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年前,就知道互联网有个听起来悬之又悬的“云概念”。那时给人感觉就像天上的云彩一样,看起来很美好,可似乎离普通人太远,怎么够也够不着。
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身边的云产品越来越多,云音乐、云电视、云报纸、云笔记、云手机、云支付、云盘……什么东西都跟云沾上了边。云山雾罩之间,不禁让人有些发晕。什么时候云技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也联系得如此紧密了?这些五花八门的云产品又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便利?
名字很性感,技术并不新
云计算最早由Google公司提出,在2007年开始大红大紫。这种技术是指利用大规模的数据中心或超级计算机集群,并通过互联网将计算资源免费或按需租用方式提供给使用者,其中的“云”可以理解为是互联网连接的大规模计算系统。
事实上,云计算这一概念在被Google公司提出来之前,这项技术本身就已经经历了十几年的演变,美国著名的IT公司甲骨文、SUN等都试图推广营销过,但都没能成功。Google的成功之处在于,用一个最富有诗意的比喻运用在一项比较难懂的技术上——用户不用知道自身是怎么获得计算服务的,这些计算服务好像都集中在天上的云彩上,无时无刻不在头顶笼罩,我们可以像抬头看云彩一样容易就获得服务。
有人打了个比方,云计算这就好比是从古老的单台发电机模式转向了电厂集中供电的模式。它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以作为一种商品进行流通,就像煤气、水电一样,取用方便,费用低廉。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的。
云也接地气,应用更亲民
近两年中国云计算应用市场发展明显加快。中商情报网研究数据表明,2012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超过600亿元,同比增长92.3%,2013年中国云计算的市场规模将超过1100亿元。具体表现在,除了大型的云计算中心建设不断加快之外,还有众多与云计算相关的应用服务和产品推出,让原来只大量运用于商企之间、略显神秘的云技术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接触。
最近被炒得很热的云电视,实际上就是运用了云计算和云存储的技术,使普通电视机能实现海量存储、远程控制等众多功能。企业通过“云”来控制后台数据和软件平台,包括基础操作平台和应用操作系统,彩电用户不需要为自家的电视进行任何升级、维护、资源下载,只需将电视连上网络,就可即时实现最新应用和海量资源的共享。
所以,只要明白了云技术的核心本质,就不难理解我们生活中这些突然出现的云应用和云产品。同理,云手机就是将云计算技术运用于网络终端服务,通过云服务器实现云服务的手机。每一个应用、每一个功能都是云。主要包括云助手、云便签、云图片、云聊、云搜索、云邮、云浏览器等几大功能特色,所有的云功能都基于一个云账号,这个账号代表了个人在云服务器的身份证。
而其他的云笔记、云音乐、云报纸等应用,都是基于云计算技术,让人们可以更便捷地在互联网的环境下随时随地享用和分享资源与数据。越来越多可用于日常工作生活娱乐的云产品和应用,也让以往高高在上的云技术显得更接地气。
安全有隐患,环境待成熟
毫无疑问,随着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相关企业在自己的产品中加入云概念,整个2013年,云服务仍将是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行业龙头企业的纷纷加入,更使得这一市场进入全面战争状态。然而,从云技术诞生的那一天起,有关于云的安全问题就一直被人们担心。
由于云服务需要将企业或个人用户的数据提交到数据中心,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担心数据丢失之外,几乎每个企业或个人都会考虑自己的数据流失或外传。一旦丢失或是外露,其带来的损害可能是致命的。这些事故在业界也不是没有发生过,在中国诸如阿里云这样的领头公司也曾发生过因断电而无法访问的意外。对于个人用户来说,使用云技术的产品或应用越多,有关于你自己的私人数据或存储也就越多地被放到“云端”,享受便利的同时,其中风险只能个人自担。
另外,基于云计算技术还未达到成熟,以及多数提供云服务的数据后台还不完善,企业或个人能够真正享受到云计算所带来的好处还十分有限。实际上,很多产品与云计算根本沾不上边,或很少沾边,但这些科技企业都会给新产品贴上云的标签。目前一些地方政府或企业,都是在“忽忽悠悠”的情况下花费巨资买了一大堆设备来构建所谓的“云系统”,但实际应用却少得可怜。
而对于个人用户来说,也有不少人是被这个云那个云的宣传噱头给弄晕了,变得“人云亦云”。实际上,像云电视、云手机这样的产品,在目前的后台数据支持和社会大环境下,很难使人享受到其应有的便捷效果。
尽管有些急于求成,但不可否认的是,云计算是一种新潮流、新变革,本质是对信息产业、社会生产力的推动。随着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云计算的成熟与推广,云终将会越来越多地改变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