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在美国,一个阅读器有了8000万用户,创始人大概会数钱数到手软。可是,当掌阅iReader总裁张凌云告诉我他的产品有了8000万用户时,我听到的只是平静。
掌阅科技创始于2008年,那时候并没有太多公司做电子阅读方面的尝试,掌阅也没有这方面的资源积累,算是白手起家;但因为进入这个领域教早,依托于与运营商和手机生产商建立的合作关系,4年经营下来到现在积累了***用户——用户数在2012年下半年经历了一个急遽增长的过程,具体数据没有统计,但“这半年增加的用户比前三年总体积累下来的还要多”,期间并没有做特别的推广。
张凌云把爆发的原因归结于产品的品牌、口碑积累到一定阶段水到渠成的结果。这虽然是个个例,但某种程度上也反应了整个移动阅读行业的发展轨迹。
国内做阅读器的公司不少,现在浮出水面的几家有多看、熊猫、百阅这种泛读者群的,以及一些专注于某些垂直阅读领域的阅读器。对于一般的用户来说,各类阅读器的用户体验、功能应该已经没有特别明显的差异,即便有也互相构不成威胁和核心竞争力——它们之间的竞争是内容上的竞争,比谁有更多的渠道、更强的谈判能力,谁能获得更多的版权内容。而这个能力和阅读器的读者基数是一个正比例关系,基本上是一荣俱荣;掌阅有***用户,和国内的一两百家多家出版社和 内容方都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书城”里的书全部有正当版权。
和读者的阅读口味对应的是,iReader书城里的书籍多是玄幻、武侠、都市言情、科幻、历史军事几大类,笔者尝试搜索了几本不算偏门的文学类书籍 (比如格非的《人面桃花》、《山河入梦》等等),没有相应的搜索结果。因为掌阅书城里的书全部是都需要经过版权方授权,所以现在还实现不了这么深度的覆 盖,但就广度来说应该覆盖到了大部分人的阅读需求。
未来掌阅的主要精力除了会进一步完善iReader的阅读体验,也会投入很多人力物力去从事渠道拓展,争取从版权方手中引入更多的内容;传统的文学 类的作品是他们未来会重点引入的对象。掌阅是一个大用户量级的产品,因此也不会把自己定位在某一类读者群或者某一类读物上,今后的内容也会像之前一样:覆 盖面尽可能广,满足不同用户群的阅读需求。
像这种产品的商业模式本应该非常清晰:花钱引入版权,用户付费阅读。
iReader商业化的阿喀琉斯之踵
“八千万用户”,多美好的数据。美好吗?可我们在中国,一个盗版泛滥、用户没有付费习惯的地方。掌阅的arpu值很低,离创始团队的预期很远。把iReader当单纯阅读工具用的用户占了绝大多数,他们自己从网上找来盗版的电子书在iReader上看,鲜有人去理会“书城”里有什么书籍。这对于iReader的盈利可真是个不怎么令人愉快的状况;这种状况不是个体的,是整个移动阅读领域的。
另外,由于数字阅读内容本身的匮乏对于iReader这类的阅读产品也是一个掣肘因素。对于读者来说,他们有时候并非有意选择盗版,而是缺乏正当的途径去获取所需的电子阅读内容。
在外界看来掌阅已经算是阅读器里相当出众的产品,但在张凌云看来移动阅读现在还在开始阶段,说谁走在前面还为时尚早。对于这几家公司——iReader、多看、91熊猫等等来说,这个市场还算刚刚开始,远没到要抢蛋糕的地步。
多看的一句“总有人为精致付费”,细细研究起来很有意思,“总有”透露着一点无奈中的希望,这也能概括整个移动阅读行业的状况。总有人会买单的——iReader,和其他同类创业公司刚之所以还在移动阅读领域耕耘,都因为坚信一些东西:数字化阅读毕竟是大势所趋;关于版权保护的法律会越来越完善,市场教育会越来越充分,用户的付费意愿会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