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 终于在云间“发飙”了

云计算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IBM在面对新兴的IT趋势时所体现出来的应对能力一直被人诟病。也许是被这种质疑刺激到了,也许是真的反思到了自己对云计算领域核心竞争力认知的后知后觉,近日IBM一怒之下终于“发飙”了……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在企业IT领域叱咤风云,独霸一方的传统IT领袖级厂商IBM,在面对新兴的IT趋势时,所体现出来的应对能力,一直被人诟病。尤其是在代表新一代企业IT模式的公有云领域,IBM似乎已经没有了招架之力,AWS以更高的报价,凭借着自动扩展的基础设施云交付能力,从IBM手中拿走了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的订单,这让人们对IBM能否还有能力适应未来IT环境迁移的竞争,产生了深深的质疑,而这在以往是不可想像的,因为IBM在企业级市场给人的印象就是无所不能,并且所向披靡。
 
而且,即使是2013年6月,IBM以20亿美元重金,收购了美国前五大IaaS服务商之一的SoftLayer之后,也并没有缓解外界对IBM云策略的担心,因为在那之后,IBM并没有给出一个清晰的云计算,或者说就是公有云的战略。与此同时,AWS与微软的Windows Azure以及Google的GCE则风生水起,让IBM收购SoftLayer的新闻效应迅速在业界消失。
 
也许是被这种质疑刺激到了,也许是真的反思到了自己对云计算领域核心竞争力认知的后知后觉,近日IBM一怒之下终于“发飙”了……
 
2014年1月17日,IBM宣布计划投入超过12亿美元大规模拓展其全球云的部署。其目标是建立旨在为客户带来更大灵活性和透明度的数据中心网络,并让客户更好地在云端管理自己的数据、运行他们的业务以及在云端部署IT运营。
 
这一全新规划的云服务,计划从遍布全球五大洲15个国家的40个数据中心提供云服务,包括北美洲、南美洲、欧洲、亚洲和澳州。这包括IBM将在世界范围内新建的15个数据中心,已建成的12个数据中心以及SoftLayer的13个数据中心。新建的数据中心将分布在中国、华盛顿特区、香港、伦敦、日本、印度、加拿大、墨西哥和达拉斯。根据这项最新的发布,IBM公司计划在所有主要地区和金融中心实现数据中心覆盖,并计划在2015年向中东和非洲扩张。
 
SoftLayer:IBM的“云之翼”
 
回想到2013年6月,IBM收购SoftLayer之后,外界对于IBM公有云战略的猜测与疑惑,这次的投资计划可以说让IBM的公有云战略不言自明了——它用最实际的行动来亲自对外展示自的野心,让IBM开始急速追赶那些公有云市场的领先者。
 
事实上,这一计划的前身可以追溯到2013年11月,当时IBM宣布关闭自己的SCE(Smart Cloud Enterprise)公有云服务,而向SoftLayer集中整合。这一战略就预示了今天所看到的统一投资计划,它简化了复杂度,并突出了重点,也让我们看到了IBM对于SoftLayer的“器重”。
 
在和一些IBM的友人交流时,对方基本上认为是IBM帮了SoftLayer大忙,让后者能立刻进入了他们梦寐以求的企业级市场,收纳了大量的潜在客户。但是在我看来,从IBM公有云的长远发展以及更为重要的,以此(公有云基础平台)为基石的新IT时代的竞争角度上看,SoftLayer对于IBM显然更为重要。它将能与AWS抗衡的公有云基因迅速融入了IBM,明显起到了“如虎添翼”的作用,而且是一对“云之翼”。
 
我们都知道IBM之所以在公有云市场未能迅速响应,的确是与其在云技术堆栈方面(尤其是x86领域)的积累不够有关。虽然近年推出了面向云平台自动化管理的套件SCE(Smart Cloud Entry),但其更关注于私有云市场,其自动化扩展与管理能力与公有云互联网级的需求相差甚远。曾有一段时间,我和朋友聊天时都觉得IBM应该收购思杰(CITRIX),后者有完整的云堆栈CloudStack,而它也正是SoftLayer的技术框架的基础,收购思杰可以让IBM迅速补齐在x86云计算领域的短板。但最终IBM选择了一个现成的云运营商出手,也说明IBM其实已经等不及了,它需要立刻具备公有云的竞争能力与未来发展的基础。从这点来说,SoftLayer解了IBM的燃眉之急。
 
现在SoftLayer已经并入IBM,虽然品牌独立,但我们也必须要从IBM整体的战略中来看其未来的发展,而且它的发展肯定是与IBM公有云战略息息相关的。我们有理由相信,新建的15个数据中心,其背后的身影有着浓重的SoftLayer轮廓。我相信,这些面向未来云服务的底层基础架构也主要来自于SoftLayer,IBM现有的12个数据中心,也必然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真正做到40个数据中心云服务交付的融会贯通。
 
面对AWS与Windows Azure  SoftLayer胜算几何?
 
从新建的15个数据中心的地理位置,我们可以看出IBM在公有云市场方面的发力点,主要就是发达与重要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中国的相关政策,我们不可能看到在中国本土有SoftLayer/IBM自有的数据中心,但布局香港的数据中心的用意就很明显了,而且我们不要忘了2013年7月,IBM与北京首都在线的签约,当时说是落地的是SCE,现在可以确定就是SoftLayer,首都在线可以算是SoftLayer在中国的第一个东家(笔者注:IBM方面的朋友强调是首都在线用IBM的技术做了一个自己的云,不过这个技术到底是什么不得而知,而从首都在线方面得到的消息则就是SoftLayer,在此仅做参考。但SoftLayer肯定会以合作伙伴的渠道进入中国)。而有了IBM的强力投资(如果仍然是当初的SoftLayer的,我相信没这个实力),SoftLayer也将具备更强的实力,与AWS和Windows Azure展开竞争,包括中国市场。我认为,从长远来看,其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可能不是AWS,而是Windows Azure。
 
亚马逊AWS虽然是当前公有云市场的绝对领袖级服务商,但是它有一个严峻的门槛在于传统的大中型企业对其的认知与信任。因为亚马逊是以电商起家,在企业级IT市场可谓半路出家,对于很多企业来讲,重新认知的难度要大很多。实际上,对AWS认知度最强的人群是技术人员,而非企业的决策者,再加上其一开始就打出的低价格,就意味着它对于中小企业(SMB)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可是,对于企业级IT能力需求较高,其IT对业务有着直接而关键影响的大中型企业,AWS开拓市场的难度将迅速增大。因为这些企业长期受到传统级IT厂商的影响,有着很好的合作关系,而且这些IT厂商的影响面,已经超出IT范畴,很多是从业务变革的角度入手,从理念、愿景、战略层面就开始的深入的沟通与合作,再配合后期的IT采购、IT实施、服务等一整套流程来包围客户的需求,在这其中IT只是其中的一环并非全部,而全程的服务能力则正是IBM的强项。在IT一环上的输赢,并不代表整体客户服务模式与竞争力的全面溃败。
 
我认为,当以往的这些企业已经习惯了这种与IT厂商的沟通与商业模式之后,公有云的到来更多的并非模式上的变革,而是一种方案的选择。CIA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有相关的需求,传统的IT解决不了,就请来了IBM与AWS来PK。有IBM的参与就证明了IBM此前的影响力仍然存在(否则不会找它来),而最后失去这一单,则主要在于方案上的优劣。这就像IBM在某一大单中输给HP一样(这种事情并不罕见),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PK的舞台是公有云。我们不能因为IBM输给了HP一单就认为IBM不如HP了,同理,IBM输给AWS,只说明了IBM在公有云方面技不如人,但并不能说IBM就此全面衰败,这是典型的以点概面的分析逻辑。
 
如今,IBM收了SoftLayer,在公有云的能力方面,已经与AWS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也就是说在相关的技能上补齐了短板,但是在其他领域IBM的影响力仍然强过AWS。这就意味着,当传统企业级客户(中大型)按照原有的模式与IBM沟通时,或IBM以原有的全方位流程与客户接触时,即使客户有公有云需求,也更容易的被IBM领向SoftLayer平台,而非其他的公有云平台。而在这些非IT流程方面取得成功并获得客户的信任与认可,对于AWS来讲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我甚至认为AWS有必要收购一些业务咨询服务提供商,来扩大对企业级客户的影响力。
 
所以,在我看来拥有SoftLayer的IBM,如果能迅速做好资源整合(将自身的产品组合与SoftLayer云平台相集成,加强后者的PaaS与SaaS交付能力),至少已经可以稳住其在大中型企业级市场的阵脚,对于SMB则另说,因为这本就是AWS的领地,没有公有云的时候,IBM也没有在SMB市场出过什么风头。但看好大中型企业的后院绝对于IBM来说则是必须的,这将进一步巩固IBM的竞争壁垒。而半路出家的AWS,在占领SMB市场后,也将面临严峻的大中企业市场的开拓问题,可这并非仅靠技术就能解决的问题。
 
如果竞争开始向大中型企业蔓延,微软的Windows Azure就将是IBM的真正对手,无论从技术还是对企业级市场的影响力,微软都有足够的实力与IBM抗衡,所以SoftLayer的加盟,虽然加强了IBM在公有云垂直领域的基础架构能力,但优势并不明显。不过,我们之前强调过IBM要加速进行资源的整合,来不断完善基于SoftLayer框架的综合云交付能力,这将逐步体现出IBM公有云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并将为IBM公有云的竞争提供重要的优势。
 
2013年12月18日,与AWS落地中国的同一天,IBM将自己的高端云服务品牌SCE+(Smart Cloud Enterprise plus)通过世纪互联带进了中国。有关SCE+,已经有很多文章介绍过了,我在此不再多说。提到它的用意在于,IBM除了SoftLayer之外,还有另一种层次的公有云服务,与SoftLayer形成了差异化互补,也让IBM整体的公有云服务体现出了差异性。
 

 
IBM SCE+的配置说明,注意,这是IBM英国给出的配置表,并不代表其在中国落地的规格,但可以肯定,支持PowerSystems负载是SCE+的最大特点与明显差异
 
说白了,首都在线负责IBM SoftLayer公有云业务,主要与AWS和Windows Azure竞争,而世纪互联负责的SCE+业务,主要专门为“高富帅”级别的用户,提供定制化的高端云服务解决方案,要知道这其中很起始客户是从IBM IT外包客户群中转过来的,需求与待遇肯定不同。这很好理解,主要就是因为PowerSystems,它是IBM独有的产品,与通用化的x86有明显的差异性,并且有着深厚的市场根基,这对于IBM是不可忽视的宝贵资产(从业务角度,这些PowerSystems的客户不可能立即抛弃现有的平台,这并非技术上是否可行的问题),它必须要做的事情,就是把POWER带入云的世界,寻找新的立足点与新的商机——这对IBM有着重要意义。
 
这个思路的最新体现,就在IBM投资12多美元新闻稿的最后,IBM提到了将把其在“人工智能”方面重要的成果——基于PowerSystems平台的Waston(沃森)引入SoftLayer平台,这意味着拥有强大智能分析,有着出众的“上下文”理解能力的Watson将会以云服务的模式交付给用户,这相对于单独购买Watson有着明显的成本吸引力,也因为云服务的即买即用的能力,会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有能力来尝试并领略Watson的本领。
 
这在越来越多客户关注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来推进商业智能的今天,有着重要意义,对于Waston后续的发展也有着深远影响。由此也就不难理解IBM为什么会单独成立Watson事业部的原因。因为它借助云,建立了新的并完全可行的业务模式,同时也为IBM的公有云服务提供了重量级差异化竞争的砝码。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类似Watson这样的IBM优质资源在SoftLayer上的整合会越来越多。
 
而由于Watson是基于PowerSystems的,但SoftLayer原本是基于CloudStack架构的,可CloudStack并不支持PowerSystems,因此我们可以判断IBM肯定要对SoftLayer的技术架构进行变革——从CloudStack迁移至OpenStack,这也解答了IBM在成为OpenStack基础会顶级白金会员之后收购SoftLayer,IBM是改还是不改其基础架构的种种疑问(IBM曾有人对外宣布保持SoftLayer的既有投资),再联想到IBM在最近举行的OpenStack香港峰会上的介绍,也就能想像一下IBM公有云的发展愿景。
 

OpenStack将成为一个重要的IBM基础设施的逻辑整合平台,包括了PowerSystems服务器、x86服务器与zEnterprise大型主机,今年上半年我们就有可能看到基于官方Icehouse版本的IBM商业发行版的OpenStack,实现对PowerSystems的支持
 
当SoftLayer改造为OpenStack平台之后,IBM就可以更为统一的开展后续的云发展战略,通过IBM自有的OpenStack发行版,它可以做到IBM硬件平台在云基础设施层面的融合,从而让自己独家的硬件资产成为云服务竞争中的一大差异化的特性,并有机会将其转换成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毕竟,POWER处理器平台,在性能与虚拟化损耗方面,仍然保持着对x86的领先地位。
 
今年上半年,POWER 8处理器发布之后,相应的PowerSystems服务器也必将迎来质变,配合IBM在Linux上的投资(想想PowerLinux)它们能对云服务产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值得我们想像,因为这方面有一个OpenPOWER联盟在帮助业界进行POWER 8架构的定制化。很难想像,IBM自家的云服务基础设施不会用到其研发的成果。而且公有云服务的特点决定了用户并不关心其基础设施的类型,更看重服务的质量,这时处于后台的PowerSystems+Linux的组合,如果能有更好的计算、成本与能耗的表现,肯定也将帮助IBM公有云获得更好的投资回报。
 
届时,我相信SCE+也将没有存在的必要,IBM的公有云服务也将统一在单一的SoftLayer基础框架之下,简化管理,进一步提高规模与协同效益。
 
因此,当我们延着收购SoftLayer——统一融合——持续投资——有序改造(技术架构迁移)——借助OpenStack链接PowerSystems与zEnterprise的核心资产(包括Watson)——通过OpenPOWER开拓解决方案与Linux的投资来稳固独有平台市场——进一步整合发挥协同效益——最终实现IT服务模式的转型,将其在传统企业级市场的客户平滑转移至新的IBM服务体系之下—— 这一逻辑来分析,就可以看出IBM的确是真的“发飙”了,并且有着很大的野心。
 
新投资的15个数据中心,连同原来的25个数据中心是在打基础,它们将是未来IBM全面展开云服务转型的阵地,而在这个阵地上也将通过种种目的明确的手段(OpenStack、OpenPOWER、Linux)来吸纳其传统的独特性,从而也将把其在传统IT市场的差异化平滑引入到未来的云平台上,同时尽可能转化为强有力的竞争优势。但是,愿意美好,路程显然并不会很短。
 
所以,最终的关键就在于其他的竞争对手能否会给IBM这么多的时间来实现这一愿景,不管是AWS还是Windows Azure,现在给市场的印象的确更为强大,不过我相信如果真让IBM达成上述的目标,那么其他对手的日子肯定也将不好过了!
责任编辑:鸢玮 来源: ZDNet
相关推荐

2021-04-26 18:38:58

缓存数据DB

2020-12-01 09:22:43

进程协程开发

2010-05-14 09:42:51

甲骨文Sun

2020-11-03 07:04:39

云计算公有云私有云

2020-03-02 15:17:37

云原生CNCF容器

2022-03-08 18:53:46

大数据云边协同缘计算

2010-08-02 13:41:37

ibmdw云计算

2023-10-31 07:40:15

EslintJSHint

2024-07-08 00:00:07

2010-05-06 17:14:01

云计算IBM

2013-10-10 13:44:24

IBM开发

2018-02-25 10:49:49

GboardiOS平台Android

2014-05-06 14:14:49

IBM云服务云市场

2017-03-09 13:29:04

ReactNative JSPatch

2022-03-27 23:50:46

云计算边缘计算技术

2020-09-30 06:52:52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

2020-02-23 16:33:02

GitHub印度子公司

2021-07-29 20:29:36

Linux c 代码Java

2024-07-16 16:53:09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