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越来越多的云服务及移动应用的普及,网络流量爆炸式增长。数据统计显示,互联网上平均每分钟有4.7万次的APP下载,一分钟传送的数据高达6.4万GB。在企业业务不断多样化的前提下,用户对带宽需求持续提升,这无疑给企业数据中心带宽带来很大的压力;并且,数据中心自身的运维也变得更加复杂,如何实现自动化运营、可视化管理?如何提升弹性可扩展的能力,来应对突发流量,将自己的关键业务及时、可靠地交付给客户,并提供简单一致的IT应用体验?
3年磨一剑 Bigipv11.4搭载ScaleN架构实现弹性可扩展
尤其是在云计算、虚拟化、SDN等技术浪潮背景下,企业数据中心所面临的挑战变得更加严峻。基于这样的背景,F5正式推出了应用交付平台BIG-IP V11.4版本,新版本具有ScaleN架构、“i”系列软件功能以及全新硬件平台三大亮点。发布会上,F5中国区技术总监吴静涛表示,自从2011年推出BIG-IP V11.0版本以来,历时近3年的积累,BIG-IP V11.4应运而生,旨在帮助中国用户应对移动互联网、SDN等带来的冲击,让应用交付过程始终安全、快速、高可用,同时借助可编程i系列工具助推SDN落地。
全新的BIG-IP V11.4平台抛弃了过去传统的HA架构,全面采用ScaleN架构体系,可智能分配资源,让用户根据业务策略,实现在物理和虚拟解决方案之间无缝的纵向或横按需灵活扩展。我们知道,采用传统HA架构不可避免要面对单个设备的性能瓶颈难题,ScaleN架构能够让多台设备并行运行,当其中某个设备出现故障或瓶颈时,可以在多设备之间做弹性扩展或应用级冗余切换。尤其是在应对突发流量时,ScaleN架构可将资源无缝扩展至任何云或数据中心,满足客户需求。
吴总表示,“ScaleN架构使得BIG-IP V11.4是完全弹性扩展的平台,对于国内构建私有云数据中心的用户来说,ScaleN架构具有高灵活性、应用感知、多租户基础架构,可以按需扩展、应用扩展以及运营扩展。” 他还表示,BIG-IP V11.4在双活数据中心、两地三中心网络环境下,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弹性扩展和灵活管理,更高效的盘活资源提高投资回报率,还可以在容灾备份时,在5分钟内实现全业务容灾切换,而不同于一般的解决方案数小时的响应速度。
助推SDN落地
“网络感知应用 应用控制网络”,这是F5多年前对应用交付网络的理解,也与眼下火热的SDN理念不谋而合。吴总表示,SDN的提出是借助可编程理念,让网络与应用更好的结合,而F5早就在这一方面做出了不少工作,推出了“i”系列可编程架构。包括实现网络对应用的理解,支持企业根据策略和用户需求,定制处理应用和网络事件的iRule,提供主要软件自动配置接口,帮助企业部署特定应用的iApps;提供更高程度的自动化和配置管理,使网络架构更加可视的的iControl。
在BIG-IP V11.4版本中,F5又推出了监控事件和执行脚本,实现自动化运营的iCall,可根据整个 ADN基础架构的实时状态动态做出响应, 例如将应用流量按需动态重定向至云等。从应用的研发、部署到控制,维护,i系列强化可编程理念,助推SDN落地。此外,BIG-IP V11.4支持VXLAN和NVGRE,实现对SDN的支持。
吴总表示,V11.4版本可在高灵活性、应用感知、多租户的ScaleN基础架构下,配合i系列工具,实现对网络架构及资源的灵活可编程,助推SDN真正落地,实现资源的无缝弹性扩展,以及数据中心的自动化运营。
伴随BIG-IP V11.4新软件平台的推出,F5推出了更高性能的硬件平台,从中低端的BIG-IP VE、BIG-IP 2000、BIG-IP 4000系列,到中端产品线BIG-IP 5000、BIG-IP 7000,再***端的BIG-IP 10000 与 威普龙 (BIG-IP VIPRION)系列。其中BIG-IP VE吞吐1GB提升为5Gb,2000和4000系列全面提供10G端口,***端的威普龙达到了640G的吞吐。吴总特别提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除了提升吞吐,加大在线链接处理能力是应用交付厂商必须面对的问题,此次新发布的硬件平台在这在线链接处理能力上也有提升,例如5000系列达到1.5M 7层RPS处理能力。
终结SDN控制器?
新推出的ScaleN架构拓宽了应用交付控制器的角色,可实现对SDN的支持与管理,这无疑与SDN控制器的功能有重叠,ScaleN是否预示着SDN控制器的终结?对此,吴总表示,这二者的侧重点不一样, 例如SDN是以网络为中心,关注的网络连接;而应用交付控制器是以应用为中心,关注的是会话,二者可分别处理不同层的流量,因此也并不会发生冲突。并且SDN目前并没有规模应用,还有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短期内二者之间不会竞争,二者将在自己的应用场景发挥各自优势。吴总表示,为更好布局SDN,F5收购SDN解决方案供应商Linerate,旨在实现SDN应用层控制,助企业实现更强的智能性、动态控制和可编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