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瓷器店的公牛 华为IT产品线只做创新者

原创
网络
如果IT产品线重构运营商网络的话,这么意味着IT产品线经过将近3年的磨练,已经成熟。华为内部也把IT产品线定义为“创新者”。那么,这三年IT产品线从无到有,从有到强,是否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厂商之一?在如今云计算、大数据等强调软件重要性的趋势下,华为的IT产品线还有什么机会?

在2014华为全球分析师大会中,华为高层对企业业务(下简称BG)未来5年的判断是,营收超过100亿美元,占比不超过60%。

坊间一直传闻华为的企业业务投资超过100亿元,而2013年的收入只是153亿元,这是否亏损,并影响到未来的投入?华为轮值CEO徐直军说:“对100亿元的投资没有概念。但我毫不怀疑,(在未来)华为企业业务无论在收入还是盈利规模,绝对不会比运营商差。”他顺便提了一句,投资企业IT技术不仅仅是为了企业业务,还是在为运营商网络业务服务,用IT技术重构运营商网络。

徐直军所说的这个企业IT实际上是指IT产品线。该产品线成立于2011年10月,是在华为“2011云计算大会”中宣布的,产品包括传统IT的服务器、网络、存储、交换、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等软硬件产品和体系。

如果IT产品线重构运营商网络的话,这么意味着IT产品线经过将近3年的磨练,已经成熟。华为内部也把IT产品线定义为“创新者”。那么,这三年IT产品线从无到有,从有到强,是否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厂商之一?在如今云计算、大数据等强调软件重要性的趋势下,华为的IT产品线还有什么机会?

本文深度分析。

铁心做IT产品线

从华为的历史发展看,铁定要做IT产品线。

在2010年华为第一届云计算大会中,任正非说:“避开电信业务的天花板,拓展企业业务,大力发展云计算。”外界的解读是电信市场增长有限,华为在寻找另外一个增长的市场。于是,华为盯上超过万亿元的企业IT这个市场。2010年任正非出来讲话,等同于吹响了华为进军企业业务的号角。2011年成立IT产品线,等于是落实策略。

企业IT市场有多大?市场上容纳了太多的公司。百年老店IBM,也是华为一直学习的对象,2011年的营收是1069亿美元,利润159亿美元,只是“纯粹的IT部门”——系统和科技集团部门营收为190亿美元。这里所说的纯粹的IT部门指的是偏硬件产品,各类“盒子”——服务器、存储、网络等。同期,惠普、戴尔在2011年的营收分别是1274亿美元、615亿美元。而华为这一年的营收不过323亿美元,企业业务是14亿美元(不过92亿元)。

在这一年,华为将企业业务的核心定义为“聚焦 ICT 基础设施领域,提供可被合作伙伴集成的 ICT 产品和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提升通信、办公和生产系统的效率,降低经营成本。”这写进2011年的财报。可见IT产品线是华为进军企业IT的“开路先锋”。

如果把目光从三年前放到三年后再次对比,不得不认为华为进军企业业务这一战略的前瞻性。这些年,前几家的营收都在逐步下降,各有各的问题,而华为总体营收在上升,企业业务增长迅速。例如在2012、2013企业BG的营收分别是18.5亿美元和25.3亿美元,同比增长约25.8%和32.4%。由此可以推测出,华为整体的业务在增长,企业业务也在高速增长,那么构成其重要一环的IT产品线业务或许也在高速增长。

这里只说营收增长,并没有从投入和投资回报率看。以华为的企业基因看,如果认定的业务方向,一般会前瞻性投入3-5年,甚至长达10年。所以,即便看到IT产品线暂时处于亏损阶段也好不奇怪。这或许从徐直军的讲话中能窥出端倪。

从这三年回顾中,可以看出华为对IT产品线的重视程度。问题是,当业内风向标的IT公司都不在将硬件当作营收之一,准备舍弃的时候,华为凭什么这么自信,能将IT产品线做好?甚至是,作为一个新入场的新手,如何在技术层面开发出前瞻性的产品?最最重要的是,如何获得用户认可?

#p#

抓云计算机遇进入

做好一个产品线,涉及面很多。战略、品牌、技术、价格、研发、市场、推广、渠道、服务、用户等等,不能逐一而论。当然,进入时机也很重要。

这也不难理解。作为市场新入者,要想生存,要么抢夺其他IT厂商的饭碗,要么是看到新的机会。只有在这个时节进入,必定事半功倍。

华为看重了云计算这个时机。

简单回顾一下。云计算一词发轫于2005年的一篇著名论文。2009年IT业内的共识是,这将是下一场变革。云计算不仅是商业名词也是技术名词,促使传统的IT基础架构发生变化,也为客户带来新的价值。最重要的是,这对所有的IT厂商都是机会均等,无论是百年老店还是新丁。

[[113138]]

任正非不止在一个场合强调云计算带来的机遇。华为利用云计算的创新是,坚持核心的IT基础建设。这个IT基础建设后来演变成任正非说的大白话“管道和铁皮。华为坚持为太平洋这样粗的管道制造铁皮”。

不过要点出的是,华为没有IT包袱,不会对未来的产品路线犹豫不决。但华为不是“一穷二白”起家。对IT产品的制造和研发以及应用,早在运营商市场做了多年。但比起运营商的其他产品营收或者销售,IT产品实在小的可怜。

比如说服务器。在2011年正式成立IT产品线之前,华为的服务器已有10多年历史,据Garter的报告说在中国市场是“出货量”排名第一的公司。这个出货量多是指端到端的服务,直接为运营商、互联网公司量身定做,市场知名度不高。

再说存储。华为花了5.3亿美元收购华赛,这就是为了加强技术实力。再说,华赛原来也有华为的股份。其他的如网络产品包括路由、交换等原本华为擅长的领域,运营商市场只能比企业市场的要求高,而不是低。

可以这么看,华为为了进入企业市场,重新将原来分散的IT产品整合,这包括研发、技术、市场等,打包成一个响亮的名字“IT产品线”。这个名字就是想让IT同行包括企业用户知道,华为的IT产品线来了。

网上有一份资料,列举了华为技术上的创新,如华为服务器连续107次刷新SPEC性能测试纪录;存储产品连续突破SPEC 500万OPS和SPC-1 100万IOPS性能测试;华为企业级高端存储OceanStor 18000系列产品等荣誉等,并成为唯一获得该设计奖项的存储产品。全球首款基于全可编程以太网络处理器ENP芯片的敏捷交换机S12700;CloudEngine 12816最大容量64T,3倍业界容量和扩展性;业界首创分布式云数据中心,首款支持超过1,000公里异地容灾的企业级大数据分析平台等。

这些技术上的突破证实华为做IT产品线是有备而来,是准备打一场持久性的硬仗。同时,也证明其毫无历史负担。因为单纯从IT技术来说,核心技术并非只有华为能突破,其他厂商一直没有去做的因为历史或者是市场原因。例如像IBM、惠普、甲骨文、NETAPP、思杰这些大公司通常采取横向或者纵向收购来扩充产品线,推出某个单项的技术性高端产品必定会顾虑太多,有左右手互博的考虑。

与其他新入者不同的是,华为IT产品线并没有充当“瓷器店里公牛”,做“破坏性的创新”。从这点来说,华为这个“创新者”身份先是技术类的创新,然后才是市场的创新。

#p#

品牌就是“融合”

反观华为IT产品线这三年的策略,直到今天才完全摸清楚,那就是Fusion“(融合)”。

华为IT产品线有了技术创新,能不断推出最前沿和高端的IT产品,这并不奇怪。做IT产业的,没有安身立命的技术,怎么赢得同行侧目?

从这个理念看,华为对IT产品的摸索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不比其他厂商优秀。不过,从反应速度看,华为倒是想“弯道超车”。

从IT产品线成立初期,华为的研发投入达到上万人,能力交付中心分布在深圳、北京、西安、杭州、上海等地,迅速扩展。从产品获奖以及技术突破来说,大多集中在2012年下半年,在2013年达到一个小高潮,各个产品线均有斩获。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华为从2010年开始筹办云计算大会,到如今已有5年时间,参会人数不断增加,发布的技术和产品、以及相关的策略不断增多,这是华为不断延续的品牌和战略落地。

这验证了华为IT产品线从2010年酝酿、2011年成立、2012年摸索、2013年成熟的一系列过程。甚至可以大胆预测一下,IT产品线经过这几年的锤炼,已经成熟了,完全可以独立PK其他IT厂商。这个意思是说,IT产品线完全有能力独立运作,不一定非要依附在某个业务群组里,就像华为其他独立运作的公司那样。也许这样,会留给IT产品线足够大的想象空间。毕竟,IT基础架构已经和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以及各个行业的发展密不可分,真正成为社会的组成部分。

[[113139]]

华为的“Fusion”理念包括计算、存储、网络、虚拟化、数据中心等技术的融合,这是“计算不再有上限、网络不再有边界、存储不再有限制”的设想。这种架构以云计算、互联网为核心,基于分布式并行计算。

与此相应,各种技术正在走向融合,落在产品层面有云操作系统FusionSphere、云计算基础设施一体机FusionCube、分布式数据中心等。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云计算战略核心FusionSphere云操作系统,目前已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广泛部署。

华为不止在一个会议中强调,需要构建一个面向客户业务应用的基于FusionSphere的生态链。这个生态链具体是:华为聚焦服务器、存储、网络、云操作系统以及云管理等产品和解决方案在内的IT创新基础设施,坚持开放合作,致力于与各合作伙伴一起,共同为企业的数字化重构提供差异化、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和服务。而这一切都是基于FusionSphere的生态价值圈。

可以这么认为,2013年9月“Fusion(融合)概念的提出,不仅承载了华为的技术理念,也成为华为IT产品线的一个品牌,具有战略意义。这个品牌下,容纳了华为对IT价值、技术趋势、产业和合作伙伴的理解和思考。

融合其实就是华为怎么看未来IT的发展。

#p#

“被集成”就是开放

无论怎么融合和创新,华为一直坚定“聚焦、开放和被集成。”前两个关键词是华为所有业务线的战略指导方针,后一个“被集成”属于企业BG特有的名词。

落在IT产品线上,如何被合作伙伴接受,如何被市场接受始终是一个大问题。2012年,华为提出“被集成”的概念,也就是躲在合作伙伴背后,同合伙伙伴一同打单。

2011年,华为借助云计算趋势,推出了不少典型性案例,如内部部署上万人的“桌面云”,上海医疗云等。到了第二年,华为开始重点推“被集成”概念。

虽然企业业务面对行业这个巨大市场,但行业的需求、客户规模、销售模式和服务模式等差异性较大,华为不可能吃透每一个行业。更何况,每个行业中都存在“隐形冠军”,并不知名,但完全在行业中具有垄断地位。华为要是想进入一个个行业,面临的困难不是一点半点。

“被集成”这个战略则解决了这个问题,也能让各个行业的“隐形冠军”成为合作伙伴,利润共享。“被集成”的另外一层含义是开放:与各个层面的合作伙伴合作。华为不愿意单打独斗,也不可能靠一己之力就能做好IT产品线。

华为和业内企业或多或少都有合作。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如英特尔、SAP等,集成了各个产品。2014年3月,华为与SAP在CeBIT 2014上宣布联手在多产品、多领域内展开全方位协作,扩展和深化双方的联盟及合作关系。华为FusionCube for SAP HANA解决方案成为全球最佳一体机解决方案。这种合作包括与电信企业合作。2012年8月,华为与Telefonica成立联合规划工作组,共同规划设计了具备电信级高可靠的UNICA基础设施架构。

华为FusionCube

从产品角度说,华为所有开发的产品都具有开放的接口eSDK,通过这样的开发标准,可以使合作伙伴高效地与华为产品联合起来。

这样做的好处还有,避免了各个行业的售后服务。如果产品与知名的IT企业合作,解决方案尤其是个性化的行业解决方案找行业的“隐形冠军”合作,那么这些集成商基本能贴身服务用户。这对华为来说,“被集成”就能潜移默化的进入行业之中,与IT产业上下游共赢。

由于这种策略驱使,从数字上说,华为帮助全球客户建设了400多个数据中心,其中有120个云数据中心。华为在全球140多国家有业务存在,企业业务聚集35个国家,成为Vodafone集团、美国UCSC大学、瑞士CSS保险、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的存储合作伙伴。

开放还有一个层面,就是华为积极融入业内标准组织,只有这样,才能在技术上获得更大的参与权。华为是云计算主流标准组织DMTF董事会成员,并担任DMTF中国分会第一副理事长。华为代表成功当选结构化信息标准促进组织OASIS新任董事会成员,这也是迄今为止首次有来自中国公司的代表入选OASIS董事会。

#p#

开源就是融入主流

云计算对华为是机会,对所有的IT厂商都是机会。这个机会就是云计算浪潮中的“开源”。既然是平等机会,华为为何能抓住?

如今,开源组织遍及全球。由于语言和国情关系,中国的普及并不高,并不如国外那些IT公司热情高涨。华为要在IT产品线具有“后发优势”,其法宝之一就是顺势而为,站在IT最前沿。

从时间看,2012年10月,华为正式加入OpenStack基金会,2013年11月,华为正式成为OpenStack基金会金牌会员,也是中国厂商首次获此殊荣。这意味着OpenStack基金会对于华为在云计算开源活动中的长期努力和贡献的高度认可。

从云计算出发,到成熟产品,再到融合理念,华为IT产品线越来越清晰。以全分布式高性能云操作系统FusionSphere为例,这就是基于OpenStack的开放架构,通过水平融合实现数据中心级的虚拟化,实现ICT融合的云计算。在业界最权威的虚拟化性能对照基准测试SPECvirt_sc2010中,FusionSphere 3.0 版本获得4687分的优异成绩,相同硬件平台条件下,虚拟化性能达到业界最佳。

OpenStack是一个云平台管理的项目,它不是一个软件。OpenStack也是一个旨在为公共及私有云的建设与管理提供软件的开源项目。主流的IT厂商均在里面,包括惠普、戴尔、IBM、红帽、英特尔、思科、AT&T、Canonical和SUSE等,国内包括新浪、百度、网易、中标软件、趣游、上海交通大学和公云等公司。华为进入时间不久,但由于贡献度高,迅速成为金牌会员。

选择开源对华为而言有三个好处。

第一,能迅速进入主流的云计算平台中,借助优秀的开源项目,迅速崛起。这就是“弯道超车”所采用的战略。OpenStack已经成为微软 Azure、亚马逊AWS之后有一个事实标准,这个标准有利于开发者互联互通,相互支持Iaas层面的技术设施架构。对于众多IT厂商来说,无论是哪一个层级如上层的Paas、Saas乃至于中间件、应用层的来说,有了这个开放的平台,能迅速与合作伙伴达成技术合作。

第二,符合华为自身的利益。这又从云计算给华为带来的机会说起。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只有瞅准方向,借力打力,形成自己的生态圈,才能够进一步发展扩大。如果华为只是构建IT基础架构,那么在这个生态圈之上,需要更多不同的合作伙伴一同构建。选择开源,意味着更加开放。同时,对华为而言,在主流的开源项目中,贡献越多,对技术的走向具有更多话语权。

第三,符合客户的利益。这可以从开源性质本身来说。由于开源的源代码人人可见,可以构建信任的底层架构,也容易开发符合行业特性的软件。

#p#

简评:华为IT产品线为什么会成功?

其实,写这篇稿件之时,笔者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从华为三年的财报到IBM、惠普、戴尔这三年的财报,到最近主流对云计算的报道、趋势,与不少专家聊。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如果云计算是对国内厂商均是一个机会的话,为什么华为能成功,而其他厂商却并不显著?另外就是,同国外相比较,巨头们都在去硬件化,那么华为IT产品线未来的走向又是何方?

[[113142]]

1.不能因为华为雄厚的资金实力,就认为华为做IT产品线一定能成功。对华为而言,做IT产品线有些“被迫”的感觉,寻找另外一个增长的市场。如果没有“背水一战”的勇气,只是玩个热闹,图个新鲜,追赶时髦词汇,恐怕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局面。

2.在机遇面前,华为从来没有固守自封,以“安全、自主可控”为由头,躲在了主流的标准之外。而是积极融合,与上下游厂商共建一个生态圈。在这其中,能做什么,核心IT竞争力以及存在的价值在哪里,想明白了这一点很重要。

3.技术不是万能的,没有技术又不是万万不能的。华为在技术面前选择了存储、服务器、云计算平台、数据中心等各条产品线单点突破能力。从2013年获得的各种奖项和各种市场排名就能看出来,华为急于用技术证明自己的能力,也来证明长期投入和持久战的准备。

4.如何赢得市场。这对所有的IT厂商都是最大的问题。华为采取了提升品牌、技术突破和被集成的诸多策略。这种玩法和电信市场的玩法完全不同,华为在IT市场不再是“低价”、“狼性”等形象,而是回归技术,理性看到企业级市场。

5.如何看待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果仅从IT产品线看,华为坚持的融合也就是方向之一,这是云计算带来的机会。这种机会一直会持续到3-5年,目前看已经有降温的趋势,正在从概念期走向落地。在这期间,也就是IT产品线发展的极大空间,接下来就是大数据、社交、移动等机会。不过这就不是IT产品线所能覆盖的,而需要整个企业BG的智慧。

6.用现在时髦的互联网思维词汇说,将一个产品做到极致就是成功。华为IT产品线这些年的道路正是如此,技术、品牌、渠道、市场等,各个都做到极致,华为IT产品也就顺其自然进入所有市场,而不仅仅是企业市场。这样,华为所带来的IT基础架构也就发挥了价值,真正成为社会资源的一部分。

责任编辑:张存 来源: 51CTO.com
相关推荐

2014-05-26 12:48:50

IT技术周刊

2014-05-28 17:08:37

网络·安全技术周刊

2011-11-28 12:28:26

华为

2012-02-08 10:27:59

思科

2012-04-25 14:03:08

2011-10-31 13:37:11

华为云计算

2011-12-12 14:32:51

2012-03-21 08:37:49

盛大云计算

2024-12-30 07:00:00

NVIDIA机器学习人工智能

2009-11-10 09:50:59

EA裁员游戏产品

2012-04-24 20:46:12

RADVISION视频会议

2011-11-01 09:06:45

华为云计算

2017-08-31 19:25:08

键盘

2009-05-18 17:53:56

甲骨文服务器虚拟化

2013-04-25 10:30:26

IBM存储CFO

2009-04-03 13:00:09

NehalemIntel服务器

2009-02-18 16:53:50

UbuntuHP服务器

2010-01-11 17:57:17

英特尔服务器产品线

2011-10-31 17:13:42

华为云计算

2011-10-31 12:54:56

云计算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