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帽CEO访谈:VMware是最大的竞争对手

译文
系统
在这篇由IDG企业网(简称IDGE)组织的CEO访谈文章中,Whitehurst与首席内容馆John Gallant将共同讨论企业级软件领域中的竞争格局变化,并解释红帽公司目前为何将VMware视为最直接的竞争对手。此外,他还谈到微软向云计算倾斜并由此推出新一代操作系统的方针将如何推动红帽公司在这一领域的业务。

【51CTO精选译文】编者注:这是一篇很长的访谈,也是一篇很精彩的访谈。作为红帽这家全球第一大开源企业的掌门人,Jim Whitehurst对红帽本身的价值是如何看的?整个产业的发展是怎样的状况?谁是盟友,谁是对手?新的趋势下,红帽这样的企业未来能提供哪些更多的价值?下面,我们将从Jim Whitehurst的角度,解读企业级IT发展的状况。


当我们谈起云计算领域的顶尖领军企业,红帽公司会成为候选者之一吗?Jim Whitehurst希望如此。事实上,作为红帽这家发展迅猛、总部位于北卡罗莱纳州罗利市的开源企业CEO,他正在竭尽全力确保自己的公司能够为蒸蒸日上的私有云及混合云环境开发出极具竞争力的工具产品组合——在Whitehurst看来,这类技术组合所面临的惟一竞争对手只有微软(当然,‘围墙花园’战略除外)。除了最引以为傲的企业级Linux旗舰产品之外,红帽公司一直都在为云技术堆栈的扩展而不懈努力,其中包括各类工具、服务器及存储虚拟化、管理、安全性以及能够切实为企业业务提供支持的OpenStack产品。

在这篇由IDG企业网(简称IDGE)组织的CEO访谈文章中,Whitehurst与首席内容官John Gallant将共同讨论企业级软件领域中的竞争格局变化,并解释红帽公司目前为何将VMware视为最直接的竞争对手。此外,他还谈到微软向云计算倾斜并由此推出新一代操作系统的方针将如何推动红帽公司在这一领域的业务。Whitehurst同时探讨了为什么大多数IT管理者对于红帽的发展战略存在误解以及他在Delta航空公司担任高管的经历如何辅助他成为称职的科技企业CEO。

IDGE: 在我的概念中,当向大家问起心里对红帽公司的印象,他们往往会认为“这是一家Linux企业”。您如何看待这种评价?您又希望CIO及其它技术管理者如何描述红帽公司的市场定位?

Whitehurst: 一般而言,下一代IT架构总体在向开源化倾斜——无论是采用开源研发还是整合开源内容,开放性都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对吧?在这样的重大时刻,很多公司都选择积极接受,其中不乏谷歌、Amazon以及Facebook这样的行业巨头。他们正在推动新一代云架构,同时尝试让自己的全部工作以开源的面貌与世人见面。

我们的工作是为这些技术社区提供助力,并对这些由世界上最庞大的IT用户群体所开发的技术加以调整,以使其高效服务于我们的企业客户,进而达到与基础设施等同的业务价值。没错,我们的确会推出具体产品,但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红帽公司的发展路线图不会只仅企业CTO掌控。我们绝不会去编造荒谬的鬼话,劝说客户相信我们精明至极、能够准确预知IT业界的未来发展走向。我们只是希望客户认同这样一条准则:始终让自己的技术路线图与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各IT企业保持一致。这样的方向选择最为稳妥,而我们在多年工作中积累下来的经验也能很好地完成这项任务。

IDGE: 我们不妨进一步聊聊这个话题。回顾一下当前让您和您的企业大获成功的产品组合,您希望CIO或者其他顶级技术高管如何看待红帽今天的定位与未来的发展方向?

Whitehurst: 在我看来,红帽公司和微软是目前仅有的两家为企业客户的下一代云需求提供全方位基础设施堆栈的软件公司,产品阵线从管理程序到操作系统再到应用基础架构可谓应有尽有。微软公司的做法显然还是在遵循其一贯的“围墙花园”(即一切以自定标准为基础,合作伙伴与用户被迫接受各种限制)战略,而我们则在开放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开放不仅仅是指开源,更体现在红帽公司发展路线图的制订方面。将未来走势与大多数其它技术公司的选择相结合,才能最大程度保证企业平稳与客户利益。

Part 2精彩语录:

“这一次历史选择了我们,很多用户发现除了Azure之外,其它一切云环境都会采用Linux系统。”

“客户绝不希望每次一有新硬件发布就重新部署业务应用程序——而这正是红帽公司需要承担的职责。”

#p#

IDGE: 我迫不及待想跟您深入探讨当前发展势头最良好的竞争对手,再聊聊云和移动技术这类最热闹的话题。不过还是再来说点管理层的事吧,今年早些时候红帽公司的盈利一举超过十亿美元。您觉得这对于红帽公司及其一直坚持的开源路线意味着什么?

Whitehurst: 我认为其意义在于一锤定音的决定性作用。多年来虽然红帽公司一直在为此不懈努力,但质疑之声始终不绝于耳,而且开源到底能否稳定盈利也始终是个说不清楚的话题。如今疑问有了答案,红帽公司的定位完全可行,同时开源也极有可能彻底替代传统的专有软件堆栈。之所以有底气这么说,是因为我们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行业巨头之一。全球财富排行榜中占据前一千位的企业,基本上有80%都可以算是我们的客户。正是由于我们的产品,全球各大证券交易所才能正常运转,而且世界范围内超过一半的股权交易发生在红帽Linux系统当中。现在我们可以骄傲地宣称,红帽对开源的追求及定位已经获得肯定,这套系统完全能够处理世界上各类最关键的任务。

我猜在很多人的概念中,Linux系统总是跟“低成本”联系在一起,对吧?大家普遍认为“这套系统当然不够好,但很便宜,值得一试。”但实际情况并非这样,我们的系统“更好,同时更便宜。”也许各位会对“更好”的说法难以认同,那就把它留给历史来检验吧,至少我们目前看到的是红帽Linux系统完全能够处理最重要、最关键的任务,而相关技术人员毅然抛弃了熟悉的Windows而投向Linux的怀抱——这就足够说明问题了。而且除此之外,Linux低廉的使用成本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

IDGE: 红帽公司目前正迎来极为强劲的发展势头,到底是什么样的动力令您的企业获得这样辉煌的成功?(今年六月,该公司公布了2013财年第一季度业绩,其盈利同比增长19%、每股收益则同比增长12%。)

Whitehurst: 我认为企业的快速成长主要归功于两个方面,这种两条腿走路的形势非常理想,因为它标志着业务健康有序的增长状态。第一方面,我将其称为“成为传统数据中心中的主流”。这类情况相信大家也看过不少了,从Unix到Linux或者从Windows到Linux,从WebSpher、Web Logic向JBoss(中间件),甚至是从VMware向RHEV(红帽企业级虚拟化)的转换都是这一趋势的明证。成本低廉的开源解决方案已经开始向传统软件叫板,强势争夺市场主流之地位。

五年前,我们的客户清单几乎是一份包含了世界各大顶级成熟技术企业的名人榜。其中最主要的使用者多数是证券交易所、投资银行、电信运营商以及军事情报机构。这是一份了不起的名单,客户们完全是为了产品技术方面的优势才决定掏钱购买,而绝不是受成本因素的影响。

但是怎样才能吸引还没有使用开源技术的传统企业呢?坦率地说,我们从来没有在产品的易用性方面投入大量时间和研发精力。一直以为,我们的努力方向都是建立起广泛的渠道合作伙伴与生态系统,并以此为跳板将产品推向市场。而真正令我们被用户所接纳并获得快速成长的因素也正在于此——系统集成商与渠道合作伙伴同我们建立的深厚友谊与互利关系令市场推广工作势如破竹。作为一家技术企业,我们所做的仅仅是努力让产品更优秀、成本更低廉。永远把自己最擅长的工作放在第一位,这就是我们的发展理念。

支持红帽获得成功的第二个方面则是云。当说到“云”这个字眼,我知道这只是个通用型的概念,要澄清的是我指的不是大规模使用的私有云体系。当然,红帽公司在早期经营中的确做过这类工作,梦工厂影业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利用红帽产品堆栈构建起了令人惊叹的庞大私有云环境。但这只是个例,并不能当作普遍规律。

我们始终将目光投向未来的前进方向上。而从长远来看,无论是公共云还是私有云,其存在目的都是为现在基础设施带来变革,并最终让业务应用程序运行在现代化基础设施当中——这就是云计算的初衷。令人振奋的是,Linux再一次被证明是最适合这一历史潮流的操作系统。企业客户纷纷表示“我们希望能够在某些特定类型的云环境中运行业务应用程序,”正是这种需求令我们的业务登上顶峰。

时至今日,大多数人都对私有云青眼有加,不过请稍等——Solaris系统居然无法满足这种需求。由于用户纷纷准备向云时代进军,我们所要处理的遗留问题及迁移工作也就越来越多。而这一次历史选择了我们,很多用户发现除了Azure之外,其它一切云环境都会采用Linux系统,这就使得许多过去对Linux心存芥蒂的用户自觉自愿加入我们的合作阵营。

IDGE: 贵公司开源事务部副总裁Michael Tiemann最近刚刚宣称,每花一美元购置红帽产品,就相当于砍掉了头顶专利光环实际上却是一堆垃圾的专有软件10美元的市场份额。您认同他的观点吗?能否为我们详细解释一下他的意见?

Whitehurst: 好的,很多商家和客户其实都是专有软件开发公司的合作伙伴,因此把话说得这么绝不太合适。但正所谓话糙理不糙,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告诉大家,红帽产品堆栈完全能够代替大多数主流专有软件。与那些只知道刮钱,整天喊着“还有其它需要?那再买点配套服务吧”的厂商不同,我们一直在尝试将更多更具时代特性的功能添加到红帽核心产品当中。而根据Michael所公布的数据,我认为他的意思是当前服务器操作系统市场的总体份额约为200亿美元。

我们是仅次于微软公司的全球第二大操作系统供应商,但红帽的总体营收只有十亿美元。显然,我们的Linux系统在收益方面只是十亿美元中的一部分,可以说红帽仅仅是服务器操作系统业界中份额仅为个位数的竞争者之一。但在服务器操作系统装机量比例方面,我们却拥有高达两位数的百分比,至少从表面上来看这意味着红帽公司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但更重要的是,如果大家始终在关注我们,那一定会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SELinux中的安全机制正逐渐得到加强。就拿新加入的MPIO(即多路径输入输出)来说吧,这是一套实用的多路径处理方案,客户不必再为此而额外花钱了。另外,我们还将该机制添加到所有核心操作系统当中——包括管理程序,这样大家就不用单独购买VMware的同类产品。我们一直在为核心产品添加各种各样、功能迥异的实用组件,而从不会提高产品售价或者把组件单独拿来出售。也就是说,如果大家购买了红帽产品,那么产品将逐渐获得新功能,用户则省下了一大笔购置其它必要组件的费用。

我们还在核心操作系统当中加入了大量身份管理机制,因此大家不仅能够用Linux代替Solaris、AIX或者Windows,其中还包含了大量红帽提供的软件组件。虽然随着各项额外功能的加入,系统变得越来越强大且更具经济价值,但我们始终坚持功能免费的原则。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支持Michael的看法——在红帽产品上花10美元,的确能够为用户节省大量额外的功能组件投入。

IDGE: 既然说到这里,那咱们就多聊一点红帽给软件市场带来的影响。很显然,由于软件本身的开源特性,所有附加价值都可以由厂商自由提供,这就使得产品能够更容易地实现企业级部署。

Whitehurst: 这方面让我花点时间具体说明一下吧,因为可能大部分企业、甚至是我们的现有客户都会认为红帽公司所提供的技术支持及服务项目完全以免费软件为基础。但事实情况并非如此,或者说免费软件只是我们产品中的很小一部分。

关注红帽公司的朋友肯定已经发现了,在代码贡献者的支持下我们获得了93%的毛利率。换句话来说,我们的成本结构只占7%,这看起来与其它软件公司非常相似。红帽公司将总收入的18%用于创造性研发,Citrix公司为16%,甲骨文公司为12%,而赛门铁克则为14%。也就是说,尽管红帽是一家开源企业,我们仍然投入了更高比例的收入款项用于创造性研发。说到这里大家一定会迷惑不解:开源的意义不正在于产品研发的低成本吗,为什么我们要花大价钱搞科研?没错,我们确实在产品中用到了来自不同社区的代码,但真正的成本源自产品化进程。开源代码本身并不是产品,其间需要严格的转化过程并坚持提供技术支持。我们为此奋斗了十年,也投入了令人震惊的巨额资金。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假设大家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的领导者,现在打算利用红帽企业版Linux作为交易系统平台——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大家花了很多钱把产品买到手并部署完成,当然希望系统平台能够长期稳定运行。整套环境运转了三年之后,英特尔公司发布了新一代处理器芯片,性能上的提升令大家不得不将其引入业务平台,因为这能够显著提升交易处理效率。当然,开源的特性正在于与时俱进,与英特尔新芯片相匹配的新内核会很快出现。但对于我们这套已经使用了三年的老系统来说,客户绝不希望每次一有新硬件发布就重新部署业务应用程序——而这正是红帽公司需要承担的职责。

红帽公司十年间一直维护着这些内核的正常工作,我们组织起一百五十人的技术团队,针对每一项技术更新为发行版做出调整。每当社区成员修复了新内核中的某个bug,我们必须马上追踪动向并将修复内容以补丁的形式移植到所有旧版本内核当中。而随着英特尔新芯片的上市或者其它硬件巨头推出新设备,我们还得将硬件与旧内核协调一致。维持操作系统的稳定运转绝不简单,我们需要处理大量结构化工作。

开源本身根本无法完成这些任务。开源是一种开发模式,而并非完整的产品化系统。红帽公司的主要工作正是弥合这一空缺,因此我们的成本结构看起来与传统公司非常相似,因为这一切工作真的耗资巨大。我们并不是大家想象中那种服务或技术支持类企业,而是一家根红苗正的纯软件公司,所有盈利都要依靠软件销售来实现。

人们可能会想:Linux有这么多版本,又何必选择红帽?反正网上资源多的是,下载来用就好了。但大家有没有想过,一旦几年之后该系统推出新版本,我们的应用程序还能运转正常吗?这就是红帽公司的主要任务,也是我们价值的实际体现。而且从高端层面来看,我们真正将开源与产品化流程结合起来。不仅是英特尔等硬件厂商的新产品能够与系统及时契合,包括谷歌在内的其它技术企业还会帮我们共同设定发展路线图,以满足他们的业务需求。所以大家完全可以放心,红帽产品绝对不会被时代的车轮碾压而过——具有如此规模的支持阵营,各类需求都能得到理想的回应。总体而言,大家不妨把红帽公司看成一家专为企业用户提供系统“耗材”的厂商。

再次强调,红帽公司的确会为客户提供服务及技术支持,但这只是总体业务及成本结构中很小、很片面的一部分。我们的成本主要用于整理开源代码并将其转化为产品。在任何特定的历史时期,我们都必须拿出与之相匹配的系统技术(例如支持72核心处理器等等),十年来这些繁琐的升级工作就是我们的主要攻关目标。每两年我们都会推出新的系统版本,使用体验也会随之发生较大的变化。定期支持并推动产品更新是一项庞大而富有挑战性的工程活动,而这还仅仅是Linux领域的任务。显然,JBoss也需要我们以同样的关注度与研发投入才能始终保持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Part 3精彩语录:

“目前,只有两款操作系统在认证数量方面傲视群雄,其一为Windows、其二即为红帽企业级Linux。”

“供应商始终会是我们坚强的技术后盾。”

#p#

IDGE: 感谢您的讲解说明,相信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朋友都对红帽有了新的认识。接下来要问的问题与当前形势联系比较紧密。随着云计算与移动技术的不断普及,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也渐渐与之相接轨。在这种情况下,红帽公司又是如何扩展服务,帮助用户在混合云或者前面提到的大规模私有云环境中取得业务领域的进一步成功的?这可比单个服务器以及独立项目要困难得多。

Whitehurst: 在帮助用户将云计算从概念转化为企业实际业务方面,我们将当前的工作分为两大主要层面。首先,我们显然需要继续扩大自己的产品堆栈。我们拥有虚拟化技术、拥有操作系统、还拥有能够直接处理业务问题的应用程序基础设施。其中存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用户无法迁移与应用程序有关的各类数据,云计算的种种承诺只能是空谈,而这绝不是采购一、两套硬件设备就能实现的。

因此,我们收购了一家名为Gluster的公司,他们非常擅长研发软件存储类技术。现在我们已经可以让用户随心所欲地迁移或委托自己的数据,而无需向应用程序声明数据的具体位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努力增加堆栈规模并出台一系列新型服务,最终成功实现了这一既定目标。这里我要再提一句,以梦工厂影业公司为代表的用户已经在红帽的帮助下利用这套包罗万象的堆栈实现了了不起的业务提升,我们的虚拟化技术、应用之间的通讯技术、不可或缺的操作系统产品以及中间件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最终的成绩也令我们深感自豪。

接下来说说第二个层面——这也是将混合云变为现实的重要一步——那就是为操作系统配备应用程序验证。目前,只有两款操作系统在认证数量方面傲视群雄,其一为Windows、其二即为红帽企业级Linux。而且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如果堆栈未经认证,他们根本不放心在其中运行应用程序——软/硬件堆栈都是如此。我们与多家主流云供应商开展了通力合作,并努力让红帽的系统与这些云环境相匹配,因此只要是得到了红帽认证许可的应用程序,都能够在同样获得认证的服务器上获得与本地系统相同的优异支持效果。如果大家身为独立软件开放者,那么红帽的认证同样能为您提供帮助——我们保证已经充分做好一切底层工程技术准备。而且无论是惠普的ProLiant服务器还是Amazon的EC2云,只要这些实例通过了红帽的认证机制,那么软件供应商的产品就能够与系统环境并行不悖、用户也可以放心将应用实例交给这些计算平台。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要想真正实现“一次编写、所有应用程序皆可受益”的理想状态,我们必须保证自己的服务供应商愿意为此提供支持并对相关技术堆栈非常熟悉。这正是我们所做的工作,也是应用程序认证的意义所在。另外,我们还以非常积极的态度参与到一项名为DeltaCloud的项目中来。每种云平台都拥有不同的API,无论是OpenStack、zCloud、Amazon EC2还是IBM都不能免俗。也就是说,一旦我们针对某家特定供应商或者某种特定云平台的API编写应用程序,那么该应用将无法被迁移到其它新环境中。因此,我们花费大量时间与Apache共同研发一套抽象化托管机制,这就是DeltaCloud。此时我们编写应用使用的API只与DeltaCloud有关,这种抽象化API得到了多家云服务供应商的认可与支持,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将自己的应用产品迁移到多种主流云平台之中。

总而言之,我们不仅仅为自己的客户提供技术与服务,同时也在幕后默默为程序认证做出了诸多努力。我们希望应用程序能够借此自由迁移,供应商也可以始终向客户提供技术支持,而大家作为使用者则能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做出部署决策——因为我们知道,供应商始终会是我们坚强的技术后盾。我知道这么说可能有点过分乐观,但我坚信其重要性不容忽视。人们对于突然出现的云计算感到手足无措,而我们将使其变得更平易近人、轻松上手。不过坦率地讲,一切都建立在大家信任我们、彼此通力合作的基础上。如果大家不愿加入进来,应用程序的认证也就无从谈起,我们无法从供应商那里获得技术支持,最终跨云平台的应用程序迁移也将化为泡影。事实上,一环一环联系紧密,而未来的历史走向就掌握在每一位用户手中。

Part 4精彩语录:

“他们没能给Linux未来的前进道路带来任何深远影响。他们不会雇用大量上游内核开发人员参与到项目中来,所以他们不可能出于客户利益的考量制定出科学有效的Linux长期发展议程。”(猜猜他们是谁?)

“你提到的这些都是很了不起的巨头,但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二都是红帽的合作伙伴。”

“微软公司在这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只是一小部分,所以并不用太在意;事实上在我看来VMware才是红帽最大的竞争对手。”

“顺带一提,VMware公司的产品同样能显著降低成本。”

“我认为在过去二十年中,推动IT行业发展的最大因素并不是摩尔定律,而是是一种思维惯性。”

#p#

IDGE: 现在我们来对市场竞争格局做一番探讨吧,相信这能够帮助读者了解红帽公司的发展策略以及与其它主流厂商在定位上的不同之处。我会把这些红帽的同行企业分为几个不同梯队,相信有些与红帽合作愉快、另有一些则是势不两立的竞争死敌。请您放松心情,与我们分享您对这些企业的真实看法,并解释红帽与它们之间的差异。首先来谈谈开源业界的两家公司:SuseCanonical

Whitehurst:这两家都是专门开发操作系统的公司,而红帽向用户提供的则是一套全方位的基础设施堆栈。他们能够带来成熟的操作系统,但却无法真正引导我们向云环境迁移或是带来全面的基础架构解决方案,因为除了系统本身外他们不开发任何其它组件。即使从这些公司的主营产品——Linux角度来看,他们也没能给Linux未来的前进道路带来任何深远影响。他们不会雇用大量上游内核开发人员参与到项目中来,所以他们不可能出于客户利益的考量制定出科学有效的Linux长期发展议程。

最后,他们缺乏任何关系密切的生态系统合作伙伴,而我们则拥有丰富的系统认证资源。所以大家当然可以坚持使用Ubuntu,但如果想在系统中运行SAP却遭遇应用程序崩溃,那别指望客服能帮上忙了,他们根本不会为使用这类系统的用户提供任何意见。对于传统企业而言,他们既不会广泛挖掘系统的潜在价值、也没打算花十年的时间让系统与任何一款应用程序的二进制代码顺利兼容。总之他们无法真正提供企业级的关键任务支持,也不具备任何必要的基础设施及成本管理机制。

IDGE: 那红帽公司是如何与那些主流IT企业相抗衡的?例如IBM、惠普或者甲骨文等等?

Whitehurst:你提到的这些都是很了不起的巨头,但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二都是红帽的合作伙伴。不过问题在于他们都是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的软件厂商。在某些情况下,解决方案的全面性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供应商的产品越全面、用户就越是被死死束缚起来。虽然我承认这些企业所提供的解决方案都很优秀,但现实总是瞬息万变,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保证自己的产品始终适应客户的全部需求。

最让我们引以为自豪、同时也是维系着红帽企业核心价值的纽带,就是我们在业务领域的独立自主以及与惠普、IBM、戴尔甚至是甲骨文紧密合作的技术能力。说起独立性,当大家开始为云计算制定规划时,如何从数不胜数的服务供应商与实现方式当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案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到这容我再次提起红帽的老本行,在云计算领域,操作系统的作用不容忽视,而前面提到的那些公司都没有给出任何一款x86操作系统方案。他们有自己的Unix系统,但这都是从上一代计算技术中残留下来的东西,虽然还能正常工作,但没有人愿意把它们当成新时代下的云操作系统。

IDGE: 您怎么看VMware和微软?刚才您已经提到,微软是一家真正拥有全方位产品的伟大企业,因此红帽将其视为市场竞争中的有力对手。但与此同时,VMware也在尝试解决一些红帽关注的云领域问题,二者之间是不是也构成了竞争关系呢?

Whitehurst: 其实微软公司在这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只是一小部分,所以并不用太在意;事实上在我看来VMware才是红帽最大的竞争对手。从未来的技术堆栈趋势来看,我们双方有着非常相似的观点与方向预期,而其中的重点要素都是抽象计算、存储与网络。未来软件管理会成为云计算的主导,应用程序的编写水准也将大大提高,因此我们所坚持一切理念都将进一步与现实接轨,同时我们努力积累起来的产品阵营也将成为竞争力的极大保障。很明显,由于VMware公司没有研发操作系统的经验,因此他们恐怕一时拿不出像样的全面堆栈。不过虽然我们双方在应用程序开发角度上有所差异,但对于计算产业发展的前景却惊人地一致。

现在我们最大的区别在于如何将理想转化为现实。红帽公司采取的是非常开放的技术态度,VMware则在专有软件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二者的发展轨迹完全不同。VMware公司已经明确表达了未来的憧憬,同时也在技术研发方面投入了巨资,并尝试将自己的努力转化为客户的信任与支持。红帽则不这么看,我们不仅将开放的血脉贯穿于企业的整体技术架构中,同时也在市场推广方式中表露无遗。不必对问题逐一解答,我要告诉大家的是红帽公司正努力激发技术社区的潜力,进而为诸多云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很多业界专家喜欢夸夸其谈,冲着红帽大喊“Linux应该这样、KVM应该那样”,但事实上我们始终与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最成熟的IT企业密切合作,并共同制定路线图。他们根据自身的业务需求向红帽提供援助,而由此带动的技术发展走势也保证了衍生技术的成功。

所以当我谈到开放性的话题,我的表达重点绝不是低廉的成本,因为除了红帽产品之外还有很多完全免费的替代软件。我的意思是开放的路线图规划方式能够避免企业的前进方向被某一位合作伙伴或者某个科技研发部门所左右。从本质上,我们认为让用户真正参与到研发工作当中才能既让新技术符合实际需求、又能让新产品适用于客户。其间用户能够提出实际问题,只有参考他们的意见才能最终推出令使用者赞不绝口的顶级解决方案。

所以当我信心满满地宣称,未来五年中红帽公司将在云计算领域拿下最佳技术堆栈这一殊荣,我要表达的绝不是CTO对于未来的准确判断及公司决策层对前景的严谨预期。当然,我们的CTO绝对才华横溢,但无论多么杰出的个人也无法把握市场的宏观走势。真正帮助我们推动发展路线图的是众多合作伙伴,无论是Amazon还是Faceobok,都是这个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行业龙头,红帽公司开源堆栈的不断壮大与他们的贡献密不可分。因此,我们认为自己的发展路线比VMware更加切合实际、也更具操作性。

现在再来说说微软。微软公司最喜欢搞的就是围墙花园那套,如果大家是Windows系统和.Net的忠实用户,那么Azure确实是一款不可多得的云平台。但如果大家想拥有更多基于开放标准的软件,那么能满足这类需求的显然只有VMware与红帽两种选择。而且我个人对于VMware也不能完全算是理想的方案,尽管我们双方的技术堆栈非常相似,但我们的方案更倾向于以项目负责人的角度解决业务问题。顺带一提,VMware公司的产品同样能显著降低成本。

IDGE: 继续来谈微软,这爱企业最近正在经历一场涉及多种核心技术的重大转变,其中包括云计算以及下一代操作系统等等。这些转变会给开源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您觉得红帽公司是否会受到冲击?

Whitehurst: 每当技术领域发生重大变革时,消费者都会寄希望于替代产品。我认为在过去二十年中,推动IT行业发展的最大因素并不是摩尔定律,而是是一种思维惯性。当情况仍然按照预定轨道运转时,人们不会刻意尝试改变。因此红帽公司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壮大,还要得益于经济萧条带来的困难时期。当时各企业纷纷压缩财政预算,人们必须找到新的解决方案才能保证业务运转,红帽公司正是抓住了这一历史时机才奠定了今天的基础。红帽的另外一次飞跃发生在技术架构转换的热潮之下,因为每当架构大规模变动时,用户就会对自己的现有技术资产进行重新评估。我们的运气很好,因为架构变动导致很多应用程序无法正常运转。事实上没有哪家企业会在现有应用仍能正常工作时采用新应用——换句话来说,不管现有应用维护起来有多贵,成本都要比向新平台迁移低得多。

经过各种历史转变的洗礼,我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应对经验。无论是Windows新版本还是新的技术架构,又或者我们需要将现有应用迁移至云环境等等,这些对于红帽公司而言都可以算是扩大业务版图的绝佳时机。即使是微软这样的软件巨人,在洞悉了其弱势之后我们同样有机会在市场上获得主动。坦率地说,如果我们抓住机会、制定政策并付诸实际,我想红帽一定能在新的历史时期拿下更大的市场份额。因为我们的技术非常过硬、也能够给企业用户带来显著的成本节约,我们对自己的实力非常自信。

Part 5精彩语录:

“红帽并不是没有争雄的野心,只是一味抢先与既定路线图有所冲突。”

“我们仍然认为只有OpenStack这样的项目才能取得最终胜利,因为它的发展路线图背后是数以百计的企业与数以万计的用户的真实意愿。”

#p#

IDGE: 那么Jim,您是如何看待InforWorld网站对红帽公司的评价——“隐藏的云计算公司”?您认为这种评估准确吗,红帽真的已经做好全面进军云市场的准备了吗?

Whitehurst: 这个嘛,我有点沮丧,其实我们真的不希望在这方面太过张扬。

IDGE: 目前红帽公司在拓展产品组合、推动技术社区建设等方面所做的努力都是非常正面的信息。不过您认为红帽已经成功转型为云计算企业了吗?

Whitehurst:如果大家了解我们的相对估值,就会发现红帽公司其实是一家与云计算紧密相关的企业。至于“隐藏”之类的评价,我们多年来一直走的都是这类路线。之所以大家会把我们划为“扮猪吃老虎”一类,主要是在十年的企业发展当中,我们始终奉行稳健的扩张战略与发展路线图,而且在此期间我们确实没能在任何领域取得领导地位。红帽并不是没有争雄的野心,只是一味抢先与既定路线图有所冲突。我们始终将注意力放在技术社区建设方面,因此红帽一直没有以张扬的姿态宣传自己,而是永远将社区摆在最显要的位置。

举个典型的例子:OpenStack。就在大家议论纷纷、认为市场需要一款云基础管理套件时,VMware公司站了出来并将vCloud Director推向市场,其主导地位也就此确立。但我们仍然认为只有OpenStack这样的项目才能取得最终胜利,因为它的发展路线图背后是数以百计的企业与数以万计的用户的真实意愿,能够想用户之所想的产品当然会在竞争当中更胜一筹。

目前红帽公司已经成为OpenStack项目最大的贡献者之一。但我们选择了非常低调的处理方式,甚至直到最近我们才把这一消息公之于众——因为我们觉得自己没必要这么做。我们为项目贡献代码、参与研发过程、帮助管理者选择技术走向。但如果我们大呼小叫、宣称自己掌握着OpenStack的未来发展态势,那么首先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因为能够影响该项目走势的因素有很多;第二,这绝不是红帽公司的处事风格。我们刚刚公布了自己的OpenStack产品,而且我们有信心将自己最为擅长的红帽虚拟化技术与OpenStack云管理工具结合起来,为用户奉上理想的产品大餐——而这一切的要归功于我们与技术社区的通力合作。因此我们并没有像VMware那样把自己放在聚光灯下、力图在市场上引发轰动性的反响、甚至借助传闻把自己也描述成OpenStack项目的合作者之一。但事实终究是事实,红帽公司才是整个项目的第二大贡献者,同时也是惟一一家即将以此为基础推出企业级产品的大公司。

我们的使命是担当客户、合作伙伴以及贡献者社区的催化剂,并尝试以开源的方式给用户带来技术革新。我们从不在争夺领跑位置上浪费力气,因为技术社区的核心意义而于协作而非争强,相信大家也明白我的意思。虽然红帽公司在规模上日渐庞大,但我们始终扮演催化剂和参与者的角色。不过社区中藏龙卧虎,其中不乏来自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强的各企业的IT用户,在社区的辅助下我们彼此建立起合作关系,而这也成为红帽在技术方面拥有绝对自信的先决条件。我们始终秉持这样的理念:我们的处理方式与最终结果同样重要。

IDGE: 我最近好像听说红帽公司是OpenStack项目开发中的第三大贡献者,实际情况是什么样的?

Whitehurst: 就不同版本而言我们的贡献确实有所区别,根据某些评判标准我们稳居第二、在中一些标准中则只能屈居第三。

IDGE: 红帽公司对于混合云向来非常重视。在您看来,IT管理者需要把握好哪些关键因素才能让混合云项目取得成功?

Whitehurst: 混合云的总体概念在于,我们要在环境中引入一部分公共要素,还要保证一部分内容始终处于防火墙的保护之下。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工作流能够迁移、而后者不能。真正影响混合云运行状态的活动则是应用程序的迁移决策。如果大家一门心思搞开发,而不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应用程序迁移做任何准备,那么工作本身将变得毫无意义——只会创造出另一套数据仓库而已。应用程序能否顺利迁移?如果不能,无论是云、源代码、低成本还是这个那个,都只是败絮之外遮盖着的金玉空壳而已。

我们的基本观点是:以红帽堆栈为基础进行开发,我们会确保应用程序能够顺利运行在任何由经过认证的硬件构成的规模化环境当中。如果大家想搞裸机运行或者虚拟化技术,那么ESX和Hyper-V都是很好的选择,因为二者都属于已认证环境。红帽自己的管理程序当然也在认证之列。大家希望借助Amazon的力量?没问题,因为他们是已认证云服务供应商,而且只是庞大厂商阵营中的一分子。如果大家希望自己的决策能长期生效,同样应该选择红帽开源堆栈,而且我们承诺用户绝不会被红帽所束缚。不仅如此,如果各位感觉我们的产品无法产生预期中的经济效益,也完全可以立即停止付款。

我们认证了IBM公司生产的x系列服务器,并承诺以同样的方式为任何一家云服务供应商提供此类调整及工程服务。我们已经处理过来自Amazon、IBM、NTT、Rackspace等多家知名企业的各类应用程序,并保证这些应用在经过RHEL的认证后能够运行在任何主流环境中。因此我要提醒大家,着手进行应用程序开发之前,一定要确保基础软件堆栈能够通吃所有环境。同时我们也会致力于不断巩固软件堆栈,让红帽成为跨平台应用程序的最佳基础。选择我们,大家将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拥有充分的业务灵活性。

被束缚在同一家供应商的产品上非常危险,这很可能导致创新步伐的减缓与运营成本的上扬。我们最终会发现自己被捆绑在某个特定平台中,无法迁移同时面临供应商勒索般的高昂收费。从这里开始,一系列近乎欺诈的支出开始令用户不得安宁。我们能够为完整的云计算解决方案提供各类必要组件,但更重要的是,如果大家选择红帽堆栈,那么随意选择运行环境将不再是梦想——无论是VMware还是微软都是我们的支持对象。这一切都经过了充分的验证,我们确保应用程序的顺利运行。在这方面,红帽公司与其它竞争对手有着显著的不同,我对于自己企业的这份坦荡非常自豪。

同样重要的是,我们绝不会为了灵活性而将用户的一切现有资源扔进垃圾堆,红帽公司完全能够与其它厂商的技术配合无间。大家已经斥资购买了VMware公司的产品?别担心,一切尽在掌握。我们还可以在微软产品的基础上创建出红帽混合云,这种对新旧产品的高效应用对于客户而言意义非凡。

IDGE: 接下来让我们换个话题,聊聊读者朋友最为关注的技术趋势——移动设备与BYOD。我个人还不太清楚红帽公司的移动发展战略,您打算如何引导企业在这波IT革新的浪潮中赢得更多拓展机遇?

Whitehurst: 我们的战略仍然与企业立足的根本息息相关。对于任何一款用户需要在移动设备端处理的应用程序,我们都会在数据中心内为其配备对应的后台基础设施。随着这类应用程序复杂性及对高强度处理需求的不断提高,我们推出了全套JBoss产品组合,能够以卓越的性能保障高强度处理工作的顺利完成,并在后台基础设施中实现各组件的正常运行。我们仍然在努力攻克前端难题,不过坦率地讲,我们目前仍然没有为前端开发人员提供任何市场化产品。我的意见是,红帽公司不打算在任何用户终端设备领域插上一脚,因为目前终端用户设备市场已经非常繁荣、选择多多。因此大家恐怕不会在市场上看到运行着红帽Linux的设备。

现在我们专注于帮助那些在红帽基础设施上开发应用程序的客户,确保他们的移动前端易于编写、部署并简化今后的管理流程。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需要跟包括Appcelerator在内的一系列企业展开合作。我们也有自己的平台即服务产品——也就是OpenShift,企业可以借此开发应用程序、一次性编写客户应用并将其运行在Appcelerator之类的其它平台中。点击按钮并将应用通过Appcelerator部署在我们的平台即服务产品中,即可将应用程序转化为移动客户端。

Part 6精彩语录:

“我认为招聘计划是与营收与利润增长比例持平的,应该算是很科学的拓展方式。”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位乔布斯,一味模仿不仅无法取得同样的成功,反而会令自己变得人见人烦。特立独行有一定道理,但我们认为密切协作更能够挖掘每一位企业员工的最大潜力。”

“真正的管理工作要求锱铢必较,我们不怕在运营中扩大开支,但必须确保每一分钱都尽可能花得物有所值。”

#p#

IDGE: 您为公司筹备了非常积极的人才招聘计划,有报道称每季度红帽要吸纳250位员工,是否确有此事?这些新员工会参与到哪些技术项目当中?

Whitehurst: 红帽公司在世界各地都有广泛的机构基础。虽然我们在美国的招聘计划是人才增殖方案的主体,但同时也在捷克的布尔诺市建立起一整套研发设施。在那里我们处理大量整合及产品化工作,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高投入”项目。我们在加州山景城的基础设施项目也一直在建设当中,办公楼已经有数层之高,并且还在随关键性工程的拓展继续扩建。而在世界范围内,我们不断拓展分支机构数量,将业务延伸到更多国家中的更多新市场中,红帽公司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将始终保持这样的高速增长。虽然听起来这样的人才招聘计划显得过于激进,但红帽公司今年规模扩大了20%,盈利的增幅也取得了同样傲人的成绩。因此我认为招聘计划是与营收与利润增长比例持平的,应该算是很科学的拓展方式。

IDGE: The Motley Fool网站上,您被评为当今最杰出的企业CEO之一。您一直以来将技术企业打理得井井有条,秘诀是什么?

Whitehurst: 最重要的还是选择一个值得自己倾注心力的好企业。我在红帽公司已经工作了四年半了,卓越的组织分工与技术超群的员工团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知道寻找好的企业并不容易,但我仍然建议大家在选择自己要效力的公司之前谨慎思考,毕竟只有在良好的平台上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但接下来我要说的是文化方面的问题。红帽公司拥有一种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以开源为核心,讲究“惟才是举”、公开透明。因此作为领导者,我需要厚着脸皮去询问每位员工对管理层的看法、采纳他们的建议。这种轻松愉快的上下级关系非常难得,大家很乐于当面指出我工作当中的不足。厚起脸皮、放下架子,全身心把自己融入企业中的普通员工群体,时刻提醒自己“任人惟贤”才是正确的管理观念,这样公司才能真正将“员工”转化为“人才”,并借助方方面面的灵感推动企业健康成长。

一般来说,高科技公司里的技术人员常常穿牛仔裤上班、举止松散、目无法纪,这是聪明人常有的傲慢表现。有很多人把这些当成梦想家与成功人士的代名词,当然这类例子也确实存在。就拿乔布斯来说吧,他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位乔布斯,一味模仿不仅无法取得同样的成功,反而会令自己变得人见人烦。特立独行有一定道理,但我们认为密切协作更能够挖掘每一位企业员工的最大潜力。每天早上一到公司,就会有人跑来跟我聊天,指出我所做的错误决定并提出批评。我欢迎这样不同的声音,而且很庆幸红帽公司能拥有如此健康的讨论氛围。我也因此相信红帽能够给用户带来比VMware更强大的产品,这与企业规模无关,最重要的是我们尊重自己的工作以及奋斗在技术社区中的每位贡献者,人的力量汇聚起来将势不可挡。如果每家企业都能做到这一点,那么红帽的竞争优势将不复存在——好在目前来看还没有几位竞争对手能做到。

IDGE: Jim,我对您的职业背景很感兴趣。您曾经效力于航空公司,这看起来——至少表面上看起来——跟管理技术企业有很多大差异,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在航空公司的工作经历对您的成长是否有所助益?那段时光对如今的科技企业CEO职位而且具备某种指导意义吗?

Whitehurst: 首先我要告诉大家,航空公司是最难打理的企业之一。我们不仅需要学习如何在严苛的环境中管理工作,还需要思考每一丁点小细节并将其落实到位。一般来说技术公司在成立之后会立刻获得大量投资,而且在企业取得相应的阶段性成功后创新变成最重要的工作,相比之下管理机制则退居次位。许多技术企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忽略细节、同时懒于制定严格的发展规划。但航空企业不同,我们需要考虑那些伸手要钱的部门是否真的需要投入、这笔钱还有没有更好的用途。真正的管理工作要求锱铢必较,我们不怕在运营中扩大开支,但必须确保每一分钱都尽可能花得物有所值。

在规划及预算制定方面,我的要求非常严格。如果一定要说,我认为自己给红帽公司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以规划与预算为核心的严谨决策机制。我们制定了一套五年计划、以积极的态度提出方案并以月为单位定期追踪方案的执行情况,最终确保构想真正转化为现实。这一切都是我在Delta航空公司中培养的好习惯,是“好钢用在刀刃上”的管理原则。

但我每天要进行的工作内容则与在Delta航空的那段时间完全不同。在那里,我有90%的时间都在与员工面对面交流、或者是根据办公室中归纳好的数据报表梳理运营状况,这非常重要。“为什么与上周相比,我们这个礼拜在拉瓜迪亚机场的航班性能下降了2%?”基本上都是这类问题。航空行业就是一种以细节为主要导向的业务流程。

而在红帽公司这边,我们的利润率很高,因此最重要的工作是为企业规划好未来的成长轨迹。我仍然会常常跟员工交流,但同时也得与客户沟通、同合作伙伴交换意见,因为红帽的开放特性如此明显,我们必须要综合多方面意见才能敲定一项长期策略。在Delta航空公司中,我们的策略则单纯得多,管理者作为交流中枢扮演着类似网络运营商的职责,制定策略的最终目的在于优化并让自己的业务比竞争对手们更优秀。我每天所做的工作不尽相同,但有些职业素养却贯穿于这两份工作始终。我觉得自己在进入红帽公司后变得更加严谨了,因为我需要考虑更多影响因素,而不仅仅是优化现有工作。

Part 7精彩语录:

“每当推出新版本的红帽企业级Linux产品时,我就会举这个例子,也就是承诺为系统提供十年的全方位支持。为了实践自己的诺言,我们需要为此配备一百到一百五十人的工程技术团队,而他们则需要踏踏实实为这项工作付出十年时光。”

“有很多新兴企业都把OpenStack当成自己赚取第一桶金的宣传噱头,但他们的眼中只看到了开发成本,而没有考虑多年之后必须为之配备的技术支持。”

“如果大家只是以开源方式为其他厂商的产品提供辅助支持,那么自己永远成不了名符其实的软件公司——顶多算是服务公司。”

#p#

IDGE: 这听起来很了不起。由于采访的时间所限,我打算利用剩下的几分钟时间再来聊聊之前讨论过的一些技术话题。首先,我希望了解OpenStack在红帽公司的产品组合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它是对现有组合的一种补充性组件,还是某种现有产品的替代方案?您能将OpenStack像对红帽其它技术成果那样运用自如吗?

Whitehurst: 当然,OpenStack与现有技术产品是相辅相成的。虚拟化管理终端与基础设施即服务是从哪里诞生的?我敢说就在三、四年之前,我们还找不到合适的术语谈论这方面问题。因此RHEV(即红帽企业级虚拟化)拥有一套管理套件,能够使用户对红帽的虚拟化环境实施深入监控并获得高度细化的控制权。OpenStack的本质也属于基础设施即服务。大家不妨把这些技术的方方面面以几何图形表示,其中总会有5%左右的部分以交集的形式为各技术所共有。如果大家希望在不运行基础设施即服务的前提下使用虚拟化环境,那么技术组合及监控措施的引入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要素之间必然存在交集——尽管它们的终端表现形式完全不同。

IDGE: 现在大家对于OpenStack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些人认为它还没有准备好投付企业级应用。那么在您看来,它是否准备好服务于企业用户了?

Whitehurst: 目前我们仍然在开发技术预览版,而前期准备也是我们制作技术预览版的原因之一。关键在于,红帽公司绝不是一家小作坊式的软件企业,我们不可能把尚未完全测试就绪的产品投放市场。我们的产品服务于纽约证券交易所、支持着众多先进武器系统,这都是不容有失的高端应用平台。当我们提到某种技术“已经做好了进入企业级领域的准备”,那么必须首先保证一切万无一失。目前我们认为OpenStack距离完全成熟已经非常接近,但仍然选择用技术预览版的形式公布,并以此为跳板确保公司的重要客户能够将关键性任务交给它来负责。我们与完全成功几乎只有一步之遥,但除非底层技术已经完全成熟,否则我们仍然只会技术预览版的形式进行产品测试。

IDGE: 接下来这个问题可能比较尖锐,由于红帽公司已经花了很长时间筹备OpenStack进入企业级市场,但您怎么保证自己的产品能够从众多其它技术供应商的方案当中脱颖而出?

Whitehurst: 根据我的观察,大多数软件公司——特别是新兴软件公司——采用的都是所谓“短期模式”。这里我要解释一下:每当推出新版本的红帽企业级Linux产品时,我就会举这个例子,也就是承诺为系统提供十年的全方位支持。为了实践自己的诺言,我们需要为此配备一百到一百五十人的工程技术团队,而他们则需要踏踏实实为这项工作付出十年时光。显然,我们没有捷径可走,为了提供真正坚实可靠的SLA支持,只有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周而复始的测试工作。在搞定这些问题之后,我们还要为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维护及补丁更新做好准备。无论是安全性升级、系统更新、硬件换代还是其它一些不可避免的情况,我们都需要为之付出不懈努力,否则应用程序的二进制兼容性根本得不到保障。

而在以OpenStack为代表的新项目方面,我们还要始终保持密切关注,并以开放性的视角度量其实用性。具体数字我还不确定,但做好这些工作同样需要数以百计的技术人员,毕竟OpenStack这样的新兴技术在企业化转换过程中的工作量绝对大到令人惊讶。在红帽公司的运营模式中,有时候我们需要确立规范、逐字节调整代码并为此进行大量测试,尝试在极端条件下保证应用正常运行并最终向用户承诺为新项目提供长期技术支持。这就是我们作为开源企业,却同样需要承担巨额投入的原因。有很多新兴企业都把OpenStack当成自己赚取第一桶金的宣传噱头,但他们的眼中只看到了开发成本,而没有考虑多年之后必须为之配备的技术支持——这需要上百位员工的昼夜赶工。很多新兴企业会宣称“我们没那么多钱搞长期维护,所以我们打算只提供开源代码,并以为基础为用户提供支持”。这只是纸上谈兵,根本无法保障用户的合理权益,就像在沙地上建楼一样荒唐且缺乏责任感。

在我看来,红帽公司对比其它竞争对手,最大的优势在于资金投入、效果承诺以及对创建企业级产品的深厚经验。高昂的研发投入使我们的产品真正有资格匹配“企业级”这样的头衔,同时也能为用户带来值得依赖的合理生命周期。显然OpenStack尚处于起步阶段,现在谈十年规划、生命周期似乎还为时过早,但我们仍然有信心提供理想的使用周期,这样用户才能在将该项目引入实际生产时信心满满。而且有了我们的承诺,红帽OpenStack产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获得无与伦比的高效技术支持。

我常常向开源公司推荐上述理念,如果大家只是以开源方式为其他厂商的产品提供辅助支持,那么自己永远成不了名符其实的软件公司——顶多算是服务公司。而服务公司的利润率就要低得多,同时也缺乏抓住机遇进而迅速成长的灵活性与可扩展性。

原文:Red Hat CEO: We're the Cloud Leader -- with Linux

 

责任编辑:yangsai 来源: 51CTO.com
相关推荐

2010-11-19 09:05:20

思科华为

2009-12-24 10:39:43

Fedora Linu

2013-12-24 09:47:28

阿里云AWS

2013-10-10 09:34:48

2009-05-07 09:07:40

FacebookFirefox浏览器

2012-12-25 10:45:12

InstagramPokeFlickr

2011-06-24 08:13:31

SEO

2012-08-22 10:18:05

2010-06-21 15:19:26

ARM

2011-09-19 13:28:00

思科Juniper华为

2011-06-30 15:27:17

SEO

2011-05-05 13:14:33

地产行业企业转型

2012-08-03 10:05:35

RIM海因斯

2010-09-16 10:06:12

IBMOracle惠普

2012-09-18 13:30:21

2009-04-20 12:58:13

NehalemintelSUN

2021-12-06 14:42:30

比特币美国货币

2009-01-16 18:17:35

服务器虚拟化VMware

2022-12-26 08:48:42

2011-06-16 20:17:55

SEO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