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设计存在于每款触屏应用的界面。虽然不会每次看起来都不太一样,但其实使用的技术都差不多,比如jQuery。我并不是说所有的应用界面使用的都是jQuery,事实上,大多数应用都不是。不过,我们仍然用不同的代码实现了差不多的效果。
在这些制作过程中,创新在消失。如果使用了软件,如果使用了jQuery库,如果你为了使用某个工具而去学习这个工具,那么其局限性就已经存在于你的应用体验中。创新只停留在表层,或说只停留在屏幕效果上。我使用脚本语言的不同之处在于程度,并非类别。因为程度的差异影响的是外观或风格,以及感受,尽管运行的原理是一样的。要想真正改变界面(即便界面是由预配置的库搭建),语义学是优秀UI设计的后盾。
目前,UI和UX设计的挑战在于如何借助语义学的知识优化设计。Facebook和Twitter这样的公司已经收集了大量描述用户如何在触屏上与内容互动的数据。仅仅是了解我自己如何使用iPhone,我就可以告诉你人机之间的互动其实就是在屏幕上指点江山。在使用iPhone时候,几乎99.9%的时间,我都在不停地点击图标。这跟内容倒没多大关系,只不过是因为有图标的地方就可以进行输入操作。对我自己使用iPhone的案例一研究,就出现了几个问题:
为什么按钮要这么小?它们是唯一指示我进行点击的东西。即便,它们的面积很小,但仍然有些浪费。
为什么要把它做成按钮的形状?不能是直接点击的内容吗?那么,为什么我要对其进行点击呢?
这些手机都是智能的。它们生就是被触摸的,所以为什么使用手机的时候,你的手指头还有大量时间是悬停着呢?
问题是,什么样的界面使用户更乐于使用?怎样的界面让用户玩得更开心呢?看看语义学和UX设计,思考一下如何将用户带入用户体验中。不是让他们的手指头悬停在手机上方,等着下一个按钮的出现,而是让他们真正使用界面。滑动,暂停,加载都是动态模式,多触点输入,扁平化的,半透明的UI。UI太透明,以至于很难把按钮跟屏幕的其他部分区分开。我们可以把这些静止的按钮变为动态的。用心理预期(预测到下一步要点击哪里及如何点击)来替换物理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