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7日 51CTO外电头条】尽管苹果公司推出“iWatch”智能手表的传闻早已沸沸扬扬,但等到移动巨头真正将其投入市场之时,恐怕这一领域早已人满为患了。
所谓智能手表,是指能够与互联网对接(直接对接或通过智能手机对接)并运行应用程序的手表设备。
根据本周《金融时报》的报道,谷歌公司的Android小组(并非公司的X实验室)也在着手开发智能手表。这表明谷歌可能很快,或是在今年年内推出智能手表产品,其详细消息甚至在5月15号的谷歌I/O大会上就会见分晓。
三星公司的一位高管本周同样宣布了开发智能手表的意向,而且他们已经在这方面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
一家名为“果壳”的中国公司更是计划于今年夏天发布两款智能手表,其一为Android版本的Bambook Smart Watch,另一版本则采用Firefox OS。
索尼公司的智能手表品牌则直接采用“SmartWatch”字样,并于本周发布了新手表的外观与通知预览功能。索尼公司称,目前Google Play软件商店中已经拥有超过两百款专为这款SmartWatch打造的应用程序。
一家名为Pebble Technology的新兴企业于今年一月正式开卖其Pebble E-Paper Watch,本项目采取在Kickstarter网站上进行民间募资的运作方式。这款Pebble手表采用黑白的电纸式屏幕,并可通过蓝牙机制与Android或iOS设备相连。
除了前面提到的几种方案,Cookoo、I’m Watch、MetaWatch以及Martian Smart Watch等多款与智能手机对接的智能手表产品也正在酝酿当中。
学者、记者与博主们纷纷撰文讨论纷至沓来的全新智能手表类别。然而这里我要不客气地评论一句,他们对于智能手表未来所做出的预期几乎都是错误的。
本文汇总了智能手表革命中***的八个认识误区,希望能以拨乱反正的角度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场即将影响每个人的风暴。
误区一:根本不存在什么智能手表革命
事实上,革命的到来似乎已成定局。
每一家主流消费级电子公司都将至少推出一款具备竞争力及吸引力的智能手表产品,不仅拥有低廉的价格、优秀的功能,更将各类令人惊叹的新技术结合在一起。总而言之,我们将迎来一片充满选择、创新与精彩应用的消费电子新天地。
智能手表,不可抗拒的技术产品。
误区二:智能手表无法成功,因为手表本身已经过时
智能手表绝不会因为手表用户越来越少而失败。人们之所以不戴手表绝不是因为讨厌手表本身,而是厌倦了这种缺乏新功能、新性能且价格昂贵的单调产品——智能手表的出现正是为了扭转这一颓势。新一代智能手表已经证明了自身价值,相信在它的推动下人们会再次爱上这个盘踞在手腕上的小装置。
误区三:智能手表只是为那些懒得从口袋里掏手机的家伙准备的
还有一种奇怪的论调认为,智能手表只是与智能手机功能相重叠的一种多余子集与衍生品。在他们看来,像智能手表这种价格不菲的奢侈产品仅能在那些财大气粗又实在懒得掏手机的人群中流行起来。
索尼SmartWatch提供一系列功能,包括消息、日程表通知以及社交媒体访问等。
这两种结论都是错误的。首先,智能手表虽然的确从智能手机上继承了一部分功能,但同时也引入了许多新功能与新的使用方式;新平台总在不断涌现,我们很难断言到底哪些功能在哪种平台上最合适。就拿iPad为例吧,在当初平板元祖***次与大家见面时,恐怕没人能想到它能拥有如今这般庞大的应用程序支持阵营与实际用途。
其次,智能手表的普及与惰性根本没啥关系。每当一种便利的方案被另一种更加便利的方案所取代,这个过程都显得有些“奢侈而不必要”,但这也正是技术演变的必然过程。
当我还在读高中的时候,一位来自法国的朋友就通过ATM机断言美国人比法国人更懒惰;理由很简单,因为ATM机在美国比在法国更加常见。然而就在几年之后,ATM机就开始风靡全球,不仅是法国、世界各个国家与地区都开始接纳并享受由其带来的便利。无论是使用ATM机还是智能手表,这一切都与惰性无关,而只是人们在追求更佳行为方式过程中流露出的正常倾向。
#p#
误区四:智能手表又笨又重
其实所谓“智能手表”这一概念已经存在了许多年。一般情况下,它们确实比常规手表更笨重、更臃肿,而且在外观上跟职业装完全不搭调。
三种新兴技术能够帮助智能手表彻底告别笨重的黑历史。首先就是电子油墨、或者叫电纸技术,虽然其显示内容有限而且只能搞定黑白两色,但却非常轻薄且耗电极低(因此我们不再需要大块电池,手表整体也不再臃肿)。
其次是柔性玻璃,尤其是康宁推出的Willow Glass技术。这类玻璃不但可以弯曲,而且***灵活性,同时保持了轻薄的本色。柔性玻璃能够随手表的佩戴方式而随意改变形状,因此即使表面积较大、电子元件较多,手表整体的边角数量也能保持在较低水平,使得产品看起来不再笨重。
接下来的重要一环在于蓝牙4.0,在其低功耗设计的帮助下,电池体积得以进一步缩小。
误区五:智能手表并不“智能”
智能手表革命其实只是更庞大的穿戴式计算革命中的一个子集。我们可以预期,包括谷歌眼镜在内的各类可穿戴式计算服装(例如夹克、头盔、护目镜、手套及鞋子)终将占领我们的衣帽间,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在这些方案当中,***“智能”特性及外观特征的产品就要数智能手表了。
误区六:苹果短期内无法销售智能手表,因为柔性玻璃还需要约两年的成熟过程
关于苹果的这项传闻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很多人认为智能手表与柔性玻璃实在是密不可分,因此苹果iWatch的顺利降生必然要以柔性玻璃的商品化使用为前提。因此当康宁公司宣布其Willow Glass技术在两年内无法真正成熟时,苹果智能手表上市受挫的猜想也就由此产生。
但这一推理过程其实存在缺陷。
新技术,尤其是那些需要新型制造工艺加以辅助的技术,的确需要在真正发售前经历一段探索及发展过程。然而如果最终产品暂时放弃新技术,那么所谓技术门槛也就被轻松跨过了。
电纸手表能通过蓝牙与iPhone及Android智能手机相连。
了解2006年内幕消息的记者朋友一定还记得,苹果公司当时一直在探索智能手机与蓝牙4.0协作的可能性。就当时的情况看,苹果要的在手机上使用蓝牙4.0的结论简直是板上钉钉,而在蓝牙4.0真正成熟前,苹果也似乎无法推出可用的手机产品。然而事实告诉我们,***款iPhone在2007年就正式出货了,而采用蓝牙4.0的iPhone则在2011年才与大家见面。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苹果公司完全可以先公布一款不采用柔性玻璃的“iWatch 1.0”,并在此期间中静等康宁的柔性玻璃技术发展完善。
误区七:智能手表每天都需要充电
得益于蓝牙4.0、新型低功耗屏幕、低功耗移动处理器、更强的电池以及更好的管理软件,我认为智能手表的***续航时间也能达到一周——某些机型甚至能连续工作一个月。
误区八:智能手表只是智能手机的一种外围设备
智能手表革命尚未真正到来,但电子设备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已经高高耸立——手机、平板、笔记本、PC与TV之间的界限正被逐渐打破,计算开始渗透到我们每个人身边。
微软的Xbox SmartGlass与苹果的AirPlay Mirroring等产品正在消费级电子产品之间搭建起沟通桥梁,帮助它们彼此交互并控制对方。
智能手表不仅集成了手机的一部分功能,同时也涵盖了TV、汽车仪表盘等装置的属性。另外,我们也正在步入智能虚拟助理时代,谈话将成为操控设备的主要手段之一。
智能手表在理论上完全可以提供麦克风、通过智能手机获得互联网接入能力并通过手机屏幕显示结果。而且苹果的Siri、谷歌的Google Now及其它一些虚拟助理服务已经为我们提供了现成的便利接口。
Google Now与谷歌自家Android@Home相结合的举措将允许用户以语音方式管理任何能够与互联网相连接的家电产品。
我们不要把智能手表视为手机的外围装置,而应当把它看成所有家用设备、计算机、远程超级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的一套随身接口。
是时候为即将到来的智能手表革命欢呼雀跃了,它实现在即,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难以想象的精彩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