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0年的首次商业部署到2012年开始的全球规模部署,100G已经被业界公认将替代10G和40G成为主流的传送技术。
超高速传送的核心技术
100G之所以会有这么快速的发展,标准化的编解码方式是关键因素:PDM-QPSK调制+相干检测一经推出就被接受为最佳的解决方案,并迅速得以标准化。但这里可能容易被忽略的一点是,这种调制方式和检测方式事实上并不是什么创新,那为什么100G直到2010年才具备规模商用的技术条件呢?关键原因在于它们对于电域高速数字信号处理方面的要求非常之高,2010年前各厂家的实验室系统均采用离线工作站的方式来进行此项工作,直到 2010年后阿尔卡特朗讯第一次将这部分工作集成进了指甲大的数字处理芯片(DSP)中,100G才完全具备了大规模商用的技术条件。
即使是第一代具备硬判决能力的100G芯片,其DSP中所包含的逻辑门电路数已超过了7000万门,而对于最新的具备软判决能力的100G芯片,DSP中的门电路数甚至超过1亿3000万门,由此可见其设计和生产的难度。
做一个形象的比喻,DSP对于100G系统来说,就像一个发动机对于汽车的重要性,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了100G系统的跨段性能。只有掌握了这种DSP的设计,才可以说真正掌握了100G的核心技术。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业界能生产100G系统的厂商很多,但是真正能够自研100G数字处理芯片的厂商却仍然屈指可数,其它厂商多采购NEL等第三方的DSP芯片,即使不考虑供货等因素,这些第三方芯片往往只能应用在100G系统中,无法支持未来的400G系统。
到目前为止,全球只有极少数厂商推出了400G的超高速商用传输数字处理芯片,由此可见,超高速的DSP芯片技术依旧是超高速光传输的核心技术,目前该技术门槛还是相当高的。
目前来看,虽然100G传送方兴未艾,但在2013的OFC大会上,Ovum分析师已指出: 200G~400G的部署将比预期来的更快,400G在数据中心互联等一些大带宽应用场景下已经显露出了其价值。Orange、Telefonica等知名运营商已经在降低时延、单位比特能耗和成本的驱动下开始部署400G系统。因此,在今天规划100G网络时,还需要考虑未来400G甚至更高速率的平滑引入问题,在选择100G厂商时也需要更多地关注其对高速传送核心技术,特别是超高速数字信号处理芯片技术的掌握程度。
超高速传送下的业务调度
100G和400G时代,OTN交叉技术作为非常重要的业务调度技术可以使得下一代传送网更加灵活可靠,并符合未来业务的需要和网络发展的方向。OTN交叉技术包括电交叉(基于电矩阵技术)和光交叉(基于ROADM技术)。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国内 100G组网更多的是关注OTN电交叉技术。相比前面提到的高速数字处理芯片而言,目前100G OTN电交叉系统中所涉及到的电芯片- ODU矩阵交叉芯片已有很多成熟的商用解决方案,通过市场上直接采购的芯片可以搭建出需要的容量。如果还是把100G OTN比作汽车的话,那么ODU矩阵能力更像是汽车上的音响,其对系统本质的性能(无电传送距离)无影响,难度也相对较低。OTN电交叉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100G管道的传输效率和业务调度的灵活性,但是随着400G的引入,业务调度方式也正在被各大运营商重新进行审视。在100G时代,GE/10GE等小颗粒业务在进入100G大管道之前通过电交叉矩阵进行汇聚和调度都得到业内认可,那么对于更大颗粒的业务调度是否还进入电矩阵,400G时代对这一点则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因为400G时代每个光方向的容量可以超过20T,那么4个光方向+1个本地方向就可以超过100T,而目前商用的矩阵技术还停留在10T的级别上,而且由于高速集成电路的技术限制,电矩阵芯片处理能力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光技术的发展,短期内无法满足如此巨量的业务处理要求。即使未来引入类似于路由器的集群技术达到100T数量级,那么随之而来的系统复杂性、系统安全性、系统功耗以及现有100G设备和网络是否能平滑升级和扩容,也都是运营商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这种前提下,一些运营商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应对未来更高速系统的组网和调度,很多观点认为基于ROADM的组网和调度方式对速率不敏感,可以大大降低机房能耗和占地,无色无方向且具备灵活格栅能力的ROADM器件也已基本成熟,全光交换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国外一些运营商在部署100G网络时已开始采用ROADM来做大颗粒业务调度,直接向全光网络过渡。当然,ROADM组网在中国这样幅员广阔的国家中应用有一个跨距的问题,但这并不妨碍其在一些地区和省内的网络中进行使用。韦乐平指出:“在超100G时代,长距离传输必须要超低损耗光纤提供有效支持,采用超低损耗光纤,可以减少3dB跨段损耗,相当于系统传输距离可以延长100%”。目前国内已有运营商开始低损耗光纤的规划,相信随着一些低损耗光纤以及一些其他降低非线性技术的引入,ROADM的应用场景也会进一步扩大,使得传输网逐渐向全光交换网络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