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3G/4G、物联网、新一代卫星定位等新技术产业比喻成作物,那频率资源就是水。为产业和社会发展"解频率之渴",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这方面,上海正努力通过精细化的管理,实现"开源节流"。
作为国内频率资源最稀缺的城市,在上海,主要无线电频率的占用率在几年前就超过了90%。资源紧张,不仅政府关注,许多普通人都遭遇过--在公共场所WiFi上网,有时明明连上了,网页却打不开。
此时,设备、网站也许都正常,网络堵就堵在同频干扰上。几个临近的WiFi信号,如果没有合理配置,造成使用同频率的电波,那就像许多人在一间屋子里大声说话,谁都听不清。
根据"智慧城市"计划,未来几年,上海的公共WiFi基站将骤增到十几万个。不仅如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制造业的转型,都将使上海在未来几年加速应用无线技术--交通物联网,要在机动车和道路上安装海量的无线传感器;数字化工厂则需要在车床上加装远程监控装置。某种程度上,它们都是一块块吸水的海绵,对频率构成巨大压力。
应对"缺水",一个方法是"开源"。传统WiFi频段位于2400兆赫;但上海正准备将5800兆赫纳入,另外,5100兆赫也刚成为无线宽带互联网的中远期资源储备。
"节流",其实就是挖潜。未来3年,上海将力争完成对讲机的"模转数",这样一来,在对讲机使用的两个主要频率,资源占用将立即下降一半,未来甚至可能降到1/4。用专业人士的话说,这就是频率资源的"数字化红利"。
淘汰式微的通信工具,也将实现频率的"腾笼换鸟"。曾风靡一时的"小灵通",用户数已大幅萎缩。目前,平稳地使沪上剩余的"小灵通"用户退网转网,是上海无线电频率管理的重点。被它占用的1900兆赫,将释放给下一代通信技术TD-LTE。
上海市无线电管理局局长周卫东告诉记者,在"开源节流"之外,要化解频率瓶颈,更关键的是靠精细化管理,提高利用率。
目前,上海要想整段地开发出空闲频段,余地非常小。但在各个已被占用的频率上,还存在着许多小段的空闲"频率碎片"。通过技术手段"化零为整",碎片也就能转变成资源,这一工作目前已经启动。
作为基础,今年年底前,上海将在虹桥枢纽和徐家汇商圈5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建设一套网格化的无线电监测系统。它将7×24小时地记录周边主要无线设备的工作状态。从而帮助政府摸清"频率碎片"的分布,经统一协调部署后,提供给社会。这套系统如果行之有效,可能在全市铺开。