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都有两面性、月有阴晴圆缺、先苦后甜、玫瑰飘香浑身是刺”,这些教育人的话我们从小到大听了无数次。然而在领导能力方面,我们总是看到人们成功的一面,却很少关注失败的一面。人们大多会讨论领导者应该去做什么,却没有人讨论领导者应该避免做什么。结果,我们讨论“成功”,很少探讨失败。
在Larry Weinzimmer和Jim McConoughey 合著的《The Wisdom of Failure》(《失败的智慧》)一书中提到,大多数企业界成功、著名的领导者他们都是在试验和错误的反复过程中学到走向成功最重要的一课。然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因为害怕犯错从来都不敢去轻易尝试。Caterpillar挖掘机公司的前CEO Jim Owens告诉我们,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要比从成功中学到东西要多的多,作为领导者,损失越惨重,经验学到的就越多。
有时,稳妥地冒险也会带来错误。真正的失败不是因为犯错,而是为了米面犯错所做出的代价以及害怕犯错的恐惧心里和在安稳环境中无法成长。不犯错,哪来的成功。然而,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避免接受挑战和犯错。大家都不想谈论失败,也不想过多关注失败,为安全起见,会想方设法另寻出路,或者直接甩手不干。所以许多领导者会一遍一遍地面临同样的问题,就是因为他不敢直面问题,不敢去解决。
我们为什么不去接受挑战,去敢于承担失败,并从中学到些内容,增长些才干呢?既然犯错有这么大的价值,为什么商业和领导背景下的人们还是不愿意去讨论失败呢?
这社会残酷的评价机制
一般来讲,人们靠工作表现来评价一个人。不难想像,公司为员工支付工资,就是希望员工可以帮助公司走向成功而不是把公司搞垮。员工的工作表现越好,获得的补偿和报酬就越高。然而,没有人可以因为一次表现突出就被永久定性为表现突出。人从失败中成长,是人类进化的一个重要过程。犯错只不过会在短期内影响工作表现而已。然而对于许多创业企业来说,领导者或者创始人的错误决定不仅会被放大,甚至可能会毁掉整个企业。
那创业企业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可以选择避免犯错。爱迪生曾经说过“我没有失败过。我只是找了一万种行不通的方法而已。”你认为爱迪生在当今的商业环境下还能生存下去吗?不太可能。我们这个时代的评价机制就是赞赏成功,失败者只能靠边站。所以创业者们,请记住“绝对不要让失败成为成功路上的绊脚石”
美国艾迪欧公司的创始人 David Kelley则认为,失败不仅仅是通向成功的一条道路,而且是成功的一个必备因素。他在工作中不仅不会因为失败而处罚员工,反而鼓励他们要冷静面对失败,学会分析。这就是艾迪欧公司为什么是当今最具有创新力企业的原因之一。他认为,“如果连追求失败的自由都没有了,何谈成功。”
完美主义文化氛围
我们当下的文化非常重视完美主义。从小开始,我们就被父母告知“practice makes perfect”。Perfect,完美。大人们告诉我们,犯错不好,所以我们从小就“带着有色眼镜来看”犯错这种事。课本上也告诉伟铭,要成功,就要追求完美。
完美主义是阻挡人们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最大障碍之一。人们思维定式,希望不犯错,保持完美,然而这样一来,他们就一直停滞不前。IBM前首席执行官 Tom Watson执掌IBM期间,管理层的一名同事因为小小的错误而导致公司损失1000万美元,Watson非但没有解雇他,反而将这次错事当作员工培训和企业发展的投资。Watson为什么要这么做?那是因为他已经认识到了平庸只能带来失败,完美主义文化更是阻挡发展的障碍。
在“结果”与“过程”中失去平衡
为了能够快速发展,我们需要获得资本,需要得到社会的尊重并创造出完美主义的形象。结果就是,我们过度关注结果,而忽视了过程。成功的领导者更关注过程。如果公司的领导者太急于成功,他们也许会失去做重要的东西,他们曾经强势的特点反而成为成功路上的障碍。他们获得的成功越多,潜在的失败就越大。
“失败悖论”和讽刺
不可否认,所有优秀的领导者都犯过错。在成为真正优秀的领导者之前,必然要经历很多次失败,就像爬梯子,马上就要到顶了,结果又滑了下来,几经周折才爬到顶端。失败悖论告诉我们,要想成功,就得失败!
讽刺的是,只能从失败中学到一些走向成功的必备内容。
诚然,我们所在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之下,很难允许犯错。美国好事达保险公司的前任主席Georg Ruebenson说过,最优秀的领导者有与生俱来的天赋,可以从别人的失败中学到一些经验。他承认在年少时期确实从别人的失败教训中学到了不少东西。
最优秀的领导者能从别人的失败中学到经验,并且不用承担任何代价。
英文原文:Fast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