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干过前端,写过程序,做过设计,目前专注于交互设计这块,也稍带沾了点“产品味儿”,再说简单点,只是想做个NB的产品”这就是ICO在博客中对自己的描述。本文是一名交互设计师的自述,讲述了自己如何入行到之后的角色变换,一直到目前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解决。不仅是面对别人提出的问题,对待任何事情都需要“先正三观”。
初识设计
我是ICO,目前是“饿了么”UED负责人。我会踏入这个行业,说起来倒是有种“命中注定”的感觉。
在刚买电脑的时候,大家都在玩游戏,我那时却很热衷于尝试各种有趣的软件,好玩的都去尝试,导致家里电脑经常蓝屏死机,我还乐此不疲的重复“下载-崩溃-重装”这个过程,现在想来那时我就对软件,产品,界面都很感兴趣,但也就仅限于此,设计什么的根本就是一窍不通。
后来在学校里捣鼓了一个论坛。那个时候完全靠兴趣支撑,为了让自己的论坛变得更有个性,开始逐步去探究如何设计模板。等论坛搭建好之后,再找插件,改界面,这个应该算是我***次真正开始接触互联网,也让我彻底了解了一个网站的建立过程。
从“网页制作”到UED的蜕变
在工作之初,整个行业很少细分UED的工作,都统称“网页制作”。恰巧我的老板认为“网页制作”可以做出全部的网站,所以我那时候就是“交互、界面、前端和开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心里还没有底,但喜欢挑战的我坚持下来了。由于整个网站只有我一个人在做,所以在满足老板需求之余,我每天都在想如何减少步骤,让网站变得更酷更好。正是因为这份工作,使我对当时的这种方式的“网站制作”萌发了极大的兴趣,而这种一手包办的工作状态让我打下了一些基础。
之后随着国内UCD和“用户体验”思想的普及,使我重新认识了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加入一嗨租车算是我职业生涯的一个里程碑,在这里褪去了“网页制作”的外衣,真正的走进了用户体验的世界。从那时起,我把自己设计的东西放到了真实的,并且能够产生价值的环境中。把抽象的需求变成真实的界面为用户提供服务,给公司带来价值。这是一种极大的成就感。之后我组建了UED团队,使工作分工更加明确、专业,我自己也开始挑战团队管理。因为租车行业涉及到线上和线下,整个部门架构比较复杂,如何在部门之间进行协调是我的一个大课题。而团队内部的设计流程,任务分配跟踪和整体能力进阶也很重要。
可以说,在这里开阔了我的眼界,提升了我的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增加了实战经验。特别是对整个产品的把控和自信心有了极大的提升。目前我就职于饿了么,我们一直奔跑在通向***的路上。东西不好,宁可不上,连自己都不满意的产品又如何向使用者交代?
做产品就要做得牛X,我自己对牛X产品的感觉是 “需求满足-细节质感-情感触动”,就像同样是搜索,为什么Google的更受人喜欢?同样是手机,为什么iPhone会和其他产品有大差距?我觉得Google搜索,iPhone都是牛X的产品。
很幸运现在能够和饿了么团队一起打造更好更牛的产品。虽然我似乎在交互设计这个行当上做了一些时日,但我觉得这只是刚刚开始,之后的路很很长,我会继续加油。
“T”型人才
ICO说,我干过前端,写过程序,做过设计,目前专注于交互设计这块。ICO说这使自己和其他同事沟通起来更加顺畅,提高效率。比如说在设计中可以预先知道那些设计前端实现起来不方便,和前端,开发沟通的过程中也可以把沟通成本降到***,对整个效率提升非常有帮助。
我是比较赞成称为“T”型人才,一专多能,国内外很多设计师的前端技术也很厉害,有的设计师的还独立完成了App,比如Dailycost的作者梁国鹏,PerfectCut的作者钟磊。虽然我没有他们这么厉害,但这种“T”型人才我认为还是应该多多鼓励的。
环环相扣的微妙关系
一个成功的产品离不开前端、程序员、设计师以及产品经理的共同努力。这些职位之间都是一环扣一环的关系,每一个都是很重要的,有时候大家看到App效果很酷,会马上觉得设计的很牛,但其实光有设计师的方案是没有办法达到很好的效果,像最近在做的产品中,有了方案之后,开发还会特别的去优化他,找到好的效果,产品经理也会参与一起讨论,大家在一起发现新的点子,然后设计再改进,开发再加上效果,不断的迭代,为了让App变得更加顺滑舒服一点,每一点的改动,都离不开整个团队的努力。
设计师的灵感就像爱情——需要培养
灵感来的时候,你可能并不一定轻易的抓得住他,过去了你也不一定能再回想起来,所以我用记录的方式保存下来,我平时在看到很不错的网站,APP时,都会进行收集&记录,截取图片,录像保存,再做一些简单感想的文字记录,存放的时候,注意名称,分类,标签,方便之后查阅。
设计师还要培养对互联网信息获取的习惯,如今已经不是闭门造车的时代,需要每天关注,***养成习惯,除了国内分享内容之外,***再多了解一些国外的设计行业的信息,像对扁平化,响应式的研究,国外已经有非常多的文章,这些都能给自己带来很多思路。
还有一点我觉得很重要,就是沉淀,每天都有很多好东西出来,我们每天都是去看,下载,但是很少会去消化他,不消化的东西永远只是你硬盘里面的字节。只有消化后才是你的东西。
设计师遇到意见太多时怎么办
作为一名设计师而言总会遇到各方个面的质疑声。每个人的所接触的人,事,物不同,接受的教育背景文化也都不同,发生意见分歧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然而作为设计师的我们本身对设计作品都有那么点“洁癖”,遇上类似的事情时,心里总会有“触动”,情绪难免有些起伏。面对别人的意见其实不用过于抵触,意见也可能并不是因为不好而提出,是从其它角度提出当前没有考虑到的事情,这不定是坏事,不同角度,不同观点,能让作品变得更出色也说不定。
正面看待别人的意见。积极看待别人的意见,如果意见能够帮助自己做出更好的作品,是种多赢。当然对那些不靠谱的意见或者钻牛角尖的人,还是要分别对待。意见对事不对人。提意见对事不对人,被提意见也是,大家讨论时像战场,下班时如兄弟,不要想太多。
大家都要往对公司有价值的方向看,不要因为自己面子挂不下就僵持在这。
“在 Facebook,这个问题的答案由「这件事对公司有价值吗」来决定。只要你能够提出正确的问题,你解决问题的方向大致正确,就能说服别人加入。”来自 你从《打造 Facebook》一书中学到了什么
遇到意见时的一些处理方式
了解产生意见的原因。
每个人的了解不同,对作品的了解也不同,先了解意见&意见的起源再说。
交流探讨意见&方案
意见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的?提出的方案具体的场景是什么?针对是普遍用户还是某一类用户?是否符合产品的功能的需求&场景?是否属于我在设计中考虑过的场景?
听完意见之后,自己应该会有个判断,这个意见对功能是种增强补足,还是偏向了另外一个方向,先了解清楚总没有错的。如果是自己已经思考过的问题,可以直接了当的进行回复。
意见优缺点的对比
先好好思考下,对意见和自己的方案进行优缺点的对比,客观的分析一下,看下如何和产品融合或者无法接纳的原因。
简易交互原型测试
如果空想不出问题,可以尝试把几个方案做成交互原型(不会耽误多少时间),快速操作辨别之间的区别,然后做决定。
必杀
如实在无法决定方案,又都僵持着,那就只能放大招解决战斗,「必杀技可选:1.A/B测试 2.可用性测试 3.用户测试 4… 」在项目比较紧急又讨论比较充分的情况下,那让背负产品责任/指标的人来进行***抉择吧。
另一种解决方式
如果方案互相没有实质性的差异,那我推荐在不犯体验上的错误的情况下,先让一个版本上线,通过上线后的真实用户的数据反馈再进行判断和迭代。
我们要避免的讨论是:“我觉得你的方案不好玩”、“我不认为你的设计有人用”、“我觉得用户会这样用”。***的方法是,要么找到验证“用户会这样用”的证明;要么先按照其中一个方案快速上线***时间验错。
作为体验设计获得引导师要避免这样的讨论,既然大家都是在假设上进行设计,要么停下来验证,要么快速上线验证,在各自都不违反基本交互原理的基础上争论哪种更好,没有太大意义。摘自《关于体验设计活动如何收敛的十一件事》
如果对ICO的想法感兴趣的话更多内容请移步:http://icojump.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