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教皇,也用商务社交平台?
2013年2月28日,此前宣布辞职的教皇本笃十六世正式离开梵蒂冈,自动退位。这个令全世界二十多亿人无限敬仰的职位,这个蓝色星球上最有号召力的title,就此暂时空了下来。这几天,在梵蒂冈的西斯廷教堂内,枢机主教们正在举行已经有几百年悠久历史的秘密会议,推选新教皇。就在3月11日,在LinkedIn上赫然出现一条招募教皇的信息,而且有翔实的工作描述、期望技能、公司介绍等等。
图:LinkedIn上的教皇招聘启示
虽然没多久,这条招募教皇的信息就已经被隐去,而且现在看来,很可能是某个人开得有点大了的玩笑,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LinkedIn在西方职场和商务社交服务领域的王者地位。
证明这一点的不仅仅是这个玩笑,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营销研究中心完成了一项调查,研究对象是美国过去5年净收入成长最快的500家公司(Inc. 500),调查围绕这500家公司对互联网社交媒体工具的使用展开。结果显示:LinkedIn已经超越Facebook,成为使用最多的社会化媒体工具,从2011年的73%增长到2012年的81%。
LinkedIn上用户之间的互动,以严肃的商务和职场相关的交往行为为主。你不会在LinkedIn中看到朋友聚会、美食分享之类的照片。这与其他社交网络相比,显得非常与众不同。
国外的商务社交网络市场LinkedIn一枝独秀,国内自然毫不意外地出现了一些模仿者,只是先行者们都难以称得上成功。3月21日,基于新浪微博平台的商务社交产品——“微人脉”,正式对公众开放。该产品此前3个多月一直处于内测阶段,如今即将揭开神秘的面纱,5亿新浪微博用户从此多了一个商务社交的平台,它会打破国内商务社交服务尚未融化的坚冰吗?
商务社交兴起,传统招聘式微
商务社交背后的核心需求,是个人职业发展和企业对优秀人才的需要。伴随着商务社交兴起的,是传统网络招聘模式的式微,中华英才网的没落可为标志性事件。不久前,Monster斥巨资2亿美元收购的中华英才网,售价低至不足1000万美元。对于企业招聘者来说,传统网络招聘模式为他们带来巨大工作量,想要从成千上万的求职者信息中找到合适人选,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更麻烦的是:网上简历常常存在过度包装的情况,而且难以检验其信息的真实性,容易造成招聘企业资源的浪费。而这些问题,正是商务社交平台企图解决的问题。
具体分析商务社交的主要目的,主要包括如下三方面:
•塑造和维护个人品牌
• 向外扩张人际网络
•寻找或等候机遇
这三件事情,要做好哪一件,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如果在白纸一张的情况下,让用户,特别是中高端用户在一个全新的网站上去做这些事,难度非常之高。
微人脉,制作真实的商务社交名片
微人脉基于新浪微博平台,用户可以利用已经成形的人际关系,只需要再补充少量信息,即可在微博关系基础上,打造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职场名片和人脉网络。在微人脉的基本信息页面上,可以直接从微博导入职业信息,除此之外,还可以补充自己的基本资料、职业经理、技能、项目经验、教育经历等信息。
微人脉还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化评价功能:对于自己的某个人脉,你可以去对他做出整体评价,或是评价他在某个公司的某段职业经历、某项技能。更重要的是,如果你跟他一起参与过某个项目,你就可以针对他在这个项目的表现进行评价。从整体,到职业经历、技能,再到项目,微人脉这个评价体系打造出一条完整的客观职场人物形象信息链条。
行业圈,扩张人际网络和展现自我的新渠道
个人的职业发展,一开始只能是相对被动地求职、应聘。在某个行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之后,职场人士们就需要一个出口,与同行业的其他人分享,互动。这既有利于自己的个人成长,也是在对行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3月21日的公开版微人脉中,之前参加内测的老用户,会发现一个全新的表达出口——“行业圈”功能。
囿于字数限制和时间流的形态,微博并不适合深入讨论单一话题,即使可以用长微博发布文章,但是相关的讨论和转发,仍然会受到字数限制,而且散乱地淹没在庞杂喧嚣的微博转发和对转发的评论当中,用户想要一览讨论的全貌,或筛选出有价值的反馈并予以回复,很难。
使用“行业圈”,无论是发帖还是回复,用户都不会受到微博140个字的限制,同一个话题下的评论和回复也不会被打散,交流可以深入展开,从而为讨论带来更多附加价值。在产出高价值内容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拉近。
行业圈还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话题类型:“小道消息”。在自己选定的行业中,用户可以进行各种爆料,而且可以选择匿名方式。相信这是出于鼓励UGC(用户生产内容)的目的。
“听其言,观其行”,用户在行业圈中发表的言论,也会是用户在这个商务社交网络上的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微人脉将借此具有丰富的媒体属性。
机遇,微人脉上的“创业咖啡”
如果你去过互联网圈内大大小小的各种创业咖啡,最吸引你的,一定是他们在白板上贴得满满的、大大小小的各种纸条。找人的,找钱的,找工作的,等等,不一而足。这一张张纸条,就是一个个机遇,等待着有缘之人前来“自投罗网”。
微人脉也提供了“机遇”功能。与“创业咖啡”一样,除了常见的“求职”和“招聘”之外,还有“项目合作”和“其他机遇”两种类型。用户除了寻找和发布机遇,还能根据地域和公司来进行更加细致的筛选。这就使得“微人脉”不再仅限于求职招聘,而是成为更广泛的寻找和提供商务合作的平台,实现前文提到的商务社交的第三个目的。
“水化”,微人脉可能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建立于微博这个大平台之上,但是微人脉仍然有不少问题需要面对,总的来说,核心在于如何防止三个“水化”。
“人脉水化”——从用户层面来看,越来越多的熟人社交活动正在向微信迁移,尤其人脉的开拓,更注重熟人之间的强关系。微博这样的弱关系社交媒体,有导致人脉“水化”的倾向。从未谋面的阿猫阿狗,就要加你为人脉,这样的事情多了,用户可能会厌烦,进而疏远微人脉。
“内容水化”——从行业圈的内容建设和运营层面,微人脉也有不少挑战。LinkedIn的做法是邀请企业界领袖出马,而微人脉在没有足够知名度的情况下,如何才能说服影响力人士前来贡献内容,并能将他们留在这里,与其他层次的人互动?一旦行业圈人数增多、名声打出来之后,发帖内容必然良莠不齐,而且必将成为广大“水军”的必争之地。这给微人脉的运营是个不小的挑战。
“机遇水化”——微人脉的目标用户人群是中高端职场人士。那么如何吸引用户去生产、筛选、保留这个目标群体关注的机遇?如何把他们关心的机遇展示给他们?
尽管有三个“水化”的威胁,但也要看到:新浪微博在这些方面应该说是国内最有经验的互联网公司,从新浪博客到微博,它有成体系的套路和经验可供微人脉借鉴。
微人脉能否扛起商务社交的大旗
微人脉的社会化评价体系、共享供求的机遇系统、同业交流的行业圈等功能,看起来都相当合理,理论上也需求强劲,但是否真的扛起中国商务社交的大旗,仍然有待观察,或许它扎根的土壤,也就是新浪微博这个大平台的表现,会成为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