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CTO王坚的 “云和互联网观”

云计算
眼下中国的IT产业正在转型,云和互联网化冲击着各个领域,推动云和互联网化有很多路径、有很多选择,也有很多误区,很希望王坚的那些想法和思考能够对于转型中的中国IT产业有启发意义。
最早见过王坚是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印象里是个学者,他被当时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李开复挖来做用户界面的主任研究员。再后来他做了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副院长。再后来听说他回了杭州加盟阿里巴巴做了首席架构师,操盘阿里云操作系统、阿里云等等。今年他从阿里云回到阿里集团做CTO,关于他在阿里巴巴所做的事情有各种评说,有褒有贬。有人说他是个有技术情怀的人,有的人认为他不适合主导产品的研发。
 
记者今年1月见到了王坚博士,有了一次深度的采访。今年10月份在阿里云的开发者大会前夕,再次采访王坚。这次采访是安排在他和某投资公司谈合作之后,所以时间一拖再拖,直到晚上十点才开始采访,但眼里已经有血丝的王坚说起云还是精神矍铄。他谈及云、谈中国基础软件的研发、谈互联网思维、谈竞争对手、谈“双11”、谈12306等等,记者曾在很多场合把他的这些观点分享给了其他企业的高层,他们认为王坚的观点很有启发性。眼下中国的IT产业正在转型,云和互联网化冲击着各个领域,推动云和互联网化有很多路径、有很多选择,也有很多误区,很希望王坚的那些想法和思考能够对于转型中的中国IT产业有启发意义。
 
关于云,大部分企业的思路和方向都错了
 
IBM等所做的根本就不是云计算,顶多是将原有的解决方案换汤不换药地新加了点技术、重新包装了一下,根本不是云。
 
记者采访王坚是源于当时的阿里云正在与华数合作,所以我们的采访是从云开始的。
 
关于云计算,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是目前被业界认可的三种形态,包括IBM、微软、VMWARE等等IT巨头都一直在向各个不同需求、不同类型的用户推荐“公有”、“私有”和“混合”这三朵“云”。
 
但在王坚看来,“私有云根本就称不上是云”,云计算的本质是服务。如果不能够将计算资源规模化、大范围地进行共享,如果不能够真正地以服务的方式来提供,就根本算不上是云计算。所以他认为IBM等传统IT企业巨头们说的所谓“私有云”,顶多是将其原有的解决方案换汤不换药地新加了点技术、重新包装了一下,卖给用户一个升级版的IT解决方案。
 
“IBM做的不是,华为做的同样也不是。”王坚本月还应华为的邀请到华为欧洲运营中心与高层讨论云计算。在他看来“华为不缺执行力,不缺创新力,但是做云的方向错了”。如果方向错了,就将会在云计算上越走越远。他认为华为正在做的云事实上是在复制惠普的路线,“惠普都在越来越走下坡路了,复制它的路线又如何能够成功”?
 
当记者问及王坚对华为所做云计算的看法时,他本可以选择不说的。做企业多年的王坚当然知道在业界公开谈论业界其他企业是忌讳,他之所以选择回答,是觉得中国现在做云计算的企业有太多的误区。而做云计算是需要生态圈的,没有一家企业可以从头做到尾,如果其他人都做错了,没有生态圈,阿里云也很难存活。基于这样的情怀,王坚还是选择说出来,“哪怕是被人骂死”,这是王坚的原话。而且在记者的几次采访中,王坚一直这样表达,真正想做成做好云计算的企业事实上是愿意听到正确意见的。这也才是真正的互联网思维:开放、兼容、互动,不断修正不断推进。
 
王坚认为云计算的发展是需要生态的,但是当好几个云计算联盟送来请柬的时候,他回绝了。他把这些联盟成员和章程看了一遍之后,觉得太虚没意义,就是被IBM、微软等外商绑架的云联盟,所以不去捧场。他自己在杭州却积极撮合了一个名称为“云栖小镇”的联盟。据他身边的人透露,这个联盟开始并不是博士(在阿里集团大家都称王坚为博士)主动想做,是阿里云在做全国性某行业云项目的时候,用户和应用开发商自发碰撞,这样的需求触动了王坚,于是他动念把阿里云平台上各类应用开发商、各类合作伙伴、用户聚集起来,做个实实在在的联盟,大家一起互相启发思路来解决问题。
 
在几次采访中,谈及中国正在大力推动的云计算,他都特别忧虑:大家都知道云计算是一种服务模式,“但是真正做起来的时候,又是向用户卖设备”,这其中最核心的是思路没有调整过来。目前中国各路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包括电信运营商、政府园区等都在大兴土木、大规模地兴建数据中心,他们买了成千上万的服务器、存储、网络,但“99%都不是云计算”。所以阿里做了“飞天”这样一个类似云操作系统的东西,与数据中心合作,把数据中心的计算资源实现“云”化,用服务方式来对外提供计算服务。
 
在王坚眼里全球只有一个半的企业是阿里云的榜样,一个是亚马逊,它真正实践了云计算所蕴含的服务本质;那半个则是谷歌,它解决了规模化的问题,但没有将服务做彻底。
 
关于云安全也一直是大家谈论得最多也是最为担忧的另外一个话题。王坚认为:“事实上云比原来的方法更安全,就好像把钱放在银行还是放在枕头底下,哪个更安全一样。一定是银行更安全!用云计算需要克服的是心理障碍。”
 
所有的企业都拥抱了互联网,云才有价值
 
京东、苏宁等,请传统IT巨头来帮他们设计电子商务的流程,有自己的物流、仓储,自己进货,根本就是传统企业。
 
在几次采访中,王坚一直在强调,如果用户、生态链的思路不转变,如果不能够真正拥抱互联网,那么云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当用户、当整个生态链都拥抱了互联网,云计算的价值才会真正凸显。
 
他认为现在很多用户还是用传统思路来用IT。他举了一个“双11”某客户的案例。为了应付“双11”可能出现的爆炸需求,某客户首先想到了应该多买几台服务器,这需要花上至少几千元,还需要解决后期运维的问题。后来他们找到了阿里云,阿里云的同事建议他只需要花几元钱购买阿里云的OSS云存储就可以度过“双11”的难关。
 
记者问王坚,既然阿里云可以支持“双11”这样数以亿计的交易需求,是不是也可以解决12306购票每到春节就瘫痪的问题?王坚说,大家可以将这两者之间的各种数据进行比较。言下之意,阿里云是有这个能力,但12306没有选择阿里云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选择的问题。
 
有人问王坚,现在阿里云客户数量庞大覆盖了方方面面,什么时候像中国工商银行这样的金融大客户也会使用阿里云?王坚说:“这个问题应该由工商银行来回答,如果工商银行认为自己是一家互联网公司,那就应该使用阿里云服务,至少他的绝大多数非核心业务可以云化”。
 
阿里巴巴的去“IOE”化被很多人关注。王坚认为,不同的人理解去“IOE”的原因也不一样,他最怕的是将去“IOE”理解为两个极端,一是单纯变为企业的成本问题,二是简单地变成一个是否用国外产品和技术的问题去讨论。他认为,降低成本是去“IOE”最先能够看到的,但根本的原因是在互联网时代,不只是互联网企业,绝大部分的企业对计算的需求难以通过“IOE”提供的技术来满足,“IOE”约束了企业的长远发展,12306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且在技术路径上依赖于专用的硬件设备也比较危险。“‘IOE’是软件时代或是‘买计算机’时代的产物,到云计算时代,则变成了买‘计算’的时代,去‘IOE’最好的解决方案是采用云计算,而不是去买一台新的机器替代掉原来的机器。”王坚说。
 
现在各行各业都在遭遇“互联网化”的冲击,从金融到零售再到制造业,我们几乎已经看不到不受影响的行业。在推动传统企业“互联网化”转型进程中,有很多的选择,也有很多的模式,究竟哪一个路径能够带来更成功的“互联网化”转型?
 
在王坚看来,现在很多人依然只是将互联网视为一个渠道,而不是思路和生意模式的改变。包括天猫和淘宝的几个电商竞争对手京东、苏宁等,他们请传统IT巨头来帮他们设计电子商务的流程与建网站,他们有自己的物流、自己的仓储,自己进货。“要自己进货,大家可以去比较这是不是和传统企业一样?”王坚说,“如何定义互联网企业,它需要满足两个特征,一是要有云计算,二是要在云计算的基础上用数据来优化业务。”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王坚的观点有些偏颇。但在笔者看来,王坚所认为的“互联网化”更接近于真实的互联网,如果我们不能够从核心思路上有更多的颠覆,我们就很难获得更大效率和效益,小改小获益,大改大获益。
 
王坚说,“用云计算”的本质是“用互联网”,企业的IT和业务都离不开互联网,互联网的特质和冲击使传统企业IT无法应对。如果你的企业永远跟互联网没有关系,很难想象10年之后企业会是什么样子。
 
基础软件只有在云上做才有变的机会
 
很多拿了“核高基”项目资金的企业现在做的依然是复制品,“人有我有”的思路造出“替代品”,缺乏市场生命力,只会成为样板工程。
 
王坚认为只有真正在云的时代,中国的IT才有变的机会。
 
中国的基础软件一直做不起来,原因是缺乏与用户互动的机会。王坚说:“关起门来不可能把一个产品做好,产品的发展永远是与用户交互的结果。”以数据库为例,国外数据库并不是从第一天开始就做好的,它也是慢慢地和用户不断交互不断改进成长起来的,当传统数据库发展到今天规模的时候,我们已经失去了与用户进行交换学习、成长的机会。已经没有机会去和用户交互成长了,已经有了不可逾越的障碍了。
 
“我常说需求就是竞争力。”王坚说,“为什么中国的云计算有可能超越美国,比美国更有竞争力,因为中国有更强劲的需求。”他举了淘宝的例子,为什么在中国淘宝可以如此蓬勃地发展,因为中国有巨大的需求,所以它有机会,而在美国沃尔玛很成熟到处都是,所以电子商务的发展就相对没那么容易。有需求就意味着他能够告诉你问题在哪里?在他看来,一个竞争力的获得绝不是从书上读到的,它一定是需求、是用户告诉企业去提供的,寻着问题去解决问题,才能够成为竞争力。
 
阿里做“飞天”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很多问题,也有很多的批评。王坚说,就是因为去解决问题才让阿里云成长。
 
在他看来,今天的基础软件又有了机会,因为云的出现,我们从软件时代进入了云计算时代,整个体系架构发生了改变。基于云来进行基础软件的研发,中国还是有机会的。但是王坚同样看到了很多获得了国家“核高基”项目资金支持的企业,仍存在误区。很多企业,甚至是大部分企业还是基于“人有我有”的思路来做替代性研发,这样的复制,虽然能够造出一些“替代品”,但是是缺乏市场生命力的,只会成为新的样板工程。眼下的阿里巴巴推动去“IOE”化,正从“商业软件”向“开源软件”再向“自主技术+云计算”的路径上演变。阿里巴巴最早也是采用甲骨文数据库的,现在他们已经迁移到开源数据库My SQL上,到明年他们希望迁移到阿里自己研发的关系数据库OceanBase上。
 
王坚说中国用户现在对云的需求像“干柴烈火”一样,他希望不仅仅是基础软件,包括应用和整合IT生态体系,都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云的机会,抓住云和互联网进行创新,让一直处于跟随状态的中国IT产业更快变局。
 
责任编辑:鸢玮 来源: 阿里云
相关推荐

2014-06-23 09:32:15

阿里巴巴淘宝

2014-06-12 08:58:13

阿里巴巴王坚云计算

2013-10-25 10:36:19

阿里云2013阿里云开发者大云计算

2013-08-22 09:26:38

去IOE王坚

2015-10-20 10:26:17

阿里王坚云计算

2015-10-15 17:58:29

阿里云大数据云栖大会

2014-05-23 09:28:07

阿里云云计算

2014-11-24 10:43:59

2016-11-01 14:04:51

2014-10-24 16:51:31

阿里云YunOS

2009-06-03 08:38:50

阿里巴巴并购互联网公司

2017-05-04 11:15:37

阿里

2016-07-07 13:20:43

阿里云计算yunos

2013-10-10 13:30:44

马云阿里巴巴

2014-04-18 09:45:01

阿里云云计算

2014-11-19 15:10:03

云计算王坚

2014-12-22 09:11:41

阿里巴巴大数据云上贵州

2017-05-05 10:32:19

阿里

2016-06-24 10:51:13

2013-11-13 10:35:37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