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俊煜的演讲过程中,有几个地方引起了我的关注。***,豌豆荚的每日应用分发超过了3000万;第二,王俊煜多次强调:“豌豆荚是一个帮助用户发现应用的平台”。
这两句话想表示的意思有两个,***,豌豆荚对于移动开发团队而言,是一个非常好的App推广平台,第二,通过豌豆荚来发现App的用户很多,而且豌豆荚希望帮助更多的智能终端用户发现自己想要的App。
媒体产品与Store产品建设思路的共性
听到这两点的时候,笔者的臭毛病开始发作了。笔者认为,这两点其实也是所有Store类产品所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一方面,有效地聚拢移动开发团队,让自身的Store平台上能够汇聚尽可能多的优质应用。另一方面,尽可能大的向最终用户推广自身的Store产品,让他们成为自身的忠实用户。如果从这两点出发来看,实际上这样的建设思路与媒体产品的建设思路不谋而合。
媒体产品需要在自身的媒体平台上产出优质的内容,这就需要媒体拥有众多的作者资源以及专家资源,这些资源作为一个媒体高端优质内容产出的保证。另一方面,媒体平台需要众多的忠实读者,来持续提升自身的访问量或者发行量。
媒体产品与Store产品在建设思路的共性方面,就是一方面需要内容的产出者,另一方面需要凝聚忠实用户。换而言之,基本上所有面向终端用户的平台类产品,都需要在这两方面进行建设。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Store平台的建设思路显然比媒体平台的建设思路要狭窄许多。
Store平台应该向媒体平台学习的地方
现阶段,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媒体平台都在自身的平台上进行产品化的建设,为了加强自身读者的粘性,媒体平台推出了一个又一个产品,其目的就是有效的扩展粘性用户群。
然而,对于Store平台而言,这样的产品化建设工作显然进步缓慢。多数的Store平台仅仅把自己当成了一个App的汇聚地,然后以一种“菜市场”的经营模式将各种App进行分类以及搜索。这方面的典型笔者认为是苹果的App Store,每次笔者进入App Store,都有一种走入某个大型超市的感觉,而且这个超市看不见导购,看不见其他的消费者(注意,不是说没有其他消费者,而是你看不见其他消费者)。笔者只能自己一步一步的看下去。
回到文章开头,豌豆荚的王俊煜在说,他们的目标是帮助用户更方便的发现优质应用。笔者认为,优质应用能够被发现的原因是多元化的。有的App通过自身过硬的实力,实现了自然增长,还有的应用通过自身团队的宣传推广,达到一定情况的增长。另外一些应用,通过类似微博、微信这样的社会化组件,实现用户之间的口口相传,提升自身的装机量。诸如此类的方法有很多,在这里笔者并不详细介绍。在目前,Store平台方面,帮助移动开发团队进行推广的手段非常单一,一个是广告,另一个是排名。
但是Store平台能够提供的手段只有这两个么?如果你仅仅把Store当作一个App的聚合地,那么手段的确只有这两个,但是如果你把Store平台看成一个媒体平台,那么它能够做的事情就非常多了。
Store可以借鉴媒体的EDM模式
文章开头提到过,豌豆荚的每日应用分发超过了3000万,如果以一个用户下载了两个应用的比例来看,豌豆荚的日活跃用户至少在1200万以上。如果对这1200万用户的行为进行分析,可以很容易的将这些用户进行行为共性分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用户,定期推送可能符合他们口味的应用,这样一来,相信豌豆荚的日均应用分发数量可能会更高。实际上这就是网络媒体定期向自身读者发送内容EDM或者电子杂志的手段。
这样的手段已经有一些Store平台开始使用了,比方说GooglePlay以及360手机助手。但是这样的推广手段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对于用户的行为分析必须准确到位,否则的话就会成为一种垃圾倾销。
Store可以借鉴SNS类媒体的运作模式
还有一种媒体手段Store平台也值得借鉴,那就是社交类媒体的用户聚拢方式。人这种动物会根据自己的工作、生活、爱好、性格等特点划分出一个又一个的关系圈子,而在每一个关系圈子里面的人群,都会有着一定的共性。比方说,笔者是一个典型的吃货,所以在笔者的吃货圈子里,几乎所有的朋友都安装了类似“大众点评”之类的App。Store平台,能否通过某种机制,在自身的用户群中,建立起一个类似微博、微信或者开心网、人人网之类的SNS社区?发现应用的方法有很多,通过在Store平台上的搜索是一种发现方式,朋友推荐同样也是一种发现方式,如果能够把发现方式充分的应用起来,Store平台对于资深用户的粘性应该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总结:
笔者就是个媒体人,所以笔者觉得,Store平台和媒体平台在建设思路上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但是,这些想法只是自己的胡乱设想而已,这些设想可能有些过于天真,或者根本不着调,不过那也没关系,笔者在这里纯属抛砖引玉,欢迎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