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布于@pmben 的个人博客。什么是用户“G点”?我在这里将这个G点定义为:用户的爽点,即能让用户眼前一亮并感觉到很爽的地方!
通俗的讲,G点就是用户的某个需求点,当用户的需求点被满足时,他自然而然的会有很爽的感觉。成功的互联网产品,无不都是满足了用户的一个或者多个G点。这跟现实生活中的G点有点异曲同工哦,你们懂的!
G点是互联网产品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成功的互联网产品,无不都是满足了用户的一个或者多个G点。微信一开始的成功源于它可以语音发信,这点是利用了用户懒惰的特性,让用户用起来很方便,继而很爽。QQ通讯录的成功源于它可以将通讯录同步到云端,在能进行批量处理通讯录的同时还避免了通讯录的丢失,用户用起来也必然很爽。
通俗的讲,G点就是用户的某个需求点,当用户的需求点被满足时,他自然而然的会有很爽的感觉,而爽的程度则取决于产品具体的交互设计。反过来说,抓住了用户的G点,产品一定会成功吗?这就不一定了!
Kozmo.com:在线仓储和送货服务商。对于城里人来说,Kozmo.com的确既酷又方便,你可以订购从电影到小吃各类物品,然后仅用一个小时就能让它们到你的家门口。爽不爽?肯定爽啊,而且这也是用户的真实需求。但是对于Kozmo.com来说,这已经变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把业务扩展到7个城市后,Kozmo.com发现,跋山涉水地送一张光盘或者一包口香糖简直糟透了!最后不得不面临倒闭的后果。
所以说,寻找用户的G点,是在做产品的时候首要要考虑的问题。你的产品满足了用户哪些需求?用户用起来会不会很爽?如果你觉得找到了用户的G点,那么就去看看你的产品是不是真的能让用户爽起来。怎么去尝试呢?有种方式:
根据这个G点,开始做产品概念图,然后根据概念图搭建出产品的基本框架,规划出产品的各个功能模块,然后再针对每个功能模块设计产品交互。如果功能点很多,那可能还需要进行版本划分,按照优先级将功能模块划分为几个等级,之后不断迭代。然后在版本升级过程中看用户的反馈和数据,如果数据不理想则再进行调整。
这个应该是大部分产品人使用的产品设计流程,那么在这里这种方式是不是真的适合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看看下面这种方式!
MVP开发模式—精简、直接、快速
还是针对上面的那个问题,我们的另外一种解决方式就是MVP开发模式:围绕用户的G点(需求点),建立最精简的产品原型,这个原型只包含最基本的功能模块,注意,这里是最基本的,不能再做减法的功能模块,然后在最短的时间内上线这个最基本的产品原型,上线后看用户的反馈和数据,如果这个点不能让用户爽起来,那么就立即改变产品设计的方向。
举个例子,人们都有喝水的生理需求,经过调查,用户对甜的水普遍有好感,这个甜水就是用户的G点。找到了用户的G点后就要开始生产水了。
第一种方式:规划好生产的数量、每瓶水的含糖量、每瓶水的体积、大小、定价、销售渠道等内容后,开始大批量生成,生产之后进行大批量销售。
第二种方式:生产一小批甜水、一小批无糖水、一小批咸水等,之后进行销售,根据销售业绩来决定生产方向。
两种方式的结果怎样呢?在销售过程中发现,其实用户对甜的水并不买账,他们可能只是平时喝点,但是喝的最多的还是无糖水。结果可想而知,第一种方式肯定亏大了。
当我们在找到用户G点的时候,不要急着去做大的产品规划,而是要针对这个G点建立最小最小的产品型态,先看看这个是不是真正的用户G点,我们的产品是不是真正的满足了用户的这个G点,用最小的代价去做个实验,这才是明智的选择。
和用户一起开发产品
刚才上面的第二种方式实际上是一种产品设计理念的体现:和你的用户一起开发产品。产品是给用户用的,产品又是我们自己设计的,除非你非常了解用户的需求并能从这些需求中找到真正的突破点,否则产品是很难成功的!
所以我们提倡,和你的用户一起开发产品。如何一起开发呢?我们就用上面的MVP开发模式,在最短的时间内上线一个产品型态,看用户买不买账,如果不买账,立即转化思路,进行另外一个G点的实验,上面的矿泉水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另外一个例子,国外某网盘产品经理想设计一个网盘,但又不清楚产品能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于是,他没有做任何产品设计相关的工作,只是把此网盘的产品大概型态和操作流程拍了个视频放到网上,统计需要此网盘的用户数量,需求量达到一个数字级别后才开始进行产品设计和开发。这样就避免了产品设计出来后没有人用的恶果。
无独有偶,国内某皮鞋批发商,专门去各个皮鞋批发地拍摄各式各样的皮鞋相片,然后通过邮件等方式发给朋友、网友等,看看哪种皮鞋需求量最大。等有人想购买皮鞋时,这个批发商再去批发地购买,再邮购给终端用户。
这两个例子充分说明了:不打无准备之仗,我们在设计产品的时候也应该知道,在着手做之前,应该要清楚这个产品成功的几率大不大,用户是不是喜欢。在有一定把握的时候再开始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