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Intel英特尔的Tick-Tock钟摆策略,通过每两年更换一次工艺制程、每两年更新一次微架构来交替给处理器更新换代。不过,由于市场的变迁,钟摆的等时性看起来会受到些影响:周期经常会有些变动。我们先从头说起——记得Tick-Tock战略是从2005年开始,其时Intel处于从老的NetBurst架构到Core架构转变的过程中,大环境也从高频单核开始走向低频多核,同时,由于Itanium产品线的不成功,Intel也在其时引入了EM64T——几乎就是AMD64的翻版。
早些年的Tick-Tock模型图
Tick-Tok策略从现有的工艺制程开始——2005年Intel的处理器混杂了多种90nm和65nm的产品,它们均基于老的NetBurst架构,如2005年1月份的单核至强Irwindale(90nm,NetBurst微架构),以及2005年10月的第一款双核至强Paxville DP(90nm,NetBurst微架构)——实际上就是Irwindale的双核胶水版本;稍后的2006年1月份Intel发布了基于Core微架构处理器的第一款处理器Core Duo——Conroe(65nm,Core微架构),并很快推出了其至强版本Conroe(65nm,Core微架构)和Woodcrest(65nm,Penryn微架构),2006年Intel还推出了Dempsey至强(65nm,NetBurst微架构)。也是在这一年,Intel引入了至强Xeon 3000(就是Conroe Xeon)和Xeon 5000(就是Dempsey)的系列名。
2006年Intel开始了新的Core微架构,老的NetBurst终结
在先发布了桌面版本的Penryn微架构处理器之后,Intel的Penryn Xeon DP——Wolfdale-DP(45nm,Penryn微架构)在2007年的11月发布,而其下一代的Nehalem-EP(45nm,Nehalem微架构)一直到2009年的3月份才发布,中间隔了一年四个月;Westmere-EP(32nm,Nehalem微架构)则按计划在一年后的2010年3月发布,而到了Sandy Bridge微架构,其双路版本并没有在2011年发布,先发布的是单路的Xeon E3(2011年4月),在其时Intel放弃了之前一直采用的3000、5000、7000系列的型号命名方法,改为了Xeon E3、E5、E7这样的系列名。双路的Xeon E5——Sandy Bridge-EP(32nm,Sandy Bridge微架构)一直到半年左右在2012年的3月份发布,而到现在最新的Ivy Bridge-EP(22nm,Sandy Bridge微架构),则是一直跳到了两个月前——2013年9月份才发布,中间间隔了一年半。可见,Intel在处理器工艺制程和微架构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延迟,然而在同一微架构的不同架构产品上,会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一般都有所延误,并按照E3、E5、E7的排列顺序依次排列。Intel其实并没有太严格地按照Tick-Tock执行。
Intel Xeon E5处理器路线图,Sandy Bridge-EP处理器的下一代的型号没有改变数字系列,而是在之前的E5-2600后面加了v2后缀;Ivy Bridge属于Tick-Tock中的Tick+
2013年9月,Intel Xeon E5-2600 v2处理器,代号Ivy Bridge-EP(22nm,Sandy Bridge微架构)
大约在两个月前,我们拿到了最新的Xeon E5-2600 v2处理器产品——也就是最新的Ivy Bridge-EP。说句题外话,其时入门单路版的Xeon E3已经是Haswell架构了,而高端多路的Xeon E7还处在Sandy Bridge架构。乐观估计,Xeon E7的Ivy Bridge-EX大概就在这两个月会出现。其实对于Ivy Bridge-EP出现这么晚应该并不是技术上的原因。Ivy Bridge-EP搭配的芯片组仍然和Sandy Bridge-EP保持一致,仍然是Patsburg,2012年Patsburg出来的时候由于SCU(Storage Controller Unit)的SAS速率问题而受到了延期,今次应该不会再有问题了才对。
Intel Ivy Bridge-EP处理器评测 by ZDNet企业解决方案中心 Lucifer
接下来,我们会先对Ivy Bridge-EP搭载的几项新特性进行解释,并进行实物展示,然后介绍我们使用的服务器平台——在最初的Patsburg工程样品主板损坏了之后我们进行了更新——最后就是对Sandy Bridge-EP和Ivy Bridge-EP处理器进行性能测试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