

丁中:他讲到了基于大数据会产生很多最终用户行为数据,他的行为特征、时间、消费的特点,根据这些特征为他做以用户为中心的内容定制和推送,他认为这些方面,是今后CDN将会发生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变化。

宗劼:我觉得从未来来看,CDN肯定还会有一些重大的转变,从本质来说,大家经常会提到SDN,但是我觉得CDN是很早就提出来的内容定制网络。我们原来老说内容传输网络,实际上从未来的角度来看,原来我们是有什么网络,我们就要什么内容。但是从未来来看,内容将会决定有什么样的网络来支持他,因为内容的发展很可能会做的越来越快、越来越先进,对于网络来说,要跟着这个内容快速的跑,以后CDN可以把它改一个定义,内容定义网络,让网络为内容充分的服务,这一块是CDN发展的趋势。#p#

丁中:Andrew Page是以用户为中心引导CDN变化,宗总讲的是以内容为核心引起CDN网络的变化,那么请何总讲讲您的看法。

何云峰:对于中国宽带的战略,我们国家把CDN首次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坚信在今后的五年内,CDN会高速发展。目前中国的CDN渗透率在10%以内,离欧美的渗透率还有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两年CDN不管是从投资的角度还是创业的角度将会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目前有三家上市公司,后面将会有更多团队加入到这里,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中低端的CDN可能会更加激烈的竞争,尤其是随着终端的存储能力越来越高,很多CDN利用率会越来越高,我认为很多市场会往中高端走,往政企市场或者是集客市场走。

马严:随着国内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随着这几年来互联网用户急速的增长,移动互联网用户得到进一步快速的增长。所以,移动互联网一定是会进一步增长的,随着后面的技术创新,业务模式的创新会带来一些专业技术领域的新的思路,在家庭入口,在各种各样的方面会有更多的商业机会,怎样利用这些好的市场发展的趋势,利用创新的思维,不仅面向传统的固网市场,面向LTE高速下载的空间,也不仅是面对个人终端的LTE客户,也利用LTE作为家庭入口的新的市场机会,会有很多的机会。在这两年发展,我期待将会有很多新的发展变化和更好的用户体验。

您刚刚也提到IPV6,随着市场规模扩大,业务模式和新的应用领域的扩展,对地质空间的变换也希望引起不仅是内容提供商和网络内容的传输、分发商和终端设备的制造商更加关注IPV6的技术,现在工信部、发改委都有一系列的支持这个领域进展的国家政策和相关项目、资金引导。希望同行们更关注这个领域的技术进展和他们可能出现的商业机会,积极的引入V6的技术,在各个角度充分创造新的商业机会、新的商业模式,利用更好的技术方式服务于社会,创造各自的社会价值。

丁中:刚才各位嘉宾对今后三到五年的观点做了陈述和表述,以我的理解和概括,曹总讲了一个开场白,三至五年我们非常期待,在格局产业会发生相当大的变化,认为现在的格局远远没有定格,有竞争,还有结构的变化、技术的演进。Andrew Page强调了以用户为中心,宗总讲到以内容为中心,都会导致CDN的变化。再次感谢各位嘉宾的贡献。#p#

论坛四:

主持人:中国的汽车年销售额已经突破两千万辆,在移动互联网的背景下,汽车行业上下游迅速扩张的同时,如何完善汽车产业链?今天最后一个话题留给汽车行业,让我们聊一聊汽车互联网化不只是听上去很美,下面有请汽车论坛主持人Pingwest汽车科技博客主笔徐赫。

徐赫:主办方的题目叫“汽车互联网化不能只是看上去很美”。车联网不像大数据、云计算这种从西方舶来的词汇,是真正中国自己产生的词汇。我们今天可以就产品、就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去讨论。现在有请嘉宾:

东风日产IT运行负责人 尹进

AutoBot创始人 蔡亮

智歌科技董事长 邸烁

上汽产品规划部高级经理 范方树

上海通用系统分析师 张威

上海大众市场和售后系统经理 刘峰

蓝汛ChinaCache副总裁 卞晓瑜

车联网这个概念已经火了两三年,你们自己定义你们的产品,我为消费者提供的东西是什么样的。

刘峰:从整车厂的角度来说,上海大众的产品和服务是推出的比较慢的,目前市场上有的大众车的车联网的产品和服务基本上都是后装的。为什么从整车厂推进这一块会比较慢,可能有几个原因,一块是我们是传统企业,传统企业目前是着眼于研发和技术,然后是市场。第二块,后装市场、集成商离我们的客户更加近,也就更加有机会推出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这是一块新的领域,需要对整个市场有比较充分的了解。步子迈的比较稳健一些才能向前跨一步。作为厂家来说,我们已经在做很多研究,在做试点项目。从我们的理解,这一块不光是对消费者是一个新的价值点,是一个服务,对车厂也是有很大的意义。我们认为车联网对于我们是一个增加和消费者黏着度的机会。我们认为车联网是CRM的一部分,是客户管理的一部分。通过这一块我们可以了解到客户的各种驾驶习惯,他的个人偏好,经常去什么地方吃饭、看电影,他是一个什么类型的消费者。通过他这些行为,我们可以推出相应的更加高的服务。从产品的角度来说,我们能够通过消费者的各种驾驶习惯,能够更好的对产品的研发进行促进。做出更加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徐赫:从服务的角度出发,可能有哪些机会。您谈一下从产品这一块出发,上海大众有哪些规划,怎么样结合硬件、软件,在车联网领域做一些研发?

刘峰:大众的车联网是由大众集团主导,中国也会根据中国市场的特点推出符合我们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我们在两年之前已经和大众中国、一汽大众开始了试点项目,先是在一些内部车辆上装载了这样的服务。和车相关的,安防、车子的电脑里面读取信息或者是写信息。另外一块是娱乐、导航服务,这一块我们是一直往前推进。

张威:谈到车联网,首先要谈到联网的可能,随着通讯的打开,使得我们以前没有想到的应用和服务正确了可能。比如说上海通用跟通用北美,有一个上海安吉星的服务,他能提供的服务在安吉星推出以前大家都没有想到。我远程控制我的车,远程开动我的发动机,并且打开空调。这样是抓住了用户的一个痛点,用户在夏天的时候已经想了好久,怎么样进到车里面就能有一个接近人体适宜温度的环境。车联网让这正确可能。未来我能想到的就是万物互联。车联网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它能够达到这样一种用户场景,家里面安了Google刚收购的NEST的温控器,我马上四五分钟就要到家了,车就会自动发一条指令到温控器上面,调到我适合的温度。这样一种场景属于未来派,它的基石就是车联网。联网只是一种途径,真正承载在这个途径上面,我们能够达到的愿景或者功能是无限的。

徐赫:张总说的是车联网的终端问题,应该由哪些设备来承载。这的哪些部分可能会成为连接的网络终端,我不知道您指的终端是不是指的现在的中控系统?

张威:中控系统是一个途径,它属于人在车里面访问互联网的一个入口,我们只是把它想成一个入口,就有一些狭隘了。你在入口上面更多只是应用。车具有接入网络的能力,还有四五分钟就到家了,车能自动的把这个信息发到后台,后台能把信息发到联网装置,以达到这样的用途。

徐赫:范总,上汽还是蛮特别的,是我们一个完全自主品牌。接触网络比较早。您理解的车联网也是从中控台开始?未来这个东西会怎么发展?

范方树:我来自上汽集团,上汽集团自主品牌是2005年成立的,也吸收了通用集团、上海大众对于整车制造上面的研发和应用,开发了我们龙威的产品,我们的互联网化就作为我们一个比较重要,因为我们认为跟通用和大众,包括跟日产、福特比较,我们自主品牌肯定在传统的汽车领域很难跟这些合资品牌百年的发展经历抗衡。我们认为互联网化对于我们自主品牌比较好的发展途径。也是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我理解的汽车互联网跟前面两位都不太一样。之前一直说汽车互联网是车联网,但是我非常欣赏今天组委会把名字改成汽车的互联网。因为我甚为汽车互联网更应该在移动互联网上发展,更像一个快速的移动互联网。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汽车行业一定是会被互联网化。四大国有银行多牛,他们现在被支付宝弄的很难受。包括以前的百货行业,北京的王府井,他们都是原来有很大的市场垄断的地位。但是现在来看,被淘宝、天猫、京东,都被互联网化。通过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大家也能看到传统的百货企业,包括上海的徐家汇,也在开发互联网产品。互联网倒逼传统行业互联网化。

汽车行业在互联网化上发展不是特别快。主要原因是购买的价值会比较高,用户要改变这种习惯可能会更加的难。当然现在互联网化有很多的趋势可以做。包括车联网,我在中控台的车联设备,现在发展的OBD车载诊断系统也是一种互联网。我们集团在发展的两个战略:电子商务、车联网。在网上买车也将会是一个互联网的途径。真正的途径到底最终会走到什么路,怎么样使得互联网行业扁平化。现在汽车行业的利润比较高,它本身会阻碍互联网化。互联网化的最核心就是信息化对称,如果用户能够知道你每个零件的成本,你再告诉他售价,这就是互联网化的核心。如果要往这方面发展,一定是从用户角度出发,不会中间环节引起的革命化使命。一定是一个颠覆性的东西,到时候可能汽车行业会有一个非常大的变革。我认为车载系统只是非常小的一块,只是第一步。未来售后的拓展、电商的发展、汽车共享方面的发展,都是探索汽车互联网化的核心。我刚才参加了腾讯的一个互联网沙龙,刚刚赶过来。也是通过巨头对汽车行业的重视,让大家觉得马上汽车要互联网化的时候,对我们汽车行业带说是一次机会。汽车行业的产值很大,如果出现一到两家巨头,它的产值应该会是一个淘宝级的巨头。我也是非常期待有这样一个企业能够慢慢进入我们汽车行业。

邸烁:我觉得车联网这个词我也不喜欢,因为这个词说的太空洞了。我更喜欢讲我们怎么做汽车互联。我是做互联网的,跟前面几位整车厂的观点有所不同。人在车里面是什么感受?孤独、寂寞还是很难过,我需要上网,我在其他几个空间都能够上网,都有很方便的终端,可是汽车里面现在没有。我经常喜欢提到康宁玻璃崇敬汽车里面的未来,这样一个视频,一个用户拿着手机进了车,上车之前这个车会主动把温度调到适合的温度,上车以后车会主动跟它打招呼,车会主动问他去哪里。他通过语音告诉这个车我要去上班。这个车告诉他,您走平常走的那条路吗?今天有点堵,需不需要为您选择一条新的路线?他开着车往前走。路途过程中,车问他,旁边的商场在打折,需不需要去看一看,他回答说不用了,我急着去上班。在互联网创业公司角度,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人的体验怎么样改善,怎么样让人在车里面不再孤独、不再寂寞,让它变得很有趣。#p#

一个中国的车主每天在车里要呆1.2个小时,怎么能够让他真正拥抱互联网,怎么让他把这个价值挖掘出来,这是我们这一类的创业公司特别愿意去做的事情。涉及到车里面的一个设备,我们觉得这样一个设备是必须要有的。作为承载人通过在汽车里面上网的平台,这个设备,第一要有屏,必须是一个对人的感官、眼睛、耳朵能够产生作用的屏。第二,他的交互必须非常安全。因为开车首先不能出事故。第三,要非常容易。第四,因为车在移动,他有位置关系。我们给他提供的服务是可以利用车的位置关系。甚至这个设备如果能够跟这个人朝夕相处,时间长了,他是了解这个人的个性、喜好的,根据他的个性和喜好主动的为他提供一些他需要的东西。这台设备首先得联网,不联网我们今天讲的话题就不要讲了。车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车里面有花了上百年时间积累起来的技术,这里面已经完成了很强的信息化,车里已经产生了K总线(K线一般用于检测系统,属单线模式,与诊断仪器连接并相互传递数据。)的东西,把车的布置和模块连到K总线上面去了,车里面的控制单位已经可以通过总线控制车里面的各个部件。

我们做这的台设备,我们是以互联网的身份进来做这样一台设备,我们对这样的控制并不熟悉,我们特别希望车厂能够把这个设备、总线的操作方法、协议能够一部分开放。比如说通过API的方式开放,利用互联网做到特别有趣的事情。比如说上车之前先把空调打开。互联网的思维要改进用户的价值体验是有很多方法的,我们可以用大数据的方法,我们聚合了很多车主在开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你要经过那段路了,我提前提示你,开车能源消耗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大部分的车主都非常关注。我们有没有办法通过一些方法提升他的驾驶习惯,让他的驾驶更省油。间接的为他提供各种好处。我们觉得作为车联网一定要有一个承载的平台,这个承载平台要想把它做好,绝不仅仅是我们这帮互联网人单打独斗能够做好。一定要大家合作一起才能把这个事情做的好。就像特斯拉,他是又懂互联网又懂车的人在做。

徐赫:我知道邸总做了一个后装的操作系统,和手机的模式很像。现在在车内如何解决,你开车会很不安全,怎么在脱离手机的情况下还能联网,邸总做的事情在诠释这样一个事情。和车厂合作的时候,会有一些诉求。比如说车厂原来要打破的有一些进程较慢的进展会开放给别人。东风日产是怎么做汽车互联网的?

尹进:我对车联网这一块,刚才主持人说是两三年,其实从09年我们东风日产就已经上了一个车联网的项目,当时投入了四五千万。在10年上线开始跑,11年升级,现在也有快六年了。当时也是主机厂在主导这个事。很多软件的开发商、供应商协作。当时是作为一个竞争卖点把它前装在车辆上面,对我们东风日产的高端车上都有这套系统。目前为止我们应该只是叫车联网的试点、实验。主要还是集中模式的,前面车机的终端,后面还有一整套的运营端,服务中心、服务器软件网络系统,现在最底层的是安防,气囊爆掉了,你的车停在那里被非法入侵,它都会有一些警告。在这基础之上我可以测油耗,油耗可以进行比较。还有一些导航、资讯、近期的热点新闻,这都是基于后台发送的。我们这套系统是从日产导入的。最核心的东西是从日产的供应商直接开发。上面的应用是基于各个媒体的软件、供应商、运营商、电信、移动的服务商都会给我们提供相应的。现在有五六年了,是亏本在做。每一年能够卖掉带这套系统的车两三万台,上面有一个SIM卡,提供一年的免费服务,到期限之后再开通是要付费的,车主一般都不会再开通,因为开通是要付费的。我们现在一直维持在两三万的用户保有上。我们也在改,想把我们厂家的试用期扩展到免费三年,再提供更多的服务。怎么样才能实现很好的氛围,让所有人都所好,大家都愿意为它掏钱,我们还要培养习惯,我们还要继续投钱做。

蔡亮:我们是做传说中的OBD车载诊断系统的创业公司。从一个创业者的角度谈一谈我们是如何做车联网的。OBD是汽车检测的出口,它能够读出汽车的很多数据。这个东西已经出来十多年了,直到现在才把这个东西炒的比较火热。汽车互联网,不是说车联网了,就叫汽车互联网了。汽车是一个封闭的设备,是一个信息的孤岛。我们要做汽车互联网,应该先把汽车的数据读懂,这些数据哪些是对用户有用的,哪些能帮助到用户。所以我们选择了OBD的接口。我们通过OBD接口把驾驶者关心的数据读出来,通过数据的分析、加工,把它变成一个服务来帮助用户。我们的思路跟大家谈的很多场景,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这么多的数据,就是这么多的东西,我们怎么做。愿景很好,但是我们可能等不到那一天,我们小团队就挂掉了,所以我们还是先一步一部来,先讲讲我们今天做什么样的事情。之前想让汽车变得智能,你买一辆特斯拉,但是它太贵了。还有的车怎么把它变得智能。不能说为了汽车能上网,我换一辆智能车。我们做了一个很小的汽车穿戴设备,帮助你了解你的车,你的油量不够了,你的刹车会有一些隐患了,等等。我们觉得这样一个概念更适于现在所有人、所有有车的用户,怎么样让自己的车变得稍微的跟互联网接一点边。

卞晓瑜:蔡总是创业者,我只能是一个消费者,我不喜欢开车,因为老堵车。我期望的未来汽车是什么样的,我早上出门一辆车停在我门口,这辆车带我去我想去的地方。我去开会,来一个庄重的车,我去宴会,给我一个酷的车。我希望未来的汽车互联网能够有这种体验。我觉得互联网真正的价值是解决用户的一些痛点,满足用户体验。给出更好的惊喜和超出预期的应用。当然还有免费。如果你听说开车免费的话,当然这个东西扯的比较远。

在座的几位都是我们很多年的客户,有整车厂商,也有对于车子做互联网服务的公司。将来的汽车互联网,肯定是传统的车商和互联网相结合。就像现在四大行在那边,如果没有阿里、腾讯,就不会有互联网金融。传统汽车厂商要走向互联网,一定要跟这些服务商或者互联网化的公司做合作。

第二,整个汽车与消费者不是交互的,基本上是通过中控台来交互。将来汽车互联网在车方面,是为了汽车服务,我只要知道车的状态、油耗、安全的稳定性,但是这是很小的一块,我们真正应该去做的是为开车的人,或者坐在这个车上的人提供什么服务。这种服务是基于车子和互联网交互的最核心的。你没有交互的话,没有核心的东西出来。如果我每天开一个车,这个车一年以后就应该知道我每周一应该干吗。我相信大家每天的工作生活80%都是固定的。就像三顿吃饭、早晚下班。我还是希望通过互联网的结合通过一些新的方式,通过云的技术、通过CDN技术,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把人的行为和车的行为结合在一起,提供真正的互联网化。

徐赫:卞总说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们未来的汽车是否应该以免费的形态出现。现在的产品,现在车厂的朋友做的产品,会涉及到硬件安装、后台搭建、客服培养成本,很多是消耗的。但是无论是联网终端还是联网服务,这些都是近两年才开始新兴的东西,被互联网培养起来的消费者很少会接受收费的东西。你们在做汽车互联网开发的时候肯定会涉及到很多投入的东西,但是收入和投入往往不成正比,你们怎么平衡这种关系?

刘峰:我们公司的态度不是把这一块作为新的盈利点。而是作为增加客户黏着度、提升客户体验、促进客户关系的一种手段。所以我们并不是特别在乎是不是盈利。而是在乎我们提供了这个产品和服务之后,他的体验是什么样,是不是真正能够给客户带来价值。我们一定会着眼于客户需要的价值,他最喜欢的东西我们来提供。目前来看,汽车互联网,说车联网是很难盈利的。要实现盈利真的很困难。一年之后收费客户很快流失,一百个人能剩下十到二十个就不错了,所以我们更多是把它当做一个客户来维系。

张威: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假如我们做了一个应用,比如说这个应用叫做G—Mail,这个应用从策划开始需要有产品经理、用户交互设计师加入到里面,之后是架构师、编程、测试、上线、运维,这些人都是需要钱的。但是到了用户这儿是免费收入的。我们难道真的是免费的吗?大家都知道谷歌现在很大的盈利点就是他的广告收入。有入就有出,这个入跟出之间的平衡点,你是否能够提供给一个用户值得他去花钱的服务。从我们现在看到的安吉星的运维状态来说,安吉星09年进入中国,到现在这个公司还是可以持续下去的。至少安吉星提供的一个服务是用户想要买单的。我也开过安吉星的车,我上车之后,我有两种途径获得我的最终目的地。第一,通过手机来查。第二,直接呼叫安吉星做实时导航。安吉星的服务给我的是高效、快速的服务体验。手机这边有些是走的运营商的网络,有些走的是GPS的网络,这个用户体验跟车前装的用户体验还是差上一点点的。

范方树:说到收费和免费的事情,对于现在上汽自主品牌走了六七年下来,从财务报告上可以看到,肯定是亏钱的。而且不是亏一点点。这是整个车联网行业现在处于的环境造成的。我们一直在反思,消费者在互联网上有很多免费的东西,而互联网化,不单是信息的对称,同时也是以免费作为标签。我通过反思觉得互联网还是要往免费走,但是价格体系比较高,我相信越来越往免费走,但是它像一个共产主义一样,是一个遥不可及的阶段。首先通过互联网化,使得我们成本不断下降,使得消费者购买车的价格不断下降。现在电商通过扁平化,区域价格的优势已经没有了。网上一查全国所有车的价格都知道。本来十万买一个车,现在九万就可以买到了,这就是往免费化去走。我们更多的应该从互联网理念去影响汽车行业,更多的是一种消费观念的改变,怎么样通过互联网使得车的价值被挖掘。电商是从买的角度来说的,很多现在的汽车共享理念可能是从用的角度来说,我能不能开不同的车,我用互联网的思维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使他今天开的特斯拉,明天开POLO。未来可能有一天说,我买一部车不会考虑它的价格,可能就是一万块、可能就是五千块。未来你在这个车的当中,你需要通过不同商业模式做不同东西。你要把车分享给别人,或者通过车后装的市场,我能够装不同东西来收你的钱。这是一个大方向。当然因为它的产值太高,这个路会比别的行业走的慢一点。但是我相信互联网的方式一定会去变革整个汽车行业的。

徐赫:未来无论是汽车也好,还是汽车互联网的终端也好,可以把价格压的更低,并不是要损耗我的成本,我把我的产品以不懂方式,卖广告,或者跟其他公司合作也好,这种方式大家互换一些资源,以此来冲抵成本。尹总怎么看?

尹进:互联网就一定是免费的吗?前一段中央二台讲一个电商怎么烧钱。那个钱肯定不是白烧的,有很多风投在给他支援。他烧钱的目的肯定是为了吸引受众,把眼球抓过来,形成一定的消费黏性,然后再收钱。一个企业不赚钱是不道德的。我们不会在所有车上都安装这一套系统,只是在用户想要的车上装上,这个车本来就比没有装的车价格要高一万多块钱。我一方面通过前期的预装系统把成本收一部分让以前根本就不会用导航的人使用,我们厂家在投入钱支持这一块市场。但是一定要收回投入吗?当你没有形成用户黏性,再谈挣钱的事,眼光不太长远。所以我们还是立足于长远的看,先培育这个市场,等到这个市场培育起来了,这个服务是高端的,是我想要的,特别是我独有的,为他付出相应的成本,这在互联网上也是一个合情合理的逻辑,或者一种用户的模式。所以我们先不谈挣钱的事。

徐赫:四位车厂的朋友观点很明确,先不用谈赚钱,在有市场基础的情况下再谈挣钱模式。现在的互联网之所以起来,就是抓用户的理念。这是整车厂的想法。邸烁和蔡亮两位创业者的产品都是卖钱的,而且初期的时候,获得这部分的收益是公司主要收入。你们怎么看这之间的平衡问题?

邸烁:免费收费无非是一个商业模式的问题,现在的市场经常是羊毛出在狗身上。用户愿意为什么付钱呢?为体验。我有车开了,但是这个车开的爽不爽如果我这个体验达到了,我愿意给他付费,我们做了一台车载终端,我们跟其他所有人的都不一样,我就主打语音。因为我认为语音在车里操作是最简单、最安全的。现在我们这台终端在全行业卖的最贵,我们发现很多人就是为了这个体验要买这个单。作为互联网思维,最终不是通过卖设备赚钱,最终还是羊毛出的狗身上,我们通过眼球经济,开车的这帮司机是在全部的消费群里,相对来讲是比较高端的。在车里他开车的这段时间,这个终端相对能够对他的眼球有独占性。不像在手机上有很多APP分享你的碎片化的时间。这个独占性也代表了未来如果这个商业价值能够挖掘出来,是非常可观的。所以未来的车载,应该是硬件不赚钱,靠服务,不向用户收钱,向商家收钱。

我自己是开宝马车的,宝马7,我试用了一下他的i Drive的体验。我说你帮我找附近的吃饭的地方。他问我你在哪里。我说你找不到我的位置吗?他说我的这个系统有点老,显示你在一片旷野之中。实际上我当时在上地。我说我在上地,他说你去哪里。我说我去稻香湖,他说哪个稻哪个香哪个湖。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对语音的理解,他用触摸屏操作会更快,体验会更好。体验好用户就会买单。

蔡亮:关于收费和定价的问题,我们当时也考虑了我们会以什么样的价格给用户。我们这个公司最早是做软件的,有将近五千万用户,没有赚钱。所以我们也在转型,我们在做硬件的时候,我们觉得大家对在硬件付费这一块不像对软件那么抵触。我们的软件一个就收六块钱,但是很难收到钱,但是硬件,只要你在工业设计、产品的调性上能做到一定的品质,有的用户是愿意付钱的。包括很多穿戴设备价格不便宜。他们基本上在千元左右。这也是大家有这样的一批人,可能也是被苹果培养出来的。苹果大家用了之后,他觉得我买这个东西的确会带来这样的体验。

包括现在智能设备,如果能做到跟苹果差不多一样的体验,在苹果还没有做到之前做到了,是有用户愿意付费的。不光是产品的,能给他们带来生活方式的体现。在品牌的这一块我们应该自己能做一些事情,我们不能特别便宜、OEM,做贴牌子的东西,我们可以做很多好的东西出来。我们的价格也是在行业里面算是比较贵的。但是我们的用户还是非常支持我们。他们觉得你这个产品的确是用心做的,跟别的产品有不一样的地方。在硬件和软件服务上。当然长久来讲我们不希望硬件是暴利。还是在用户可接受的范围内,同时给他带来真正的价值,让他觉得是可以付这个钱的。

徐赫:我们今天探讨了两个大块的问题,第一,汽车互联网应该做哪些事情,哪些东西是属于汽车互联网的,我们的汽车互联网是否应该像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一样做抓用户、收费的模式。车厂的观点是大致一致的,我们先抓用户,范总提到汽车互联网,或者未来联网终端的盈利模式可以卖其他服务去抵冲掉的。也有嘉宾认为拉近和用户的距离,是目前汽车互联网接近用户的方法。今天感谢各位的分享,谢谢各位的到来。

主持人:2014全球GCDN即将步入尾声,感谢各位的积极参与和饱满的热情,希望今天到场的嘉宾都能够有所收获,衷心感谢各位的参与。 2014年全球CDN大会虽然已经结束了,而围绕移动互联网这个话题展开的讨论才刚刚开始,让我们期待明年的GCDN,我们明年见。

责任编辑:林琳 来源: 51CTO.com
相关推荐

2014-06-23 15:46:51

2014-05-30 17:21:04

WWDC2014预测苹果

2014-04-22 16:16:20

QCon2014

2016-04-27 17:16:51

人工智能阿里云小Ai

2014-10-08 17:19:11

GITC2014全球互联网技术大会

2014-04-16 16:54:32

QCon2014

2014-11-05 11:46:27

腾讯

2013-10-16 13:19:43

移动游戏

2014-07-24 15:24:36

互联网大数据

2014-10-08 15:07:45

GITC2014全球互联网技术大会

2014-05-06 23:06:53

GMIC2014移动互联网看点

2014-08-13 11:09:44

GITC互联网技术

2014-10-30 13:27:57

腾讯腾讯X5

2014-05-22 09:59:52

SDN技术大会锐捷网络

2013-07-24 14:53:35

通达

2014-07-24 14:10:40

GITC 2014

2014-08-14 16:48:05

2014-06-25 10:42:29

营销

2014-02-21 13:29:50

2014-09-23 10:55:42

云灾备云计算万国数据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