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它热门服务一样,我们在国内也能够看到很多 Zaarly 的跟随者。例如我们上月报道过的呼闪、在四月份的36氪开放日成都站中展示过的街区,以及更早的微任务、一呼、邻味网等。
最近我又接触到一个来自清华大学校园的类似创业项目 — 求吧,创始人刘宁是清华研二学生,目前他们的产品已经发布iOS版。
目前求吧提供的主要功能包括:使用包含文字、图片在内的多种方式描述发布的任务;以奖赏模式鼓励其他用户接受并完成任务;以地图标示精确位置并推送给周围的其他用户;当任务有反馈时会***时间推送给发布者,而发布者和任务接手人之间也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一对一地进行交流等。
此外,开发团队还会不定期推出一些官方任务,增加互动并提升趣味性。而分享功能可以帮助用户一键分享任务到新浪微博、人人网等社交网络,扩大任务传播范围,提升任务解决效率。
不过求吧并没有像同类其它产品一样,急着把自己推向大众,想着能圈越多的用户越好。相反,他们将用户群暂时限定在自己最熟悉的地方 — 清华校园。至于为什么这样做,刘宁这样告诉我们:
我们这个产品的定位是本地服务,而且是P2P的本地服务,内容的制造(即需求的发布)与消费(即需求的满足)都是普通的用户。同时产品又严格基于地理位置,即每个任务都具备位置属性,于是这就要求产品的使用人群在某个“圈内”比较密集。因此,决定选定某个区域进行产品的集中推广。
我们就在清华,熟悉校园,校园用户相对密集而且信任度高,于是对此处开放。不对外部地区开放,是因为前期没有用户量,一个用户辛苦发出了任务却无人应答,这种“白忙活的”体验比无法使用还糟糕。清华作为中国的***学府,在清华推广成功,相信进入别的地区推广也会带来传播效应。
按理说已经有这么多本地化的实时交易平台,我们对这种服务模式的感触很深才是,但是在自己的周围似乎没有看到多少人在使用这类服务,是没有这种需求吗?如果你愿意到赶集或58的相关版块去看看用户发布的内容,就会发现这种需求事实上是很旺盛的。所以类似服务在国内未能快速发展起来,很大程度上的原因或许是没找到正确的推广人群和使用场景,因此我对刘宁的观点也比较认同。
同时我们看到国外高校孕育出了很多成熟的科技公司 — 例如Facebook就诞生在哈佛大学的某间宿舍,并且最早的服务对像也是校园内的学生 — 但是在国内似乎还没看看到比较典型的例子。像Facebook这样从校园获得天使用户,然后再以点及面的推广方式,很适合需要人气积累才玩得转的社区。不过也有个前提,即学生应该是你服务的典型但不唯一的用户群。
值得一提的是,同样是诞生在清华、目前已经向北京全部高校开放的同类服务网站“师兄帮帮忙”也在作类似的尝试。当以“水木清华”为代表的校园BBS越过人气***之后,这类结合移动与实用的新型本地化服务或许能成为一种不错的替代。
虽说现在谈盈利模式还太早,但如果我们非要现在讨论未来盈利问题,其实已经可以看到很多的可能,包括抽取佣金、付费B2C展示推广等等。不过也正如刘宁所说,这些都还得看产品未来的走向。
本地化服务领域就像一座刚刚被发现的金矿,虽然还没有多少人挖到真金,但是奔这来的人很多,并且大多都很凶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