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人脉:微博上的LinkedIn

原创
移动开发
LinkedIn在西方职场和商务社交服务领域早已建立起王者地位,甚至在上面出现了招聘教皇的信息,虽然这很可能是个玩笑,但也说明商务社交的潮流不可阻挡。在国内,微人脉基于新浪微博,也抓住了商务社交这个机遇,尝试解决企业招聘难的问题。

找教皇,也用商务社交平台?

2013年2月28日,此前宣布辞职的教皇本笃十六世正式离开梵蒂冈,自动退位。这个令全世界二十多亿人无限敬仰的职位,这个蓝色星球上最有号召力的title,就此暂时空了下来。这几天,在梵蒂冈的西斯廷教堂内,枢机主教们正在举行已经有几百年悠久历史的秘密会议,推选新教皇。就在3月11日,在LinkedIn上赫然出现一条招募教皇的信息,而且有翔实的工作描述、期望技能、公司介绍等等。

图:LinkedIn上的教皇招聘启示

虽然没多久,这条招募教皇的信息就已经被隐去,而且现在看来,很可能是某个人开得有点大了的玩笑,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LinkedIn在西方职场和商务社交服务领域的王者地位。

证明这一点的不仅仅是这个玩笑,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营销研究中心完成了一项调查,研究对象是美国过去5年净收入成长最快的500家公司(Inc. 500),调查围绕这500家公司对互联网社交媒体工具的使用展开。结果显示:LinkedIn已经超越Facebook,成为使用最多的社会化媒体工具,从2011年的73%增长到2012年的81%。

LinkedIn上用户之间的互动,以严肃的商务和职场相关的交往行为为主。你不会在LinkedIn中看到朋友聚会、美食分享之类的照片。这与其他社交网络相比,显得非常与众不同。

国外的商务社交网络市场LinkedIn一枝独秀,国内自然毫不意外地出现了一些模仿者,只是先行者们都难以称得上成功。3月21日,基于新浪微博平台的商务社交产品——“微人脉”,正式对公众开放。该产品此前3个多月一直处于内测阶段,如今即将揭开神秘的面纱,5亿新浪微博用户从此多了一个商务社交的平台,它会打破国内商务社交服务尚未融化的坚冰吗?

商务社交兴起,传统招聘式微

商务社交背后的核心需求,是个人职业发展和企业对优秀人才的需要。伴随着商务社交兴起的,是传统网络招聘模式的式微,中华英才网的没落可为标志性事件。不久前,Monster斥巨资2亿美元收购的中华英才网,售价低至不足1000万美元。对于企业招聘者来说,传统网络招聘模式为他们带来巨大工作量,想要从成千上万的求职者信息中找到合适人选,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更麻烦的是:网上简历常常存在过度包装的情况,而且难以检验其信息的真实性,容易造成招聘企业资源的浪费。而这些问题,正是商务社交平台企图解决的问题。

具体分析商务社交的主要目的,主要包括如下三方面:

•塑造和维护个人品牌

• 向外扩张人际网络

•寻找或等候机遇

这三件事情,要做好哪一件,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如果在白纸一张的情况下,让用户,特别是中高端用户在一个全新的网站上去做这些事,难度非常之高。

微人脉,制作真实的商务社交名片

微人脉基于新浪微博平台,用户可以利用已经成形的人际关系,只需要再补充少量信息,即可在微博关系基础上,打造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职场名片和人脉网络。在微人脉的基本信息页面上,可以直接从微博导入职业信息,除此之外,还可以补充自己的基本资料、职业经理、技能、项目经验、教育经历等信息。

微人脉还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化评价功能:对于自己的某个人脉,你可以去对他做出整体评价,或是评价他在某个公司的某段职业经历、某项技能。更重要的是,如果你跟他一起参与过某个项目,你就可以针对他在这个项目的表现进行评价。从整体,到职业经历、技能,再到项目,微人脉这个评价体系打造出一条完整的客观职场人物形象信息链条。

行业圈,扩张人际网络和展现自我的新渠道

个人的职业发展,一开始只能是相对被动地求职、应聘。在某个行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之后,职场人士们就需要一个出口,与同行业的其他人分享,互动。这既有利于自己的个人成长,也是在对行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3月21日的公开版微人脉中,之前参加内测的老用户,会发现一个全新的表达出口——“行业圈”功能。

囿于字数限制和时间流的形态,微博并不适合深入讨论单一话题,即使可以用长微博发布文章,但是相关的讨论和转发,仍然会受到字数限制,而且散乱地淹没在庞杂喧嚣的微博转发和对转发的评论当中,用户想要一览讨论的全貌,或筛选出有价值的反馈并予以回复,很难。

使用“行业圈”,无论是发帖还是回复,用户都不会受到微博140个字的限制,同一个话题下的评论和回复也不会被打散,交流可以深入展开,从而为讨论带来更多附加价值。在产出高价值内容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拉近。

行业圈还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话题类型:“小道消息”。在自己选定的行业中,用户可以进行各种爆料,而且可以选择匿名方式。相信这是出于鼓励UGC(用户生产内容)的目的。

“听其言,观其行”,用户在行业圈中发表的言论,也会是用户在这个商务社交网络上的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微人脉将借此具有丰富的媒体属性。

机遇,微人脉上的“创业咖啡”

如果你去过互联网圈内大大小小的各种创业咖啡,最吸引你的,一定是他们在白板上贴得满满的、大大小小的各种纸条。找人的,找钱的,找工作的,等等,不一而足。这一张张纸条,就是一个个机遇,等待着有缘之人前来“自投罗网”。

微人脉也提供了“机遇”功能。与“创业咖啡”一样,除了常见的“求职”和“招聘”之外,还有“项目合作”和“其他机遇”两种类型。用户除了寻找和发布机遇,还能根据地域和公司来进行更加细致的筛选。这就使得“微人脉”不再仅限于求职招聘,而是成为更广泛的寻找和提供商务合作的平台,实现前文提到的商务社交的第三个目的。

“水化”,微人脉可能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建立于微博这个大平台之上,但是微人脉仍然有不少问题需要面对,总的来说,核心在于如何防止三个“水化”。

“人脉水化”——从用户层面来看,越来越多的熟人社交活动正在向微信迁移,尤其人脉的开拓,更注重熟人之间的强关系。微博这样的弱关系社交媒体,有导致人脉“水化”的倾向。从未谋面的阿猫阿狗,就要加你为人脉,这样的事情多了,用户可能会厌烦,进而疏远微人脉。

“内容水化”——从行业圈的内容建设和运营层面,微人脉也有不少挑战。LinkedIn的做法是邀请企业界领袖出马,而微人脉在没有足够知名度的情况下,如何才能说服影响力人士前来贡献内容,并能将他们留在这里,与其他层次的人互动?一旦行业圈人数增多、名声打出来之后,发帖内容必然良莠不齐,而且必将成为广大“水军”的必争之地。这给微人脉的运营是个不小的挑战。

“机遇水化”——微人脉的目标用户人群是中高端职场人士。那么如何吸引用户去生产、筛选、保留这个目标群体关注的机遇?如何把他们关心的机遇展示给他们?

尽管有三个“水化”的威胁,但也要看到:新浪微博在这些方面应该说是国内最有经验的互联网公司,从新浪博客到微博,它有成体系的套路和经验可供微人脉借鉴。

微人脉能否扛起商务社交的大旗

微人脉的社会化评价体系、共享供求的机遇系统、同业交流的行业圈等功能,看起来都相当合理,理论上也需求强劲,但是否真的扛起中国商务社交的大旗,仍然有待观察,或许它扎根的土壤,也就是新浪微博这个大平台的表现,会成为决定性因素。

 

责任编辑:徐川 来源: 51CTO
相关推荐

2015-04-16 10:35:08

微博微博如何实现

2021-08-09 14:47:44

微信表情移动应用

2015-09-24 18:08:50

微博架构架构演进架构

2011-08-15 13:42:57

2012-05-09 14:02:46

HTML5

2017-04-27 11:15:05

新浪微博LNMP架构侯青龙

2011-12-08 16:31:43

新浪微博开放平台

2011-12-21 16:19:06

网秦手机安全微博保镖

2012-04-13 09:51:56

火狐微博助手

2011-12-08 16:51:55

新浪微博开放平台

2013-08-19 14:46:00

微博微信催眠术

2020-09-07 14:00:23

腾讯微博微信互联网

2011-09-14 14:40:13

专业化微博IT微博

2013-09-13 13:35:41

微淘微信微博

2017-04-27 14:43:53

新浪微博LNMP架构侯青龙

2017-04-15 21:36:05

微服务新浪微博WOT

2011-12-20 09:54:43

微博

2013-12-27 15:28:20

微博微信

2012-07-12 15:00:26

漏洞账号错乱新浪微博

2013-07-10 14:15:38

php新浪微博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